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祕密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一說到巴菲特的賺錢絕招,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眾多散戶對巴菲特的理解也就止步於此。而其實在金融圈內,巴菲特的“無限補倉”技能才是公認的神操作,金融圈沒有告訴圈外人的“秘密”還有很多,而這些均可從巴菲特的致股東信中管窺一二。

巴菲特最新的股東信日前已經發布,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四季度竟然出現了高達253.9億美元的淨虧損額,多虧前三季度利潤豐厚,全年算起來勉強實現利潤40億美元。

可2018年四季度的失誤難掩巴菲特多年的股神光環,他的“價值投資”和“無限補倉”策略依然被廣大投資者奉為圭臬。巴菲特有何過人之處?萬倍的投資收益是如何實現的?

筆者翻遍了54年的全英文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還通讀了唯一有巴菲特本人授權的“官方”傳記——《滾雪球》,扒出了股神一直被忽略的賺錢秘密,也就是股神能夠實現接近“無限補倉”的神操作的秘密。

在正式展開正文之前,我們先將結論前置:

1. 筆者最崇拜的巴菲特技能,就是極強的補倉能力。“無限補倉”是金融圈誇張的說法,實際上沒有任何人有“無限補倉”的能力,因而文中的“無限補倉”都是加了雙引號的。

2. 持續補倉策略能盈利的前提是沒有長期的熊市,如果牛短熊長,再雄厚的資金也難免會被拖垮。而巴菲特的投資生涯正好與美國經濟騰飛的週期重合,即使美國遭遇經濟危機,恢復得也比較迅速,並未出現長期的熊市。(巴菲特老爺子的選股技能也是“無限補倉”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股神的選股哲學十分深刻,分析出來怕是又需要一篇萬字長文,篇幅所限,不做展開。)

3. 伯克希爾其實是一家保險投資公司,保險業務強大的吸金能力為其提供了鉅額的可投資資金,巴菲特稱其為“浮存金”,2018年伯克希爾“浮存金”的總額超過了千億美元。

4. 保險業務的“浮存金”有極大的優勢。首先是使用成本低,若保險業務經營得當,甚至還能達到“負利率”的效果。二是

現金流穩定,即使巴菲特投資失誤,只要保險業務穩健發展,依然會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供巴菲特投資。而對於基金經理,如果投資失誤,下次再募資就很難了。

5. 世界上那麼多保險公司,巴菲特有什麼過人之處,補倉能力比別人都強?首先是嚴格的風控,保證了保險業務不出大風險,承保損失低於同行。其次,保險業務的效率也很高,運用直銷、網銷等手段節約了成本,提供性價比更高的保險產品。第三,主攻險種是財險,不必擔心像壽險一樣在經濟形勢較差時出現大批量中途退保現象(壽險退保時,保險公司需按照現金價值退費),同時財險保單期限短,價格調整也更靈活,不會出現壽險那樣的一次定價失誤,幾十年兌付艱難的狀況。

6. 巴菲特從來就沒有被真正弄明白過,筆者大量的資料分析也只是探索了皮毛。由於國內保險投資政策對於險資投資股票比例的限制,巴菲特的成功模式難以在中國被完全複製,但哪怕僅僅把股神的一點優點學精學透,也會對投資大有裨益。

注:

1)不閱讀英文部分不會影響文章閱讀。

2)部分媒體將巴菲特2019年3月發佈的股東信稱為2019年股東信,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在伯克希爾官網上,這封股東信的命名是2018年,因為股東信內容其實是對2018年的總結,只不過在2019年發佈。因而在本文中,2005年股東信指的就是2006年發佈的闡述2005年經營情況的股東信。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無限補倉”是什麼

不炒股的朋友們可能對“補倉”這個詞很陌生,補倉,就是在股價下跌被套的時候,為了攤低成本,在此時的低點買入。如果還不理解,可以參考基金定投。

假設基金淨值是1元的時候買進了,不過很不幸過一段時間之後基金淨值跌到了0.5元,基金經理需要拼命把淨值做回1以上你才能回本。你就覺得很悲傷,索性再買一點,如果買入同樣份額,那麼你的總成本從之前的1元降低到了0.75元。這樣只要基金經理努力加把勁,爭取把基金淨值做到0.75以上你就能回本了。

