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怎样挽救蜀国的?

Sunchild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诸侯纷争。最终形成三个主要割据势力。刘备占有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建立蜀国。其中诸葛亮居功至伟。

诸葛亮的伟大在于胸怀全局,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战略眼光。未出茅庐便进献三分天下之策。当时劝刘备:“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正因为战略决策得当,刘备才张匡汉大旗,一路拼杀,建立蜀国。

第二,诸葛亮很有治国才能。建蜀后对外制定连吴抗曹的基本外交国策。这才使得蜀国面对魏吴两个强国,不但没有被消灭,而且还进一步巩固壮大。对内政治清明,奖功罚罪,尽心辅佐,鞠躬尽瘁。士乐为之用。

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吴蜀外交破裂,兵戎相见。最终一代枭雄刘玄德大败亏输。临终托孤,憾死白帝城。

刘备一死,蜀国危机四伏。国内二心者蠢蠢欲动。国外魏吴联合来攻。可以说内外交困。最后还是诸葛亮力排众意,派人主动与吴国重修旧好,再续前缘。这才外退强敌,内稳国政。可以说又是诸葛亮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关键作用。


马踏中原月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6月10日,蜀国精神领袖刘备,彻底告别了自己一生都在奋斗的战场,撒手人寰,病逝白帝城。临死前急诏诸葛亮前来,托以后事。从此,诸葛亮便肩负起了挽救蜀国命运的重担。

面对,夷陵大败,国力空虚,人才凋零;面对,领袖病亡,各地生异;面对,权力交接,人心浮动;面对,军力大损,魏吴虎视;面对,初掌遗命,难服众望等一系列的不利局面,诸葛亮又是如何用实际行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继而挽救蜀国岌岌可危的险局?

一、诸葛亮、李严皆为刘备托孤重臣,为何单单急诏诸葛亮前来,嘱以后事

大家皆知,“稳”,虽然偶尔会成为诸葛亮人生的一个小小污点,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因为这个“稳”字,刘备才更加看重诸葛亮。

因此,刘备夷陵大败后,自卧床以来,绝对会思考蜀国的出路。倘若,自己命大,病愈而起,将会如何?倘若,自己不幸,一病不起,将又会如何?虽然,并没有历史资料证明这一点,但是任何一个人身处如此境况,能不想这些吗?重要的是,病床上的刘备,又无法理事,思考自然成为其,每日所做最多的一门功课。

刘备征战一生,自然明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目前,蜀国的国库军力,敌对势力的情况,怕早就存于刘备之心。因而,当刘备病逝后,蜀国则最需要的是一个求“稳”的政权主导者,而不是一个求“战”的主导者。稳,基业可保;战,基业易失。之所以,刘备急诏诸葛亮亲至,当面托以身后之事,应为政治权重的交接,也是一种国策理念信号的导向。同时,又再托孤给李严,乃为以防万一之策,万一自己看走眼,诸葛亮生有异心,以李严的领军之能便可制之。

所以,不得不说,枭雄思维,相当缜密,考虑更加长远。

二、整合一国执政权力,难度会有多大,难以想象

俗话说:“师傅多了房建歪。”更何况一国的管理,自然不能一政多出。

诸葛亮对于刘备榻前托孤于己,目的何在,心中自当十分明白。但是,诸葛亮接手刘备的摊子后,首先面对的就是政权的整合。刘备在日,一切事务自有刘备裁之,无有不从。而今,自己突然接手,不知会有多少反对者,多少不忿者,多少不屑者。当这些不利因素出现时,何人可贬,何人可罪,何人可宽?皆需掌握一个精准的处置之度,反之必乱。

因此,如何置放托孤重臣李严,便成为了诸葛亮政权整合的第一道“拦路虎”。如果,按照刘备托孤之意,让李严在朝堂任职。一方面,给予重权,相互权属难定,国策推行将会不畅,自身也会处处受到掣肘,更加难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给予微权,自然难以与托孤重臣相匹,相互矛盾立生,朝堂将难安矣。但是,若要外放,如何才能令其心安,又甘愿受之?

