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刘禅不抵抗邓艾而选择投降?

爱琴海149686856


大家好,我是一个人吃饭喝酒看书写文章的渭郃。

其实这个问题渭郃以前是回答过的,那么今天渭郃从其他方面再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刘禅是一个什么人?

蜀国的建立非常的艰辛。刘备一个卖草鞋的草根,带着几个兄弟从北方打到南方,才建立了这么一个国家。简直就是整个三国的传奇。因为刘备是整个三国里唯一一个曾经是诸侯,被消灭之后,再次建立根据地,成功翻身的人。其实刘备在北方的时候就曾经拥有过徐州这块地盘,也算是一个北方比较强大的诸侯,强势的时候也可以和袁术,曹操这样的大佬掰掰手腕。

而且最牛逼的是,刘备在北方被消灭之后,居然流窜到南方,又开辟了一块地盘。放眼三国,独一无二。

而刘禅是在刘备四十多岁的时候才生的儿子。本来刘备自己都觉得自己生不出儿子了,都收了刘封当养子。

注意:这里划重点。刘封是养子,不是义子。

义子是干儿子,而刘封是正儿八经过继给刘备的,是有继承权的。所以从法理上来说,其实刘封才是刘备的第一继承人。从刘备给刘封起的名字就可以看的出来,而且在刘禅没出生之前,你可以看见刘备集团里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对刘封的悉心栽培。

但是刘禅出生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亲生骨血的刘禅就成了宝贝疙瘩。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后关羽等人对刘封的态度急转直下,而刘封最后也必须死的原因。

刘备集团多保护刘禅?赵云长坂坡拼死救出,历史上赵云确实在长坂坡把刘禅救了出来,之后更是赵云张飞截江救阿斗。

可以说刘禅真的是被一群叔叔大爷们宝贝大的。

但是刘禅和他爹,他这群叔叔大爷们不一样。

他爹带着这群叔叔大爷们颠沛流离,千辛万苦才创立了蜀汉基业。但是刘禅一出生,刘备就拥有了荆州之地,之后更是占据了益州,有了稳固的地盘。刘禅不是在颠沛流离中成长的,而是真正的长于深宫之内,妇人之手。

而且刘禅的亲妈早死,孙夫人和吴夫人虽然对他还算不错,但是在管教上就比较尴尬了。因为刘禅是刘备集团公认的法定继承人,对刘禅不好或者管教太严格,肯定会遭到关羽,诸葛亮等集团核心人员的极大反击。所以这些后母们对刘禅不好管教,只能顺着依着哄着。

所以也就造成了刘禅个性贪玩的特点。

刘禅的第二个特点,思想不坚定,耳朵比较软。

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因为李严的错误,导致刘禅偏听了李严的话,给诸葛亮下诏书让班师回朝。结果诸葛亮火急火燎的跑回来,还以为南蛮造反了,或者东吴打过来了。结果跑回来一问,刘禅说,我想你了。差点儿没把诸葛亮气死。本来诸葛亮这次准备的还挺充分的,结果就这样让刘禅给糟蹋了。

刘禅的第三个特点,安于享乐。

刘禅在诸葛亮当政的时候,说句难听话就是被当猪养着呢。刘禅爱享乐到什么地步?蜀国灭亡后,刘禅都能在司马昭的宴会上看着歌舞喜形于色。

所以刘禅这种人,其实不适合当领导。

他其实就是一个富二代,安于享受的富二代。

刘禅为什么投降?

首先刘禅不是没有抵抗,而是抵抗了,派了诸葛瞻去抵抗,只可惜被邓艾打败了。当时就有大臣提出,成都城池坚厚,又有一年的储备粮。大将军姜维的兵马只要撤回来,邓艾不足为惧。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很有道理。如果刘禅听了,真的可能会成功,延续蜀汉的基业。

邓艾只带了几千人马,小路偷渡而来,并没有带什么大型的攻城利器。其实成都完全是可以守住的。因为三国时期霍峻就曾经用几百人守城抵挡了一万多人攻城,不但守了一年,还偷摸出来突袭把对方将领给杀了。

这就很奇怪了,那为什么刘禅还要投降呢?