簡單來講,補倉的作用就是攤薄成本。

可是對於我們普通人,補倉能力總是會受到資金量限制。一個可投資資產200萬的投資者,買入100萬之後,看到下跌再買入100萬,如果看到股票還繼續下跌,便只能看著慘兮兮的股票淨值束手無策。

分析到這裡我們就理解了,“無限補倉”的最大限制因素就是資金量(其他還有監管、單個股票投資比例限制等暫時先不考慮)。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無限補倉”是不存在的,再有錢的人也有資金用完的時候。而十分具有幽默感和想象力的金融圈約定俗成地將巴菲特的補倉技能稱為“無限補倉”,這只是一種誇張的修辭,即使資金實力可媲美巴菲特,也無法真正做到嚴格意義上的“無限補倉”。

但伯克希爾的補倉能力,已經是很多金融機構都難以望其項背的了。看到這裡,許多人會有疑問,那些動不動募資上十億的著名對沖基金為啥補倉技能難以和巴菲特匹敵呢?這裡先留個懸念,具體原因會在下面章節詳細闡述。

時勢造英雄——巴菲特生平

▎投資生涯和美國經濟騰飛的週期重合

年輕時候的巴菲特是真帥啊,天倉飽滿、眼神堅定、鼻孔內鎖、井灶不露,頗有大富大貴之相。巴菲特屬馬,屬馬者多獨立奔放、頭腦靈活、財運較旺,王健林、索羅斯、羅傑斯均為馬年生人。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沃倫·巴菲特的爸爸霍華德·巴菲特1927年在聯合州立銀行做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家庭的耳濡目染也很重要)。眾所周知,1929年的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開啟了三年的大蕭條。在美國,類似2008年破壞程度的金融危機都被媒體們稱為Recession,而1929年的大蕭條卻被冠以“The Great Depression”的名號,足見當時美國經濟是多麼艱難。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1941年,他買入人生第一隻股票,巴菲特就這樣完美地避開了美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雖然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也經歷過金融危機,但體量、程度和破壞性都無法與他出生前的“大蕭條”比擬。

回顧那段時間的歷史,二戰讓整個歐洲幾乎成了一片廢墟,日本淪為戰敗國,亞洲大陸也風雨飄搖,而由於遠離主戰區,美國並沒有像英法那樣受到重創。通過銷售大量的戰爭物資,美國大發戰爭財,還從當時的德國等國家引進了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

194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形成,《關貿總協定》於三年後簽訂,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金融體系的主宰者。金融主導者地位加上對科技的重視,美國經歷了飛速發展的幾十年,即使是蘇聯冷戰和時而發生的金融危機也無法阻擋美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衝勁。

而巴菲特的投資生涯,恰好與美國這段高速發展的經濟週期重合。

同時,美國股市也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通常認為,1817年“紐約證券交易和管理處”的正式成立,是美國股票市場正式形成的標誌。),股市的監管政策、投資者理念已十分完善,形成了“熊短牛長”的走勢。

▎超級補倉能賺錢的前提是沒有長期的熊市,不然再多錢也得被拖垮

前面講“無限補倉”的時候,筆者留了一個小點沒有講。大家這麼想一想,每次下跌都補倉,雖然將成本降到了極低,但若市場趨勢是一直下跌,缺乏可觀幅度的反彈,那最終依然是無法盈利。如果熊市動不動來個四五年,那麼恐怕是再大的資金量都會被拖垮。

而巴菲特的超級補倉策略能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在於,美國經濟飛速發展,即使是受到經濟危機打擊,美國股市也能較快恢復,沒有經歷長期的熊市。

反觀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中國經濟的騰飛過程還在進行中,資本市場發展並不成熟,類似美股的數十年“慢牛”行情仍未出現。(但筆者認為,CDR、科創板、註冊制等等政策動向都是在為醞釀“慢牛”行情做準備,如果讀者想了解其中內在邏輯,可在文章下留言,聽聽你們的呼聲!筆者再考慮要不要出一期文章專門分析。)

雖然中國目前並沒有造就巴菲特的“時勢”,但中國未來數十年的發展必定會創造誕生下一個巴菲特的土壤,我們大可靜觀超越“巴菲特”的中國股神出現。

趕上宏觀大勢是一方面,但巴菲特老爺子毒辣的選股眼光也令人驚歎。他總能發現被忽視的低估值的個股,以自己超級補倉的堅守來等待其價值迴歸。很多投資者一買股票被套就想著學習巴菲特長期持有,但是卻忘了“補倉+持有”的策略的基本的前提是選到一支好股票。若是選到一支垃圾股,怕是守個幾十年也等不到股價反彈。

