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说|沪西公墓今何在


沪说|沪西公墓今何在


沪说 | 第61期

两年前的冬至,我们专门探讨了位于新静安区的前后三处广肇山庄。本期沪说,我们来说说上海沪西的几家公墓。笔者出生在长宁,后来搬到上海县,大学又在普陀,主要活动范围都在沪西一带。这些公墓的故事,也是长大之后,慢慢才了解的。

一般而言,沪西泛指租界以西的民国上海县辖区内被租界越界筑路,但未被划入租界的地区。主要覆盖长宁、静安、徐汇三区,也可扩展至普陀、闵行局部。沪西地区在49年之前仍属于半郊区,中山路以内的勉强算市区,中山路以外就不好说了。

和闸北、沪南一样,这里也是开辟大块土地办事业的好地方,如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均在此地开办。同样地,这里同样适合有许多土地需求的公墓。

今天的中国,“西化”的程度是超过我们自己想象得。比如,公共墓地就是西式的舶来品,古代中国人对丧葬有所忌讳,也有一套完备的礼仪,但成规模得墓园,主要是帝王陵墓,家族坟茔等,无依无靠、无权无势者,就只能随便下葬了,反正只要入土为安,也不指望日后有人来祭扫。墓地是死者与人世间最后一道可以联通的窗子,墓碑石是往生者最后说的话,或者是家属亲友的赠别之言。

早期在市区内的公墓

今年早些时候,我们曾在清明前后推出了【沪说】仍是赏春时:淮海公园、“八仙桥”与八仙桥公墓 一文,其中谈到了市区之内的一些外国人发起的公墓。如淮海公园的前身八仙桥公墓,静安公园的前身静安公墓等。

而随着上海日益发展,吸引到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客商,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方势力,建立了公所、会馆等,其中以广肇公所、四明公所、三山会馆等出名。这些公所会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处置客死他乡者的后事。有的人要归葬祖坟,就要暂厝寄柩,然后派人派船将棺柩择日运回。有的则因为身份不明,家族无依、尸首不宜保存的等原因必须在上海安葬,公所会馆要置办义冢,甚至要划出一片叫作山庄,广肇山庄等即因此而来。可参考【沪说】冬至了,说说萦绕于新静安区的三座广肇山庄的故事

沪西公墓群

沪西公墓共有四大,虹桥、永安、徐家汇和万国。除了万国公墓还作为宋庆龄陵园算是依然存在之外,另外两大公墓都已经灰飞烟灭了。

永安公墓

今天浦东川沙也有一座永安公墓,但那是后来改的名字。我们所说的永安公墓创立于1928年,位于今天长宁区古北路、仙霞路以北。墓园的遗址早就当然无存了,但墓园的原址上却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古北路校区,如果永安公墓真的被改建成了大学,那么这就是所有旧公墓改建中最大胆的一个了,其余的不是公园就是运动中心,而校园当中是有宿舍楼的。


沪说|沪西公墓今何在


永安公墓的资料并不多,但从杨小佛口述回忆录中可以得知,他的父亲,民国著名的社会运动家杨杏佛先生被刺后就是葬在“霍必兰路(今古北路)永安公墓”的,后来可能因为永安公墓撤废而迁至万国公墓。“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以身殉国的吴淞要塞司令部少将参谋长滕久寿,后来也安葬于此。翻译家傅雷夫妇的骨灰也曾在永安公墓寄存。

由此,也可推测永安公墓的级别规格也不算低。公墓废弃的时间是1967年——这个年份令人浮想联翩。

虹桥公墓


沪说|沪西公墓今何在


1949年,英军在上海虹桥公墓为“紫石英号”遇难船员举行安葬仪式,紫石英号事件是国共内战进行到渡江战役前后的一段插曲。(来自网络)

虹桥公墓是真正的公墓,它就是由上海工部局举办的一块墓地,虽然位于租界之外,但这里却主要面对租界内死亡的居民。其得名也是因为公墓设在虹桥路和哥伦比亚路(番禺路)的路口。今天这里已经改建成番禺绿地。


沪说|沪西公墓今何在


1935年上海地图中,圈出的即为虹桥公墓(含番禺公墓)

这座1926年开办的公墓,曾经因为路途遥远的因素而被租界居民嫌弃,他们宁可把死去的家人送去费用更高,更拥挤,但路途便利的静安公墓。不过,虹桥公墓相对低廉的收入倒也吸引了很多中下阶层的人,由此殡葬业也能管窥其中的贫富分化了。

