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是怎樣挽救蜀國的?

Sunchild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諸侯紛爭。最終形成三個主要割據勢力。劉備佔有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建立蜀國。其中諸葛亮居功至偉。

諸葛亮的偉大在於胸懷全局,具有常人所沒有的戰略眼光。未出茅廬便進獻三分天下之策。當時勸劉備:“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正因為戰略決策得當,劉備才張匡漢大旗,一路拼殺,建立蜀國。

第二,諸葛亮很有治國才能。建蜀後對外製定連吳抗曹的基本外交國策。這才使得蜀國面對魏吳兩個強國,不但沒有被消滅,而且還進一步鞏固壯大。對內政治清明,獎功罰罪,盡心輔佐,鞠躬盡瘁。士樂為之用。

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吳蜀外交破裂,兵戎相見。最終一代梟雄劉玄德大敗虧輸。臨終託孤,憾死白帝城。

劉備一死,蜀國危機四伏。國內二心者蠢蠢欲動。國外魏吳聯合來攻。可以說內外交困。最後還是諸葛亮力排眾意,派人主動與吳國重修舊好,再續前緣。這才外退強敵,內穩國政。可以說又是諸葛亮正確的戰略決策起了關鍵作用。


馬踏中原月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6月10日,蜀國精神領袖劉備,徹底告別了自己一生都在奮鬥的戰場,撒手人寰,病逝白帝城。臨死前急詔諸葛亮前來,託以後事。從此,諸葛亮便肩負起了挽救蜀國命運的重擔。

面對,夷陵大敗,國力空虛,人才凋零;面對,領袖病亡,各地生異;面對,權力交接,人心浮動;面對,軍力大損,魏吳虎視;面對,初掌遺命,難服眾望等一系列的不利局面,諸葛亮又是如何用實際行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劉備的知遇之恩,繼而挽救蜀國岌岌可危的險局?

一、諸葛亮、李嚴皆為劉備託孤重臣,為何單單急詔諸葛亮前來,囑以後事

大家皆知,“穩”,雖然偶爾會成為諸葛亮人生的一個小小汙點,但總體來說仍然是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因為這個“穩”字,劉備才更加看重諸葛亮。

因此,劉備夷陵大敗後,自臥床以來,絕對會思考蜀國的出路。倘若,自己命大,病癒而起,將會如何?倘若,自己不幸,一病不起,將又會如何?雖然,並沒有歷史資料證明這一點,但是任何一個人身處如此境況,能不想這些嗎?重要的是,病床上的劉備,又無法理事,思考自然成為其,每日所做最多的一門功課。

劉備征戰一生,自然明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目前,蜀國的國庫軍力,敵對勢力的情況,怕早就存於劉備之心。因而,當劉備病逝後,蜀國則最需要的是一個求“穩”的政權主導者,而不是一個求“戰”的主導者。穩,基業可保;戰,基業易失。之所以,劉備急詔諸葛亮親至,當面託以身後之事,應為政治權重的交接,也是一種國策理念信號的導向。同時,又再託孤給李嚴,乃為以防萬一之策,萬一自己看走眼,諸葛亮生有異心,以李嚴的領軍之能便可制之。

所以,不得不說,梟雄思維,相當縝密,考慮更加長遠。

二、整合一國執政權力,難度會有多大,難以想象

俗話說:“師傅多了房建歪。”更何況一國的管理,自然不能一政多出。

諸葛亮對於劉備榻前託孤於己,目的何在,心中自當十分明白。但是,諸葛亮接手劉備的攤子後,首先面對的就是政權的整合。劉備在日,一切事務自有劉備裁之,無有不從。而今,自己突然接手,不知會有多少反對者,多少不忿者,多少不屑者。當這些不利因素出現時,何人可貶,何人可罪,何人可寬?皆需掌握一個精準的處置之度,反之必亂。

因此,如何置放託孤重臣李嚴,便成為了諸葛亮政權整合的第一道“攔路虎”。如果,按照劉備託孤之意,讓李嚴在朝堂任職。一方面,給予重權,相互權屬難定,國策推行將會不暢,自身也會處處受到掣肘,更加難以大展拳腳。另一方面,給予微權,自然難以與託孤重臣相匹,相互矛盾立生,朝堂將難安矣。但是,若要外放,如何才能令其心安,又甘願受之?

