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說|滬西公墓今何在


滬說|滬西公墓今何在


滬說 | 第61期

兩年前的冬至,我們專門探討了位於新靜安區的前後三處廣肇山莊。本期滬說,我們來說說上海滬西的幾家公墓。筆者出生在長寧,後來搬到上海縣,大學又在普陀,主要活動範圍都在滬西一帶。這些公墓的故事,也是長大之後,慢慢才瞭解的。

一般而言,滬西泛指租界以西的民國上海縣轄區內被租界越界築路,但未被劃入租界的地區。主要覆蓋長寧、靜安、徐匯三區,也可擴展至普陀、閔行局部。滬西地區在49年之前仍屬於半郊區,中山路以內的勉強算市區,中山路以外就不好說了。

和閘北、滬南一樣,這裡也是開闢大塊土地辦事業的好地方,如聖約翰大學、南洋公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等均在此地開辦。同樣地,這裡同樣適合有許多土地需求的公墓。

今天的中國,“西化”的程度是超過我們自己想象得。比如,公共墓地就是西式的舶來品,古代中國人對喪葬有所忌諱,也有一套完備的禮儀,但成規模得墓園,主要是帝王陵墓,家族墳塋等,無依無靠、無權無勢者,就只能隨便下葬了,反正只要入土為安,也不指望日後有人來祭掃。墓地是死者與人世間最後一道可以聯通的窗子,墓碑石是往生者最後說的話,或者是家屬親友的贈別之言。

早期在市區內的公墓

今年早些時候,我們曾在清明前後推出了【滬說】仍是賞春時:淮海公園、“八仙橋”與八仙橋公墓 一文,其中談到了市區之內的一些外國人發起的公墓。如淮海公園的前身八仙橋公墓,靜安公園的前身靜安公墓等。

而隨著上海日益發展,吸引到了許多全國各地的客商,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方勢力,建立了公所、會館等,其中以廣肇公所、四明公所、三山會館等出名。這些公所會館的重要職能之一是處置客死他鄉者的後事。有的人要歸葬祖墳,就要暫厝寄柩,然後派人派船將棺柩擇日運回。有的則因為身份不明,家族無依、屍首不宜保存的等原因必須在上海安葬,公所會館要置辦義冢,甚至要劃出一片叫作山莊,廣肇山莊等即因此而來。可參考【滬說】冬至了,說說縈繞於新靜安區的三座廣肇山莊的故事

滬西公墓群

滬西公墓共有四大,虹橋、永安、徐家彙和萬國。除了萬國公墓還作為宋慶齡陵園算是依然存在之外,另外兩大公墓都已經灰飛煙滅了。

永安公墓

今天浦東川沙也有一座永安公墓,但那是後來改的名字。我們所說的永安公墓創立於1928年,位於今天長寧區古北路、仙霞路以北。墓園的遺址早就當然無存了,但墓園的原址上卻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古北路校區,如果永安公墓真的被改建成了大學,那麼這就是所有舊公墓改建中最大膽的一個了,其餘的不是公園就是運動中心,而校園當中是有宿舍樓的。


滬說|滬西公墓今何在


永安公墓的資料並不多,但從楊小佛口述回憶錄中可以得知,他的父親,民國著名的社會運動家楊杏佛先生被刺後就是葬在“霍必蘭路(今古北路)永安公墓”的,後來可能因為永安公墓撤廢而遷至萬國公墓。“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以身殉國的吳淞要塞司令部少將參謀長滕久壽,後來也安葬於此。翻譯家傅雷夫婦的骨灰也曾在永安公墓寄存。

由此,也可推測永安公墓的級別規格也不算低。公墓廢棄的時間是1967年——這個年份令人浮想聯翩。

虹橋公墓


滬說|滬西公墓今何在


1949年,英軍在上海虹橋公墓為“紫石英號”遇難船員舉行安葬儀式,紫石英號事件是國共內戰進行到渡江戰役前後的一段插曲。(來自網絡)

虹橋公墓是真正的公墓,它就是由上海工部局舉辦的一塊墓地,雖然位於租界之外,但這裡卻主要面對租界內死亡的居民。其得名也是因為公墓設在虹橋路和哥倫比亞路(番禺路)的路口。今天這裡已經改建成番禺綠地。


滬說|滬西公墓今何在


1935年上海地圖中,圈出的即為虹橋公墓(含番禺公墓)

這座1926年開辦的公墓,曾經因為路途遙遠的因素而被租界居民嫌棄,他們寧可把死去的家人送去費用更高,更擁擠,但路途便利的靜安公墓。不過,虹橋公墓相對低廉的收入倒也吸引了很多中下階層的人,由此殯葬業也能管窺其中的貧富分化了。

