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首都地区战略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深度 | 俄首都地区战略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研发战略反导防御系统的国家,其反导系统服役时间也最长,积累了丰富的战备值班和运用经验。目前,俄军战略反导防御系统共历经了三代型号: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并部署的A-35系统,1995年投入战备值班并一直沿用至今的A-135系统,以及预计将在2020年投入使用的A-235系统。这三代战略反导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均部署在首都莫斯科周边,用于保护国家政治中心、中央工业区、军队集团、关键基础设施等免遭敌方弹道导弹袭击。

一、研发背景

俄罗斯(前苏联)战略反导防御系统的“诞生”剑指美国。随着冷战的开始,美苏两大强国开始大力发展洲际弹道导弹技术。但前苏联的工业实力明显不足,导致弹道导弹技术明显落后。1953年,美国“红石”中程弹道导弹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成功发射,美方计划将其部署在西欧国家。随后,美洲际弹道导弹系统“宇宙神”进入战备值班状态,最大射程可达一万公里以上,能够轻松从美国本土将一个上百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投送到前苏联任何一个角落。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极大刺激了前苏联的神经。它意识到,若美国看穿自己的实力,从而肆无忌惮地对其发动核武攻击,那么现有对付美战略轰炸机的拦截体系在洲际弹道导弹面前将形同虚设。为应对该威胁,前苏联当局下令研发一种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反导系统,第一代战略反导防御系统A-35应运而生。

二、发展历程

俄罗斯( 前苏联) 反导系统的建设历史已有60余年,其在维持美俄( 苏) 战略稳定和保障俄国家安全方面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功能定位,反导防御系统可分为战略反导防御系统和非战略反导防御系统,本文所指的“A”系列系统均属于前者。在发展反导系统的过程中,俄罗斯始终着眼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难堪大任”的A-35战略反导防御系统。

1、发展进程。A-35系统的研发始于1958年,1961年3月进行了首次拦截试验,1967年开始在莫斯科周边地区部署建造。1971年6月10日,该系统首次列装,9月1日进入战斗值班状态。A-35系统由巨型预警地面雷达站和作战指挥雷达站,以及配套的5V61拦截导弹和发射场组成。由于价格与技术问题,仅在莫斯科周边部署了4个发射阵地。1975年,A-35系统雷达和拦截导弹进行了升级改造。1978年5月15日改进型的A-35M系统投入战斗值班。

深度 | 俄首都地区战略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2、系统特性。根据设计,A-35(M)系统可以防御6-8枚核弹头的同时攻击,这一性能在最初研制时还算差强人意,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服役时就显得非常尴尬。70年代初,洲际弹道导弹有了大规模发展。当时,美国估计有至少60枚100万吨当量的弹头瞄准莫斯科,是A-35系统作战能力的近10倍。随着分导式多弹头的出现,威胁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鉴于A-35反导系统无法拦截多弹头弹道导弹的弱点,以及拦截弹需要临时加注液体燃料才能装填发射的不足,其已难以应对当时紧张复杂的战略环境,无法胜任保卫首都莫斯科的重要职能。在此背景下,前苏联部长会议于1975年6月决定研发新一代反弹道导弹系统。由于作战能力有限,A-35(M)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退出现役。

(二)“欲罢不忍”的A-135战略反导防御系统。

1、发展进程。尽管拦下所有来袭洲际弹道导弹的构想不具备可行性,但为首都和洲际导弹发射场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提高核大战中生存和胜利的概率,还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因此,前苏联从战略军备竞赛高度出发,在原有A-35反导系统基础上开始研制更加强大的战略反导系统。实际上,前苏联早在1971年就已经着手替换A-35系统的研发工作。但由于历经美苏关系缓和及前苏联解体,围绕该项目的工作时断时续。直至1995年12月1日,第二代战略反导系统A-135才正式担负战斗值班任务,主要负责首都莫斯科及中央工业区的反导作战,保护莫斯科地区免受弹道导弹的袭击。目前,A-135战略反导防御系统以莫斯科为中心呈环形部署,在莫斯科周边共部署9个反导防御阵地,其中包括4个大气层外拦截阵地和5个大气层内拦截阵地。

深度 | 俄首都地区战略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2、系统性能。A-135系统与第一代莫斯科防御反导防御系统相比有了很大改进:完善了预警系统,增加了预警时间;大气层内外的高低双层拦截,提高了对目标的拦截概率;导弹改为地下井发射,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作战雷达选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使其具有多个制导通道和多目标跟踪能力。但由于设计时技术条件所限,A-135系统的拦截弹头最初还是采用AA-84型热核弹头,即采用核弹爆炸摧毁来袭核弹的“疯狂反导方式”,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其热核效应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后果经常被俄国内民众和专家所诟病。加之每年昂贵的维护费用及冷战后世界安全形势的变化,A-135系统越来越受到“冷落”,其坐吃“老本”的迹象愈发明显。

