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立马撤退,是害怕了吗?

爱因爱生


有以下原因

1,穷寇莫追,刘备毕竟也是身经百战,陆逊虽然赢了,但也怕追敌太深中埋伏。

2,赵云既然来了,就说明蜀国援兵已到,再打下去也没有便宜可沾了。

3,对付刘备已经用了大部分兵力,怕魏国乘机攻打吴国,所以赶跑刘备后马上去防魏国去了。

4,魏国尚在,仅凭吴国无法抗衡,夺城杀将尚能修复同盟,杀了刘备后便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不符合吴国利益。



肥宅说史


当然不是,陆逊不会害怕赵云,不过忌惮赵云和蜀汉的禁军,多少还是有一些的。因为,赵云的禁军一来到白帝城,就证明蜀汉也不能再退了,再退益州门户就洞开了,这不足以让陆逊忌惮吗?当然,除了赵云和禁军,陆逊更忌惮曹魏。很简单,曹丕早就在虎视眈眈,准备南下伐吴了。但是,退一步说,假如没有曹魏的威胁,陆逊就会进军永安,拿下白帝城吗?显然也不会。陆逊不追击刘备,赵云的支援和防卫曹魏南下,这仅仅只是两个因素。



因为政治是不讲感情的,如果利益需要,再怕也要上呀,万一实现了呢?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就不怕曹操吗?结果,一样是孙吴联盟取得了胜利。再比如,东吴上下就不怕关羽吗?关羽早就是名将,又手握长江上游要地,还傲气,连孙权都要忌惮。但是,忌惮也好,怕也好,孙权还不是一样偷袭了荆州,擒杀了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所以,陆逊不是因为怕赵云而不打永安,而是即使打败了赵云,生擒刘备,夺了永安,对东吴有什么利益?对陆逊又有什么利益?一点利益也得不到。原因就是上文提到的,东吴偷袭了荆州标志着东吴战略的转向。



而让东吴战略性转向的推动人,就是吕蒙和陆逊。吕蒙虽然是江北人,但是优先选择偷袭荆州,是因为东吴的客观环境和顺应东吴本地士族的情况下,再建议孙权的,详见《三国志.吕蒙传》。而陆逊则不同,陆逊是江东世家大族,让东吴战略从淮南,徐州之地转向荆州,对本土士族利益有重大的关系。因为,东吴偷袭了荆州,长江天堑连成一条完整的封锁线,孙权要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务必要倚重本土士族的力量,后来果然形成“陆顾朱张”等家族,垄断了东吴的入仕之路。这也难怪晚年孙权大力打击出身本土的老臣,重臣,当然这是后话。所以,陆逊得知吕蒙回邺城养病,赶紧跑去劝阻,生怕东吴失去偷袭江陵的最佳时机。



所以,江陵是荆州重地,夷陵则是拱卫江陵的屏障,这都关乎长江天堑的要冲,必须拿下。而永安城是入蜀门户,城防坚固,都可以做刘备陪都,现在又多了赵云等生力军,不但攻之未必能下,攻之毫无利益。除非东吴具有一口吞下巴蜀的实力,以及能分兵长江防卫曹魏的兵力。但是,从孙权对抗曹丕三路伐吴的吃力,以及最终惨胜来看,东吴并不具备这种实力。所以陆逊的决定是明智的,不追击刘备,并非害怕赵云,而主要是维护东吴和本土士族的利益。


大飞熊骑士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毕竟《三国演义》和史书记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典的积极防御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以刘备惨败而告终,使蜀汉元气大伤。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夷陵之战战败后,急于逃命,却不料被吴军包围,刘备进退两难,陷入绝境,甚至还说出“吾命休矣”这种话。


但在刘备几乎被勤时,赵云赶到支援,陆逊知道后便立马撤军,有人会问难道是陆逊惧怕赵云吗?其实不然,也许这是其中一方面因素,并不是主要因素,那么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陆逊撤兵的原因:

一、夷陵之战刘备虽然战败,但陆逊其实也是惨胜,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如果此时敌军援军赶到,若不撤退,也许败的就是自己;