為此,諸葛亮別無好法,只有按照劉備生前所委,將其安置江州,以擔御吳重任。理由也更加堂皇,但交流藝術卻非常重要。所以,祥子試猜之。一是漢中重地,先主已委任魏延鎮守,你就不要想了;二是先主遺骸剛剛入土,你可要挑起防禦東吳的重擔,不要辜負先主所託;三是你善於治軍,只有你才能擔起防禦孫權的重擔;四是我在朝廷當你的後盾,為你提供後勤保障,為你服務。

一頂高帽扣上來,二個馬屁拍下去,李嚴能不欣然受之。

之前,劉備定蜀時,聞杜微多有才名,遣人請之,但其以耳聾為由,閉門不出。而這時(公元224年),諸葛亮屈身相請,終拜杜微為諫議大夫,入朝相輔。接著,廢長水校尉廖立為庶民。只因其官居李嚴之下,便心生怨恨,更對丞相掾李邵、蔣琬等大臣多有非議,而其卻曾被諸葛亮贊為 “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的大才。就這樣,說廢就廢,從而再無人敢有異議。

至此,蜀漢政權整合完畢。

三、對外重新修好於吳,尋機南征異族叛亂,以除後顧之憂

公元224年農曆甲辰,蜀漢丞相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東吳,並贏得孫權稱讚。之後,孫權為表結盟誠意,又遣使張溫入蜀,互訂盟約。自此,東吳孫權再無南侵之舉。對於漢中防禦,再次從蜀中徵調兵力,充實其中。同時,對於魏延漢中防禦的“錯守諸圍之法”的策略加以肯定。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漢中的防禦實力。

據《華陽國志》記載,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探得曹丕將會攻打孫權,遂決定征討南中叛亂。之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兵發南中四郡。大約用時三個月,諸葛亮便先後平定了越嶲夷王高定、永昌太守雍凱、牂牁太守朱褒三股叛亂勢力。接著,又以得勝之兵,深入不毛,征伐南蠻王孟獲。期間,諸葛亮採納參軍馬謖之策,以攻心為主,最終威服孟獲,使其不敢再犯,並於當年秋順利返回成都,南方四郡即定。

諸葛亮南征,僅用了不到八個月的時間,便凱旋而歸,令曹丕聞之,都深感驚異。

同時,諸葛亮返回成都後,一邊繼續推行“蜀律”,加強法制建國,一邊大力發展農業,休士勸農,富民強國,從而既平穩度過了蜀國因劉備之死,造成全國震盪的危局,又為北伐奠定了後勤保障基礎。

因此,據《袁子》記載:諸葛亮死後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可見,諸葛亮在蜀國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多麼的高。


祥子談歷史


應該說蜀國在三國中最弱小,實際上也是最早滅亡的,諸葛亮的努力嚴格說是延遲了蜀亡,並未真的挽救了蜀國,從某種角度說甚至加速了蜀國的亡國。但這不代表諸葛亮缺乏治國之才能。其最大錯誤就是自不量力地要匡扶漢室正統,多次用兵北伐魏國,不但均以失敗告終,而且將來之不易的蜀國發展付之一旦,令人痛心。接受託孤,逆時代愚忠,是諸葛亮的悲劇。儘管諸葛亮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建樹頗多。

一、積極推行廉政建設

身為丞相,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二、制定法律嚴格推行

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三、加強經濟發展

據考古調查統計,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水冬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四、軍事上用兵過多,超過國力擴張。嚴格意義上,蜀國應立足於自保,但因諸葛亮擅治軍而對自己過高估計,用兵不止。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善於治軍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治軍以明。諸葛亮治軍以明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內容,從正面來說,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一是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二是規定嚴格的法令規定。如諸葛亮親定的《法檢》兩卷、《軍令》兩卷(現存僅為《軍令》十五條),制定的《八務》、《七戒》等。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諸葛亮認為,“信,重然諾也”,也就是說,“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本人基於《三國志》而非《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治蜀略加概括,如有不對,請指正








芒果觀世


大家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並留下了著名的《隆中對》。不得不說諸葛亮對時事分析透徹,但後來世界格局並沒有如諸葛亮分析的那樣!原因何在呢?

 剛開始運作還是可以的,劉備也非常信任諸葛亮,一切都是有步驟的進行著。先拿下荊州和益州作為根據地,這樣可以從漢中和荊州出動兩路大軍攻打北方。但由於荊州和益州兩個地方相距太遠,無法相互顧及!後來關羽丟失荊州就說明了這一事實。

劉備得到荊州和益州不久,他的知己曹操就去世了,魏國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稱帝。曹丕的做法讓劉備沒有大義的旗號。劉備禦駕親征夷陵戰敗,在白帝城無奈離去,劉禪繼位!諸葛亮繼續輔佐幼主!他兢兢業業,凡事都要親自過問!

