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崇祯皇帝真的无法挽救大明江山了吗?

沈丽碧


古人有一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个人感觉用在崇祯皇帝上最合适不过了。作为明朝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崇祯皇帝一生可以说是悲哀的一生。他勤于朝政、勤俭节约、不沉湎于声色犬马这些东西。可是还是成了亡国之君不能不说悲哀。


但是崇祯时期大明王朝是可以避免亡国的,崇祯皇帝如果能抓住其中的一个机会就会成功使大明中兴。我先说一下其中的两件事。崇祯皇帝即位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后金叛乱问题。这个问题自崇祯的爷爷万历皇帝在位时就成了最大的边患,以后所有的连锁反应都是围绕后金叛乱开始的,后来的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大起义也是由于辽东问题才发生的。

如果崇祯皇帝即位后能和后金谈判议和,那么明朝的北部边防就会骤减,明朝就可以调集边军重兵来围攻国内的农民大起义。因为明朝许多机会是可以彻底剿灭农民军的,不过后来由于清军入关攻打明朝才迫使明朝放弃剿灭农民军,指使后来越剿越困难,直至亡国。就比如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明朝为了镇压起义军,派出了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众多名将的华丽阵容,他们也不负崇祯的期望,在七月打败起义军,活捉起义军首领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率领残部逃跑,正当明朝官军准备集中力量,扫清起义军的时候。满洲八旗突然率兵入关,连续攻破北京周边昌平等16座城池,崇祯帝大惊,立刻下旨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兵力空虚之后,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又都乘机复起。

后来又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朝内阁首辅杨嗣昌采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大大消弱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实力。随后,孙传庭、洪承畴联手伏击李自成部,李自成大败只率领17人逃入商洛山中,张献忠也投降明朝。 大明朝镇压了农民军,本可以有机会喘息一下,肃清中原的流民。可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满洲八旗再次入关,侵入京畿腹地。中原明军被迫再次被调往北部。李自成等人得以在山中养精蓄锐,为后来的再次出山打下了基础。通过上面两件事不难看出,在崇祯十一年以前,明军完全有实力清缴农民起义军。只是每次都被清军的入关打乱部署,南北双线作战,最终拉垮了大明王朝。而拯救大明王朝的唯一办法,就是先与一方议和,专心对付一股力量,然后才能求胜。跟农民军议和显然不可能,那么就只能与清军议和了。



其实有一次是最有可能议和的,那就是松锦之战之后的议和。松锦之战是崇祯十二年至崇祯十五年(公元1639年~公元1642年)结束,明朝大败亏输,清朝大胜。后来明朝在崇祯皇帝的秘密执行下开始议和。明朝派出兵部尚书陈新甲前往辽东议和,而清朝皇帝皇太极也极度重视这次议和,皇太极曾经出城数十里迎接明朝使节团前往沈阳议和。最后议和成功。如果此次议和成功的话,明朝还是有能力剿灭农民军的,不过会很吃力的。可惜由于秘密的事情败露,崇祯皇帝为了面子杀掉陈新甲,议和失败。这次最后的议和也结束了。

第二个应该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时候了这一年被明朝视为流寇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相继攻占了明朝的半臂江山并先后称帝。特别是李自成,攻陷西安后便称帝,该国号为大顺,并开始准备东征北京,灭掉明朝。随后便集结五十万大军北上,一路上多次大败明军,短短不到三个月就打到了北京城下。

其实在这三个月的时候明朝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能够挽救大明朝—迁都南京。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明朝的长江以北的局势几乎已经完全糜烂,困守北京只能是等死。而长江以南的南方数省由于没有受到农民军起义和清军骚扰的影响依然很安稳,况且明朝在江南仍然还有数十万大军可以调遣。而南京更是明朝的第二个首都,北京有什么南京就有什么,皇帝只有一去就可以正常运转。如果崇祯皇帝能够抓住时机立即南下迁都,即使收复不了北方,但守卫江南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历史上就是崇祯皇帝没有及时南下而死,南方的明朝政权由于拥立那个藩王的问题而变得异常混乱,这才被清军逐个击破。

实际上在整个崇祯皇帝时期还有许多的机会能够中兴大明的,但总的来说这两次应该是具成功的两次吧,只是可惜崇祯朝廷错过一个又一个机遇最后导致亡国。不过我们也不能全怪古人,因为古人几乎用过了所有的办法来保护江山,要怪就只能怪封建制度的僵化和落后。