而巴菲特老爺子的選股體系過於複雜深刻,他對許多行業的見解都十分獨到,要是探討起來怕是又要寫個萬字長文,篇幅所限,不做展開。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鉅額資金從哪兒來

▎伯克希爾公司的業務性質很特殊

要明白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糾正金融外行人士的一個大誤區。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到底是個啥公司?大家以前可能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心裡第一反應可能是對沖基金?投資銀行?想象力天馬行空的夥伴怕是還能想出信託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答案。

這個問題,巴菲特在1987年的股東信中就給出了答案:“我們熱愛保險業務,保險業務必將一直是我們最重要的業務。”

Despite these problems, we like the business and it will almost certainly remain our largest operation.

——1987年股東信原文

注:文中the business在股東信中指保險業務,篇幅所限沒有列出全部原文。

一股30萬美金的伯克希爾公司,其實是一家保險投資公司。

伯克希爾集團業務廣泛,還經營實業,戰略內核是投資,與我們認為的通常意義上的類似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一類的戰略內核是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太一樣。由於伯克希爾最基礎的業務為保險業,保險業保證了其核心的投資業務的順利進行,因而業內通常認為其為多元化保險投資公司。

現在伯克希爾財報中主要業務是保險和投資,此外還有鐵路等少部分實業投資,投資業務不僅包括股票投資,還有股權投資,因而巴菲特和那些高拋低吸炒概念的股神不同,巴菲特不僅是投資天才,還是經營天才,股權投資時他就經常會依靠董事會席位來對被投資公司的經營和業務進行改進。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伯克希爾的保險業務吸金規模超千億美金

保險業務的吸金能力有多強,巴菲特地想出了“浮存金(float)”這詞來為大家生動解釋。

個人認為巴菲特在2014年股東信中對浮存金的解釋最為通俗易懂。巴菲特稱,保險公司都是先收到保費,很長時間之後才賠款,這個時間差就提供了鉅額的沉澱資金,我們稱其為“浮存金(float)”。雖然保費最終會以賠款的形式還給投保人,但通過保費沉澱期的高效投資,依然能獲得極為可觀的收益。

P/C insurers receive premiums upfront and pay claims later. This collect-now, pay-later model leaves P/C companies holding large sums-money we call "float"-that will eventually go to others.

——2014年股東信

注:P/C,Property and Casualty,財產事故保險。

對於對沖基金等基金公司,其募資週期一般較長,而保險公司的保費則是年年都需要繳納,這就為巴菲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巴菲特到底通過浮存金吸納了多少可投資資金,從多封股東信中,筆者整理出了伯克希爾公司的浮存金金額變化表,數據如下。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隨著伯克希爾不斷收購保險公司,同時其收購的保險公司業務也不斷擴張,2018年的浮存金總額,是1970年的3147倍,年複合增速約為18.27%。2018年伯克希爾擁有的浮存金(即可用於投資的資金)金額高達1227.32億美金。

這鉅額的浮存金,無疑為巴菲特的超級補倉技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浮存金到底有多強?

我們都見識到了保險浮存金的規模有多大,但是還沒有深刻地意識到浮存金的優點,畢竟業績極佳的對沖基金募資達到該規模也不是不可能的,但即使在規模相同的條件下,浮存金的許多優勢也是基金募資無法比擬的。筆者將保險浮存金的優勢總結為兩點,即低成本、穩定。

▎低成本——甚至能達到負利率

Typically, the premiums that an insurer takes in do not cover the losses and expenses it must pay. That leaves it running an "underwriting loss"-and that loss is the cost of float.

——1995年股東信

巴菲特在1995年的股東信中指出,“浮存金”的使用成本(可以簡易理解為借款利息)就是保險業務的承保損失(或收益),可大致理解為保費收入減去理賠損失和經營成本(辦公樓租金、員工薪水等)。對於經營良好、風控完善的保險公司,這部分承保損失甚至會轉變成收益。就相當於,你募來的可投資資金的利率是負的。

Moreover, our P/C companies have an excellent underwriting record. Berkshire has now operated at an underwriting profit for 15 of the past 16 years.

