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入摩”臨近,外資加速佈局證券業,它們還會“水土不服”嗎

隨著A股“入摩”(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日益臨近,以及《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公佈,外資券商正加速佈局中國市場。

A股“入摩”臨近,外資加速佈局證券業,它們還會“水土不服”嗎

5月10日,摩根大通等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摩根大通擬持股51%。此前,野村控股也提交了相關申請,瑞銀證券股權變更申請已獲證監會受理。

至此,籌備在華設立合資證券公司的券商或增至20家。證監會公示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處於排隊狀態的合資券商共計18家,包括大華繼顯陸金(雲南)證券、溫州眾鑫證券、雲峰證券等。

外資摩拳擦掌

6月1日,A股將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按照計劃,MSCI將於5月15日凌晨公佈其半年度指數調整的結果,宣佈指數納入A股的細節,6月1日正式實施。

隨著A股正式“入摩”日益臨近,外資券商摩拳擦掌,積極佈局中國市場。近期,有外資機構展開以A股投資機會為主題的系列路演,也有機構加大了針對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力度。據悉,主要追蹤QFII的EPFR離岸中國股票基金年內已經吸引到超過80億美元資金淨流入。

與此同時,從4月2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到5月10日,短短7個工作日,就有3家外資機構提交申請材料,申請控股合資券商。

5月2日,瑞銀證券變更5%以上股權實際控制人的申請獲得證監會受理。目前,瑞銀集團持有合資企業瑞銀證券24.99%的股份,如果此次申請獲得通過,瑞銀集團持有瑞銀證券的股權比例將增至51%的上限。

瑞銀證券表示,實現控股後,旗下中國業務有望與國際業務實現“合表”,讓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更緊密連接。此外,也有利於引入更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到中國市場,提升市場穩定性。

5月8日,野村控股株式會社向中國證監會提交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野村控股擬持股51%。據媒體報道,野村證券計劃在北京和上海為高淨值人士提供資產管理服務,或將成為日本第一家在中國全面開展在岸業務的證券公司。

近年來,野村證券在華業務上較為重視中國研究團隊,主要聘任對中國市場有深入瞭解的華人,並大力“挖角”。5月8日,野村正式任命陸挺為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而陸挺原為華泰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

除瑞銀證券、野村證券等率先擴大在華佈局外,瑞信方正也傳出擬變更實控人的消息。目前,方正證券為瑞信方正持股66.7%的控股股東,需解決瑞信方正與民族證券在投行方面的同業競爭問題,而持股33.3%的外資股東瑞士信貸銀行,有意進行增資。

對於股權變更,方正證券回應稱,目前瑞信方正的股權調整方案仍在研究論證階段,相關各方正在向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監管機構進行政策諮詢。

合資券商業務受限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公司信息公示,我國現共有131家證券公司,其中正常存續運營合資券商有11家。

在2016年以前,國內合資券商共有11家。其中華歐國際、海際大和、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華英證券4家,因為外商缺少業務經營話語權,股東之間的經營理念衝突、同業競爭、業務範圍受限等問題,外資相繼退出,轉變為內資證券公司。

2016年至2018年4月,在CEPA補充協議十框架下獲批設立的券商共有4家,分別為2016年成立的申港證券、華菁證券和在2017年7月獲批的匯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因此,國內目前共有11家合資券商,分別為:中金公司、瑞銀證券、高盛高華、瑞信方正、中德證券、東方花旗、摩根士丹利華鑫、申港證券、華菁證券、匯豐前海、東亞前海。

從業務情況來看,除特批的中金公司和瑞銀證券擁有全牌照外,其餘合資券商的業務範圍還受困於單一的投資銀行業務範疇,外資持股比例大多不超過 33.3%(CEPA框架合資券商除外),且基本是以內資券商的投行子公司形式存在,無法申請開展經紀、資管等業務。

此外,也有統計將中銀國際歸入合資券商範疇。據中銀國際官網公示,其公司類型屬臺港澳與境內合資。

總體表現“水土不服”

有券商人士指出:由於業務單一、缺乏控制權、難以充分發揮境外股東的專業優勢等因素,導致合資證券公司業務規模難以做大,在國內證券行業內的排名並不靠前,甚至個別合資證券公司在行業內的排名相對靠後。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2016年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2017年數據尚未公佈),目前的合資券商中,資本實力靠前的僅有中金公司排名較靠前,營收方面,2016年中金公司以73.22億元位列第17名,瑞銀證券排在第75位,其他合資券商排名靠後,基本在100名開外。

山西證券研報指出,除中金公司等個別券商外,多數合資券商無論在規模還是營收業務上都進展艱難,甚至面臨虧損。2017年數據顯示,東方花旗的營業收入達到10億多元,而剛成立不久的東亞前海、匯豐前海,則只有2000多萬元的營業收入。

在淨資本數據方面,某些合資券商同樣不盡如人意。而在歸屬母公司利潤方面,一些合資券商甚至依舊處於連年虧損境地。如根據各券商公佈的2017年年報,華菁證券虧損1.63億元,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虧損0.69億元。

中原證券發表研報認為,2016年以前設立且業務範圍主要為投資銀行業務的合資證券公司,其經營範圍或業務牌照單一的現狀有望在較短時間內得以改善。不過,短期內,國內證券行業競爭格局不會因為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而出現較大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