二、赵云也属当世名将,英勇无比,吴军听赵云领军至,想必内心也会比较恐惧,而陆逊也应当知赵云之骁勇,再加上赵云领军有方,如不退,也许不能敌赵云;

三、因夷陵之战,诸葛亮一直在后方并没有出现在战场,所以陆逊生怕诸葛亮用计给赵云,因诸葛亮智谋他也不敢忽视;

四、已经没有再战的必要性,因为陆逊已经胜利,已经保住了东吴,也击败了刘备,他们已经属于成功,再战,他也许将要面对的是整个川蜀,因为他还没有面对整个川蜀的能力;

五、生怕此时曹丕向东吴用兵,让曹魏得利,所以也不得不妨。

由此可见,战争的走势不会因为惧怕一个人而有所改变,为帅者,必将会想的更多,更远。陆逊也因此战,一战成名,陆逊的做法是正确的。


世说新语丶


当时吴军正是气势最盛之时,蜀国几十万大军都被东吴一把火烧的七零八落,还差赵云一支队伍?何惧之有?

但是陆逊应该有其它五怕

一怕自己带兵深入,如果真跟蜀国残余势力打起来,蜀军又拼个鱼死网破,那吴军可能要付出惨痛代价,傅肜就是一个例子,宁可累死都不投降,斩杀许多吴兵。陆逊一路装孙子,避让不战,忍了那么多天才成功火烧连营,此时大功告成,何不体面的回国?再浪费过多的士兵性命还有必要吗?真的死战到底,损伤士兵,反倒会被那些瞧不起自己的老将笑话,那就坐实了自己不会用兵,只是侥幸取胜的口实。

二怕自己远离本土,曹魏趁虚而入,而且当时曹魏已经有所异动,只看不打,无非就是看最后谁能取胜。如果东吴精锐重兵脱离建业甚远,恐怕曹魏也会趁势渡江。曹魏武将精兵太多,一旦过江,并且分兵,一路拦截陆逊归路,一路直接攻打建业,东吴都城危矣!

三怕东吴和蜀国打的两败俱伤,即使东吴取得最后胜利,也怕是残兵。以曹魏的强大,还是可以过江,那时东吴势必抵敌不住。灭国之祸呀,以陆逊的头脑,岂能不细思极恐?

四怕自己深入,消灭刘备,诸葛亮一怒之下会孤注一掷,留魏延死守汉中,扼制曹魏,举留守重兵反攻过来。有诸葛亮坐镇,陆逊能有多少胜算?到时恐怕曹魏不来侵吴,他陆逊却要丧身在蜀吴前线了。

五怕自己一路取胜,就算天开眼灭掉蜀国,然后呢?有蜀国牵制,曹魏还有后顾之忧。没了蜀国,曹魏可就要长驱直入了。东吴兵力不足,即便灭掉蜀国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留守,蜀地必被曹魏夺占。如果真是这样,曹魏又增加了一条进攻线路。一路都已经让陆逊颤抖不已,再来一路,俩东吴都完蛋了。事实证明,后来灭吴就是从蜀地顺江而下。陆逊可不想逞能,灭蜀即是帮魏。

所以说,陆逊退兵,并非惧怕赵云。

陆逊如此退兵不怕被国内将领耻笑吗?不会。东吴将领有几个不怕赵云的?赤壁之战,诸葛亮渡江,接应他的武将只有赵云一人。赵云一箭射断追敌船索,吓退徐盛丁奉;刘备招亲,又是赵云保护,前去建业,东吴众将未敢轻动;卧龙吊孝,保护他的还是赵云,如果不是赵云能力强,恐怕诸葛亮一进周瑜的灵堂就被东吴众将砍成肉酱了。既然大家出名那么久还都怕赵云,那么我一个初出道的毛头小子惧怕赵云有什么稀罕的?


