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舊跡:乾縣有個渾王廟

九十年前,乾縣城南門附近有一座渾王廟,據傳,那時廟內香火不絕。廟中所供為唐朱泚之亂中,守衛奉天城護駕唐德宗有功的渾瑊大將軍。

渾瑊(736—800),突厥族分支之鐵勒族渾部皋蘭州(今寧夏青銅峽南)人,自幼隨父征戰,平定安史之亂時為郭子儀部將,後吐蕃軍十萬入侵,渾瑊率二百騎兵衝陣大破吐蕃。朱泚之亂髮生,渾瑊保德宗守奉天,出任奉天行營兵馬副元帥,平朱泚之亂後又討伐李懷光叛亂,為保大唐江山建立了豐功偉績。

渾瑊的軍功,特別是守衛奉天城,舊唐書中有較為詳細地敘述。

渾瑊十多歲即善騎射,隨父戰伐,屢立戰功,位遷中郎將。

"安史之亂"爆發後,渾瑊跟隨河東節度史李光弼在河北平叛,在攻打常山城(今河北省唐縣)的戰役中,他一箭射死叛軍驍將李立節,立下首功,位遷右驍衛將軍。唐肅宗在靈武登基後,渾瑊率領所部趕赴行在,及時向朝廷報到。他跟隨郭子儀收復兩京,與安慶緒的叛軍浴血奮戰,被提拔為武鋒軍使,又跟隨僕固懷恩平定史朝義,大小數十戰,軍功最盛,被授予太常卿,食實封兩百戶。僕固懷恩因對朝廷不滿,竟然與回紇、吐蕃勾結,反叛了朝廷。渾瑊率領所部歸附了郭子儀,討吐蕃於邠州(今彬縣),獲大勝。以功加太子賓客,屯兵於奉天。

建中四年,太尉朱泚兵變,唐德宗逃往奉天,朱泚率領大軍,攻打奉天城。此時,身為禁衛軍將軍的渾瑊就在唐德宗身邊,他威望素著,人心迅速安定下來,軍民共同堅守城池,等待各路勤王之師的到來。然而叛軍佔盡地形優勢,以大弩、巨石連敗四路援軍,朱泚軍隊圍困奉天城一個多月,城中糧食消耗殆盡,情勢日益危急,而叛軍在城外正日夜趕造巨型雲梯,要置守城的唐軍於死地。雲梯高有九丈,下裝巨輪,外面裹著水浸的溼牛革,周圍懸滿了水囊, 梯上可裝兵士五百人,渾瑊久經戰陣、精通兵法,他向唐德宗說明了應對之策,雲梯大而沉重,重則易陷,只要按照叛軍來襲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里面堆滿木柴、膏油、松脂,就能破解敵人的這一攻勢。唐軍按照渾瑊的要求做好準備,嚴陣以待。十一月十五日,北風呼嘯,叛軍的雲梯車開始攻城了,雲梯車中的兵士箭發如雨,守城的唐軍死傷慘重。雲梯車配有轒轀車助攻,賊兵們抱薪負土,填平壕塹,矢石、火炬此時都奈何不了賊兵,叛軍的雲梯上已有不少賊兵登上了城樓。唐德宗拿出千餘張空白委任狀交給渾瑊,讓渾瑊招募死士禦敵,授權渾瑊可以按照功勞大小任意填寫。如果委任狀用完,渾瑊可以直接在將士的身上書寫所授官職,事後朝廷一律認帳。守城的唐軍將士飢寒交迫,缺少甲冑和兵器,而叛軍兵強馬壯,氣勢正旺。唐軍在渾瑊的激勵下,死戰不退,渾瑊身中流箭,隨手拔出,血流滿衣而面不改色,繼續指揮作戰。叛軍的雲梯車陷進了挖好的地道,火油點燃,順風燃燒,城上的唐軍趁機投下葦柴、火炬,雲梯車籠罩在火球之中,轉瞬之間就化為灰燼,數千攻城賊兵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燒死。唐軍士氣大振,三面出擊,皇太子李誦親自督戰,終於擊退了賊兵。朱泚心有不甘,半夜又捲土重來,賊兵流箭如雨,有的已經射到離唐德宗三步以內,皇帝大驚失色,渾瑊鎮定自若,率領唐軍堅守城池。此時李懷光的朔方軍日夜兼程,前往救駕。朔方軍一直是朝廷的正規軍隊,戰鬥力極強,大軍趕至,在醴泉(今禮泉北)大敗朱泚叛軍,朱泚抵擋不住,只得放棄奉天,退回長安。朱泚後在涇州彭原(甘肅鎮原)兵敗,被其部將所殺。