 諸葛亮七擒孟獲安定了南方,蜀漢的內部問題很多,蜀漢本來派系就很多:1、有跟劉、關、張及後人。2、荊州的地方勢力代表人物就是諸葛亮了。3、四川本地以李嚴為代表的本地勢力。4、西涼的馬超勢力。派系林立,沒有方法可不好治理!諸葛亮運用他的管理才能。第一、實行嚴刑峻法!完善法律體系。第二、進行北伐,六出祁山,舉國之力!

諸葛亮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 內部用苛法治理,外部北伐,這樣大家就會齊心協力對抗外部的壓力了,北伐是諸葛亮用於維持蜀漢穩定的一個方法!諸葛亮治理蜀國的忠心始終是無法否認的。

諸葛亮內部治理主要表現在: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鹽鐵官營,大興蜀錦,科教嚴明,任賢納言,結盟東吳,北抗曹魏。而且他的規劃也非常有效,民心穩定。諸葛亮凡事親力親為,獨攬大權,劉嬋雖為帝王,但對諸葛亮也是言聽計從。夷陵之戰後蜀國已經大傷元氣。諸葛亮北伐只是以攻為守,保全蜀國!

諸葛亮本人非常節儉,所以他也出手懲治腐敗奢靡之風!劉琰之死就是一個例子。當然劉琰還有其它方面惹到了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找了個藉口,以劉禪的名義清除了他!這也不得不說諸葛亮在清除異己方面也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

諸葛亮用自己一生的智慧輔佐劉備及後主劉禪,嘔心瀝血,雖然他付出很多,終究是生不逢時,沒能實現他遠大的抱負,夢斷五丈原!悲哉!





一本夏


一、東和孫權。



荊州的重要性,孔明在隆中對裡有了充分的認識。但關羽襄樊一戰,先勝後敗,蜀漢控制的荊州部分已全部落入孫權之手。加之孟獲與劉封不睦,叛逃曹魏,上庸、西城、房陵三郡又丟失,後被曹丕合併為新城郡,孟達當了新城太守。作為政治家、戰略家的孔明知道荊州等地已無法收回,壯士斷腕,承認了東吳對荊州的統治,並派鄧芝出使東吳,從此兩家和平共處。

二、繼續委魏延鎮漢中。

魏延是劉備生前選中的鎮守漢川人選,直接提拔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現在對你委以重任,你在此位有何打算?魏延答曰:如曹操親來,請允許我為大王抗擊他;如由偏將帶十萬人馬前來,請允許我為大王吃掉他們。劉備連聲叫好,眾人也以為他十分豪邁。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孔明駐軍漢中,魏延為先鋒,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魏延鎮北大門,曹魏大為忌憚。八年,魏延西進羌族地區,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在陽溪交戰,被魏延殺得稀里嘩啦,魏延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以符節,晉封南鄭侯(縣侯)。

三、廢黜託孤之臣李嚴。

李嚴是益州豪強的代表,到劉備託孤之時己任尚書令、託孤之臣、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劉禪即位後,封都鄉侯,假符節、光祿勳。這是個有軍事才能,又有野心的主兒。建興四年,轉前將軍,孔明準備北伐,李嚴負責後方事務,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屯永安,統歸李嚴統屬。李嚴想在江州一帶撈一個州牧噹噹,成一路軍閥。八年,升驃騎將軍,曹真三路進逼漢川,孔明令李嚴率二萬人起漢中,表奏提升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督軍,接管李嚴兵權。九年春,孔明兵出祁山,李嚴成了後勤司令,夏秋之際,正值陰雨連綿,運輸不濟,李嚴假傳聖旨,讓孔明退兵。孔明遵旨退兵,李嚴又發嗲:軍糧充足,何敵退兵?打算誅殺督運官來推託責任,同時彰顯孔明不進反退的罪過。最終,被孔明通過劉阿斗,廢黜了他,流放到梓潼郡。朝廷統一了。

四、孔明南征,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平定雲南。



建興三年春天,孔明率軍南征,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大見成效,當年秋天即平定南方諸郡,軍需資費都來自於新平定諸郡,國家因此富饒。孔明還傳授了相關的農業知識,將種子和先進的農具引入南方,諸郡尊稱他為諸葛爺爺,反叛頭領孟獲進了朝廷為官。孔明收穫了南方的箭、馬、藤甲等大批軍用物資。總之,軍政全勝。

