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你是否看過了今年的賀歲大片,《流浪地球》。講述了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的故事。故事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人驚歎不覺,你可知道劉慈欣也是名“電工”,在電力系統工作中寫出了這篇鉅著。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流浪地球

劉慈欣,山西陽泉人,1963年出生。劉慈欣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是高級工程師,因為是電廠的工人,所以在他出名後粉絲都親切地稱他為“劉電工”。讀者也喜歡稱呼他為“大劉”而不是“老劉”。

劉慈欣出生的年代,是一個沒有想象力土壤的年代,童年時代的劉慈欣並沒有顯示出多少與眾不同。

1985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娘子關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這一干就是三十年。

後於山西娘子關電廠工作期間寫出多部科幻著作。如《鯨歌》《鄉村教師》《流浪地球》《球狀閃電》《三體》等作品。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三體》書籍

“劉慈欣,我在網上看到有個寫科幻小說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劉慈欣。” 電廠的同事驚詫的樣子,顯然不知道“彼劉”就是“此劉”。

白天,“此劉”的身份是山西娘子關發電廠的工程師;晚上,“彼劉”在科幻的世界裡徜徉,電腦鍵落之處,滑落幾億光年之外的日月星辰。

在《魯豫有約》中採訪中,他這樣講到:上班寫小說,把電腦屏幕角度調好,讓旁邊的人看不清自己的屏幕,“同事以為我在忙工作,其實有時候我是在寫小說。”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臺下聽眾鬨堂大笑。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在娘子關發電廠的一起生活的工友這樣評價他:

他(劉慈欣)本身不是一個很會社交的人,他寫科幻一是閒的蛋疼沒事幹,二是碰碰運氣掙點稿費罷了。至於說從《三體》獲獎到現在的他,我感覺飄起來了,或者說是陽泉市作協要他飄起來的。

不知道媒體裡面的作者以及留言者誰去過娘子關電廠,誰知道娘子關電廠的情況,誰知道娘子關電廠曾經的輝煌和現在的衰敗……不知道這些,也就不知道劉慈欣這個人的工作歷程和工作對他的影響,更不要說工作對他寫作的影響……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劉慈欣

在電廠一線,劉慈欣曾經的崗位是要保持絕對理智和清醒的(自動化工程師)。

換句話說,電廠的一線崗位,很少有不理智的人能做下去……

《流浪地球》其實某種意義上的解讀就是劉慈欣對娘子關電廠的悲觀預測……

所以這也就某種程度上解釋了“流浪地球派”和“火種飛船派”之間,為什麼劉慈欣是“火種飛船派”了。

附媒體對劉慈欣的採訪:

媒體:您是如何對科幻文學產生痴迷並開始這一題材創作的?

劉慈欣:我從少兒時期就開始閱讀科幻小說,那時還是文革時期,只能讀到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繁體字的作品,主要是凡爾納和蘇聯作家的,當時就被其中基於科學的神奇想象所吸引。後來在中學和大學時代,讀到了西方現代科幻作品,被阿瑟·克拉克的小說所震撼,從此走上了科幻創作的道路。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媒體:生活經歷在您的寫作上留下什麼烙印?

劉慈欣:我的生活經歷很普通,中學,大學,然後工作,特別是從參加工作至今近三十年居然沒換過單位,這就使我的經歷很平淡。而科幻恰恰是拒絕平淡的文學,所以自己的科幻創作與實際的生活關係不大,似乎是兩個互不相關的平行世界。儘管如此,自己的作品肯定也有生活的影子,有對現實的感受,只是這些東西都是無意識帶入小說的,不易察覺出來。

媒體:偏居一隅之地(娘子關發電廠),這種環境對您的創作影響何在?

劉慈欣:我第一個單位就是娘子關發電廠,這種環境是有利於創作的,因為很安靜,生活有規律,沒有城市中的誘惑和干擾,業餘有大量的時間。在互聯網出現以前,在偏僻的地方要想寫科幻小說,特別是長篇,是十分困難的,我還記得十多年前為了查一個短篇所需的資料坐七個小時的火車去北京的艱辛。但現在,坐在電腦前,就像坐在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中一樣,感覺與大城市中的作家沒有區別。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娘子關發電廠

媒體:您是一位工程師,又是一位作家,一理一文,兩個身份之間有何關聯,或者說有何衝突?

劉慈欣:這兩個身份沒有衝突,相反我卻認為這是科幻文學創作的最佳組合。一理一文的現象在科幻作家中十分普遍,在其它文學體裁中也很常見。理科轉文科很常見,並且有獨特的優勢,但反過來就比較難了。我感覺,國內文學界,最大的缺陷就是作家科學素養的低下。

媒體:您的寫作習慣是怎樣的?

劉慈欣:作為業餘作者,我的寫作不能與工作衝突,所以時間很不確定。由於這個原因,寫長篇時都是先在腦子中想好了——不只是想好整體結構,連大部分細節都想好——然後再抽出大塊的時間儘快出來,所以寫的過程很快,但整個創作過程卻並不短。

媒體:您的創作靈感從何得來?

