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拿下汉中张鲁后,如果听从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立即出兵益州,结局如何?为什么?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看了一下别的回答,几乎都认为如果听从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立即出兵益州,会灭了刘备,取得西川。

阿呆认为:曹操多亏没这样做,要不,死得很难看。

一、侥幸获得汉中,对征讨益州没有信心和把握。

曹操征讨张鲁是215年3月,在平定陇右——今甘肃省中西部的天水、南安、安定和陇西郡后,率兵十万经今甘肃徽县和凤县进军汉中。五月,开始攻打张鲁,取阳平关。当时张鲁其实并不想抗拒,而是想归顺。张鲁的弟弟张卫和大将杨昂、杨任等不愿意投降,一心想要维护“五斗米”道政教合一、割据一方的统治政权。就这种情况下,仍然将曹操大军挡在了阳平关外。曹操久攻不下,也见识了复杂险峻的地形,准备撤退。大雾之中,夏侯渊的一支队伍迷路了,无意中闯进了张卫的一个营寨,才假冒张鲁人马进了阳平关。侥幸获得汉中。

二、准备不足,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大仗。

曹操所带的兵马,从征讨陇右,一直到拿下汉中。主力部队原本就是人困马乏,疲劳至极。尽管张鲁将汉中的粮草物资都留给了曹操。“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但是,当时正值七月,曹操的北方人马难以适应汉中的湿热天气。厌战情绪很高。一鼓作气进攻益州,似乎是强弩之末了。

三、益州地区关隘险阻,易守难攻。

刘备虽然刚取西川,但是曹操进军汉中,刘备自然要防备曹操进攻益州。拿下汉中,就是拿下了益州大门。但是,并不代表就能轻易进攻益州。从汉中进攻益州,虽然说是从上游进攻下游,从高处进攻低处。当时自汉中和西川是以嘉陵江为界的。刘备只要抢先进军到巴中,封锁米仓道。曹操大军会困死在大巴山中。金牛道上,剑门关又是万夫莫开的,曹军也没希望。葭萌关就是现在的昭化,守的是嘉陵江水路。这三个关口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守死了,曹军只能干看着,没办法的。

四、汉室不稳,后院起火。

曹操带兵在外时间太长,对汉室的控制不放心。尽管出征前处理了伏皇后和其哥哥准备造反取代曹操的事情,伏皇后事件让曹操心有余悸。一旦益州战役打响,大量的兵马要从中原调往战场。洛阳的曹魏势力必定减弱。如果再冒出个反曹的组织跟汉献帝合谋,打出个旗号,发出个诏令,剥夺曹操的权力。曹操就无力回天了。

五、孙权带东吴兵马进攻合肥。

江淮战线也是曹魏的一条重要防线。一直由张辽负责。张辽手上的兵马只有六千。一直都是江淮吃紧,洛阳驰援。曹操在进攻益州,准备打打仗的时候,江淮防线吃紧了。这样会造成两边同时用兵,两边都兵力不足的情况。一旦江淮防线失守,孙权的东吴兵马在一马平川的中原,直逼宛洛,曹操的大本营就完蛋了。就彻底玩完了。

所以,阿呆认为,曹操是大智慧,没有冲动,没有觉得轻易拿下汉中就能轻易拿下益州。曹操是冷静的,一旦真的听了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趁胜出击益州,那就真的玩完了。

曹操当时笑着对司马懿说:“人老不知足莫过如此,既得陇,复望蜀。”

曹操这是谦虚,他是把形式看得很透。相反,当时37岁的司马懿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把很多事情想简单了。


阿呆梦话


曹操拿下汉中后,如果听刘晔建议,直接进军益州会怎么样?



这个估计会使刘备诸葛亮狼狈一点,仅此而已,因为汉中与益州之间,也有险关要隘,比如当初张鲁扬言,要打益州,但实际上并没真动手,如果真打起来,短期内难有结果,这是必然的。



曹操发起汉中战役,主要是因为,当时张鲁成了刘备、曹操对峙的中间地带,谁能抓住机会,先下手为强,张鲁就会投向谁,这对志在天下的曹操,具有强大诱惑力。但汉中打起来并不容易,张鲁虽然实力不行,却占地利,曹军当时聚集的人马,大约在十万多人,将领有夏侯惇、夏侯渊、曹洪、徐晃、张郃、许褚等。可一开战,英勇善战的曹军,却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这倒不是张鲁部队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汉中地形太累人。曹操亲临其境,观察地形,竟丧气的说,打了三十多年仗,还没这么窝囊,咋办?结果因一场意外,本来都打算退军的曹操,一夜之间,大获全胜,张鲁糊里糊涂、也只有逃跑了。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益州与汉中之间,也不是中原、关中那样一马平川,而是令曹操发怵的崇山峻岭,强大的曹军骑兵,没有用武之地。



