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驱逐溥仪,与一个人有关,也离不开这两个国家的推动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其实我们能够从今天历史课本对北洋各个军阀的定性中,看出一些历史事件发展的缘由,在今天冯玉祥被称为爱国将军,对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这就是官方定性。

有了这个大前提,咱们再回过头去看看发生在1924年的冯玉祥驱逐溥仪事件,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结局早就在暗中注定了。

冯玉祥占领京城的时间是10月22日,而在11月5日驱逐溥仪,这么着急仓促与吴佩孚有关,也离不开这日本和苏俄这两个国家的推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冯玉祥驱逐溥仪,与一个人有关,也离不开这两个国家的推动

镁光灯下只能有一个主角

吴佩孚和冯玉祥素来不合,这与二人的性格有关,两人互相看不顺眼,冯玉祥后来回忆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前吴佩孚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景,对吴佩孚一通丑化。

他写道“吴佩孚衣冠不整,胸前的扣子没扣好,没有带军帽,斜着躺在椅子上随手指着在场的军事将领安排任务,没有指到的人可以随意行动,最后骂骂咧咧的走了”

吴佩孚可是首位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也是那个年代的数一数二的儒雅将领,无论是学识还是风度都有过人之处,但他评价冯玉祥善变,冯玉祥则评价他虚伪。

冯玉祥驱逐溥仪,与一个人有关,也离不开这两个国家的推动

可偏偏这样的两个人是上下级,后来随着冯玉祥的发展壮大二人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为了早日解决这个隐患,吴佩孚对冯玉祥进行了打压,这也导致了冯玉祥的又一次倒戈,使得吴佩孚一败涂地。

在冯玉祥控制了北京城以后,面对着举国的舆论哗然,直系和其他军阀势力的蠢蠢欲动还有一堆政府日常运转的烂摊子,竟然分出心来想着把溥仪赶出紫禁城,争的就是一口气。

他亲眼目睹了在段祺瑞想武力一统全国的时候,吴佩孚站出来高举爱国和民族旗帜,引得了很多的赞美,也使得吴佩孚的实力进一步壮大。

冯玉祥驱逐溥仪,与一个人有关,也离不开这两个国家的推动

而冯玉祥在起家的时候也打出了革命的旗帜,奈何那个年代最不缺的就是革命人,革来革去喊的最多的就是口号,把吃瓜群众都喊的麻木了,所以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在全国并没有知名度,他本人也就不如吴佩孚有名气,名气就是号召力啊,这是冯玉祥最需要的。

既然吴佩孚可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爱国军阀,那冯玉祥也想着把自己的革命军阀形象进一步巩固到底,人争一口气,镁光灯下只能有一个主角,要搞就搞个大的,当这条gai上最靓的仔。

其实这也是早有预谋的,所以才会在占领京城后十几天里就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象征着封建腐朽的皇权已经一去不返,冯玉祥要在革命的路上越走越远。

冯玉祥驱逐溥仪,与一个人有关,也离不开这两个国家的推动

苏俄和日本的算盘

冯玉祥因为秉持着革命理念,就与在南方发展实力的孙文先生走的很近,自然也引起了急需在中国扩大影响力的苏俄的注意。

孙文先生因为失去了英美等列强的支持和援助,转头和苏俄合作,作为孙文先生盟友的冯玉祥也被纳入了苏俄支援的范围。

而苏俄想要在中国贯彻他们的革命理念,就首先要打破国人心中对皇权的崇拜,要知道苏俄的革命可是把沙皇赶尽杀绝了,溥仪只要还在紫禁城内待一天,就会给革命带来阻碍。

冯玉祥驱逐溥仪,与一个人有关,也离不开这两个国家的推动

只有把溥仪出象征皇权的紫禁城,让他当一个普通的公民,才会让广大的人民不再迷恋封建制度,新的革命思想才能一点点燎原,苏俄的影响力才会最大化。

而日本一直想染指东三省,这是谋划已久的战略,但张作霖一直不太配合,所以他们想要重新寻找一个代言人,在东北树起新的旗帜,溥仪在被赶出来不久,就跑到了日本使馆内,双方一拍即合。

冯玉祥驱逐溥仪,与一个人有关,也离不开这两个国家的推动

综上,冯玉祥驱逐溥仪,与吴佩孚的争权夺利有关,也离不开苏俄日本的背后推动,正是因为冯玉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所以才会在史书中留下好的名声,但在当时来看这是一个很冒险举动,因为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张作霖和段祺瑞等军阀,使得冯玉祥的处境变的岌岌可危,他会怎么应对呢?欢迎关注青木新史观,每天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