禁街虎1


诚邀,如题。赵云支援是一个标志,那就是诸葛亮以及留守后方的蜀汉君臣已经前来支援,小编以为这才是陆逊撤退的原因。

话说陆逊也是个人才,和司马懿一样是早成才,晚出名。在晋人陈寿的《三国志》中,除了各个诸侯君主外,只有诸葛亮、陆逊这两个人被单独列传。晋传承自魏,自然以魏为正统,身为晋人敢于为敌国将领美称,说明陆逊真的很不一般。在陆逊短暂的一生中,他先后助孙权夺荆州,败刘备,要说陆逊因为害怕而放弃追杀刘备,小编觉得是不对的。

那么陆逊为何要放掉刘备呢?小编以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赵云乃当世猛将,赵云一来,诸葛亮必在其后,陆逊自诩不是他们对手,再者陆逊的步骑与蜀汉相比实在相差太大没有优势,所以陆逊权衡再三决定放弃追杀。

其次,陆逊可能记起来了吕蒙之死,因为孙权并没有和蜀汉撕破脸皮的打算,北方曹丕之所以不动,是因为他在等一个机会,等到蜀汉东吴相互消耗掉所有力量,不死不休的时候,估计也就是曹魏与白帝城不接壤,不然说不定曹丕都会派兵假扮吴军干掉刘备,以求南方不宁,继续掐架,曹丕好坐收渔人之利,陆逊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一旦杀了刘备,估计他也就会步吕蒙后尘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吕蒙被孙权毒死后,心中有数,刘备肯定为关羽报仇,何人上任大督督,朝中义论不一,有人举荐丁奉,也有人举荐陆逊,陆逊上任大督督后,天天练兵,孙权派史臣仪和,将荆州及所有城池全部归还刘备,关羽是吕蒙所杀,呂蒙己死,糜方,傅士仁叛将和杀张飞两个裁篷,一起交于刘备,由刘备发落,两国不再开战,联盟拒曹操。刘备说,荆州我自会领兵去取,无需奉还,仇人我也会去杀,不需交出,刘备坚决战。陆逊请战,领兵迎战刘备,陆逊派出五千老兵,只建营寨,不杀敌,蜀兵来了,弃寨而逃,一月中连弃八寨,无一伤亡。大臣要孙权换大督督,孙权问陆逊,为何不战,陆逊说,蜀兵七十万,我军十五万,我在寻找战机。当陆逊火烧连营后,追刘备至白帝城外,碰见赵云,而不战,因东吴军中怕诸葛亮,在火烧战船时,诸葛亮为东吴借过东风,东吴人称诸葛亮为神人,赵云于诸葛亮一条小船,吕蒙,陆逊,带领水军,也没有把二人抓回,赵云渡江夺阿斗,在东吴名气很大,东吴人都怕诸葛亮于赵云,怕诸葛亮设计,怕赵云勇敢。所因不追。


286草民


夷陵之战中赵云前去支援刘备,陆逊知道后撤退,并非害怕赵云,而是防止被曹魏渔翁得利。

按历史,222年爆发的夷陵之战中,赵云是蜀汉内部最坚决的反对派(诸葛亮并没有史书记载反对,这与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有关,不能同刘备公然唱反调)。但同时刘备信任他的才能和忠心,还是让他担任江州督,即东征军的接应使。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全面溃败后,赵云带后应部队赶到了永安。刘备能够迅速在永安重振旗鼓,赵云应该功不可没。

陆逊停止追击刘备,主要原因不是害怕赵云,而是担心曹丕的动静。实际上就在火烧连营后不久,曹丕三路大军就直扑东吴而去,陆逊恰好来得及赶上迎头痛击。陆逊不但是一位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政治家,对于天下大势看的很明白。吴蜀两国还是要彼此联合才能对抗魏国。抽冷子捅刀子占便宜是一回事,但真要往死里掐,最后便宜了曹魏。

当然,陆逊的撤退有可能与赵云这一支军队存在一定关系。毕竟如果不是赵云及时赶到永安,使得蜀汉军队能够站稳阵脚,陆逊也没准就来个快速突进了。此后,刘备长期驻军永安,孙权反而主动向刘备求和,这也算是“实力保障下的和平”。


巴山夜雨涮锅


是害怕!赵云当时带领的是一支满员的生力军,这支部队总数是9000多人,却已经休整了一年时间,从训练,军心士气上都是满级的,尤其是有赵云作为统帅,赵云长期从事安保工作,心思细腻缜密,排兵布阵也是滴水不漏。而陆逊的部队虽然有50000人,却是长途追击了700里,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从战士的战斗状态上跟赵云的部队真心不在一个层面上。两军交战,吴军必然凶多吉少,所以陆逊下令停止进攻,慢慢退出战场。