——2018年股東信

大意就是,從2002年至今,16年中只有2017年發生了承保損失,這就意味著其餘的15年,伯克希爾都在享受著“負利率”的投資資金。

伯克希爾旗下保險公司從事的保險業務主要為財產保險,若發生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事件,當年難免會出現承保損失,例如2017年的大颶風便使股神損失慘重,承保損失高達30億美金,絕對金額雖然很高,但除以當年的浮存金總額1145億美金,數值僅為2.62%,股神的投資能力使其運用浮存金的投資收益足以彌補這些成本。

We currently estimate Berkshire's losses from the three hurricanes to be $3 billion.

——2017年股東信

這相當於巨型颶風僅增加了股神的資金使用成本不到3%,只要投資得當,這部分損失是可以被彌補的。同時還要考慮到2017年是美國史上自然災害損失最大的一年,如此強大的災害可謂是數十年一遇,比金融危機的頻率還低。金融危機老巴都撐過來了,還怕這點颶風嘛?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穩定——再咋投資失誤,浮存金都會穩定流入

Since our float has cost us virtually nothing over the years, it has in effect served as equity.

——1995年股東信

厲害的基金動不動也可以募資到很高的規模,但募來的資金其實是很不穩定的。首先,基金投資人對於已購買的基金份額是有贖回權的,封閉性基金有限制賣出的期限,但基本沒有封閉數十年的情況,想要做到像巴菲特那樣保持十幾年的穩定資金規模是很難的。

有的讀者會有疑問了,投資者贖回怕什麼,再募資唄。這就到基金募資不穩定性的第二點了,基金的募資規模受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和身體狀況的影響很大。一個基金經理要是動不動投資失誤,你敢不敢繼續投他的基金?恐怕是寧願錢放在銀行吃灰也不會去買他的基金吧。

巴菲特就不會有這種擔心,1999年IT股大漲的時候,他堅持“不懂不買”的原則,死活不碰科技股,導致他的投資能力一度受到懷疑,他要是個基金經理,恐怕早就募資困難了。

巴菲特發現他自己站在一類不受歡迎的股票的下沉平臺上,看著“T&T”(信息技術和電訊行業)類股票上漲。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金融評論嘲笑巴菲特已經是舊日黃花,是完成時。

在新千年即將來臨之日,巴菲特成為《巴倫》週刊的封面人物,大標題是《沃倫,你怎麼了?》的封面文章寫道,巴菲特狠狠地摔了一個跟頭。

——《滾雪球》

現在回過頭以上帝視角去看當時的一切總會覺得都很簡單。但是要是真的在當時的市場環境,如果巴菲特是個基金經理,想必大多數人是不敢投這不碰科技股的“蠢貨”管理的基金的,已經投資的投資者怕是也會覺得巴菲特太有病了,趕緊逃命一般地抓緊時間贖回。

可是,巴菲特的公司是個主營財險的保險公司,財險的投保人還真沒有一不高興能贖回已經交出去了的保費的權利。哪怕在金融緊張時期,財險公司也不會遭遇大規模“擠兌”。

更厲害的是,保險公司收保費的規模和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關係並不大。

即使巴菲特買蘋果公司鉅虧,即使現在很多人懷疑巴菲特已經老糊塗了,只要保險業務那邊提供的產品有吸引力,投保人該買GEICO(伯克希爾旗下最大的保險公司)的產品還是會照樣買。巴菲特投資失誤並不影響保險的展業,即使投資業績不行但依然還是能獲得穩定的資金注入。而如果伯克希爾是基金公司的話,怕是早就募不到資金去補倉了。

其實回顧巴菲特投資生涯,就會發現他的投資失誤很多(紡織公司、美聯航等,這幾天他還承認了卡夫買貴了),要是基金經理,恐怕早就不能翻身了。因為基金經理出現大失誤之後就很難募資,沒有巴菲特那樣的浮存金現金流輸入就很難去為以前的虧損股票補倉。而巴菲特不怕,再怎麼投資失誤都有資金,所以就慢慢補倉,慢慢抗,等著所投資的公司價值迴歸。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保險公司不少,為啥只有巴菲特能超級補倉

▎戰略明確,風控嚴格

巴菲特不是做保險公司起家的。之前筆者跟大家說伯克希爾其實是個保險公司,大家是不是就夠震驚了,再跟大家分享個更魔性的知識點:伯克希爾其實最開始是一家紡織公司。一開始的伯克希爾與巴菲特並沒有任何關係。

