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欧福克(VolkerOlles)


2019年2月23日,星期六,蒲江,阴,微雨。这座千年古县的闲适与安静,注定会被一个德国人的到来,掀起一圈圈浅浅的涟漪。

这个德国人是欧福克(VolkerOlles),一个蒲江人既陌生却又熟悉的名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一百年前,蒲江由于一对德国夫妇的到来,引起不小的轰动。蒲江,因为他们的前来,这片恬静而充满诗意的田园山水,开始被纳入西方世界的视野。那是1912年秋的一天,德国的外交官马克思·弗瑞兹·魏司(MaxFriedrich(Fritz)Weiss)与妻子海德维希·冯格丽特·魏司-索伦伯格(Hedwig Margarete Weiss-Sonnenburg)从成都到蒲江游历,于蒲江河畔拍摄有《蒲江边渡船》《蒲江上运载木炭的竹筏》照片。

如果,一百年前魏司夫妇在蒲江一日之游为探险之旅的话。那么,一百年后欧福克在蒲江一日之游则为文化之旅。

欧福克(VolkerOlles),德国波恩人。1991年,就读于波恩大学的欧福克来到中国,次年以交换生的身份到川大进行为期两年留学。1995年,代表波恩大学参加北京举行的’95国际大专辩论会。1998年,取得波恩大学汉学系硕士学位,是年进入到川大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从事道教研究。2000年返国,至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汉学系担任讲师并取得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于柏林洪堡大学展开独立科研项目。2009年至2013年,在莱比锡大学东亚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2014年供职于柏林洪堡大学历史系。2017年,被川大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专职特聘为副研究员。

因为喜欢,所以有缘。

欧博士热爱中国文化,主要从事中国道教与槐轩学说的研究。于是,他与中国,与四川,与蒲江,自然结下一份挥之不去的因缘。

1999年3月5日、6日,生性好动的欧福克只身一人从成都坐大巴到蒲江,考察太清观道教文化与飞仙阁摩崖造像。在蒲江,他去文管所拜访专家,去春江巷吃卤肉、豆花饭,到太清观三清殿留宿,到飞仙阁观看石刻题记。

或许,二十年后的欧福克没有想到的是,他会以川大副研究员身份被邀请到蒲江作一堂文化学术讲座。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二十年过去他在蒲江短短的逗留,却给蒲江人留下深刻印象。蒲江县文管所的龙腾老师、夏晖所长,向他敬礼带路游历飞仙阁的小学生彭敬,帮他添过饭的那个蒲江人,给他掌灯抄碑的居士婆婆,陪他在山顶过夜的道人,仍然还没有忘记他这个“洋学生”。当年,他在蒲江的往事,还让许多蒲江人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只是差不多忘记他的外国名字。

2月23日上午,欧福克博士以“重访主簿山治——天师道二十四治的草根考察”为题的讲座如期在蒲江举行。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文体旅局、县电视台、县书画协会、县作家协会、魏了翁研究会、县鹤山街道各社区的文化爱好者和部分慕名而来的人士,纷纷汇聚到蒲江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学术报告厅,济济一堂聆听这场特别的讲座。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重访主簿山治——天师道二十四治的草根考察”讲座

(摄影陈龙)


欧福克博士说,关于太清观的研究,他已经有三篇文章公开发表。其中,他研究《长秋山建修凌虚阁碑序》的文章,译成德、英、法三国文字在国际学术界发表。

欧福克的研究是全面而深入的。

他在讲座中运用大量典籍,一个外国人能如此熟练地利用中国图书文献,着实让人惊讶、佩服,没有相当功底的中国学者也做不到他的那种程度。为了让人知道太清观在道家体系中的地位,他引用《箓次第法信仪·天师治仪·上》《无上秘要·卷二十三·正一炁治品》《三洞珠囊·卷七·二十四治品》《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灵化二十四》《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四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七》等道家典要的记载。为了让听众清楚太清观的历史方位,他运用宋代《太平广记·卷六十四·女仙九》、明正德《四川通志·卷二十二·蒲江县·山川》、清光绪《蒲江县志》和民国“蒲江县坤舆图”及民国《眉山县志》等地方志中的记载。为了让人了解太清观仙家的故事,他给大家介绍主簿王兴与白玉蟾,杨正见与茯苓、仙女井的传说故事。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欧福克讲座中的《蒲江县地舆图》