(三)“已在路上”的A-235战略反导防御系统。

1、发展进程。由于俄现役A-135战略反导防御系统具有附带损伤较大等缺陷,其实战价值不高,远不能满足当前的作战需求。为此,俄正在发展第三代战略反导防御系统( A-235) ,并将其部署于莫斯科周边以保卫首都安全。A-235反导系统的研制工作于1997年正式启动。但由于俄国力衰退,技术改造停滞不前,使得该项目计划长期停留在设计图纸层面。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俄A-235系统的研发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近年来,相关研发试验工作接连不断,再也不是之前留给外人“纸上谈兵”的印象。目前,该系统的研制进展一切顺利,不出意外将很快替代现役的A-135系统。

深度 | 俄首都地区战略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2、系统性能。与A-135系统相比,A-235系统具有如下优势: 一是增加了中层拦截弹,三层拦截弹的覆盖高度更广,能够形成从中高空到太空不同高度的三层反导拦截网,从而有效弥补采用双层拦截弹的A-135系统的拦截盲区,确保对来袭导弹的毁伤率。二是采用核、动能及破片杀伤三种拦截方式,提升了实战运用的灵活性。中、低两层拦截使用常规弹头,能够避免A-135系统拦截时出现的核污染问题; 高层拦截弹保留核拦截方式,能在惯性制导精度较低的情况下依靠核爆炸威力摧毁目标,并且拦截高度和距离较远,不会对莫斯科地区造成核污染。三是中低层拦截弹采用机动发射方式,能够提高生存概率和灵活运用能力。

三、未来趋势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下,防空反导在维持战略平衡、维护地区安全和保持军事优势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俄首都战略反导防御系统的更新换代工作也将紧跟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着眼未来反导技术的主流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抓紧落实。

(一)加速自身研制部署。前苏联解体后,战略进攻性武器得到俄高层的普遍重视,但作为战略遏制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A-135战略反导系统却始终处于半“瘫痪”状态,新系统的研发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美加紧向俄传统利益地区—独联体地区扩张渗透及北约的大规模东扩,让俄感受到来自美争夺战略空间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与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入冷战结束后的最低点。俄认为,美建设“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特别是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严重削弱了俄战略进攻武器的威慑力;美新型战略进攻武器的研发,更进一步打破了俄美战略力量均势。而与美国保持战略力量均势则是俄抗衡美的重要筹码和恢复大国地位的重要条件。在自身地缘政治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作为对美及西方军事威胁的有力回应,俄开始着手新的战略反导系统的研制和列装——A-235反导系统终于揭开了其神秘“面纱”。从2014年以来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A-235系统导弹多次试射的情况来看,俄已把该项目的研制工作驶入了“快车道”。在可预见的未来,其将彻底替换现役的A-135反导系统成为俄首都战略反导的崭新“保护伞”。

(二)融入空天防御体系。根据俄军发展规划,未来俄反导系统将朝着空天防御系统逐步融合、防空反导防天“三位一体”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未来在联合系统框架内战略和战役战术反导防御系统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从目前俄首都空天防御的梯次部署来看,已建立起了由“铠甲-S”系统、S-300 系统、S-400 系统和A-135系统构成的立体多梯次部署,但各系统间相互融合度不高,预警、雷达、指挥等子系统的通用性不强。未来,为提高空天防御能力,俄不仅计划装备一定数量的海基S-400、S-500反导系统,还计划整合S-400、S-500与A-235系统,并最大限度发挥相互之间的通用性,例如将A-235系统的77N6拦截弹配备到S-500中,而S-500系统的“马尔斯”雷达也可用于A-235系统等。最终,将形成战略与非战略反导系统的“高低搭配”、“核常搭配”的多梯次配置与拦截能力,空天防御一体化格局初显。在空天一体防御体系下,俄将大力加强战略反导力量和战术反导力量的升级与整合,努力构筑覆盖全境的一体化国家导弹防御网络。而A-235战略反导防御系统则将成为俄所倡导的空天防御一体化的基础。

(三)兼顾核威慑与实战。现役A-135反导系统采用的是“以核制核”的拦截方式,其启用属于战略级决策。该系统更多扮演的是核威慑的角色,一旦启用,就意味着核战争的爆发,后果不堪设想。新一代A-235系统具备动能拦截能力,其高层拦截导弹采用动能或核拦截方式,中层拦截导弹采用破片杀伤拦截或动能拦截方式,低层拦截弹采用破片杀伤拦截方式。这样一来,基本解决了A-135系统仅使用核拦截弹从而无法用于实战的问题,同时又保留了核拦截方式,提升了威慑效果,从而实现了实战与核威慑的良好兼顾。另外,由于A-235系统除远程拦截导弹仍采用井基发射外,其中程和近程拦截导弹均采用公路机动或铁路机动方式发射,因此使该系统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大幅提升。机动性优化随之带来的就是作战能力和作战范围的扩大。有俄专家指出,一旦A-235系统顺利列装,其将不仅仅担负保卫莫斯科领空安全的职责,还将会在其它重要地区部署,比如远东地区。

四、结语

研究发现,俄在反导系统建设上比较注重顶层设计、指控体系扁平高效、拦截武器系统构建多层立体化、整体建设循序渐进等,朝网络化、一体化、空天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目前,世界主要大国的反导体系建设步伐都在不断加快,传统的防空作战正逐渐向反导作战领域拓展,最终构建一个能够具备空天一体化防御能力的反导体系。这就要求反导体系的建设必须做好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并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战略相结合。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首都地区反导作战体系,需要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前行,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网络摘录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刊登媒体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