貞元十五年(799年)冬季,渾瑊臥病。十二月二日(800年1月1日)去世,享年六十四歲。唐德宗得知噩耗,極為悲痛,追贈渾瑊為太師,諡號忠武。

在歷代對渾瑊的評價中,除了軍功之外,對於其忠恭的肯定是一大亮點。司馬光評價德宗以及對渾瑊的信任:“德宗……識度闇淺,資性猜愎,親信多非其人……瑊性謙謹,雖位窮將相,無自矜之色……故能以功名終”。渾瑊一生最亮點就是“奉天之役”,而他保的君主唐德宗李適(742——805)卻是個資質平平且疑心很重,動不動就“果於誅殺”的人,由於德宗的無能才導致了朱泚之亂,奉天之役後又逼反了救駕有功的李懷光。

由於渾瑊生性謙虛恭謹,德宗很信任他,就是有人打小報告以至渾瑊在“主盟平涼”時犯下大錯,德宗都對他堅信不疑。他們君臣二人的故事成了史家談論君臣融洽的一道亮麗典範而被津津樂道。

再者,渾瑊是少數民族出身,後世史家每提及大漢盛唐恢宏寬廣的包容氣度時往往就要指名道姓地舉出漢時匈奴族金日磾(讀jìn mī dī)(前134—前86)與唐時鐵勒族的渾瑊,他二人拜相封王,對朝廷忠心耿耿,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精神。

蘇軾曾評價道:“秦之由余,漢之金日磾,唐之李光弼,渾瑊之流皆蕃種也,何負於中國哉?”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明朝黃道周《廣名將軍傳》之中都列渾瑊之名。元代的軍事家、政治家、史學家脫脫帖木兒曾表彰前代功臣烈士,把渾瑊與孫臏、晏嬰、樂毅、韓信、周亞夫、關羽、諸葛亮、長孫無忌、魏徵等相提並論。

明崇禎六年(1633)年乾州知州楊殿元纂《乾州志》、1941年範紫東纂《乾州新志》、2003年袁富民主編《乾縣誌》都錄有渾瑊廟碑文兩篇。其一,宋建唐渾武忠王祠碑記(從略)。其二,李商隱渾武忠王詩刻碑(從略)。

這兩道碑是在遊師雄的倡導下創立的。遊師雄(1037—1097)今武功縣武功鎮人,北宋治平元年進士,軍事家、政治家、金石學家,在保護昭陵文物、乾陵文物上作了許多貢獻。

第二道碑的碑文是他本人撰跋並書。武功鎮距乾縣城僅二十多公里,武功縣與乾縣在歷史上建制常分分合合,可以說遊師雄也算半個乾縣人,對渾王祠的創建也包含著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武功縣今存遊師雄墓,已闢為旅遊景點。

讀此兩篇碑文,足令乾人沛然而生追懷烈士之情。德宗避難奉天時,“賊兵晝夜攻圍,而侍中渾瑊百計禦敵,帝與之日夜對泣,流離困苦之狀可知也”。“闔城待死,其危如俎上肉然,邑民父子得不屠滅者,皆公之德也”。“以公有大恩於此民,民宜乎百世血食”(以上為碑文語)。“較郭汾陽之卻吐蕃,渾忠武之破朱泚,厥功尤偉,皆本境當俎豆千秋者也”(範紫東《乾縣新志》序)。

從碑文得知渾王廟 因遊師雄倡議由奉天令錢景逢於宋至元四年(1089)修建。其原址按明崇禎年間知州楊殿元所撰《乾州志》圖表所示,應在今南十字西南方向“家友超市”方位。

