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辈出,后代不齿纷纷改姓,以至于灭绝

十六国末年和北朝初年来自柔然汗国和北魏的巨大军事压力导致高车人数次南迁,北魏在60余年间曾对高车发动过8次战争,俘获了大量人口和物资。柔然汗国公元5世纪初兴起后,也曾多次攻入高车牧地掠夺,高车人不堪忍受,遂归附北魏,主动南移,斛律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南迁的。

这个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辈出,后代不齿纷纷改姓,以至于灭绝

天兴五年(402),柔然社仑为北魏击败,转徙广漠之北,进入高车牧地。斛律部部帅倍侯利举众掩袭入柔然,柔然大败,但高车人因缺乏严密的军纪和组织,获胜后并未乘势追剿,而是“分其庐室,妻其妇女,安息寝卧不起”,予社仑可乘之机,后者趁机反攻,斛律部反而大败,走脱者十之二三,倍侯利遂率余部奔魏。斛斯氏作为斛律部所属氏族于是便于此时跟随倍侯利归附北魏,于是被北魏政府以部落聚居的形式安置于拓跋帝国位于河西的广大牧场之中,作为牧人进行生产,斛斯氏族人便是牧子的一部分,归魏后以部为氏,于是成为“斛斯”姓氏。

斛斯姓氏家族的第一代斛斯敦,其先人入魏前曾任部落的莫弗大人,于是斛斯敦得以在魏明帝时承袭祖职,担任管理牧子的左牧令。然“河西贼起,牧民不安”,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牧子作为官府牧场奴役的牧人与北镇民起兵相互支援,均是北镇阶级斗争的一部分,于是斛斯敦作为牧官直接成为了牧子斗争的对象。

斛斯敦的儿子斛斯椿,字法寿,身为左牧令斛斯敦之子难免受到威胁。在牧子起兵后,慌乱之中斛斯椿便带领斛斯一族投奔北魏权臣尔朱荣,该事件是斛斯氏家族登上主流政治舞台的起点。

这个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辈出,后代不齿纷纷改姓,以至于灭绝

据《北齐书·传》记载,斛斯椿生性巧言谄媚,投靠尔朱荣后,甚得其欢心,于是随尔朱荣平定葛荣、讨伐元颢。因征伐有功,封阳曲县公、东徐州刺史。高欢在韩陵之战中大败尔朱氏,斛斯椿再次见风使舵,尽杀尔朱氏部曲,降于高欢。然斛斯椿尝见高欢斩尔朱仲远帐下叛逃归附的桥宁等人,恐为高欢见弃,转而离间孝武帝和高欢,自掌军政大权;在教唆孝武帝出兵征讨高欢失败后,西逃关中依附宇文泰。入关后授尚书令,侍中之职如故,封常山郡公,后历位司徒、太保,卒时位至太傅,死后追赠大将军、大司马。纵观斛斯椿一生,他擅于投机,多次倒戈,在北魏末年的乱世中纵横捭阖,反覆于群雄之间,最后归附宇文氏,竟得善终,可谓一代奇士。

斛斯椿有四子,斛斯悦、斛斯恢、斛斯徵、斛斯演。除少子斛斯演为高欢所杀外,其余三子均随斛斯椿入关,变节投靠宇文泰。

到了隋唐,斛斯氏家族又出一“奸雄”斛斯政。斛斯政的父亲斛斯恢是斛斯椿次子。斛斯政颇有乃祖父斛斯椿的风范,史载“政明悟有器干,尤擅巧言谄媚”,初为亲卫,因军功被授予仪同,得杨素赏识。大业(605-618)中,任尚书兵曹郎,每有奏事,无不称炀帝之心意,渐为器重。

但斛斯政与杨玄感兄弟交往甚密,并参与谋划杨玄感叛乱,杨玄纵等逃亡亦出自斛斯政的计谋。此事东窗事发后,斛斯政居然变节叛逃高句丽。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率领百万大军第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叛隋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还以示诚意,隋炀帝班师还朝,并将斛斯政锁至京师“缚政于柱,公卿百僚并亲击射,脔割其肉,多有啖者。啖后烹煮,收其余骨,焚而扬之”。

这个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辈出,后代不齿纷纷改姓,以至于灭绝

这个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辈出,后代不齿纷纷改姓,以至于灭绝

斛斯政之死是斛斯家族没落的起点,也是斛斯氏后人心中永远无法抹灭的耻辱,在尊祖敬宗的唐代社会中斛斯椿后人的墓志甚少提及先世、父、祖便是明证,甚至更多的斛斯椿后人齿于姓“斛斯”,于是纷纷改名换姓,他们大多由“斛斯”改为了其母姓部落名“斛律”。

据记载,原高车部落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六大部落,各部落下又有氏族,而斛斯氏归魏之前,就属于斛律部落下的姓氏。因此斛斯氏族的后人由于不齿姓“斛斯”,而由“斛斯”改为 “斛律”也算是“认祖归宗”了。不过,“斛律”后再汉化为汉字单姓“斛”。而如今“斛”姓仍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全国“斛”姓人口仅剩余千余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吕梁山一带地区,其中在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武家庄镇天神庙村基本全村姓斛。

纵观斛斯氏人从北朝到隋唐没落的发展历程,尤为突显的是斛斯氏先人在乱世之中纵横捭阖,亦正亦邪的枭雄风范,他们在乱世之中深谙生存之道,或巧言令色,投主所好,斛斯椿性佞巧,北魏末年五易其主,斛斯政“每奏事,未尝不称旨”,在涉及到切身利害之时亦屡有背信弃义、叛变投诚之举,斛斯政在隋末参与杨玄感叛乱,后叛逃高丽。由此可见这样一个没有家学素养,罕有儒家道德束缚的北人家族,凭借机警、善变的处事风格在中古之际辗转于群雄之间,迥异于同时期标榜“门风信义”的汉人大族,以至于急速沉没于“精英”阶层之外,甚至导致整个姓氏家族的“灭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