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都不買地了,你還在買房?


房企都不買地了,你還在買房?



2019年春節剛過,熱乎乎的房企拿地數據已經出爐,各位吃瓜群眾一起品鑑下。

根據中原數據顯示,2019年開年,一二線城市賣地金額下降趨勢明顯。1月份,40個一二線城市賣地2525.9億,同比2018年下降15.4%,環比下調幅度達到了32.4%。

基本呈現幾個特點

1、成交量低

2、溢價率低

3、成交總額低

整體看,最近幾個月熱點城市土地成交額相對同比漲幅放緩。平均土地溢價率40個城市有32個城市出現溢價率下調。

對比一下2018年,或許可以更能感受到房企的壓力。逢低加倉在過去是房企的一個傳統,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獲取收益。

所以我們在2018年的1月份的數據中可以看到:

2018年1月,房地產企業延續了去年拿地的積極性。當月,有20家企業在土地市場斥資超過30億。其中,5家房企的拿地金額超過百億,分別是碧桂園、龍湖、中海、萬科、世茂。

除了2016和2017年去庫存導致的庫存減少的原因之外,還有就是調控持續兩年後,對於形勢的判斷還是基於樓市調控會鬆綁的這個預期。

而2019年1月,這個預期被打破,指望調控鬆綁再刺激一波的願望不現實,各房企只能採取開源節流,減少拿地資金活下去。

拿地減少的原因除了對未來預期的轉變之外,還有當下現實的成交數據嚴重下滑。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統計顯示,在成交方面:

2019年1月份,全國300個城市共成交土地1958宗,環比減少43%,同比減少1%;成交土地面積8191萬平方米,環比減少41%,同比減少3%。 住宅類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綜合性用地)609宗,環比減少42%,同比減少0.3%;成交面積3031萬平方米,環比減少40%,同比減少7%;

成交量下降同時,成交價格也呈現下降趨勢。

數據顯示,全國300個城市成交樓面均價為2000元/平方米,環比減少6%,同比減少19%;其中住宅類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綜合性用地)成交樓面均價為3506元/平方米,環比減少8%,同比減少26%。

成交土地,成交面積,成交價格,各項重要數據環比同比都在下跌。也是近幾年年來首次。

環比:與同年上月相比,比如19年1月和18年12月。同比:與去年同期相比,比如19年1月和18年1月。

這些數據的背後會引發什麼才是我們要思考的。

土地市場的降溫,不管是土地價格下降還是成交量下降,最終一定會傳導到房價上面,這是必然的。

而房價在2018下半年的下降也是導致開發商拿地熱情下降的重要因素,兩者互為因果。

如果持續下去,樓市的降溫會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加以引導和干涉,最終會引發惡性競爭,甚至會導致局部市場崩潰。

這也是為什麼前些天某地政府強行干涉開發商大幅降價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這種現象或許是官方希望看到的。在近期的官媒的聲音中,房住不炒的聲音一直在持續,除了對樓市施加了必要的穩定手段外,至今為止未曾出現救市的態度,要知道這次調控已經打破歷史記錄,這個現象也值得琢磨。

調控持久戰打倒今天,在19年之前,依舊希望通過炒房致富的核心論據是,調控這麼久,房企不是還在大量拿地,房價不是還在飆升,房企的業績突破天際,你知道為啥不?因為國家不讓降。

你無言以對,聽上去還有那麼點道理。

這和北海的1024傳銷洗腦手段差不多,為啥國家打擊傳銷?是怕賺錢的人太多了,所以表面上說不讓傳銷,你看我們不是還好好的嗎?

屁股決定腦袋,這個沒辦法誰能說服誰,看自己的需求。

房價穩中有降在目前看來,是一件好事。怎麼講?

在目前國內提倡大力拉動內需的口號下,消費升級也好,消費分級也好,最終還是需要有購買力的人來拉動。

實際上目前社會上還有大量想買而買不起的人,房價穩中有降的過程中,逐漸讓這批人上車,然後一系列的上下游消費才會產生,那些砸鍋賣鐵六個錢包上車的人,有點錢都還房貸了,哪還有拉動內需的錢。

開發商還在施工的存量房賣給誰?已經買房的人嗎?不太現實。

普通人配置3套左右就是天花板,大多數都是沒掌握生產資料或灰色收入的人,除了拆遷戶之外,普通人只能在原來房價低的時候通過自有資金槓桿撬動1套自住房,有頭腦的再通過1套槓桿出2套。

如果現有房產不能出售或持續縮水,哪裡來的自有資金再去買房?大額信用卡還是擼小額貸?都是在增加家庭債務風險。

大部分人只能通過搬磚再附加點理財產品慢慢攢錢,而這個週期,很漫長。

除非割肉離場再抄底,但這個需要極其專業的預判和分析能力,就不像買房那麼簡單了。

大勢已去,但餘威尚存。

房地產只漲不跌的神話持續了這麼多年,想要打破信仰總需要一些時間,而且作為一個影響中國30年的支柱行業,快速崩塌也不一定是好事。

迴歸理性,迴歸房子原有的居住屬性。

莊家已經換了玩法,房企這個大散戶已經有割肉的覺悟了,小散戶們就不要死盯著房子了。

當然,自住的可以等等時機,但一定提醒自己,買來住,不要妄想投資和自住一體,不要把房子作為唯一的資產,不要“自殺式”配置資產。

投資理財千萬條,不止買房這一條。炒房被套牢,親人兩行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