按圖比例顯示,其規模應為東臨南大街、西佔宋家巷東北側、南到東西走向的衚衕,北至西大街,面積近十畝之大。

但到了清末光緒年間的《乾州志稿》插圖上,渾王廟卻挪移到了南城門內的街道東側。宋元祐四年(1089)至清光緒(1871—1908)年間約相距800年,因何緣由在何時遷移,已難釐清,只能寄希望於以後的考證了。

1941年範紫東編纂《乾縣新志》,渾王廟已蕩然無存,所以其《乾縣縣治圖》已無渾王廟蹤跡。

範紫東按曰:“民國十六年(1927)渾王廟毀於兵,二石皆棄瓦礫中,二十一年(1932),均移於敬業圖書館。”“二石”,指的就是《唐渾忠武王祠碑記》與《李商隱渾忠武王詩刻碑》,惜乎此珍貴文物已湮沒無存!

2003年出版的《乾州志》錄入了《唐渾忠武王祠碑記》,而《李商隱渾忠武王詩刻碑》,只摘錄了李商隱的四句原詩,而沒有錄遊師雄的跋文。

李商隱這首詩原名《渾河中》,特錄於下:

“九廟無塵八馬回,奉天城壘長春苔,咸陽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養馬來”。

詩題為“渾河中”,指平定朱泚之亂後,渾瑊治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十六年之久,故稱渾瑊為“渾河中”。“九廟無塵”句,指唐王朝祖廟在平定朱泚之亂後安然完好,八馬指皇帝乘坐的車騎。“奉天”句,指戰後的奉天城一片安定平和景象。“咸陽原”句,指咸陽周圍地區(即渾瑊當年轉戰之地)掩埋著當年戰死將士的屍骨。“半向君家”句,指(這些戰死的將士)有一半是渾瑊的部下。

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讚美之歌,它不直接寫殘酷激烈的戰爭場面,也不描繪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僅僅是描寫了戰事結束後的平安情景,以引起讀者對戰爭過程的回憶追思,以及更多的聯想。

筆者老宅距離“渾王廟”遺址僅一百多米,自記事起“渾王廟”就已蕩然無存,但卻聽過許多關於渾瑊的故事,尤其是渾瑊大戰雲橋救主的故事。雲橋即奉天城南門護城河之橋,距“渾王廟”遺址也就一百米左右,其所以把“渾王廟”建在南門之內,與這場戰役有關。

民間流傳許多與正史不同的版本,試舉二例:

一、朱泚之亂,德宗從長安逃往奉天城,護駕將士一路與追兵激戰,至奉天南門,城上放下吊橋,賊兵衝散護駕隊伍,德宗眼看被擒,這時衝出一壯士,手執鐵棒,奮力擊退圍攻賊兵,德宗趁機騎馬入城。壯士在混戰中壯烈犧牲。平叛之後,帝欲嘉獎這位壯士,卻查不出姓氏籍貫,有司朝議英雄是在混戰中救駕犧牲,於是就賜姓為“渾”名“賢”,而策封為“渾賢王”。

“瑊(jìan)”在本地民間讀(xīan).乾縣文化名宿張漢先生說他小時“夫子”(教書先生)就把“瑊”讀作“賢”,是後來查字典才糾正了讀音。這也可能與渾瑊在平朱泚之亂後封為咸寧王有關聯,“鹹”字與“瑊”相近,至今民間仍把“瑊”讀為“賢”音。

二、朱泚叛軍圍城多日,城內糧草斷絕,援兵幾次戰敗,孤城危若累卵,帝與眾相對而泣。聞周至方向有援兵,欲突圍去周至,出南門與賊兵大戰於雲橋,敵軍放箭中帝騎,帝落馬下,渾瑊率兵死戰,帝慌亂中退入城中,渾瑊在激戰中身中數箭而亡,平叛後立祠紀念。

