莎莎国际(0178.HK)是不是真的在复苏?

莎莎国际公布其截至2017年9月30日止6个月的业绩,集团营业额为36.59亿港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为1.99亿港元,同比增长14.5%,这也是莎莎国际自2014年后首次呈现营收、净利双增长。

公布业绩后莎莎国际的股价也很给力,最高涨幅近10个点,最高价去到3.25港元,后又回落,收盘涨幅为4.48%,报价3.03港元,成交量4293.75万,成交额1.34亿,市值91.583亿港元。

这时候纷纷有个大行上调莎莎国际的评级,并且表示莎莎国际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是究竟是不是过去了,我们下面细细道来。

一.过度依赖访港旅客的莎莎国际

莎莎国际辉煌的过去离不开内地访港旅客的贡献,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下图是近十年来访港旅客的人数变动,橙色的是来自内地的访港旅客,蓝色的是合计(澳门、台湾、内地)。我们可以看到,从2007年到2015年,访港旅客人数都是稳步向上的,2015年后由于“占中”、“反水客”等事件让内地旅客对香港旅游业失去信心,加上一签多行变成一周一行,以及人民币的走弱,去香港购物的利率优势丧失,导致内地访港旅客开始下滑。

我们再来看一下莎莎国际近十年来的股价走势,莎莎国际从08年12月开始往上涨,一直到2014年才开始反弹下跌。从2008年到2014年,这六年时间,莎莎国际股价涨了近19倍,一直到了15年开开始下滑。

莎莎国际的营业收入从2016年财年开始下降的(由于莎莎国际的2016年财年是从2015年3月31日-2016年3月31日),所以其实也吻合2015年访港旅客开始下滑而导致莎莎国际业绩的下滑。

莎莎国际的净利润从15年财年开始下滑,16年财年下滑速度更加厉害,直接从15年的8.39亿降至16年的3.83亿。

因为过度依赖访港旅客,尤其是内地旅客,所以内地旅客是否到香港旅游,是否到香港消费成了莎莎是否能赚钱的关键因素。

二.是不是真的在复苏?

1、香港旅游业现状

下图是今年的内地访港旅客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三月份的时候访港旅客人数剧增,同比增长10.4%;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反弹至357亿港元,同比上升3.1%,结束了长达24个月以来的跌势。

这个上涨主要原因是2月27日,韩国乐天公布要给美国在韩布置“萨德”提供场地,乐天的这个举动惹怒了中国人民。韩国乐天集团免税店业绩严重下滑,该集团发言人表示,3月中旬至4月中旬,大陆游客在该集团免税店的销售额较前一年大减四成,以往大陆游客占其总销售额高达八成。

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与内地游客是否去香港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顾前面发布的内地访港游客十年趋势图,我们可以发现,2013、2014年是内地游客赴港的高峰期,一方面是签证的放松,另一方面当然是汇率,我们来看下图,2013年、2014年是人民币兑港币有个超强优势在那,最低的时候去到0.78,你说你买不买?相当于打7.8折。从2014年底开始,人民币开始走弱,这个赴港消费的汇率优势就不在了。

今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逐渐走强,去香港购物的优势又显现出来了。但是我们看看上面那个内地旅客变动图,可以看到,汇率虽然在跌,但是旅客人数并没有增长多少,只能说也没有很坏。

话说到这,就算人民币走强,不仅是去香港购物有优势,去其他国家购物一样有优势。现在国内的消费者都在强调消费升级,喜欢跨境购物的都是消费能力较强的人,有条件的都直接飞到当地购买奢侈品,而香港本来就像一个购物的大杂烩场地,它并没有一个产地优势,它只有一个免税的优势,还有汇率优势,或者说距离优势。

说到这个距离优势,只是相对于广东人来说,对于华东以及北方、西北的内地消费者来说,去国外还比去香港要近。

笔者这周末刚好去了趟香港,已经没有我想象中的人头汹涌,很多店铺都是空荡荡的廖无几人,只有稍微热门的店铺人比较多,护肤品专柜也没有人挤人的盛况。当然,笔者这个一天的观察也许无法代表总体的状况,但是作为明眼人的我们,都真的能感觉到,香港已经不是以前所熟悉的消费天堂了,现在“淘宝”才是我们熟悉的消费天堂。

2、莎莎的经营模式是否与时俱进?