1956年,巴菲特從外地求學工作回到出生地奧馬哈,開始代客理財。1962年巴菲特開始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紡織公司。

在接觸保險業後,巴菲特發現了保險業極強的吸金能力。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巴菲特一共購買了3家保險公司,並另外組建了5家保險公司,伯克希爾主營保險的版圖才成型。伯克希爾經營保險業的初衷和內核其實是投資,這就決定了其經營理念和模式與其他保險公司有很大不同。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別的保險公司通過規模擴張來衝業績,簽了許多理賠風險較高的保單,造成了許多風險。

正因為不是保險出身,還有巴菲特和芒格兩個投資大師坐陣,伯克希爾的投資基因遠遠強於其他保險公司。其保險公司的戰略目標就是,低成本地提供穩定的現金流,盈利方式是靠投資盈利,而不是衝保險規模。

雖然保險公司能為投資業務輸送的資金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巴菲特和芒格不愧為投資大師,十分理智。他們認為如果過度追求保險業務規模,則提高了簽下高理賠風險保單的可能性。這樣若有較大自然災害事件,便會對其保險業務產生極大的衝擊,不利於穩定的現金流供給。

巴菲特在2015年的股東信中總結了伯克希爾保險業務運營的四點原則:一是瞭解所有風險敞口,二是合理估計風險敞口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三是合理設置可覆蓋成本和費用的保費價格,四是在保單難以獲得合理的保費時,有放棄的勇氣。

巴菲特認為,許多保險公司都能通過前三個考驗,卻在第四個考驗上栽了跟頭。

At bottom, a sound insurance operation needs to adhere to four disciplines.

......

And be willing to walk away if the appropriate premium can't be obtained.

——2015年股東信

在2010年、2011年、2017及2018年的股東信中,巴菲特均提到了我們的浮存金不太可能會增長太多(It's unlikely that our float will grow much),可見其為風控願意犧牲規模的決心是多麼強烈。

The nature of our insurance contracts is such that we can never be subject to immediate or nearterm demands for sums that are of significance to our cash resources.

——2018年股東信

上面那段話大概意思是,我們不會將看待保險合同的視角侷限於短期的浮存金需求,這是維持我們無與倫比的財務實力的關鍵。

That record(過去的16年僅有一年是承保損失的這個極強記錄) is no accident: Disciplined risk evaluation is the daily focus of our insurance managers.

——2018年股東信

巴菲特將過去的16年僅有一年是承保損失的這個極強記錄,歸結為規範嚴格的風險評估體系(Disciplined risk evaluation)。正是這種嚴格的風控意識,保證了伯克希爾浮存金的穩定性,為巴菲特的超級補倉技巧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業務能力超越大多數保險公司

以伯克希爾旗下最大的保險公司GEICO為例,巴菲特經常在股東信中誇獎GEICO的高管的管理能力。

Credit GEICO–and its brilliant CEO, Tony Nicely–for our stellar insurance results in a disasterridden year. One statistic stands out: In just two years, GEICO improved its productivity by 32%.

——2005年股東信

巴菲特誇GEICO的CEO-Tony Nicely在兩年內就提高生產力32%。

When Tony became CEO in 1993, GEICO had 2.0% of the auto insurance market, a level at which the company had long been stuck. Now we have a 7.7% share, up from 7.2% in 2007.

——2008年股東信

巴菲特誇Tony在14年內將GEICO在汽車險的市佔率從2%提高到了7%。

現在GEICO已成為美國最著名的財產保險公司之一,在全球的保單數量超過1300萬份,為2200萬機動車保駕護航。提供全年不間斷索賠服務的第一批保險公司中,就有GEICO。巴菲特在2008年的股東信中這麼講GEICO的成功秘訣。

GEICO grows because it saves money for motorists. No one likes to buy auto insurance. But virtually everyone likes to drive.

——2008年股東信

巴菲特認為,大家都喜歡開車(車險市場規模是很大的),但是沒人享受買保險這件事情。GEICO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提供了一流的服務和較低的價格。

Drivers look for the lowest-cost insurance consistent with first-class service.