傳說明顯是民間附會演義,但云橋激戰的色彩很重,戰場又與渾王廟很近,流傳自然就多,這也是筆者兒時對“渾王廟”的印記。約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郭家巷胡菊蓮老人,(生於1909年),在一次偶爾的談話中提到她親睹“渾王廟”毀於兵亂的事。“當時我剛嫁來不久,一天在南澇池洗衣裳,突然見渾王廟直冒黑煙,許多人在澇池取水救火,火沒有救下,廟就燒完了,牆也倒了。說是幾個‘瓜一娃’在廟裡燒火做飯失了火。”(瓜一娃,是當地群眾對馮玉祥西北軍士兵的綽號。)

對照範紫東《乾縣新志》載:“民國十六年(1927)渾廟毀於兵”,與上邊胡姓老婦人所言相符。

郭家巷劉明先生(1920—2014)曾對筆者講述過渾王廟的情況;渾王廟遺址在南門內側今自來水公司方位。進南城門甕城是靠城東西大路,路寬不到二丈,過路便是廟南牆,廟門座東朝西臨南大街,寬約為小五間,北牆至今郭家巷東西出路,深約十五丈,後牆外是另一座坐南朝北直對郭家巷的菩薩小廟,此小廟與渾王廟一牆之隔,似無關聯。小廟東是“九樓八澇池”之一的南門澇池,渾王廟佔地共一畝有餘。

另據郭家巷郭希珍老人(約生於1900年)回憶,他的叔父曾為南門外關帝廟與渾王廟的香火道人,告訴過他,多年以前渾王廟的面積很大,應包括南澇池和南大街、郭家巷南段的好多地方。

1927年的渾王廟大門居中,門寬約五尺,有雙簷門樓,紅漆大門,門額上鑲有一漢白玉石匾,上刻“渾忠武王祠”字樣,據說此匾是宋時遺物。進門南北兩側為單脊廊房走道,牆壁上鑲有許多石匾碑文,應為渾瑊故事和歷代題詞。後邊正中為磚基大殿,殿前兩側有石碑、石獅獸,殿內原有渾王像,殿後有幾間廂房作居室、灶房。

清末民初全國風行在寺廟內興辦學堂,至1927年廟毀之前,郭家巷的吳懷亮先生在此設私塾授徒。大殿雖為課堂,沒有了塑像,但正中仍供奉渾王神主牌位,由郭家巷的郭姓道士打理事務,偶爾仍有人前來燒香祭拜,問神打卦。

1927年廟毀以後,舊政府曾在這裡開闢苗圃,栽種了許多洋槐樹苗,後又一度荒廢閒置。解放後為生產隊打麥場,偶爾也種過莊稼。渾王廟遺址西北角在1960年代還留存半人高的殘牆。六七十年代曾為集市或臨時性農貿大會場地。1970年前後建自來水公司,佔據了“渾王廟”原址與後邊的小廟、澇池以及順城大路,部分城牆根基等。至此,原廟遺蹟徹底無存。

筆者多年曾留意於渾王廟的遺存,特別是那塊鑲在門額上的“渾忠武王祠”的漢白玉石塊及碑石,惜乎無果。僅在一空宅中見有一塊白色石灰石大門基石,型制約700×450×380mm,門檻槽及門轉窩皆清晰可見,稜角分明,此石絕非民宅所用,巷中老人亦說當屬渾王廟遺存。