莎莎应该算是“开架化妆品”的中国地区始祖。

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销售化妆品的地方,只有百货公司的美容专柜和药店,一般为一柜一品。当时的人们了解东西的渠道不比现在,一般专柜的挑选,有时会让人觉得量太少了,我没做好功课,我不知道选那个,还要每家专柜都看一下,试一下,这样其实很费精力跟时间。

再说,当时的经济来讲,能逛百货商场专柜的都是经济能力稍好的,普通老伯姓只能望而却步吧。因为这样,莎莎国际的创始人——郭少明采取了“超市模式”来贩卖护肤品,在香港第一个摆出化妆品的开放式货架,把各种品牌的化妆品混搭放在一个架子上,并且给顾客折扣,这种营销方式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我们现在去一下香港的Sasa店,也是各种品牌的护肤品密密麻麻地摆在架子上,生意好的时候,连楼梯都堆满了一盒盒的面膜。

莎莎国际这种开架式贩售的模式满足了当时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不贵、品类丰富、购买方便。但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电商的兴起,消费者如果选择逛街购物的话,他追求的是什么?就是一种体验,一种感觉。

稍微有网上冲过浪的人都知道,想购物方便——网购,想购物划算——网购。所以莎莎这种密集型摆设“开架化妆品”贩售模式基本是毫无体验可言的。

当然莎莎国际也有自己的购物网站,不过这个网站对于莎莎国际的销售额来说占比非常小,在最新的·17半年报中才有4.9%,而16年年报这个比例还有6.4%,可以看到莎莎国际电商这块的业务是在缩水的。在最新的半年报中,莎莎国际也表示,未来将与国内著名电商合作,进驻他们的网站,至于是哪几个著名电商,我们应该也能猜到了。

可见莎莎国际也意识到,自己的电商这块还真的搞得不行。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市场也一直不温不火,内地市场也是占比极小,最新占比在3.8%,香港市场一直都是莎莎国际收入的大头,为81.5%。

下图是莎莎国际的店铺数量,内地的店铺数量是54家,而香港及澳门的店铺数量是内地的2倍,但是收入却是20多倍。

看看下图这个顾客组合图,有68.6%的销售额来自内地顾客,所以说,无论内地的还是港澳台的莎莎店,内地消费者仍然是它们的主力军。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总结出,莎莎其实一直都没有在进步,首先第一,它没有把握住电商发展这个风口,从我们看它电商收入可以看到,回头思考很多传统品牌,后期的业绩好转都是依赖电商业绩的扩大,而莎莎国际的电商业务不仅扩不大,还搞不好。

莎莎国际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传统的店铺渠道,还是依赖于香港旅游业带动。

但是,寄托于香港旅游业去带动在当下来讲等于看天吃饭,因为你怎么能猜到,保不准哪天,大家真的就不爱去香港购物了。

未来莎莎国际要跟国内著名的电商合作,这个策略应该可以带动莎莎国际电商那块的业务发展,不过目前来看,莎莎国际进驻国内电商网站的话,意味着它要正式跟品牌旗舰店竞争、代购竞争、国内护肤品经销商竞争,莎莎面临的机会多了,但是竞争也多了,也更加透明,毕竟在一个网站上对比价格与评价是一目了然的。

莎莎国际是不是真的在复苏,笔者觉得不是,未来还有很远的转型之路要走,再说,它已经走慢一步了,希望未来能快马加鞭赶上。

本文源自格隆汇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