——2008年股東信

筆者知道大家都認為這句話聽起來就像一句廢話,說了和沒說一樣,但是落到業務實踐中,就是提高效率、節約成本。聽起來很虛,真正難度就在於每個細節上的死摳,而GEICO的CEO,恰好是這方面的天才。

首先Tony(GEICO的CEO)為GEICO制定的服務宗旨就是幫助客戶節省更多投保成本。Tony為公司構建了強大的直銷渠道,省去了傳統保險需要藉助第三方銷售代理的高昂成本。同時還積極擁抱互聯網,2010年,GEICO成為全球首家支持移動電話投保的保險公司,採用電話和互聯網作為輔助直銷的工具。

而秉承低價理念的GEICO沒有落入價格戰的泥潭的原因就在於,他降價靠的是效率提升,而非野蠻降價,因而GEICO的車險理賠服務口碑甚佳,獲得了超過97%的客戶滿意度。為什麼別的保險公司沒有巴菲特超級補倉的實力?因為他們自身的基礎業務——保險,就沒有做好。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主攻險種選得好

伯克希爾的保險業務主攻財險,2004年股東信中,巴菲特稱從1967年購買了NICO後,財險就一直是伯克希爾的核心業務。(實際上,時至今日,這依然是伯克希爾最核心的業務,只不過沒有在最新的股東信中明確提及,因而選取2004年的股東信原文。)

Since Berkshire purchased National Indemnity ("NICO") in 1967,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has been our core business and the propellant of our growth.

——2004年股東信

首先,不同於人壽保險和銀行存款,財險業務的浮存金不能被取回去。銀行存款可以取出來大家都是懂的。人壽保險中途退保的時候,保險公司都會按照現金價值來退費。但是財險更多具有消費的性質,今年保費繳納後今年就消耗掉了,以後不能要求將保費退回來,要從保險公司拿錢就只能通過發生事故理賠的方式。

因而哪怕在金融緊張時期,財險公司也不會遭遇大規模“擠兌”,浮存金比較穩定的優點在財險這個品種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Unlike bank deposits or life insurance policies containing surrender options, P/C float can't be withdrawn. This means that P/C companies can't experience massive "runs" in times of widespread financial stress.

——2017年股東信

同時,相對於壽險產品,財險產品保單的年限更短,價格調整更加靈活迅速。壽險產品一簽保單動輒幾十年,簽訂後保險公司承諾的“預定利率”在這幾十年中就不會改變。(預定利率可以簡單地理解成投保者投購買保單的收益率,也就是保險公司使用投保者資金的成本,還是不懂的請戳這篇文章:

《叫停4.025%預定利率產品?都是“利損差”惹的禍》

倘若在未來利率下降、金融產品收益下降,保險公司之前簽訂的高“預定利率”保單的償付壓力就會很大。而財險由於保單期限一般比較短,重籤時可根據當時的利率和金融產品收益水平修改保單的保費價格,相對於壽險更加靈活,定價失誤的風險更小。

結語:沒人能徹底瞭解股神

國內最知名的巴菲特追隨者非郭廣昌莫屬,郭廣昌本人也多次說過,復星是巴菲特的中國門徒,在投資模式方面也擁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由於國內政策監管對保險業投資股票的比例有嚴格的限制,中國保險公司完全複製巴菲特的投資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

複製巴菲特的基本前提是,徹底瞭解巴菲特。而即使是看完了所有的股東信、看完了《滾雪球》傳記,筆者也僅僅是略微搞明白了巴菲特超級補倉技能的邏輯,至於其選股技巧、心態調整、行業分析等等智慧,都難以全面瞭解。

但是難以複製並不代表股神的經驗就沒有學習的價值,多讀讀巴菲特的觀點,哪怕只能學到股神的皮毛也是大有裨益。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其實巴菲特的股東信中還有許多值得深思的觀點、案例以及有趣的故事:

例如1969年巴菲特就表達了自己想退休的願望(當時39歲),但現在都還沒退成功,2018年的最新股東信也沒有公佈自己的接班人。

例如1983年股東信中好好探討了下GAAP會計制度,提出很多客觀衡量公司價值的獨特見解。

例如股神早在1988年的股東信中,就開始抱怨市場低估值的標的太少。

1990年的股東信中股神還講了自己買入富國銀行的理由。《滾雪球》一書中還提到了巴菲特投資白銀的故事。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翻遍巴菲特54年的股東信,我扒出了股神賺錢的秘密

北京牛投邦科技諮詢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