五、大力發展蜀漢經濟,整頓訓練士兵,待機北伐。

孔明時代,並不窮兵黷武,他發展生產、軍事鬥爭兩手抓。他的北伐一為完成先帝遺志,二為統一蜀漢思想、激發全國鬥志,三是以攻為守,通過進攻曹魏來減少曹魏對蜀漢的進攻,反客為主,他採用的是積極防禦政策。

孔明北伐,儘管蜀漢人力、物力有所消耗,但他採用“取資於敵、屯田政策、用最少的兵馬打大仗"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減少了前線的消耗。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先生的詩句是對孔明的定評!蒼茫大地送孔明四個字:人才難得!只不過孔明身不逢時,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常使英雄淚滿襟哪!


蒼茫大地顧煒斌


正確地說劉備直到死前都沒有真正放心得下諸葛亮,他的心情是無奈的。國中再也找不到一個可以震得住諸葛亮的人了。

其一,劉備那句:豎子可扶則扶之,如若不然卿可自立為成都之主。就把諸葛亮嚇了個半死。

其二,他安排了不是荊州派系而一向與孔明不和的西川派系的李嚴為尚書令為他的北伐糧草供給官。若諸葛亮北伐一旦變心,李嚴馬上可以斷其糧道。

當然面對並不那麼信任他的先主和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後主,諸葛亮能做的只有他說的那樣,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了。

最傑出的表現是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和一出祁山了。此中故事要詳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筆者就不一一道來了。筆者想與大家分享的是那時的諸葛亮並不像諸位看官想象得那樣大權獨攬,權傾朝野。他也有那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和無奈。

一則北伐道路崎嶇難行,三十萬大軍糧草供應捉襟見肘。前有如狼似虎的魏軍,後有不太聽話的李嚴。

二則後主親信宦官,遠離賢臣。此乃後漢傾頹之兆耳。

然他面對著這樣的現實卻沒有太多的選擇和辦法。只有以春蠶吐絲和飛蛾撲火之志落得七星燈滅星落五丈原的悲慘結局。



孫正亦


您好關於這個問題我回答是諸葛亮的才華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然而我給的評價是無治國之格局;以法治國、以戰止戰、以蜀地之民脂民膏成就自我,蜀地財力物力耗盡而諸葛亮卒。

以法治國

諸葛亮實行嚴酷的法家治國!整治社會,依法治國,以桑農經濟為主,嚴管鐵、鹽。做到使蜀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吏不容奸,風化肅然。”有點像我們改革開放前期,風氣好,糧谷足,但這並不是一個好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僅為個人觀點。)

以戰止戰

對外發動戰爭來調和荊州幫,益州幫,原始幫的關係。七次北伐、二出祁山(首先說明不是六次)

上評論諸葛亮時說:

“亮之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體意思是說,諸葛亮作為丞相治理國家,安撫百姓和管仲、蕭何一樣出色,但是他卻沒有帶兵打戰的天賦。而當時蜀國又沒有韓信那樣的大將,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帶兵作戰,最終造成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

雖然七次北伐、二出祁山都是以失敗告終 但是卻也成功的挽救了蜀漢政權。(三國中蜀國的國力最為薄弱,以戰止戰卻也成功的拯救了蜀國)

貿易上則是是以桑換糧,維持戰爭!外交上是締結東吳,敵對曹魏!安撫西、南少數民族,略奪西、南資源。軍事上是通過發動戰爭緩解國內矛盾,集中兵權!

七次北伐 二出祁山成就了諸葛亮卻也極大的損耗了蜀國的民力,燃盡了蜀地之脂,蜀之財力物力盡而後諸葛亮卒。


設計師,重度數碼玩家,熱愛祖國曆史文化,歡迎和我交流


好了回答就到這裡了~如果您有不同觀點在評論區留言哦~~


像素說歷史


這個問題很大,回答的話可能會很長,我們一點一點來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劉備去世時候的蜀漢政權。當時劉備帶了幾乎所有的生力軍進攻孫吳,但是在夷陵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回去,使得新生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而在這之前的關羽北伐及失荊州事件,則使得蜀漢攻取中原的兩臂(荊州和漢中)斷了一臂,幾乎讓恢復中原的夢想化為了泡影,所以劉備才會那麼著急的要去攻打孫吳,就是想要重新奪回荊州,但是這一願望還是讓陸遜生生地燒沒了。劉備自然是急火攻心的,所以死在永安宮也就是順理成章了。劉備是死了,但是蜀漢政權還在,日子還要繼續往下過,但是這日子怎麼過,實在是個大問題。