欧福克是个脚踏实地的学者。

1999年起,欧福克逐步开展对道教“二十四治”田野调查与历史及现状对比分析。于是,他与蒲江“二十四治”之一长秋山“主簿山治”开始结下“道缘”。蒲江县文管所编印《长秋山太清观志》记载:“1999年3月5日,德国留学生欧福克考察太清观。”该年3月12日《蒲江报》以《德国留学生考察太清观》为题报道:“3月5日,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硕士欧福克(留学于四川大学)专程到蒲江,考察二十四治之一的主簿山治。”由此,欧福克留存大量太清观在20世纪90年代珍贵图文资料。2018年,为了做好关于太清观的学术讲座,他再次独自登上太清观开展他自己所谓的“草根考察”。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二十年前欧福克绘制的太清观造像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杨正见成仙故事石刻、老君造像、灵官堂造像、仙女井

(1999年欧福克拍摄)

欧福克是道家弟子,他对太清观的研究,有一个外国学者独特的慧根与视野。

他认为,主簿山治在当时并不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相反以长秋山为中心,是一个集宗教、行政管理为一体的人口集中区域,反映一种草根文化。他指出,今天太清观的还远远没有古代的知名度高。他根据自己对“二十四治”中十三个治区的调查,认为有两个治区已完全没有了宗教活动,六个治区还存有道观,三个治区已成为佛教寺庙,还有两个治区则佛道并存,而主簿山治是唯一一个三教并存的治区。他说,对于一个治区而言,一般都有一座山作为其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而神灵往往赋予山以地位,主簿山的神灵主要是王兴、杨正见。而中国道家神仙人物,往往与天上星宿对应,与民众生活与信仰关系密切。杨正见受朝拜,这源于传说中她因神牛而发现水源,造福了一方百姓,现还存有一尊卧牛石。太清观是当时主簿山治的活动中心,庙观有一特别之处在于,庙观会点两个天灯,观前天灯主蒲江县,观内天灯主眉山县,这体现了主簿山在宗教地理上的特殊意义。通过主簿山治所供奉的道教、佛教、儒家造像,可以看出其三教共存的特点。他认为灵官堂造像,是宋代道家造像。群贤殿供奉着魏了翁及其家族成员,这体现了当地文人在主簿山治的影响力,而魏了翁无疑代表着儒家一派。凌虚阁,是清代在山上读书的那些儒生修建的,太清观为提供他们读书书房,壁上还保存有书生们的诗作,他们与道家人士和睦相处。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蒲江各界人士参加讲座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热情的蒲江“欧粉”

他将主簿山治称为“草根考察”,是因为主簿山治无论是历史神灵,抑或是民间自发支持修建或重建寺庙,其均与地方社群有着紧密联系。从这个特点来看,主簿山治相当的“接地气”,它是草根宗教地理的代表。他希望,太清观文物保护与宗教信仰活动结合一起发展,主簿山治的草根文化继续传承发展。

讲座结束之际,欧福克还就“道家与茶文化”“临邛道士鸿都客”“道教与天人合一”“魏了翁与太清观”“儒家与道家”等问题,与蒲江朋友们进行生动有趣的对答交流。他的第三次到蒲江,关注度瞬间爆棚,热情的蒲江听众成为“欧粉”,纷纷找他签字、留影。

陪同欧福克来蒲江开展讲座与考察的嘉宾,还有成都槐轩读书会主持人谢添先生和堂主清禾女士。他们就打造魏了翁鹤山书院与蒲砚非遗文化提出具有创意的建议。

该日下午,欧福克一行在蒲江各界人士的陪同下,再次登上巍巍长秋山,重游故地。在灵官堂,他与北京大学蒲江考察团国际友人邂逅相逢;在太上老君像前,他拈香而拜了还心愿;在山坳里,他找到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魏了翁洗墨池。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中德意英西五国人士太清观灵官堂会谈


一百余年过去,千年古县之蒲江与古老中国一道逐步走向世界,一个开放而国际范的蒲江日益展现在人们面前。尽管,欧福克博士不是来到蒲江的第一个德国人,但他绝对是从“草根”的视野俯瞰蒲江传统文化的第一个德国人。这样的视野,更加令人感到亲切、人文、有趣,人类文明需要这样的交融、共享、并存。2019年春暖花开之际,太清观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道家与槐轩刘学研究学者欧福克、谢添、清禾来到蒲江开展文化之旅,或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吧。


一个德国博士在蒲江的文化之旅


二十年前欧福克拍摄的长秋山田家小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