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U区块营精读《比特币白皮书》区块圣经(10)隐私(Privacy)

BIU区块营精读《比特币白皮书》区块圣经(10)隐私(Privacy)

BIU区块营出品 B-0022(@BIU64)

《比特币白皮书》

BIU区块营精读《比特币白皮书》区块圣经(10)隐私(Privacy)

10.隐私(Privacy)

隐私这个概念在数字货币中实际上是根植于血液中的,因为区块链这一思想,本身就是在试图链接不可信环境中的个体,并在无需信任的前提下,实现交易乃至更多。

而实际上在数字货币的发展早期,社区的组成部分中,一部分乌托邦无政府主义成员也一直都是中坚力量,匿名也曾一直被认为是数字货币的重要特性,并被传统舆论和部分媒体所诟病。但其实在15年以后,为了符合监管,获得广泛市场的认可并降低主权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敌意,社区已经不再将匿名作为数字货币的主要宣传对象了。

并且随着区块链世界的发展,比特币的匿名功能实际上已经被大大削弱。美国FBI对丝绸之路的破解就应用了区块链数据分析,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团队针对数字货币数据追溯和分析提供了多重方式和思路。且监管机构对交易所、OTC等市场的KYC、AML要求,也使绝大多数数字货币交易中的匿名性已经名存实亡。

这种状况有利有弊,首先大大缓解了数字货币在监管层的风险和各主权政府的顾虑,合规化让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得以获得更多机构财团的入场,也能使期货、指数、ETF等新的交易参与模式和途径被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行业透明化,减少了募资、交易等一二级市场的欺诈,提供了追责手段而使社区治理得以拥有了法律等方式的支持;但这也为政府影响干预市场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中国在2017.9.4及之前的屡次干预,都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社区中仍出现了很多匿名导向的币种,如门罗、大小零币等等,他们基于其他的如零知识证明等原理,或使用混币或使用重铸等方式,使匿名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回到比特币上,即使有了我们前述的那些反匿名手段,但其实比特币网络相对而言仍然是具有很强的隐私性的。

如下图所示:

BIU区块营精读《比特币白皮书》区块圣经(10)隐私(Privacy)

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的隐私模型里,起到隐私功能实现的,是“可信任的第三方”这一环节。但该第三方是否可信或者说假定第三方不可信或受到不可抗力冲击(黑客、监管等)时,交易信息就无可避免的遭受了风险。

所有的定义和真理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不能拥有绝对安全的第三方,那么就干脆公开交易信息。

所以在比特币网络中,任何账户(公私钥对)的创建,都不需要任何资料的验证。这就从信息源上实现了隐私的保证,因为如果你不愿意披露,那么仅从单个地址来看,没有任何人能找到对应的持有人。而在交易过程中,因为我们需要将每笔交易发送并被打包广播以保证交易的有效,所以任何交易都是被公开的。因此在比特币网络中任何账户的余额、交易都是完全公开的,但因为账户与个人不关联,因此仍然是保证了匿名。

此外,因为账户创建是无成本的,所以如果我们有必要,完全可以由一个私钥对应成千上万个公钥(地址)。所以我们可以说甚至有可能比特币持币前100地址中的50个地址都属于同一个人持有,连私钥都可以不带换的。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BUG:

不过由于存在并行输入,一定程度上的追溯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并行输入暗示这些货币都属于同一个所有者。此时的风险在于,如果某个人的某一个公钥被确认属于他,那么就可以追溯出此人的其他很多交易。

正如我们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的,在比特币交易中,单个账户的转入是可以以单个大额输入或多笔小额共同输入。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可能还无法分析太多数据;但如果发生了并行输入,简单说就是很多笔小额输入组成了一笔大数额的支付,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分析其他地址关联的信息来找到该笔账户的持有人。当然这样做也只是存在操作可能,具体实现并不会轻松实现。

这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如果一个比特币用户想要保证绝对匿名,那么其实现难度正在不断增大。我们所参与的交易越多(包括接收、发送、签名等操作),那么被关联查找到的可能性就在不断增强。

但无论如何,就目前而言,比特币的匿名性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普通投资者的需求,我们的隐私可以得到相当好的保护。当然如果有其他更高级别的交易需求,那么场外、其他匿名币等也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你懂得0.0

BIU区块营精读《比特币白皮书》区块圣经(10)隐私(Privacy)

BIU区块营精读《比特币白皮书》区块圣经(10)隐私(Privac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