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既有理論或主張生硬地套中國經濟現象,可能水土不服

以既有理論或主張生硬地套中國經濟現象,可能水土不服

看懂中國經濟,見物更要見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瞿長福

近年來,國內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波折起伏。雖然總體穩中有進,但下行壓力加大、投資需求不旺等現象也在顯露,加上全球市場形勢嚴峻複雜,出現了一些對中國經濟發展擔憂、悲觀的輿論。

這種現象可以理解。一個大國的經濟運行,尤其是在全球經濟波濤洶湧的形勢下,顯然更值得分析評判,由此出現各種說法,在情理之中。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年來全球經濟幾乎每次出現危機或風險時,都有輿論不看好中國經濟,甚至還有“崩潰論”,但幾乎每一次“崩潰論”不久都崩潰了,看空者都看走了眼,一些信心不足的投資商還因此失去了變中謀進的機會。

這就引出了一個如何分析看待中國經濟的問題。看中國經濟,如果簡單地以某一種理論、觀點或者模型來套用,可能會失之偏頗。不是說這些理論、觀點、模型不對,而是中國經濟不僅體量龐大、體系完整、體形豐盈,在同一跨度上可以實現現代經濟和小農經濟各自安好,而且市場主體的多元性、區域結構的豐富性等都是其他經濟體所沒有的。既有理論或模型產生的環境,大多沒有這樣的背景。在這種情況下,以既有理論或主張生硬地套中國經濟現象,可能就會水土不服。

以既有理論或主張生硬地套中國經濟現象,可能水土不服

尤為重要的是,在這些觀察中國經濟的視角中,常常忽略或者忽視了形成這種經濟格局的真正主體——人。觀察中國經濟大局中的人,具有比其他發達經濟體更為顯著的價值。因為,一些發達經濟體搞市場經濟比中國早很多,且人口沒有中國多。而且,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是直接從一個農業大國、一個小農經濟為基礎地位的國家,“殺出來的一條血路”。靠的是什麼?當然需要各種借鑑引進學習,但最主要的,是創造這一經濟奇蹟的中國人。中國人所擁有的力量和能量,所具有的戰鬥力與爆發力,所潛藏的忍耐力與創造力,才是中國經濟創造奇蹟的真正決定力量。

這一點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我們擁有特別能吃苦特別敢奮鬥的勞動大眾。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是怎麼走過來的?說到底,是這個民族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砥礪磨練過來的。這種奮鬥文化,在由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各種從業人群組成的大眾隊伍裡,已凝化為民族魂。有了這種奮鬥文化,才能在各種突如其來的重大自然災難與經濟風險中,具有超出想象的凝聚力與戰鬥力。須知,戰勝一次災難,振作的是精神,也是經濟。

我們擁有一支能戰鬥聽指揮敢奉獻的幹部隊伍。無論企業還是鄉村,機關還是曠野,幹部隊伍在經濟運行中都發揮著中國特色的穩定領頭作用,這是中國經濟穩紮穩打的深厚基礎。比如,7000萬貧困人口5年全部脫貧,這是任何經濟學都難以界定的事情,在中國就能穩步推進,因為我們有這支戰鬥力極強的幹部隊伍帶著群眾往前衝。7000萬人口脫貧,不必說政治文化的凝聚力,單是發展力的提升、消費潛力的挖掘,就是一筆了不得的紅利。

以既有理論或主張生硬地套中國經濟現象,可能水土不服

我們有全世界最強大的組織——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這種領導,不只是政治上旗幟鮮明,也是經濟發展趨勢、發展路線和發展成就的有力保障。從上世界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到近幾年全球經濟劇烈波動,每到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黨都能高瞻遠矚、正確應對,帶領我們轉危為安、化危為機,讓中國經濟始終處於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有利位置,走出新時代更加清晰廣闊的中國經濟發展道路。

人的力量才是真正強大的。廣大民眾、幹部隊伍、黨的領導,凝聚成為一體,就能使我們更加主動地探索經濟規律、運用經濟規律,高屋建瓴預判研判,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破解一個又一個經濟社會發展難題。這一切,僅從一些經濟理論或模型中是難以體現出來的。所以,讀懂中國經濟大勢,必須讀懂中國人,否則就可能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物不見人的侷限中。

以既有理論或主張生硬地套中國經濟現象,可能水土不服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瞿長福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在今日頭條平臺優先發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