为此,诸葛亮别无好法,只有按照刘备生前所委,将其安置江州,以担御吴重任。理由也更加堂皇,但交流艺术却非常重要。所以,祥子试猜之。一是汉中重地,先主已委任魏延镇守,你就不要想了;二是先主遗骸刚刚入土,你可要挑起防御东吴的重担,不要辜负先主所托;三是你善于治军,只有你才能担起防御孙权的重担;四是我在朝廷当你的后盾,为你提供后勤保障,为你服务。

一顶高帽扣上来,二个马屁拍下去,李严能不欣然受之。

之前,刘备定蜀时,闻杜微多有才名,遣人请之,但其以耳聋为由,闭门不出。而这时(公元224年),诸葛亮屈身相请,终拜杜微为谏议大夫,入朝相辅。接着,废长水校尉廖立为庶民。只因其官居李严之下,便心生怨恨,更对丞相掾李邵、蒋琬等大臣多有非议,而其却曾被诸葛亮赞为 “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的大才。就这样,说废就废,从而再无人敢有异议。

至此,蜀汉政权整合完毕。

三、对外重新修好于吴,寻机南征异族叛乱,以除后顾之忧

公元224年农历甲辰,蜀汉丞相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并赢得孙权称赞。之后,孙权为表结盟诚意,又遣使张温入蜀,互订盟约。自此,东吴孙权再无南侵之举。对于汉中防御,再次从蜀中征调兵力,充实其中。同时,对于魏延汉中防御的“错守诸围之法”的策略加以肯定。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汉中的防御实力。

据《华阳国志》记载,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探得曹丕将会攻打孙权,遂决定征讨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兵发南中四郡。大约用时三个月,诸葛亮便先后平定了越嶲夷王高定、永昌太守雍凯、牂牁太守朱褒三股叛乱势力。接着,又以得胜之兵,深入不毛,征伐南蛮王孟获。期间,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之策,以攻心为主,最终威服孟获,使其不敢再犯,并于当年秋顺利返回成都,南方四郡即定。

诸葛亮南征,仅用了不到八个月的时间,便凯旋而归,令曹丕闻之,都深感惊异。

同时,诸葛亮返回成都后,一边继续推行“蜀律”,加强法制建国,一边大力发展农业,休士劝农,富民强国,从而既平稳度过了蜀国因刘备之死,造成全国震荡的危局,又为北伐奠定了后勤保障基础。

因此,据《袁子》记载:诸葛亮死后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可见,诸葛亮在蜀国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高。


祥子谈历史


应该说蜀国在三国中最弱小,实际上也是最早灭亡的,诸葛亮的努力严格说是延迟了蜀亡,并未真的挽救了蜀国,从某种角度说甚至加速了蜀国的亡国。但这不代表诸葛亮缺乏治国之才能。其最大错误就是自不量力地要匡扶汉室正统,多次用兵北伐魏国,不但均以失败告终,而且将来之不易的蜀国发展付之一旦,令人痛心。接受托孤,逆时代愚忠,是诸葛亮的悲剧。尽管诸葛亮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建树颇多。

一、积极推行廉政建设

身为丞相,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二、制定法律严格推行

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三、加强经济发展

据考古调查统计,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水冬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四、军事上用兵过多,超过国力扩张。严格意义上,蜀国应立足于自保,但因诸葛亮擅治军而对自己过高估计,用兵不止。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诸葛亮善于治军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治军以明。诸葛亮治军以明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正面来说,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一是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二是规定严格的法令规定。如诸葛亮亲定的《法检》两卷、《军令》两卷(现存仅为《军令》十五条),制定的《八务》、《七戒》等。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诸葛亮认为,“信,重然诺也”,也就是说,“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本人基于《三国志》而非《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治蜀略加概括,如有不对,请指正








芒果观世


大家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并留下了著名的《隆中对》。不得不说诸葛亮对时事分析透彻,但后来世界格局并没有如诸葛亮分析的那样!原因何在呢?

 刚开始运作还是可以的,刘备也非常信任诸葛亮,一切都是有步骤的进行着。先拿下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这样可以从汉中和荆州出动两路大军攻打北方。但由于荆州和益州两个地方相距太远,无法相互顾及!后来关羽丢失荆州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刘备得到荆州和益州不久,他的知己曹操就去世了,魏国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称帝。曹丕的做法让刘备没有大义的旗号。刘备御驾亲征夷陵战败,在白帝城无奈离去,刘禅继位!诸葛亮继续辅佐幼主!他兢兢业业,凡事都要亲自过问!