叫我浩浩啦


我的答案是未必。

当然如果崇祯还是那个性格多疑崇祯,手腕一般的崇祯,那答案就是肯定不能了,如果没有出现变数,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在我看来,崇祯至少有两次绝佳的翻盘机会。一次是即位之初,以高明的手段铲除了魏忠贤,获得了朝野一致的称赞。如果此时它能够抓住时机,励精图治,知人善用,亲贤臣远小人的话,大明至少不会在他手中亡掉。可惜他听信了东林党,好生生的一副牌让他打的稀烂,可谓是自己找死。

另一次就是甲申天变,亡国之际了。如果他不是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吊死于煤山之上,而是重振旗鼓,迁都南京,吸取经验教训,励精图治,联合农民起义军对抗满清,至少可以学东晋和南宋保得半壁江山。从而避免后来南明不顾外敌,只知道内斗的情况出现。

此外,我们还可以假设历史出了变数,比如现代人穿越成崇祯了,或者是把崇祯换成是他雄才大略的祖先明太祖和明成祖,我想挽救大明江山至少是大概率事件了。

第一种情况,现代人穿越自不必说,凭着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积累,相当于自带金手指,无数穿越小说中的主角也为其提供了各种方案,就算不能称霸全球,但我想至少能报大明一个苟延残喘。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换成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朱棣,就更不必说了,一个起于草莽推翻暴元,战胜竞争对手,夺得了天下,难度至少是崇祯的数倍。一个靖难起兵夺了侄子的天下,难度也是S级的。料来挽江山于既倒也是轻而易举。


历史小跟班


大明江山是谁带入死局的,还不是崇祯!

崇祯继位之时,王朝虽有问题但谈不上必死之局。

我们也都知道一个政权一个问题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到崇祯吊死煤山时他执政能力低下将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将一个个问题堆积成困局最后成死局。死局已成回天无力,明朝在他手上必亡。

崇祯最后的死局,无非是无人、无将、无钱、无粮可用,其本身就是崇祯自己的过失问题的出现。

(一)无人。政治清算范围过大,连被迫依附而有能力办事的一并清算了(皇帝任用阉党,想干事的只有曲线救国,能屈能忍方大丈夫)。不听信东林党的所谓圣人之言,以务实为选人的标准。何来无人!

(二)无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明朝末年名将辈出,但都不被皇帝信任,袁崇焕如此、洪承畴亦是如此,还有其他稍显逊色的也如此。何来无将!

(三)无钱。不废止商税,从东南繁荣的商业上可征收,加强对官员贪污调查,就可得闯军拷打京官搜刮的7000万两白银,何来无钱!

(四)无粮。南方富庶,天灾记录只在北方少数几省,且明朝开国后钱粮多从南方来,其中运作还得依靠能臣。何来无粮!

崇祯自己走的路将大明带入死局最终覆没,这怪不的李自成和满洲后金以及其他挖墙脚的人。还谈什么崇祯挽救大明江山!是吧?


历史小知


其实是有办法的,但当时的绝大部分士大夫拘泥祖宗成法,虚伪不作为导致大明王朝这个帝国怦然倒下。

当时大明唯一可行之策,唯有跟清国议和,保证辽东防线安全,进而保证京师、河北、山西、山东不遭清军的劫掠、扫荡。

以大明当时的国力,无法保证同时与国内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流贼和关外的建虏同时开战。若同时进行,往往拆东墙补西墙,明军两线开战,疲于应付。如崇祯七年、十三年,农民起义已陷入低谷,而此时清军入关,崇祯帝不得不调关内精锐部队赴关外与清军对峙,加强关宁、长城防线。至使农民军死灰复燃,终成燎原之势。

攘外必先安内,崇祯帝缺乏乾坤独断的魄力,群臣又淤泥礼法,深怕议和背负南宋主和派汉奸骂名,碌碌无为。所谓“言战者未必勇,言和者未必怯!”群臣高居庙堂,或碍于天朝上邦情面,或为彰显自身忠勇爱国(反正打战不用他们上战场,言战可得好名声,百利而无一害),对议和之论口诛笔伐。前有杨嗣昌主张议和,被群臣骂声一片,后有陈新甲暗地里于清朝遣使谈判,结果被缉拿入狱。