劉慈欣:作為一個科幻迷,自然有自己的想象世界,這些靈感來自對科學的喜愛,對大自然的好奇和對宇宙的敬畏,當深夜仰望星空,自然會有許多的感慨和想法。

媒體:您的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技術知識得自何處?

劉慈欣:主要還是看書得來的。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媒體:對於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學家李淼教授談《三體》中的物理學對錯正誤,您如何看待?

劉慈欣:李淼老師與傳統的中國科學家是不太一樣的,除了科學上的造詣,他知識面廣而深,在文學和藝術領域也有很高的才華。與科學家相比,科幻作家不可能在某一領域做到專業,科幻小說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的知識硬傷和邏輯錯誤,所以很希望能與科學家交流,得到他們的指導。由於科幻文學的邊緣化,與科學界的交流比較困難,所以很感謝李淼老師。他正在寫一本叫《三體中的物理學》的書,裡面會對相關問題有更系統的論述,加上他那飛揚的文采,很令人期待。

媒體:您有觀點認為,科幻是科學催生的,但恰恰又是迅猛發展的科學給了科幻以沉重打擊。這是否從某個方面說明當下的科幻作家思維跟不上科學發展速度了呢?

劉慈欣:科學發展到今天,其前沿領域已十分複雜艱深,使用的數學也深奧難懂,使得非專業人員很難理解,這對科幻創作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另外,科學技術日益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變得平淡無奇,而科學的神奇感恰恰是科幻文學賴以存在的基礎,這也是對科幻文學的一個最大的挑戰。我感覺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讓科學家自己來寫科幻。西方的許多科幻作家本身就是科學家,在國內,李淼老師和潘家錚院士也是很好的典範。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媒體:人類的未來是科幻小說的重大表現主題之一。您對人類的未來持何種態度?

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樂觀的,但也認為人類文明面臨著許多重大挑戰,還有很多方面可能出現危機,比如說像環境方面的問題,這也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人類造成的環境危機,另一方面是自然演化的環境危機,就是地球氣候鉅變,這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而且後面這種危機,我覺得遠大於前面的那一種。但是我覺得在所有的危機裡面,最大的危機是人類在技術的安樂窩裡失去進取心,由外向的文明變成內向的文明。人類必須走出搖籃,在太空中開拓自己的生存空間,否則未來是不樂觀的。正如喬治·威爾斯所說,人類“要麼遍佈宇宙,要麼徹底滅亡。”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媒體:文學就是人學,科幻文學也不例外。在對人類處境做種種假設時,您對人性如何認識?

劉慈欣:科幻文學多少有些例外,人在科幻文學中沒有佔那麼大的比例,科幻小說中相當部分的文學形象不是人,而是一個環境或一個世界,甚至有許多科幻小說中根本就沒有人。至於人性,我認為是隨著環境而變化的,科幻文學的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它可以產生這樣的世界設定,讓現實中的邪惡和黑暗變成正義和光明,反之宜然。

媒體:有人認為您的《三體》中體現出了一種“冷酷”邏輯,您認可嗎?

劉慈欣:認可;但這種“邏輯”只是小說的情節,只能看做一種可能性,並非真正的科學結論。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奧巴馬與劉慈欣

媒體:怎樣認識科幻文學在整個文學中的地位?

劉慈欣:科幻在文學中處於邊緣地位,但在整個文學都在衰落的情況下,科幻也沒必要過分在意自己的邊緣化,而應該把更多的努力放在爭取讀者和市場上。

媒體:您對科幻文學未來如何看?

劉慈欣:國內科幻現在正處於良性的發展階段,在不遠的未來可能出現新的繁榮。同時,科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正滲透到各領域的方方面面,這也是科幻文學價值的另一種體現。

媒體:就創作風格,您有何追求?

劉慈欣:追求一種厚重感,努力把最空靈的幻想寫得像新聞報道一樣真實。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媒體:您喜歡古典美,卻寫著科幻小說,這是多大的矛盾啊。

劉慈欣:我什麼美都喜歡,不止是古典,我對現代藝術有濃厚興趣,去北京只要有時間,就會到798去轉轉,我感覺現代藝術與科幻意境有天然的聯繫。另外,科幻小說寫的雖然是未來的科技,但它的美學基礎相當一部分是古典的。

媒體:在科幻小說上,您有大量的閱讀量,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您如何為自己的科幻小說,或者說自己的科幻作家身份定位?

劉慈欣:我是由一個科幻迷成長起來的科幻作家,我首先是一個科幻迷,然後才是作家。

劉慈欣竟然是個“電工”?《流浪地球》是電廠生活的寫照?

媒體:您被視為目前中國科幻文學的領軍人物,您認可這一讚譽嗎?

劉慈欣:認可,從目前的影響力來看是這樣的。但要知道,國內科幻是一個不算大的事業,與主流文學動輒成千上萬的作者相比,國內長期從事科幻創作的不過十多人,在這樣一個小領域中領軍,也沒有多少值得炫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