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和諧的醫患關係是如何保持的?

皇甫毛毛丶


八九十年代,我曾經有過七次服藥後身上起水泡,奇癢難耐的經歷,最重的一次,肘部、指趾縫、陰部潰爛,流水不止,一名老中醫給我吃了三帖龍膽瀉肝湯,無效,他說我得了花柳病。我心不服,立志學醫,才知道是止(去)痛片在害人,因此藥含有磺胺嘧啶,對有些人過敏,而我正是有些人。現在想起頭一次醫生給我吃防風通聖丸,最後一次東敬志大夫給我吃瀉肝湯,全是打悶棍的強盜,什麼狗屁大夫。醫患關係是這樣緊張起來的。唐朝的那個名人劉禹錫說過,我不想當名醫,但把我的生命交給大夫們去掌握,我也不放心。


臥龍村116


古代和諧的醫患關係……華佗表示不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醫鬧慘案,華佗就是受害者。不過相比下華佗運氣還好,唐懿宗李凗女兒同昌公主患病去世後,駙馬韋保衡誣陷御醫沒有好好為公主診療,李凗“殺翰林醫官韓宗劭等二十餘人,悉收捕其親族三百餘人系京兆獄”。

有些人認為這只是帝王之家會如此對醫生,其實不然,普通人家裡也有醫患糾紛,在《笑林廣記》裡就有很多醫患矛盾的小笑話,隨舉數例子:

一醫生醫壞人,為彼家所縛。夜半逃脫,赴水遁歸。見其子方讀《脈訣》,遽謂曰:“我兒讀書尚緩,還是學游水要緊。
一醫醫死人兒,主人慾舉訟。願以己子賠之。一日醫死人僕,家止一僕。又以賠之。夜間又有叩門者雲:“娘娘產裡病,煩看。”醫私謂其妻曰:“淘氣!那家想必又看中你了。”

這兩個笑話裡,一個醫生跳水逃脫患者家人,一個賠了兒子、僕人才解決糾紛,顯然醫患關係並不和諧。

實際上早在扁鵲時,就提出了六不治,第一條就是“驕恣不論於理”的人不治,病人驕恣不講道理,這種人成為醫鬧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萬萬治不得。也難怪扁鵲後來再見到蔡桓公時知道快點跑路,想來很有處理醫療糾紛的經驗。

醫生對病人提防,病人對醫生也是非常不信賴,蘇東坡就提到常有病人故意不說病情,想考驗醫生,“使索病於冥漠之中”,增加了醫療難度。清代的周亮工更直接批評這種行為是“取死之道也”。

給人感覺古代醫患糾紛比較少,主要是因為醫患糾紛大多事情不大,除非涉及皇家名人,否則極少記載史冊,不為大家所知。另一方面,古代很多醫患糾紛並不會報官,像清《刑案匯覽》中,只記載了10例醫患糾紛。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說法,很多人覺得病人死了是命,不會和醫生計較,二是有些要計較的往往也會像前面《笑林廣記》裡所記載那樣,直接對醫生施加暴力或者要求醫生賠償私下解決。而古代醫生面對這種情況大多隻能委曲求全,竭盡所能賠償了事。

所以古代並非醫患關係和諧,而是不和諧的大家很少能看到而已。


不沉的經遠


古代醫患關係為什麼這麼和諧?首先我們把這個問題侷限於中國,老外我們不知道,但中國古代醫患關係真未必和諧。

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吶?我們分別從理論和實踐來看看。

理論上來看:大家知道三教九流的說法吧,在如今這個詞帶一些貶義,即使撇開這個貶義,醫生也僅僅是九流裡的中九流裡一項,遠低於農、工等常見職業,比小偷什麼強上一點。這麼不堪的社會地位,醫生都得不到尊重,醫患關係和諧從何談起,即使“和諧”,大概僅僅是因為卑微吧,那這種和諧已無可取之處。



實踐上來看:華佗之死大家還記得吧?血淋淋的事實啊,華佗醫德不好?華佗醫術不精?如果你覺得一個案例不能說明問題,那話說今天我們看到醫患關係不和諧的也是被叫做新聞的,會被拿出來討論的,如果司空見慣,又有啥值得說的,就我生活經歷而言,絕大部分醫患間是有足夠信任的。


之所以大家會有古代醫患關係和諧的幻覺,是我們能看到的都是當權者想讓我們看到的,我們印象中的醫生都是神農、張景中等等的超級大咖,而不是普通的小醫生群體。

但是古代中國的醫生處理醫患關係還是有值得我們當代醫生學習的地方的。他們的奉獻精神,他們主動服務意識,等等。也希望我們當代醫生以那些超級大咖為榜樣,誠心誠意為患者著想,相信醫患關係能夠進一步改善。



賤賤的小醫生


首先,我並不認為在古代醫患關係是和諧的。

在以前,社會生產力低下,物質生活極差,醫學水平較低,一旦生病死亡率極高,加上普通老百姓的社會地位較低,老百姓死了根本沒人在乎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命不如狗,醫患關係又算得了什麼。那時候,人們去看病是去求醫的,不但看病貴,能給你看就不錯了,能看好病救你一命,就應該感恩戴德;看不好救不過來是正常的。如果病人一旦死了,他們的家人心裡能不痛苦嗎?能沒有怨氣嗎?這是肯定的。可這有什麼辦法呢?那你能說那時候沒有醫患糾紛嗎?有的話也只能自己忍著。

其次,古代社會戰亂頻發。偶爾有的朝代有一段和平時期,那也是相對的。在中原地區有山賊和造反的綠林好漢,在邊關有外族入侵。社會如此動盪不安,社會法制又不健全,衙門摟錢還來不及呢,哪有什麼心思來管這些事。大家可不要被那些宮鬥戲洗腦了,想想吧,古代的生活真像影視劇裡描寫的那樣好嗎?不可能吧!在那種混亂動盪的社會,又談什麼醫患關係。

一個國家,如果經濟水平差,生活物質不豐富,社會動盪不安,法制不健全又得不到較好落實,談醫患關係有什麼意義呢?