 诸葛亮七擒孟获安定了南方,蜀汉的内部问题很多,蜀汉本来派系就很多:1、有跟刘、关、张及后人。2、荆州的地方势力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了。3、四川本地以李严为代表的本地势力。4、西凉的马超势力。派系林立,没有方法可不好治理!诸葛亮运用他的管理才能。第一、实行严刑峻法!完善法律体系。第二、进行北伐,六出祁山,举国之力!

诸葛亮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内部用苛法治理,外部北伐,这样大家就会齐心协力对抗外部的压力了,北伐是诸葛亮用于维持蜀汉稳定的一个方法!诸葛亮治理蜀国的忠心始终是无法否认的。

诸葛亮内部治理主要表现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盐铁官营,大兴蜀锦,科教严明,任贤纳言,结盟东吴,北抗曹魏。而且他的规划也非常有效,民心稳定。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独揽大权,刘婵虽为帝王,但对诸葛亮也是言听计从。夷陵之战后蜀国已经大伤元气。诸葛亮北伐只是以攻为守,保全蜀国!

诸葛亮本人非常节俭,所以他也出手惩治腐败奢靡之风!刘琰之死就是一个例子。当然刘琰还有其它方面惹到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找了个借口,以刘禅的名义清除了他!这也不得不说诸葛亮在清除异己方面也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

诸葛亮用自己一生的智慧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呕心沥血,虽然他付出很多,终究是生不逢时,没能实现他远大的抱负,梦断五丈原!悲哉!





一本夏


一、东和孙权。



荆州的重要性,孔明在隆中对里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关羽襄樊一战,先胜后败,蜀汉控制的荆州部分已全部落入孙权之手。加之孟获与刘封不睦,叛逃曹魏,上庸、西城、房陵三郡又丢失,后被曹丕合并为新城郡,孟达当了新城太守。作为政治家、战略家的孔明知道荆州等地已无法收回,壮士断腕,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统治,并派邓芝出使东吴,从此两家和平共处。

二、继续委魏延镇汉中。

魏延是刘备生前选中的镇守汉川人选,直接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现在对你委以重任,你在此位有何打算?魏延答曰:如曹操亲来,请允许我为大王抗击他;如由偏将带十万人马前来,请允许我为大王吃掉他们。刘备连声叫好,众人也以为他十分豪迈。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孔明驻军汉中,魏延为先锋,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魏延镇北大门,曹魏大为忌惮。八年,魏延西进羌族地区,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溪交战,被魏延杀得稀里哗啦,魏延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以符节,晋封南郑侯(县侯)。

三、废黜托孤之臣李严。

李严是益州豪强的代表,到刘备托孤之时己任尚书令、托孤之臣、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刘禅即位后,封都乡侯,假符节、光禄勋。这是个有军事才能,又有野心的主儿。建兴四年,转前将军,孔明准备北伐,李严负责后方事务,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屯永安,统归李严统属。李严想在江州一带捞一个州牧当当,成一路军阀。八年,升骠骑将军,曹真三路进逼汉川,孔明令李严率二万人起汉中,表奏提升李严之子李丰为江州督军,接管李严兵权。九年春,孔明兵出祁山,李严成了后勤司令,夏秋之际,正值阴雨连绵,运输不济,李严假传圣旨,让孔明退兵。孔明遵旨退兵,李严又发嗲:军粮充足,何敌退兵?打算诛杀督运官来推托责任,同时彰显孔明不进反退的罪过。最终,被孔明通过刘阿斗,废黜了他,流放到梓潼郡。朝廷统一了。

四、孔明南征,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平定云南。



建兴三年春天,孔明率军南征,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大见成效,当年秋天即平定南方诸郡,军需资费都来自于新平定诸郡,国家因此富饶。孔明还传授了相关的农业知识,将种子和先进的农具引入南方,诸郡尊称他为诸葛爷爷,反叛头领孟获进了朝廷为官。孔明收获了南方的箭、马、藤甲等大批军用物资。总之,军政全胜。

