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科斯基启发,米里的处女作——苏联首型量产直升机米-1

受西科斯基启发,米里的处女作——苏联首型量产直升机米-1

# 写在前面

米哈伊尔·米里,大概是直升机行业中唯一一个能与伊戈尔·西科斯基平起平坐的传奇大师,这是两位有着相近血统的天才设计师/工程师,前者铸就了苏联直升机的辉煌,而后者则远渡重洋,开辟了美国旋翼飞行器的新时代。

米里或许比西科斯基更早就开始考虑直升机的潜在价值和研制思路,等到他进入到苏联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之后,他得到了进一步研究旋翼理论知识的机会,这一切,都为苏联第一型量产直升机米-1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西科斯基在30年代末开创性地设计出了经典的单旋翼带尾桨构型,彻底激活了直升机工业的潜力,也为米里带来了关键性的启发。

这些行业天才书写了历史,历史也成就了他们的传奇与不凡。本文将介绍传奇设计师米里的处女作——米-1轻型通用直升机,与诸君共赏。

# 紧跟西科斯基的步伐,以米里知名命名的第一型直升机诞生

早期的“直升机”一般都是通过多个旋翼来实现扭矩平衡的,这类直升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且笨重、机械结构复杂、可靠性差。虽然发明家们早就开始对直升机进行种种探索,但却始终不得其法。米里也是其中一员,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米里就开始对旋翼类飞行器进行深入探索,之后,他进入了苏联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工作,并在此期间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尼古拉·卡莫夫,也就是后来与米里设计局齐名的卡莫夫设计局的首任总设计师。

1938年,西科斯基放弃了小打小闹,开始全心投入研制第一型实用直升机,他显然意识到了多旋翼直升机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反复试验、试飞的基础上,开创性地设计出了单旋翼带尾桨这一如今直升机最常用的构型,解决了单个旋翼反扭矩平衡的问题,从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实用的直升机VS-300。

受西科斯基启发,米里的处女作——苏联首型量产直升机米-1

图——VS-300直升机

受到西科斯基的设计的启发和鼓舞,米里自1946年开始正式进行第一架实用直升机的研制,当时,该飞行器的代号为EG-1。1947年,米里被任命OKB-4设计局的总设计师,借此机会,他更是一心投入到实用直升机的研制工作中。最终,他将这第一型直升机命名为GM-1。该机借鉴了西科斯基S-51和Bristol 171这些早期直升机的出色设计,其主旋翼几乎和Bristol 171一模一样,传动轴系和离合器等内部设计也非常类似。1948年12月,这架原型机完成了第一次自由飞行测试。1949年,GM-1接受了苏联国家验收评估。虽然在评估过程中摔了两架原型机,但这丝毫未影响评估的结果。苏联当局一直认为该直升机的设计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并且和米里签订了生产合同,明确希望他尽快采取更进一步的工作来完善该直升机,为了表示对米里设计工作的认可,该机最终被命名为米-1。

受西科斯基启发,米里的处女作——苏联首型量产直升机米-1

图——早期的米-1直升机

1950年2月21日苏联军方订购了第一批米-1直升机,不过仅有15架,这批次的直升机生产任务都是由位于莫斯科的第三工厂承担的。初期的订购数量很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 直升机设计的不少生产制造工艺和技术都在探索初期,尚不成熟,生产速度较慢;
  • 直升机的应用场景和实用价值还没被充分发掘,苏联当局尚且不确定直升机是否具有远大潜力。
  • 但是这一情况在1951年有了转机,当时,斯大林检阅了制造完成的米-1直升机,观看了其飞行表演,对其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苏联当局因此决定扩大米-1的产量。在1952至1953年之间,位于喀山的直升机工厂制造了30架米-1,1954年起,更大规模的制造任务由位于奥伦堡的工厂承担,1956年又转移到了罗斯托夫。

改进可靠性:在生产的过程中,米里进一步完善了米-1的设计工作,主要的改进方向是提升了其可靠性。尤其是改进了旋翼系统。型号米-1T的大修间隔时间提升到了300小时(后缀T实际上是俄语中:trekhsotchasovoi 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300小时),米-1A的大修间隔时间提升到了600小时,到生产计划快结束的时候,其大修间隔时间提升到了1000(T型号)和3000(A型号)小时。早期的米-1驾驶员座舱和客舱是相连的,飞行员坐前面,两名乘客就坐在他后面。第一型生产机的型号就是米-1,但是很快就升级到了米-1T。米-1T携带了全无线电和盲飞一起,并且配备了可靠性更好的AI-26V发动机。1957年,米-1获得了再次升级,成为了米-1A,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装配了一个160升的额外油箱。

受西科斯基启发,米里的处女作——苏联首型量产直升机米-1

图——波兰制造的AI-26V

增高增宽:同年,米里设计局也设计了另一种改进型号——米-1M,该型号配备了更大的机舱和性能更强的AI-26VF发动机,这一次,驾驶员后面的长椅上已经能够坐得下三名乘客了。米-1M其他的改动包括:

  • 机舱高度从1.22米增大到了1.26米;
  • 宽度从1.01米增大到了1.2米;
  • 机身后部的窗户下边缘由倾斜改为水平,视野更大了;
  • 机身设计改得更平滑,流线型更好了;
  • 它能在机身两侧加装两个外部胶囊式短舱,短舱中可以存放医疗药品或者邮递信件等物品
受西科斯基启发,米里的处女作——苏联首型量产直升机米-1

图——两侧装有胶囊形短舱的米-1直升机

真·第一型武直:1961年,米里设计局也尝试设计了一种具备武装反坦克能力的型号,被称为米-1U,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才是苏联第一种武装直升机。但是该机最终并未投入生产,其原因也有两点:

  • 有效载荷太低了,作为武装直升机而言不够看;
  • 米-1U是基于米-1M改装的,米-1M当时已经停产了,所以没法继续生产米-1U

但是苏联此后还是生产了一系列以米-1U、TU、AU、MU命名的型号,不过这些型号都是作为双控教练机来训练直升机飞行员的,这些型号的米-1显著特征就是具备两套操纵系统,飞行员一套,坐在他身后的教练员一套。前前后后苏联共生产了多种型号总计1000多架米-1。1956年开始,波兰得到了米-1的本地生产授权,型号为SM-1,自此开始到1965年,波兰总共生产了1594架SM-1。

受西科斯基启发,米里的处女作——苏联首型量产直升机米-1

图——波兰的SM-1W(等同于米-1M)


话题:米里设计局和卡莫夫设计局都是苏联军工集团中的佼佼者,两者在直升机行业的名声一直在伯仲之间,不知诸君认为两者孰强孰弱,欢迎留言发表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