因为实际上,当时的蜀汉早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此时姜维已经退守了剑阁,等于蜀中的咽喉汉中,其实已经不在蜀汉手中了。要知道汉中这个地方是个要命的地方,蜀汉掌握汉中,那么不但成为了蜀中的门户,而且还可以进攻曹魏。而曹魏获得汉中,不但可以保护关中陇西,还可以进攻蜀中。此时的蜀汉,已经从诸葛亮时期的战略进攻转变成了战略防守。

而且蜀汉的经济其实非常的糟糕。从诸葛亮时代开始到姜维时代,蜀汉可以说是穷兵黩武,几乎年年作战。蜀汉只有不到一百万户的人口,却要供养十余万军队。平均不到十户农民供给一个士兵,老百姓的生活压力非常的大。即使战国时期的秦国,老百姓也没有这么巨大的压力。放眼华夏五千年,几乎找不出这么强烈的供给压力。

当时成都附件都经常有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跑去当强盗,可见整个蜀汉是个什么样子。

而且从诸葛亮时代开始,几十年间蜀汉一直遵循的是进攻政策。几乎不管战略形式,有钱也进攻,没钱创造钱也要进攻。整个蜀汉其实早已经疲惫不堪。

而刘禅其实是知道这一切的,他自问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也没有那么强的自信,可以把蜀汉带领的进取中原。内政不行,军事也不行。

此时的刘禅已经是一个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再去参与这尘世间的纷纷扰扰。对于一个五十六岁,并且能力不强,性格不强的老人来说。放弃蜀汉的重担,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蜀汉这个重担他已经挑了四十一年了。对一个能力不行的人来说,坐在一个压力巨大的位置上四十一年何尝又不是一种折磨呢?

道尽古今多少事,诸君都付笑谈中。我是一个人吃饭喝酒看书写文章的渭郃。感谢大家点阅渭郃的文章,如果大家喜欢渭郃的文章,可以关注渭郃的头条号。渭郃会写出更多的文章来给大家。万事千山都是情,给个关注行不行?谢谢素质三连。


渭郃


为什么历史上的刘禅不抵抗邓艾而选择投降?

一、以综合国力论,季汉较之于曹魏,则弗如远甚。

根据史料对比和数据统计看,曹魏的实力都远比季汉的雄厚。

263年季汉被灭时,人口不足百万,兵不满十万;而同期的曹魏,坐拥五百万人口,兵甲几十万。



毛主席有句话说得好——“兵民是胜利之本”。

打仗打的是人是兵是国力,啥都比不过人家,且问如何取胜?


二、以对手水平论,刘禅斗不过邓艾,可以推断。

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如何,可以从他的对手来分析。想邓艾那是何许人也?

“偷渡阴平,直取蜀汉”一举夺下灭蜀首功;

武侯高徒姜维尚且不能在他手里赚到便宜;

尚未发迹时,走在农间路上,就能指点江山。



凡此种种,

刘禅可曾撼动?

刘禅可能匹敌?

刘禅可与争斗?

不可,不可,不可。


三、以内外形势论,早晚都是投降,晚不如早。

公元263年,那个不平凡的年份。

在外,魏军已兵临城下,大势无可挽回;

在内,蜀汉内部多方势力互相角力,互相掣肘而不团结,贵为天子如刘禅,亦无可奈何。

(注解:刘氏本部势力,原荆州外来势力,原益州土著势力,等等) 此时此刻,对魏军发起最后一战,已绝无可能。

而投降?则是最后的出路。

与其玉石同焚,不如开门出城。

至于其他的,还想那么多干嘛,哎……


四、 以君主个人论,刘禅不可不说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刘禅呀,三国杀游戏送上专属称号——“无为的真命主”,可谓恰如其分。



武侯身后,刘禅又稳稳的做了三十年季汉皇帝,究其原因?

善于审时度势耳。


五、汉献帝刘协拱手让出帝位而寿终正寝,也给刘禅打好了样板。

在刘禅的老爹刘备称帝前一年,刘协在曹丕的威逼利诱下,“禅让”了汉室江山,而后一直得到曹丕曹叡父子的善待,安稳老死。

下台后的悠闲日子和在位时的如履薄冰形成的鲜明对比,想必给刘禅留下了极大的冲击和印迹。

故而笔者也把这当做一个可能因素补充进来。

如上述五条论。

为了全季汉国的万民百姓,

为了终结内部矛盾,

为了给刘家基业留下点念想,

投降吧,投降……最起码,用失去我刘禅一个人的面子,能换来那么多,此生足矣……


历史中简堂羚羊飞渡


这就要提到当时的蜀中孔子——谯周 了。

谯周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三国志》的作者)、罗宪等学生。在蜀汉时期,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诸葛亮死后,谯周升任光禄大夫。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因而不满,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公元263年,魏国三路伐蜀,邓艾率军冒险而进,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商议许久,也形成了两个意见,一是,吴蜀联盟,东投孙吴;二是,南走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守难攻,也许可以置死地而后生。