呜呼,汉光武帝建国之初遣使向匈奴议和,待天下太平,粮草物质充裕后才挥兵北伐,使匈奴称臣。唐初突厥强大,唐高祖、唐太宗遣使议和,太宗继位之初,突厥甚至兵临长安,太宗与突厥签下城下之盟——渭水之盟。待天下富强,再讨伐突厥,使突厥称臣纳贡。

以大明当时的形式,先屈己与清国议和,且清国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一、两国有凶吉大事,则当遣使庆吊。二、每岁明馈清金万两,银百万两,清赠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三、明清双方潜入境内的逃人,一律遣还对方。四、明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界,清以塔山为界,并以连山为适中之地,明清两方在此进行互市贸易以上所提条件表面上看并非苛刻,实际上皇太极不是想索取更多的土地和财物,而是要明王朝承认清是独立的政权,明清双方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两国。相比于汉初派遣公主和亲,唐初、南宋的称臣纳贡,明清的谈判条件比上述公平多了。

明朝如果先于清国议和,待平定宇内,修养生息,秣马厉兵,再挥军跟清军一争高下。就不用像崇祯间松锦之战般,催洪承畴仓皇出战,进而全线奔溃。


嘉佑620


明朝是一个非常崇尚正统的朝代!大臣们虽然敢在皇权面前铁骨铮铮,没有鞑子朝代的奴才媚骨,但他们对于皇权的维护是不容置疑的!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刘瑾、魏忠贤之流再怎么权势熏天,皇帝一句话他们就得完蛋!而南明的内部争斗正是没有名正言顺的领袖,所以我认为只要崇祯及时南迁,把北方的乱摊子丢给大顺与大清,必然可以东山再起!而且基于北方的严峻局势,而且大明王朝绝不会像南宋一样偏安一隅,必将收复北方!

可惜了!树挪死,人挪活!当时处于北京的大部分人还在幻想北京不会失去,就好像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也是人之常情,谁会愿意丢弃家业去南方呢?万一北京守住了呢?哎!世界上最难的就是预计,在一个十字路口,你只能选择一条路,而且你也永远不知道另外一条路时什么风景!


杨邵安


如果是朱元璋百分之百翻盘,总问题:内忧外患;解决办法:攘外必先安内;细分问题1.李自成乱民问题,2政府.财政没有钱的问题,导致以上问题:总原因,老百姓没有地可种,皇亲国戚和当官的土地肩严重,贪污导致乱民没有饭可吃走上革命,朱元章如果在,他会选择他的政府机构,什么官员什么皇亲国戚,什么土地兼并,土地还民,耕种有其田;锦衣卫出动,皇亲国戚和官员的财产充公人灭三族(这里应该没有人怀疑他的魄力,因为他有过这样的经历),充当军费,至少国家10年以上的军费不成问题,全部大洗牌;老百姓的基本口粮,通过耕种有其田,不会让乱民继续扩大,找两个有点能力的将领各带10万精锐追杀李自成和乱民问题,3年内内部问题完全可以搞定,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带兵百万出关摆平皇太极;搞定,这就是朱元璋如果在的做法


明天7905028448561


答案是肯定的,崇祯是个勤政的皇帝,经常熬夜批改奏折,年纪轻轻就已经白发斑斑,可见真的为国操心稀碎,但是不爱民或者说被迫不爱民。魏忠贤死后,为了对抗大清,取消了工商税,加重了农民税赋,再加上天灾人祸,许多税都已经收到几十年后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军起义接连不断,叛军越剿越多,不得已崇祯下令免除一些地方的税赋,但是杯水抽薪啊,国家到了后期是活活穷死的,许多大臣个个中饱私囊,当兵的确一个个挨饿。到了大后期,救援京城的部队刚到京都因为没粮食吃反手投靠了李自成。就这样北京城被攻破了,崇祯临死前才明白魏忠贤的重要性,下令厚葬之后就上吊自杀了。也算是一个悲情的皇帝,空有一腔拯救天下的心,但奈何能力不足。


沉睡中的夢


群臣误崇祯17年,

南明众臣就不会继续误崇祯?

崇祯走到哪,都会被误!

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白马非马1001


崇祯那的不叫走投无路,那叫推子认输!


暴雨狂风一片海


崇祯如果南迁,南明可以像南宋那样,苟且偷安,再延继个几十年!由于皇嫂的一句:不能丢下列祖列宗的陵寝,祟祯自己也觉得南逃有损颜面,大臣们也不敢表态,最终只有坐地等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