虹橋公墓原為東西兩區,東區窄小,位於今番禺路東,是專葬猶太人的,也稱番禺公墓,而一路之隔的西區就大得多了,不過西區中心有一個11084號地塊釘子戶,直至租界撤銷,租界與業主之間都沒能達成任何購買協議,甚至租界當局以拆掉入該地塊的道路為威脅都不奏效,看來腐朽帝國主義的效率是低得嚇人。

虹橋公墓的外國人墓葬於1949年之後陸續遷往大場墓場,後來大場墓場也被紅衛b衝擊,許多都不知所蹤。僅有少量的遺蹟殘存。

徐家彙公墓

嚴格意義上說,徐家彙公墓應該在滬南,而不是滬西,不過因為與滬西幾大公墓距離並不遠,在此也就贅述一二。

徐家彙公墓的資料相對比較少一些,它是由法租界公董局經營的公墓。原先開闢的八仙橋、盧家灣公墓已經漸漸滿員,於是就不得不在西界徐家彙另闢一處大型的公墓。


滬說|滬西公墓今何在


這座公墓的建造時間為1930年,面積並不大,佔地約8畝。此處安葬的也主要是貧寒人士,而且並非永久穴位(據安克強《上海租界公墓研究1844-1949》)。而公墓的具體位置,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根據一份1935的上海地圖,此處墓地很有可能在亞爾培路(陝西南路)和徐家彙路(肇嘉浜路)交界處的東北角,今盧灣體育館處。

萬國公墓

位於今虹橋路和宋園路路口的宋慶齡陵園,相信每一個上海人在孩童時期都去過。雖然陵園位於內環線外側不遠處,但也算是市區內少有的大片墓葬區域。

關於萬國公墓的開辦和經歷的故事,許多讀者應該比較熟悉了。1917年,在虹橋路上,商人經潤山購置大片土地開闢“薤露園”(初期選址在今虹橋路輕軌站附近,因當時修造鐵路徵用而西移至今宋園路址),後加上“萬國公墓”,意指無論國籍、民族均可在此安葬,因為當時許多租界墓地是謝絕中國人在內安葬,即便皈依基督教都會心存芥蒂。

1934年,萬國公墓被國民政府收為官辦。一代文豪魯迅,原先就安葬在萬國公墓之內。1949年之後,上海各大涉外公墓一一被拆遷,甚至中國人的公墓也被摧毀,萬國公墓因為其中安葬著宋慶齡父母而受到衝擊較小,但十年浩劫中,依然難逃一劫。

1981年6月,宋慶齡去世之後,尊重她的遺願,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宋氏父母的墓穴一側,荒廢的萬國公墓改建為宋慶齡陵園,但園內仍有一個角落安葬著從上海各大已經廢棄的墓園中移葬過來的遺骨。除了少數名人墓穴,所有的墓碑都用統一大小統一字號刻著他們的名字。也幾乎弄不清楚,這些墓穴是否匹配了。他們口中的Chinese Cemetery也竟然成為他們在中國的最後安息之地。

公墓今昔

作為滬說公墓系列的第三篇,也可以為這個系列話上一個句號了。

滬西的公墓,還有息焉堂的天主教公墓,為馬相伯等愛國天主教人士創立,後來被挪用為養殖場,一直再未恢復。法租界也在虹橋公墓附近修建了一座“西區公墓”用以安置。相對於其他地區的星羅棋佈,滬西公墓普遍面積較大,彼此距離並不遙遠。


滬說|滬西公墓今何在


上海殯葬博物館內的猶太人墓碑

如今,上海的公墓基本都在外環以外了,滬西公墓也成為了歷史名詞。甚至,要在上海為故人找一片墓地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回顧往昔,我們曾以相當粗暴的態度處理外國人的墓地,就算對自己同胞的墓地也不能算手下留情。聽憑歷史的剝落,聽憑歲月的侵蝕,還忍不住要補上一腳。曾有資料表明,上海在60年代中後期,所有的公墓無一倖免,不僅學生熱血沸騰,甚至據說還有江浙的農民前來湊熱鬧。這段表述究竟是不是史實,筆者不敢確信,但一旦追查屬實,就會讓人毛骨悚然,因此,還是讓它成為一種傳說,而不想看到什麼證據。


滬說|滬西公墓今何在


今萬國公墓內潦草的外籍人士安葬區(來自新浪博客:zhang健榮《上海最老的公墓》)

或許城市中心的大片墓地確實不夠喜慶,不夠吉利,那麼改作綠地,或者運動場,也算無可厚非,但隨意棄置遺骸,將墓碑作為石料二次利用就很難說是多麼妥當的事情了。可惜,我們無法回到過去,制止那些事情,特別是在那個充滿革命浪漫情懷的年代,在熱火朝天,情緒高昂的時候,任何一杯冷水都只會化作一縷白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