朝堂之上争争吵吵,刘禅更是拿不定主意。就在这时,谯周站了出来,提出了降魏之计。他认为:一是,魏吴两国,实力相差悬殊,魏能并吴,已成定局。二是,投奔两国,皆是称臣,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三是,南走南中七郡也不可行,此战魏人此行誓在灭蜀,陷落成都也不会放弃南下追击的机会。四是,乘没有势衰力竭的时候投降魏国,还可以得到优待。

谯周此言正中刘禅下怀,便听从了谯周的意见而降了魏。因此,后世许多的名士对谯周给予了指责,都认为如果不是谯周劝刘禅降魏,蜀汉是不会亡国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谯周作为益州本土士族,提出降魏,也是看到蜀汉连年国疲民乏。谯周敢力排众议,也是迎合了蜀民民心。蜀汉连连征战,蜀民根本无法承担如此沉重的兵役。对百姓来说,从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姜维九出祁山已经耗尽蜀汉的国力。刘禅昏暗,降魏也是顺应民心。

如何评价这个人还真挺复杂的,说他是个奸臣,他一不贪污,二不强权。说他是个忠臣,可一张利嘴将整个蜀汉给说亡了。

是兴复汉室坚持到底,还是为了百姓受苦降魏?“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对于谯周这等文人,大概是蜀地的安定更加实在些吧?

关注一下,也可以多讨论讨论历史哈。


从前1那些事儿


刘禅投降是在景耀六年(263年),邓艾奇迹般的出现在城外这令刘禅乱了阵脚。

邓艾受到司马懿的赏识,出任安西将军,主要负责西线防御蜀汉,这几年屯田已久,积蓄了充足的粮草,灭蜀的时机已到。

刘禅并不是不抵抗而选择投降,此时他回天乏力,只能投降。早在几年前蜀汉爆发了严重内乱,宦官黄皓干预政事,姜维想要干掉他而刘禅却纵容黄皓,姜维离开蜀汉政治中心,与刘禅渐行渐远,他驻军沓中,对付邓艾,再也不回成都,君臣不和,朝廷失度。

西晋分三路伐蜀

蜀汉内无良将,外无精兵,和东吴的联盟已经破裂,得不到东吴的支援,常年来内政军事、粮草等都出现问题,常年来积贫积弱。

伐蜀三路兵马共进,钟会由长安发兵,攻克汉中郡。

诸葛绪由临渭发兵攻下关城。

刘禅并是不是一开始就像投降,他派姜维、廖化拼死抵抗。

邓艾由临佻发兵攻打阴平,此时唯一有战斗力的就是姜维的部队,姜维粮草充足,而姜维失去了后方刘禅的供应,节节败退,被三路伐蜀大军压制,退往剑阁,而后实力悬殊不久后投降钟会,不久后被干掉了。

过了半年后,偷渡阴平的邓艾包围了成都,此时就连唯一有战斗力的姜维也死了,刘禅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西晋的三路兵马和兵一处直杀成都,刘禅无人可用,无兵可调,失败不可避免。

刘禅并非真傻,刘备留下的蜀汉基业不到迫不得已刘禅也不会轻易放弃,实在是最后积重难返、回天乏术只能投降了。


阿彬说历史


不请自来。

在三国时期刘禅就是个利己主义的怂包而已。

当时就邓艾孤军奋战。只要坚守,邓艾就是瓮中之鳖。因为汉中没有完全丢失。反而姜维正在执行的计划。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钟会虽然攻到了剑阁,但汉城、乐城,乃至重要的黄金等围戍一个都没拿下:

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

魏军在崇山峻岭 千里之外。补给困难 补给线周边还有汉军大小据点打游击,钟会起了回军的心思了。

汉中咋丢的是刘阿斗一个投降书。叫他们放弃抵抗,才丢的。

当时形势,诸葛瞻虽败,但成都以北还有重镇雒城,当年刘备即被阻击于此长达一年。

刘璋在成都包围情况下才投降。更别说他老子刘备!输了大半辈子什么时候怂过?

姜维主力丝毫未损,汉中诸城还在扼制曹魏粮道,南中的霍弋为后继,巴东的阎宇诸军正在驰援,连东吴的援军都在路上,钟会都认为要拼死一战,阿斗却直接摇了白旗,成了最大的带路党!