虹桥公墓原为东西两区,东区窄小,位于今番禺路东,是专葬犹太人的,也称番禺公墓,而一路之隔的西区就大得多了,不过西区中心有一个11084号地块钉子户,直至租界撤销,租界与业主之间都没能达成任何购买协议,甚至租界当局以拆掉入该地块的道路为威胁都不奏效,看来腐朽帝国主义的效率是低得吓人。

虹桥公墓的外国人墓葬于1949年之后陆续迁往大场墓场,后来大场墓场也被红卫b冲击,许多都不知所踪。仅有少量的遗迹残存。

徐家汇公墓

严格意义上说,徐家汇公墓应该在沪南,而不是沪西,不过因为与沪西几大公墓距离并不远,在此也就赘述一二。

徐家汇公墓的资料相对比较少一些,它是由法租界公董局经营的公墓。原先开辟的八仙桥、卢家湾公墓已经渐渐满员,于是就不得不在西界徐家汇另辟一处大型的公墓。


沪说|沪西公墓今何在


这座公墓的建造时间为1930年,面积并不大,占地约8亩。此处安葬的也主要是贫寒人士,而且并非永久穴位(据安克强《上海租界公墓研究1844-1949》)。而公墓的具体位置,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根据一份1935的上海地图,此处墓地很有可能在亚尔培路(陕西南路)和徐家汇路(肇嘉浜路)交界处的东北角,今卢湾体育馆处。

万国公墓

位于今虹桥路和宋园路路口的宋庆龄陵园,相信每一个上海人在孩童时期都去过。虽然陵园位于内环线外侧不远处,但也算是市区内少有的大片墓葬区域。

关于万国公墓的开办和经历的故事,许多读者应该比较熟悉了。1917年,在虹桥路上,商人经润山购置大片土地开辟“薤露园”(初期选址在今虹桥路轻轨站附近,因当时修造铁路征用而西移至今宋园路址),后加上“万国公墓”,意指无论国籍、民族均可在此安葬,因为当时许多租界墓地是谢绝中国人在内安葬,即便皈依基督教都会心存芥蒂。

1934年,万国公墓被国民政府收为官办。一代文豪鲁迅,原先就安葬在万国公墓之内。1949年之后,上海各大涉外公墓一一被拆迁,甚至中国人的公墓也被摧毁,万国公墓因为其中安葬着宋庆龄父母而受到冲击较小,但十年浩劫中,依然难逃一劫。

1981年6月,宋庆龄去世之后,尊重她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宋氏父母的墓穴一侧,荒废的万国公墓改建为宋庆龄陵园,但园内仍有一个角落安葬着从上海各大已经废弃的墓园中移葬过来的遗骨。除了少数名人墓穴,所有的墓碑都用统一大小统一字号刻着他们的名字。也几乎弄不清楚,这些墓穴是否匹配了。他们口中的Chinese Cemetery也竟然成为他们在中国的最后安息之地。

公墓今昔

作为沪说公墓系列的第三篇,也可以为这个系列话上一个句号了。

沪西的公墓,还有息焉堂的天主教公墓,为马相伯等爱国天主教人士创立,后来被挪用为养殖场,一直再未恢复。法租界也在虹桥公墓附近修建了一座“西区公墓”用以安置。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星罗棋布,沪西公墓普遍面积较大,彼此距离并不遥远。


沪说|沪西公墓今何在


上海殡葬博物馆内的犹太人墓碑

如今,上海的公墓基本都在外环以外了,沪西公墓也成为了历史名词。甚至,要在上海为故人找一片墓地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回顾往昔,我们曾以相当粗暴的态度处理外国人的墓地,就算对自己同胞的墓地也不能算手下留情。听凭历史的剥落,听凭岁月的侵蚀,还忍不住要补上一脚。曾有资料表明,上海在60年代中后期,所有的公墓无一幸免,不仅学生热血沸腾,甚至据说还有江浙的农民前来凑热闹。这段表述究竟是不是史实,笔者不敢确信,但一旦追查属实,就会让人毛骨悚然,因此,还是让它成为一种传说,而不想看到什么证据。


沪说|沪西公墓今何在


今万国公墓内潦草的外籍人士安葬区(来自新浪博客:zhang健荣《上海最老的公墓》)

或许城市中心的大片墓地确实不够喜庆,不够吉利,那么改作绿地,或者运动场,也算无可厚非,但随意弃置遗骸,将墓碑作为石料二次利用就很难说是多么妥当的事情了。可惜,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制止那些事情,特别是在那个充满革命浪漫情怀的年代,在热火朝天,情绪高昂的时候,任何一杯冷水都只会化作一缕白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