看看現在的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你去跟他們談醫患關係,會得到什麼結果呢?


是非說


醫患關係,就是社會上的一對矛盾體,有醫就有患,有關係就有矛盾。

網友中有高人,對歷史考究深刻,解答也十分正確,並從中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深深佩服點贊。在此我想從社會制度與生活淡點看法,與大家分享。

古代,人們生活水平很低,醫療水平當然也很低,所以醫患關係也相對和諧。因為當時人們生病了,請郎中治病不易,要麼沒錢,要麼找不到,能找個人給看就是救星,只要盡心盡力,都是感激不盡,不會有矛盾。即使有騙錢行為也不會取鬧,自認倒黴。再加上法治不全,即使明知被坑,打官司也非平常人家能為的,沒錢照樣也白搭,一切不了了之,不會鬧騰。

當然在權貴之家和強勢的家族,是有明顯的醫患矛盾,看好了獎賞一番。看不好也非肯定有矛盾。但要是被患者家人(特別是權貴)認為有誤有詐,那醫者就倒黴了,要完全按患者家人意願照價賠償,要麼逃之夭夭,要麼被打殘。沒什麼公理可言。

醫患關係,醫患矛盾,是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醫療水平提高和普及,人民群眾的地位提高(即人權意識的提高),法律的健全才出現多了起來,是醫和患平等關係,醫者有章可循,患者有知情權和維護權,都依法而行。

所以不是古代醫患關係和諧,而是要麼醫療水平很低很缺(這裡不否認有些醫術高明的存在),要麼強勢壓迫一邊倒,沒公平所言。

而現在也不是醫患關係不和諧,是人們的生活水平社會地位的提高,和法律健全的一種必然體現,醫與患都有法可循,一切依法而行。這是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發展,法律法治的體現。


苦善禪根1


因為當時的國人思想單純,每個國人都懷揣著一顆善良的心地,人與人之間以誠信為本,以慈悲為懷,互敬互愛,以禮相待!在那樣的世風之下自然不會形成金錢至上,自然不會形成人性泯滅,自然不會滋生相互欺詐,坑蒙拐騙。不和諧的醫患關係產生在社會已經缺失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已經失去了互信,不同的職業成為了不同的群體營私舞弊,謀求私利的工具,致使公信喪失!人與人相互之間的懷疑,防範,敵意,自然形成了醫患之間的猜忌,疑惑,從而導致醫患之間產生矛盾!這種情形不難理解,也不難想象!只要社會一天不肯放棄以金錢作為導向的最高宗旨,這個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就會不斷湧現,愈演愈烈!


王光藩


在中國古代,最受人尊敬的,就是老師和醫生。這兩個人,是最受社會尊敬的。老師:行為人師學為世範。學問道德高尚。為國家培養人才。醫生:為眾生,解除病苦救死扶傷。施醫舍藥造福一方。所以這兩個職業,在古代社會,是最高尚的。古代的醫患關係和諧。這也是主要原因。以前的醫生,首先是以,治病為主,救死扶傷為己任,遇到窮人看不起病,都是免費:義診舍藥。盡最大的努力,為病人解除痛苦。都是抱著這個觀點。不得不說,那時的醫生,醫德高尚。確實值得人們尊敬。社會大眾,也確實給予了他們,較高的評價。這就是,為什麼古代,醫患關係和諧!醫生受人尊敬的原因。那時的醫生,確實有很高道德水準。不像現在的醫院,都以營利為主,交了錢才看病,切醫療費用高的驚人。大眾看病承擔不起。醫生的,職業觀念發生變化,等諸多的問題。造成的醫患關係緊張。追根究底,是道德的欠缺,導致的,社會大環境汙染。給底層百姓,造成的看病難!看不起病!兩者之間的關係,嚴重傾斜。導致諸多的糾紛,社會的嚴重失衡,因發的不良後果!



香漫寶居


古代的醫生稱之為郎中是受人尊敬的,後來到漢朝未期人們把郎中地位提高了改稱大夫,過去的郎中除了江湖騙子,大多是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有時扶困濟危,有時為了救人分文不取,醫德高尚受人尊敬,在利益上不存在詐騙和過度醫療,不趁人之危不開大藥方也不索取紅包,也沒架子平易近人所以與現在的白衣黑心醫生有著天壤之別因此醫患關係和諧。


崇拜普京2


古代沒有西醫 也沒有什麼醫療產業概念 可能也不會有什麼醫師證(猜的)交通不便 也不發達 一個郎中就靠醫術 醫德口碑 保障十里八鄉百姓的健康 我想 如果一方中醫世家所屬區域百姓遠處去救醫 這個醫家會很沒面子!也就失去了飯碗 這是開放的醫療環境讓人有了選擇 才沒有醫鬧!大醫院大醫療機構不利於百姓健康。店鋪大欺客嘛!醫患關係改善不了!


健康希望使者


作為一個好的中醫,因為醫易一理,看這個病要一開始就要能知這個病的吉凶如何!這個病是否能看好!危病者能活多少時間!必須胸有成作!能端起就治!端不起婉言推手,這樣會把醫患關係處好,我一生治病用此法,在治病上從沒和患者發生矛盾!這一辦法是我從古人學得的!說實話真正的中醫是會周易的帝王術才能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