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這段視頻,在網上已經被觀看了1331萬次,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長,把我也是驚到了。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第一次看這個視頻時,很多人會發笑,就像這幾年每每爆出家長因輔導孩子作業而崩潰的熱點,總能成為一時的段子,沒有最誇張,只有更誇張。

把頭伸進冰箱——冷靜一下

廣州的一位父親,下班回到家,看到這樣一幅情景: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原來,這位媽媽在陪孩子寫作業時,為了讓自己冷靜冷靜,毅然把頭伸進冰箱,讓自己頭腦降溫。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被孩子“培養”出來的人民教師

江蘇鎮江一位媽媽,從沒有從事過教育工作,隨著女兒長大,輔導作業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給女兒做出好好學習的榜樣,她每天和女兒一塊學習,最後成功地自學考出了小學教師資格證。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詐屍式”娃爸,不滿妻子吼娃想離婚

一位瀋陽的王女士去找心理學專家想要解開心裡的結。她說,她為孩子的學習操心得頭髮都白了,老公卻總愛在她教育孩子的時候來拆臺,夫妻兩人在教育理念方面的衝突令她痛苦不堪。

她對孩子說“堅持就是勝利”,老公就在旁說“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緊”。

她說“我們得下功夫練”,老公就說“孩子還小,不要要求過於嚴格”。

......

這天,她又跟孩子為了最近沒考好的事爭執起來,孩子的哭聲引來了老公,老公怒道“哪有你這麼教育孩子的,你再敢吼孩子,咱倆就離婚。”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妻子陪作業抓狂,丈夫直接喝農藥

義烏一戶家庭,妻子因為女兒寫字難看而開始對孩子說教,正當孩子淚流滿面時,丈夫回到家裡。丈夫心疼女兒,便和妻子理論起來。妻子正在火頭上,和丈夫越吵越兇,接著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

丈夫竟跑進雜物間,拿起一瓶農藥往嘴裡倒......幸好後來搶救及時,這位衝動的年輕爸爸身體沒有大礙。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年輕媽媽氣到腦梗住院

之前被這樣一段話刷過屏:“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還是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這段話又一次成為了現實。南京一位33歲的媽媽,陪三年級的兒子寫作業氣到急性腦梗而住院。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躺在病床上的她說:“陪孩子寫作業,真有一種亡命天涯的感覺”。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媳婦和公公對打,警察上門

在上海,一位退休老教師報警,稱兒媳婦虐待他。

警察叔叔上門瞭解情況,原來是兒媳婦在陪孩子寫作業時,經常態度惡劣,甚至棍棒相加。這樣的教育方式,引起了有40多年教齡的公公的不滿。

這天,兒媳婦又因為作業而對孩子又打又罵,公公憤然和兒媳婦吵了起來。可想而知,兩人都不示弱,最終大打出手。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看了這些為了孩子的學習搞得雞飛狗跳的家庭,我不由深深地感慨——哎,現在有娃家庭的主要矛盾是,家長對孩子日益增長的學習期望和孩子學不會之間的矛盾啊!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看上去一件件都好像是無厘頭的笑料,但這又像是黑色幽默,讓人在一邊笑的同時,內心又充滿了無奈和悲哀。

雖然現在“二胎”已放開,未來也有可能全面放開生育政策,可是不限制生育卻並沒有迎來生育潮。

據統計,2018年我國的新生兒人數為1523萬人,比2017年驟減了200萬,人口出生率為10.94‰(即約1%)。

網友開玩笑說,降低父母對於輔導孩子作業的恐懼,有利於提高生育率。

我和身邊朋友聊到生二胎這個問題時,真的有不少人表示,經濟負擔倒還是其次,主要是精神負擔實在太大。一想到將來孩子在學習這一路上,家長所需要付出的那些精力,對於“二胎”就自覺拔草了~~

再回過頭來看文章一開始的那段視頻,很多人覺得孩子一邊哭還一邊控訴媽媽,怪好笑的。

可是,我在聽到孩子說“你的孩子以後就是笨蛋了”的時候,感覺挺心疼。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那一刻,孩子的心有多絕望啊!平日裡疼孩子的時候,叫她“小美女”,發起火來罵孩子是“笨蛋”,這樣“好一時歹一時”地對待孩子,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媽媽還愛不愛自己,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值得大人愛,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安全感”受到了傷害。經常這樣做,孩子不但會變得敏感,還會缺乏自信心。

視頻裡的孩子年齡小,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哭成這樣還能讓手機拍自己,要是大一些的孩子,恐怕在自己如此傷心的時候,看到爸媽拿出手機要拍自己,會更惱怒。誰會願意在自己崩潰的時候,別人還來“欣賞”自己呢?孩子也一樣。

孩子“學不會”的時候,孩子才是最受傷的那個人,他內心充滿挫敗感,而外在的表現卻有可能是不願意學(抗拒)分心做別的事(逃避)作業拖拉(畏難)等等,我們大人往往會因為這些表面現象,而認定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

在這樣的判斷下,大人採取的行動常常是責備、貶低或懲罰,而這些又激起了孩子更多的反抗,一個惡性循環就產生了。

輔導作業崩潰現場:“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在我看來,孩子“是否在痛苦地學”,比“有沒有學會”更值得關注。“有沒有學會”體現在短期的成績裡,“是否在痛苦地學”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學習好的孩子,並不是因為長年累月勉強自己忍受學習而學習好的,反之,要是孩子學得很痛苦,他離“學習好”這個目標,也將越來越遠。

如果家長和孩子總是為了學習而大動干戈,真的建議家長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學習目標是不是定得太高了?自己的攀比心理是不是在作祟?怎樣讓孩子在這門學科上產生多一點興趣?是不是要結交一些這方面學得好的孩子成為朋友?

具體一點的問題,比如:孩子在這個知識點上遇到的困難究竟在哪裡?是不是要找同樣知識點但是難度更低的題來啟發孩子?如果某個知識點不影響後續整體的學習,是否可以放過?……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問題癥結也都不一樣,因材施教這件事,說到底只能靠我們自己。

最後,祝願我們都能擁有一個好心態,用寬容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不要陷入相愛相殺的家庭惡戰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