五、大力发展蜀汉经济,整顿训练士兵,待机北伐。

孔明时代,并不穷兵黩武,他发展生产、军事斗争两手抓。他的北伐一为完成先帝遗志,二为统一蜀汉思想、激发全国斗志,三是以攻为守,通过进攻曹魏来减少曹魏对蜀汉的进攻,反客为主,他采用的是积极防御政策。

孔明北伐,尽管蜀汉人力、物力有所消耗,但他采用“取资于敌、屯田政策、用最少的兵马打大仗"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了前线的消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先生的诗句是对孔明的定评!苍茫大地送孔明四个字:人才难得!只不过孔明身不逢时,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常使英雄泪满襟哪!


苍茫大地顾炜斌


正确地说刘备直到死前都没有真正放心得下诸葛亮,他的心情是无奈的。国中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震得住诸葛亮的人了。

其一,刘备那句:竖子可扶则扶之,如若不然卿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就把诸葛亮吓了个半死。

其二,他安排了不是荆州派系而一向与孔明不和的西川派系的李严为尚书令为他的北伐粮草供给官。若诸葛亮北伐一旦变心,李严马上可以断其粮道。

当然面对并不那么信任他的先主和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后主,诸葛亮能做的只有他说的那样,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了。

最杰出的表现是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和一出祁山了。此中故事要详见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笔者就不一一道来了。笔者想与大家分享的是那时的诸葛亮并不像诸位看官想象得那样大权独揽,权倾朝野。他也有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和无奈。

一则北伐道路崎岖难行,三十万大军粮草供应捉襟见肘。前有如狼似虎的魏军,后有不太听话的李严。

二则后主亲信宦官,远离贤臣。此乃后汉倾颓之兆耳。

然他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却没有太多的选择和办法。只有以春蚕吐丝和飞蛾扑火之志落得七星灯灭星落五丈原的悲惨结局。



孙正亦


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我回答是诸葛亮的才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然而我给的评价是无治国之格局;以法治国、以战止战、以蜀地之民脂民膏成就自我,蜀地财力物力耗尽而诸葛亮卒。

以法治国

诸葛亮实行严酷的法家治国!整治社会,依法治国,以桑农经济为主,严管铁、盐。做到使蜀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吏不容奸,风化肃然。”有点像我们改革开放前期,风气好,粮谷足,但这并不是一个好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仅为个人观点。)

以战止战

对外发动战争来调和荆州帮,益州帮,原始帮的关系。七次北伐、二出祁山(首先说明不是六次)

上评论诸葛亮时说:

“亮之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体意思是说,诸葛亮作为丞相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和管仲、萧何一样出色,但是他却没有带兵打战的天赋。而当时蜀国又没有韩信那样的大将,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带兵作战,最终造成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

虽然七次北伐、二出祁山都是以失败告终 但是却也成功的挽救了蜀汉政权。(三国中蜀国的国力最为薄弱,以战止战却也成功的拯救了蜀国)

贸易上则是是以桑换粮,维持战争!外交上是缔结东吴,敌对曹魏!安抚西、南少数民族,略夺西、南资源。军事上是通过发动战争缓解国内矛盾,集中兵权!

七次北伐 二出祁山成就了诸葛亮却也极大的损耗了蜀国的民力,燃尽了蜀地之脂,蜀之财力物力尽而后诸葛亮卒。


设计师,重度数码玩家,热爱祖国历史文化,欢迎和我交流


好了回答就到这里了~如果您有不同观点在评论区留言哦~~


像素说历史


这个问题很大,回答的话可能会很长,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刘备去世时候的蜀汉政权。当时刘备带了几乎所有的生力军进攻孙吴,但是在夷陵被陆逊一把火烧了回去,使得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而在这之前的关羽北伐及失荆州事件,则使得蜀汉攻取中原的两臂(荆州和汉中)断了一臂,几乎让恢复中原的梦想化为了泡影,所以刘备才会那么着急的要去攻打孙吴,就是想要重新夺回荆州,但是这一愿望还是让陆逊生生地烧没了。刘备自然是急火攻心的,所以死在永安宫也就是顺理成章了。刘备是死了,但是蜀汉政权还在,日子还要继续往下过,但是这日子怎么过,实在是个大问题。