这一年是多事之秋,孙权、刘备起摩擦,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刘备亲率五万大军,返回荆州,并令关羽兵入益阳,曹操打败张鲁,益州压力陡增,刘备赶紧与孙权妥协,自愿割长沙等三郡给东吴,引诱孙权出兵合肥。据三国志.张辽传:【太祖征张鲁……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张辽与孙权的逍遥津大战,也在这年发生。虽然张辽表现出众,以仅七千人打垮孙权十万大军,但这是结果,在双方扎勢阶段,是无法预知的。而汉中与合肥,相隔千里,救援迟缓啥结果,很难说。曹操之所以自嘲,人苦不足,既得陇,岂复望蜀?不听刘晔、司马懿建议,也是无奈的苦中找乐。



那么,如果曹操打消东援想法,进兵益州咋样?当时,刘备已经安顿好东边,返回益州。自建安十六年(211)应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后,一直驻扎北部防范张鲁,对这一带地形十分熟悉,而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猛将,法正、诸葛亮等谋士,都有山地战经验,曹操既怵山地、又忧心合肥,还为两儿子曹丕、曹植闹心,争雄天下的心劲,已经大不如前。所以,在此情况下,曹操如进兵益州,在葭菛关、剑阁一带,就会被有效阻止,只能损兵折将,不会有啥结果。 (709)


流誉后


我认为益州很可能会不战而定,如此,263年灭蜀后形成的格局会提前至215年,不同的是,263年曹魏面对的是东吴一家,215年面对的是荆州的刘备和江东的孙权两家,按照常理度之,大一统局面势必会提早实现。

很多史学家认为,曹操有两次一统天下的机会,一次是取荆州战孙刘的赤壁之战,另一次就是平定汉中张鲁后,如果更进一步,得陇望蜀,势必会对孙刘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可是诡异的是,曹操拿下汉中后,竟然回去搞逼封魏王的把戏,最终益州被刘备抢先拿下,之后刘备率领法正、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等出兵汉中,斩杀曹操西线最高军事长官征西将军、博昌亭侯夏侯渊,使得曹操有生之年再无统一的可能。

有部分观点认为曹操之所以退兵,是因为国内不稳,急于返回国都处理内患。不论这种说话是否有事实依据,即使是真的,征讨益州不一定非得曹操亲自去吧?当时西线的夏侯渊、张郃、徐晃、钟繇、韩浩、杜袭等都是曹魏集团的精英人士,他们从汉中分路采取军事进攻,同时用政治攻势分化瓦解刘璋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土集团的势力,以朝廷名义许刘璋以三公之位,刘璋看到张鲁投降后受到的极大优待,加上自身暗弱的性格,我相信刘璋会主动投降的(参考后期投降刘备)。这样,刘备所占领的荆州五郡将面临襄阳、上庸、江州三面的进攻,长江防线的地理优势荡然无存,孙刘即使再次联军又如何抵挡这统一大势?

曹操做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退兵一定有他的原因,但绝不是因为得陇望蜀的贪心,历史的魅力就是很多事情不能以常理度之,未能出兵益州的原因也终被历史尘封起来,留待后人发掘。


靖远0204


建安二十年,曹操拿下汉中张鲁,此时刘备正亲率五万大军准备和孙权开战,眼见益州危在旦夕,迅速和孙权和解来个回马枪赶回益州。此时司马懿和刘晔建议立即出兵益州,说蜀中已一日十惊,可传檄而定。而曹操却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竟没有听从他们的“不可失时”撤退了转攻荆州。最终导致汉中之战失利,三足鼎立更加稳固。


曹操一代枭雄,难道真的参不透时机吗?非也!凡事能成终究逃不过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益州居地势天险多歧路,时令五月多雾,只是打张卫的三天三夜里都经常迷路,如果不是高祚大吹牛角集合失散部队让张卫误以为曹军大部队来了而降,曹操早就决定撤退了。相对一江之隔而富饶的东吴,益州更加难啃一些。

其次,如果进攻益州,刘备好不容易有了立足之地,必然倾力抗敌,此时东吴很有可能不只是坐山观虎斗而会趁势偷袭曹魏后方。



再次,朝中还有暗骂曹操“汉贼”的一伙势力蠢蠢欲动,盼着曹操持久作战,战死他乡呢,曹操肯定不能如他们的意。难啃又没肉的益州,虽然对蜀是天然屏障,但反过来对北方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这个提议是曹操一生想杀而没有杀的司马懿和与刘备同为汉室宗亲的刘晔,这两个人虽都是旷世奇才,却跟了曹操这么一个自大多疑的主。下属认同的事情,主子偏偏不从才能显示与众不同的英明。


曹操其实也是留了夏侯渊等大将镇守益州的,最后结果不还是被黄忠斩杀于定军山?!所以如果曹操不率军去攻打荆州,一起死磕益州,粮草供不供的上还另说着,甚至有可能头落定军山的就不是夏侯渊了!