2016年9月20日

附一:宋建唐渾忠武王祠碑記

碑斷為二,宋知臨真縣辛育撰,安宜之書。其略曰:“渾公諱瑊,事唐三世,德宗朝為中書令,封咸寧郡王。及薨,贈太師,諡曰忠武公。少以才武聞。唐自天寶末,天下擾攘。公嘗從李光弼、郭子儀平河北,收復兩京。及擊吐蕃、回紇皆有軍功。然方是時,人惟知公智勇而已!及涇師亂,德宗幸奉天。賊臣朱泚以兵薄城,四面矢石如雨,旬浹不解。時李懷光軍未至,外無蚍蜉、螻蟻之助,人心危懼,城幾陷沒。而公掘地隧,以陷賊雲橋。身中流矢,遽目揠去,被血猶戰,卒能解圍。然後又知公忠義大節,尤足尚者。嗚呼!德宗持性不明,任用臣下,多所猜忌。至李希烈詐為公書,遣人間諜,帝終不疑公,更賜良馬厚帛,信任益固。正元后,藩臣跋扈,上常姑息之。惟知公忠謹,每有奏論,不盡從可,一以純誠待公。公本出鐵勒九姓之渾部,嘗好書,通春秋漢史。故能知忠義大節,篤於自信。有足以感動上意者,亦以此歟?噫!奉天之難,闔城待死,其危如俎上肉然。邑民父子,得不屠滅者,皆公之德也。今去公三百餘年,而奉天竟無公之遺蹟,使民可以思慕之而不忘者,良可惜也!運判遊公,好古君子,乃飭縣尹,使為公立祠堂於縣園中,畫像於其間。俾斯民也,登其堂,瞻其像,則如甘棠之思臺伯,峴山之愛羊公,其不偉哉?夫士大夫之為郡邑,而其治之有及於堂室亭榭,能不廢昔人之所為雅緻高躅者,世已稱為好事。蓋郡邑之有堂室亭榭,人嘗好治而不廢者,此其地必為飲食宴樂,與夫閒居遊觀之所。以飲食宴樂閒居遊觀,人情之所同好,則往往廢壞而不治者多矣!今遊公之俾為是堂也,又非人之所同好,而公力成之。堂既完矣!其久不能保其無壞。愚又不知夫異日之所好,能如遊公否也?公因命育書創立之歲月,亦以俟夫後之同好者。庶幾茲堂之不墜,而渾公之德,傳之於無窮也!”

附二:盧綸贊渾瑊詩兩首

盧綸,唐代著名詩人,曾長期在渾瑊幕府中效力,這兩首詩就是為渾瑊而寫的。

塞下曲

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孤。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奔狐將迸稚,掃盡古丘陵。

亭亭七葉貴,蕩蕩一隅清。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臘日觀咸寧王部曲娑勒擒虎歌

山頭曈曈日將出,山下獵圍照初日。

前林有獸未識名,將軍促騎無人聲。

潛形踠伏草不動,雙鵰旋轉群鴉鳴。

陰方質子才三十,譯語受詞蕃語揖。

舍鞍解甲疾如風,人忽虎蹲獸人立。

欻然扼顙批其頤,爪牙委地涎淋漓。

既蘇復吼抝仍怒,果葉英謀生致之。

拖自深叢目如電,萬夫失容千馬戰。

傳呼賀拜聲相連,殺氣騰凌陰滿川。

始知縛虎如縛鼠,敗寇降羌在眼前。

祝爾嘉詞爾無苦,獻爾將隨犀象舞。

苑中流水禁中山,期爾攫搏開天顏。

非熊之兆慶無極,願紀雄名傳百蠻。

附三:郡人王完《渾忠武王祠》

上將威稜虎略長 提兵矯矯奠四方

當年天子忽蒙塵 奉天實為行在鄉

憶昔奸究處京兆 乾坤鼎沸驚飛鳥

孤城坐困勢何危 得公保障勳非小

衛霍勳名非不烈 控弦遠堵匈奴穴

惟公能解鼎俎厄 是以奇功稱屹山齧

至今居人獨念公 歲時伏臘走村翁

我來一拜荒祠下 隱隱猶瞻氣概雄

注:錄自明崇禎乾州知州楊殿元纂《乾州志》下卷第三十二頁。王完,乾州人,明代工部主侍員外郎。此詩頌揚了渾瑊的功績,最後幾句很形象的描述並抒發乾地人民對英雄的懷念之情。

作者簡介:崔嶽,陝西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楹聯協會會員,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散文學會乾縣創作基地顧問,乾州文化研究會會長,範紫東研究會副會長,任《白楊詩報》主編,乾縣詩鐘社副會長,《乾州文史》編委會成員,《乾州文藝》特邀通訊員。農民,一介草根,過花甲而奔古稀, 唯好讀書, 寫自己知道的事,說自已想說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