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驅逐溥儀,與一個人有關,也離不開這兩個國家的推動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其實我們能夠從今天曆史課本對北洋各個軍閥的定性中,看出一些歷史事件發展的緣由,在今天馮玉祥被稱為愛國將軍,對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這就是官方定性。

有了這個大前提,咱們再回過頭去看看發生在1924年的馮玉祥驅逐溥儀事件,就會發現很多事情的結局早就在暗中註定了。

馮玉祥佔領京城的時間是10月22日,而在11月5日驅逐溥儀,這麼著急倉促與吳佩孚有關,也離不開這日本和蘇俄這兩個國家的推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馮玉祥驅逐溥儀,與一個人有關,也離不開這兩個國家的推動

鎂光燈下只能有一個主角

吳佩孚和馮玉祥素來不合,這與二人的性格有關,兩人互相看不順眼,馮玉祥後來回憶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之前吳佩孚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景,對吳佩孚一通醜化。

他寫道“吳佩孚衣冠不整,胸前的扣子沒扣好,沒有帶軍帽,斜著躺在椅子上隨手指著在場的軍事將領安排任務,沒有指到的人可以隨意行動,最後罵罵咧咧的走了”

吳佩孚可是首位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也是那個年代的數一數二的儒雅將領,無論是學識還是風度都有過人之處,但他評價馮玉祥善變,馮玉祥則評價他虛偽。

馮玉祥驅逐溥儀,與一個人有關,也離不開這兩個國家的推動

可偏偏這樣的兩個人是上下級,後來隨著馮玉祥的發展壯大二人的矛盾進一步加深,為了早日解決這個隱患,吳佩孚對馮玉祥進行了打壓,這也導致了馮玉祥的又一次倒戈,使得吳佩孚一敗塗地。

在馮玉祥控制了北京城以後,面對著舉國的輿論譁然,直系和其他軍閥勢力的蠢蠢欲動還有一堆政府日常運轉的爛攤子,竟然分出心來想著把溥儀趕出紫禁城,爭的就是一口氣。

他親眼目睹了在段祺瑞想武力一統全國的時候,吳佩孚站出來高舉愛國和民族旗幟,引得了很多的讚美,也使得吳佩孚的實力進一步壯大。

馮玉祥驅逐溥儀,與一個人有關,也離不開這兩個國家的推動

而馮玉祥在起家的時候也打出了革命的旗幟,奈何那個年代最不缺的就是革命人,革來革去喊的最多的就是口號,把吃瓜群眾都喊的麻木了,所以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在全國並沒有知名度,他本人也就不如吳佩孚有名氣,名氣就是號召力啊,這是馮玉祥最需要的。

既然吳佩孚可以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愛國軍閥,那馮玉祥也想著把自己的革命軍閥形象進一步鞏固到底,人爭一口氣,鎂光燈下只能有一個主角,要搞就搞個大的,當這條gai上最靚的仔。

其實這也是早有預謀的,所以才會在佔領京城後十幾天裡就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象徵著封建腐朽的皇權已經一去不返,馮玉祥要在革命的路上越走越遠。

馮玉祥驅逐溥儀,與一個人有關,也離不開這兩個國家的推動

蘇俄和日本的算盤

馮玉祥因為秉持著革命理念,就與在南方發展實力的孫文先生走的很近,自然也引起了急需在中國擴大影響力的蘇俄的注意。

孫文先生因為失去了英美等列強的支持和援助,轉頭和蘇俄合作,作為孫文先生盟友的馮玉祥也被納入了蘇俄支援的範圍。

而蘇俄想要在中國貫徹他們的革命理念,就首先要打破國人心中對皇權的崇拜,要知道蘇俄的革命可是把沙皇趕盡殺絕了,溥儀只要還在紫禁城內待一天,就會給革命帶來阻礙。

馮玉祥驅逐溥儀,與一個人有關,也離不開這兩個國家的推動

只有把溥儀出象徵皇權的紫禁城,讓他當一個普通的公民,才會讓廣大的人民不再迷戀封建制度,新的革命思想才能一點點燎原,蘇俄的影響力才會最大化。

而日本一直想染指東三省,這是謀劃已久的戰略,但張作霖一直不太配合,所以他們想要重新尋找一個代言人,在東北樹起新的旗幟,溥儀在被趕出來不久,就跑到了日本使館內,雙方一拍即合。

馮玉祥驅逐溥儀,與一個人有關,也離不開這兩個國家的推動

綜上,馮玉祥驅逐溥儀,與吳佩孚的爭權奪利有關,也離不開蘇俄日本的背後推動,正是因為馮玉祥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所以才會在史書中留下好的名聲,但在當時來看這是一個很冒險舉動,因為這樣一來就得罪了張作霖和段祺瑞等軍閥,使得馮玉祥的處境變的岌岌可危,他會怎麼應對呢?歡迎關注青木新史觀,每天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