一定要快乐99


在回答问题前,需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

刘备是在215年夏天,大概是五六月份的时候,拿下的成都,随后整个益州归降刘备。

在益州归降刘备后不久,孙权遣使诸葛瑾向刘备讨要荆州南郡,刘备不肯,孙权大怒,令吕蒙攻打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鲁肃率军与关羽在益阳对峙,蜀、吴在荆州地区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刘备立即率军5万从成都出发,赶到荆州公安,与孙权对峙。

与此同时,在215年的3月,曹操就开始率军准备攻打汉中,到了当年7月曹操已经进入汉中攻打阳平关,随后曹操就占领了汉中,到当年11月,逃到巴中的张鲁向曹操投降。

曹操在215年的7月占领汉中时,曹操的主薄刘晔与司马懿都曾劝曹操,乘刘备在荆州,且益州人心未稳之际,立即南下攻打益州,但曹操拒绝了,曹操说: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意思就是:人啊就是苦于贪心不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要蜀地。



当然曹操有自已的原因,曹操急着回去称魏王,另外对于曹操封公称王的行为,朝中有诸多人反对,曹操不能长时间远离政治中心,因此并没有乘胜攻打益州。

但是七天后,曹操又反悔了,再次向刘晔询问,是否可以继续攻打益州,刘晔当时回答是,已经失去先机,不宜攻打,因此曹操就撤军了。

如果曹操在拿下汉中后,听从司马懿与刘晔的建议,立即出兵攻打益州,结局会如何呢?

结局对曹操来说,应该是一片大好。



在曹操攻打汉中这一段时间,刘备应该是在荆州与孙权对峙,不过刘备派了张飞立即向与汉中接壤的巴郡和巴西郡赶回,刘备自已立即与孙权议和,然后也往益州赶回,并且坐镇成都的诸葛亮,也因为曹操的行动,作出一些安排,以防曹操攻益州。

但毕竟这个时候曹操的战场形势占优,刘备集团还没有完成对曹操的防御,尤其是刘备还没有回到益州,尚在路上,这对曹操来说,是一个良机。

曹操南征汉中,可是率了十万大军,攻打攻鲁,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如果乘胜进军,与汉中接壤的巴西郡、武都郡等应该都无法保住。



曹操估计会兵分两路,一路沿阳平关、白水关、剑阁一线进攻成都,一路从汉中往巴西郡宕渠攻打,再迂回攻打成都,最终的结局就是受阻于白水关,而占领巴西郡。还有一路攻打武都郡,这一路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张飞虽勇,作为刘备的先锋,虽然能击败张郃,但碰到曹操的大军,还是无法抵抗,只能退守宕渠,而曹军在占领巴西郡时,亦无法再向前进,受阻于巴西郡,因为这个时候,刘备率军赶到。



曹军另一路由曹操亲率,攻打白水关,由于白水关地势险要,蜀中道理难行,易守难攻,再加诸葛亮积极派人抵抗,曹军 止步于白水关前,无法前进。

曹操南征益州取得的成就是占领巴西郡和武都郡,然后在刘备赶到益州后,双方处于对峙局面,然后曹操就撤军了,留下夏侯渊、张郃、徐晃、郭淮、曹真、曹休镇守汉中及巴西郡,就回军洛阳了。

至于刘备如何应对曹操撤军后的局面,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般情况下,曹操的感觉是准确的,曹操撤肯定有撤的道理。曹操是希望速战速决,但蜀地确实不好打,虽然刘备是巧取豪夺成都,但这只是皇室内部争夺,对当时一致认为的汉贼曹操,指望蜀地反水基本无望。一旦与刘备形成相持,曹操后方有顾虑。一,保皇派蠢蠢欲动,企图政变,二,更可怕的是,一旦保皇派与关羽孙权联手,从荆州合肥发动进攻,曹操又在遥远的蜀地,那麻烦就大了!失了襄樊或合肥,甚至许都,就是硬吃下成都刘备,又有何意义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曹操是站在最高度大局观。司马懿刘晔作为谋士,只考虑一战一役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