刘禅的投降离不开谯周这个只打嘴炮屁用没有老公知。

原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適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授与人,况祸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

说白了就是趁有地有兵投降输一半,能换个富贵人生!想想姜维黄崇一个浴血奋战,你倒是把他们卖了!这事裴松之都看不下去:

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蜀土险狭,山水峻隔,绝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据江州,徵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则姜、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三师承命电赴,何投寄之无所而虑於必亡邪?

投降之后司马昭看到此公乐不思蜀的骚操作: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而孙盛早就给了定论:禅既闇主,周是驽臣。

我看不用改了。

只是可惜姜伯约: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呜呼哀哉……

最后看官多多指教




红旗插满世界


投降时,也是为了顺应民意,就像刘璋当初投降刘备时,都是为了让百姓少受一点罪,少死一些人!为了百姓少流血!

益州的士大夫,文人都太想自己治理自己的地方了,不管是刘备时期、刘禅时期,刘璋时期,益州本地人民都是没有地位的!

这个时候荆州集团的人已经差不多死光了!益州本土的人太想投降曹魏了!得到解放!

刘禅顺应民意,不想益州人民大量的死亡,这也是一种爱民体现!当初刘璋投降刘备也是如此啊!

而且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多次北伐,人民太苦了!面有菜色,有就有东吴和魏国人预言蜀汉最早会灭亡!

同样的,刘禅到了曹魏之后,司马昭和曹魏的人,是不会对他放心的,如果不乐不思蜀,装傻充愣,它能活几天都说不准!

而且投降后,益州人民的生活没了战乱之苦,蜀人治蜀!真的幸福多了!

现在做了安乐王,享受天年,得以善终!

多好!

司马昭等统治阶级也放宽了心!可以放心的统一天下,攻打孙吴了!


鹏程日志


三国志记载,蜀国没有专门的史官,所以对于后主投降的原因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自诸葛亮以后蜀国政治与国力每况愈下,加上姜维帅军连年北伐却每每无功而返,士气不振,在敌兵兵临城下之际,蜀军将士的信心是大打折扣的此其一也。面对魏国大军,各利益集团为了保全自己,宁愿死战的能有多少呢?这与刘备当年兵临成都城下的情形极为相似,本土的利益集团是不会为了保卫后主这个庸才而战的,此其二也。后主的个人能力问题,一直是史学家争论的焦点,单就论后主出城投降一事而论,首先这个主子是没有骨气的,大家不为他卖命确实情有可原,为了自家的江山社稷,他自己都没有拼命三郎的运气,谁还会为他而战呢?另外,后主并没有经历过战场的血雨腥风,从小成长在蜜罐里,没有实战的勇气,更没有实战的谋略,为了自保,这样的人出城投降也在情理之中,此其三也。


碧波壹线1


刘禅的性格偏于柔弱。没有父亲开疆拓土的英气。在邓艾偷度阴平后,大军直进江油之后。迫在眉睫之际,内无主战之臣,外无强力之援,败报迭至,内心也是六神无主。姜维此时陷入尴尬境地。不能及时回救,位于钟会和邓艾的双重包围之中。刘禅最后选择在忠臣守城不利的情况下投降,其实是本着保命态度,他拒绝了南下蛮郡继续抵抗也就说明他对未来的期望不高。



所谓乐不思蜀。刘禅本就被诸葛亮拖着一起北伐,他心里其实是不愿意的。继任者姜维也是攻伐不已。长期宫中享乐的他没有父亲的丰富经历。在经历磨难时自然就很保守。选择投降却也不是稀奇。相比他的儿子北地王比他硬气的多了。


林鹿苹


只有一个原因。

刘禅集团没有得到本地世家支持。

当时,姜维部被钟会拖住,诸葛瞻战死,刘禅剩余军事力量不过万把老弱病残,不仅抵抗不了士气旺盛并不断膨胀的邓艾,也不敢逃向江东与南蛮所地。

益州世家,特别是张秦两大家族一直被蜀汉政权所压制,当然很不满意。他们所代表的本地世家,不愿为保卫刘禅的家业而付出哪怕一个士兵与一斤粮食。就如荆州刘琮的情况是完全一样,蒯蔡等世家也不愿抵抗曹操。

刘禅当然不傻。再不投降,自己的脑袋肯定会被本地世家砍下来,奉献给邓艾。


四川達州


和刘璋当时候投降刘备差不多。

邓艾兵临城下,其兵锋实在非常人能阻挡,再加上来的突然,根本没准备。

然后刘禅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只是出于保护百姓的想法,反正他最后选择的是投降,我们也就不好去过多揣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