先來看看蜀漢內部的情況。上層的,劉備的死的時候安排了兩個託孤大臣:孔明和李嚴。並且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李嚴手裡是有軍權的,而且是最大的軍權(統管內外軍事)。但是李嚴在和諸葛亮的權力鬥爭中失敗了,沒過多長時間就退出了蜀漢的權力中心,這是來自蜀漢內部上層的不穩定。下層的,來自南部益州的豪強雍闓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孟獲等一起叛亂。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越嶲郡的郡將焦璜、牂柯郡的從事常頎,從而導致蜀漢各地可謂叛亂四起。但是為什麼孔明要到兩年以後才親自帶兵去平叛,就是因為前兩年蜀漢政權並不是孔明一個人說了算的,他還在跟李嚴進行政治鬥爭。等到兩年以後,李嚴基本上被踢出了權力中心之後,孔明才帶兵南征,最後平定了叛亂。以上是蜀漢政權內部的情況。

再來看蜀漢政權外部的情況。上庸的孟達由於沒有營救關羽而怕被報復,所以就投降了曹魏政權。當劉備死的時候,孟達曾經在曹丕的命令下,準備攻打西川的。另外曹魏在長安、隴西一線持續對蜀漢的漢中施加壓力,還有孫吳在長江中游也持續著對上游成都的壓力,所以,劉備去世時候的蜀漢政權,外部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那麼在這麼紛繁複雜的環境下,孔明又是怎麼做的呢?首先自然是要釐清內部的問題,權歸於一,這是保證當時蜀漢政權不從內部瓦解的唯一的辦法。所以鬥爭從上層開始,當孔明將李嚴踢出權力層之後,基本上也就實現了“權歸於一”的目的。也唯有如此,孔明才敢於在兩年後,親自率兵平定南部叛亂。完成平叛事業的同時,孔明對外部的壓力也作出了不同的反應。首先對於孫吳政權,他自然是一貫的做法--和。畢竟曹操(後來的曹丕)為國賊,是主要鬥爭的目標,而孫吳不是,孫吳是需要團結的對象。所以孔明派使臣出使孫吳,重新簽訂了和平條約(因為劉備死之前已經跟孫吳簽訂了一次和約了),從而保證了長江中游的壓力不會跑到上游成都來。其次是上庸的孟達保持一種曖昧關係,所謂的曖昧關係就是不打也不和,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大家都不說破,這樣就保證了東川的安全。再然後,通過對隴西的羌人的安撫及策反,讓曹魏內部出現問題,這樣才保證了在北部漢中一帶的軍事壓力也開始減小。

孔明就是通過這些手段(當然還有別的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保證了新生的蜀漢政權在一場大敗,開國皇帝死亡的危急關頭轉危為安,從而挽救了蜀漢政權。


老莊說故事


劉備逝去之後,諸葛亮掌權。

諸葛先生才華高絕,然無治國之大氣格局。

國內嚴明法制,使農工商貿全置於國家管理中,人民道德覺悟很高,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有點像我們改革開放前期,風氣好,糧谷足,但是民貧而乏一種智力與活力!

這種情況下諸葛亮覺得應當把有一種正統思想,進擊的態度才能凝聚人心。所以不斷北伐,不斷北伐不斷失敗,諸葛亮內心估計也覺前路不易,而撒手而去!

蜀國成了諸葛亮大放異彩,成就自我的地方,而他卻沒有成就蜀國。

當年,劉邦能入蜀而建立大漢。其處事與諸葛亮大不同,其制以寬和,約法三章而已;其用人不拘禮法而用張良,韓信;又其劉邦能以下位處之,以實用實幹為導向,不怙名釣譽!所以,諸葛亮的才華燃盡了蜀地之脂,蜀之財力物力盡而後諸葛亮卒。



大聖彭長虎


劉備盡發川兵伐東吳,全軍覆沒,駕崩白帝城。劉備死後,蜀國國力虛弱,危在旦夕。諸葛亮殫精竭慮,冥思保國之策。

第一:派鄧芝入吳,重修盟好,再現吳蜀聯盟;

第二:令馬超緊守西平關,拒住西番國王軻比能;

第三:令魏延守住西川之南擋住蠻兵孟獲;

第四:令李嚴修書一封退反將孟達;

第五:令常勝將軍趙雲守陽平關,擋住曹真;

第六:邊防安穩之後,內修李錚,撫卹安民,增強國力。

經過三年整頓,休養生息,蜀國基本安定,諸葛亮不愧為曠世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