先来看看蜀汉内部的情况。上层的,刘备的死的时候安排了两个托孤大臣:孔明和李严。并且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李严手里是有军权的,而且是最大的军权(统管内外军事)。但是李严在和诸葛亮的权力斗争中失败了,没过多长时间就退出了蜀汉的权力中心,这是来自蜀汉内部上层的不稳定。下层的,来自南部益州的豪强雍闓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越嶲郡的郡将焦璜、牂柯郡的从事常颀,从而导致蜀汉各地可谓叛乱四起。但是为什么孔明要到两年以后才亲自带兵去平叛,就是因为前两年蜀汉政权并不是孔明一个人说了算的,他还在跟李严进行政治斗争。等到两年以后,李严基本上被踢出了权力中心之后,孔明才带兵南征,最后平定了叛乱。以上是蜀汉政权内部的情况。

再来看蜀汉政权外部的情况。上庸的孟达由于没有营救关羽而怕被报复,所以就投降了曹魏政权。当刘备死的时候,孟达曾经在曹丕的命令下,准备攻打西川的。另外曹魏在长安、陇西一线持续对蜀汉的汉中施加压力,还有孙吴在长江中游也持续着对上游成都的压力,所以,刘备去世时候的蜀汉政权,外部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那么在这么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孔明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自然是要厘清内部的问题,权归于一,这是保证当时蜀汉政权不从内部瓦解的唯一的办法。所以斗争从上层开始,当孔明将李严踢出权力层之后,基本上也就实现了“权归于一”的目的。也唯有如此,孔明才敢于在两年后,亲自率兵平定南部叛乱。完成平叛事业的同时,孔明对外部的压力也作出了不同的反应。首先对于孙吴政权,他自然是一贯的做法--和。毕竟曹操(后来的曹丕)为国贼,是主要斗争的目标,而孙吴不是,孙吴是需要团结的对象。所以孔明派使臣出使孙吴,重新签订了和平条约(因为刘备死之前已经跟孙吴签订了一次和约了),从而保证了长江中游的压力不会跑到上游成都来。其次是上庸的孟达保持一种暧昧关系,所谓的暧昧关系就是不打也不和,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大家都不说破,这样就保证了东川的安全。再然后,通过对陇西的羌人的安抚及策反,让曹魏内部出现问题,这样才保证了在北部汉中一带的军事压力也开始减小。

孔明就是通过这些手段(当然还有别的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保证了新生的蜀汉政权在一场大败,开国皇帝死亡的危急关头转危为安,从而挽救了蜀汉政权。


老庄说故事


刘备逝去之后,诸葛亮掌权。

诸葛先生才华高绝,然无治国之大气格局。

国内严明法制,使农工商贸全置于国家管理中,人民道德觉悟很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有点像我们改革开放前期,风气好,粮谷足,但是民贫而乏一种智力与活力!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觉得应当把有一种正统思想,进击的态度才能凝聚人心。所以不断北伐,不断北伐不断失败,诸葛亮内心估计也觉前路不易,而撒手而去!

蜀国成了诸葛亮大放异彩,成就自我的地方,而他却没有成就蜀国。

当年,刘邦能入蜀而建立大汉。其处事与诸葛亮大不同,其制以宽和,约法三章而已;其用人不拘礼法而用张良,韩信;又其刘邦能以下位处之,以实用实干为导向,不怙名钓誉!所以,诸葛亮的才华燃尽了蜀地之脂,蜀之财力物力尽而后诸葛亮卒。



大圣彭长虎


刘备尽发川兵伐东吴,全军覆没,驾崩白帝城。刘备死后,蜀国国力虚弱,危在旦夕。诸葛亮殚精竭虑,冥思保国之策。

第一:派邓芝入吴,重修盟好,再现吴蜀联盟;

第二:令马超紧守西平关,拒住西番国王轲比能;

第三:令魏延守住西川之南挡住蛮兵孟获;

第四:令李严修书一封退反将孟达;

第五:令常胜将军赵云守阳平关,挡住曹真;

第六:边防安稳之后,内修李铮,抚恤安民,增强国力。

经过三年整顿,休养生息,蜀国基本安定,诸葛亮不愧为旷世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