其次,陆逊撤退除了对赵云忌惮之外,还不想犯跟刘备一样的错。刘备夷陵战败的根源就是后勤补给困难,夷陵山地七百里,粮草转运十分困难,大量消耗军资。白帝城有赵云镇守,短期内攻破的可能性为零,长期打下来的话,吴军也吃不了消,不如撤退徐徐图之。

最后,曹丕抄了吴军后路,发兵伐吴支援蜀国。曹丕不想让吴国吞并蜀国,这样吴国会更强大,所以出兵增援蜀国,让陆逊不得不迅速回防荆州。


优己


赵云的名声在三国时期并没那么可怕,因为其真没有什么出彩的战绩,陆逊作为东吴大都督,火烧连营退刘备五六万大军,正是士气高昂之时,怎会因一个小小的赵云就退却?


在夷陵之战刘备惨败之后高呼“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这里能看出,刘备到全军溃败之时都不相信陆逊会有这等本事,而在《三国志》里写到的“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数万。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这位在汉中战场上战胜曹操的枭雄,被陆逊打成这个样,可以说就算关羽在世,领军救援,陆逊此时也不会有丝毫畏惧。

吴书曰: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在《吴书》里记载的这一段能看出陆逊的作战方针,就是避开刘备锋芒,引其入山林崎岖之处,自己退守至开阔地带,一方面是不想以己之短博人之长,要知道蜀军是三国时期最擅长山地作战的;另一方面陆逊利用拖延战术拖泄蜀军士气,俗话说一鼓作气,再三而衰,加上江南酷暑季节闷热难耐,在心里上会给蜀军不小的打击,所以陆逊真不是简简单单的“白面书生”,其战术思想是非常成熟且老练的。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退守白帝城是收敛了不少残兵游勇的,赵云也确实由江州率军而来援助。陆逊至此收兵是真的怕了?

关于陆逊退军,在《三国志》里能很清楚的找到答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这里就能看出,陆逊最担心的是魏国的偷袭,而非赵云的援军,在陆逊追击刘备之时孙权就已任命韩当为汉中太守,汉中本是蜀国领土,孙权的这一任命是奔着返击蜀国夺取汉中的,但陆逊上书孙权的考虑也使得孙权接受了退兵的计划。



其实陆逊的这一退兵是以魏国的偷袭为第一因素;赵云的援军确实也是第二因素;刘备在退居白帝城之后的布防为第三因素;而夷陵至秭归再到永安,占线长达数百里,补给困难为第四因素;永安乃蜀汉军事重镇,防御体系完备且易守难攻为第五因素。第一个因素最为重要,因为东吴根基本土最为重要,第二至第五因素为次要,因为这四个因素使得陆逊不能够快速夺下城池,与其战术思想不符。

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这里刘备还调皮的威胁了陆逊一下,而陆逊也是直言不讳的调侃了刘备一下,其实双方都知道两家之间的战争暂时到此为止了,只是在面子上不愿意承认罢了。


棍哥观史


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从大的局势来分析,第二方面从利益纷争来分析,第三方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明陆逊到底需不需要退兵。

关羽被杀后,刘备为报仇,也有人认为刘备是想乘机拿下东吴,意图发展蜀国。刘备的势力当时演义中是说70万大军,但是历史上没有找到那么多的证据,估计也就是五六万的样子,而陆逊确实有五万的兵力。所以这一仗打过后,虽然吴国赢了,但是最大的赢家确实魏国。三国鼎立,任何两家斗起来,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胜利,那么就是输了。所以大的局面是吴蜀皆伤。

那么现在赵云前来支援了,陆逊也认识到局势的走向。如果继续杀敌抵抗,最后只会让魏国坐收渔翁之利。所以从大的局势来说,陆逊绝对有这个意识的。

刘备攻打东吴,是师出有名。而且吴国也是被动接受这场战争。他们本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冲突。无论什么时候,他们的共同敌人都是魏国。现在陆逊已经抵抗住了蜀国,那么他的事情就做完了。如果再继续战斗下去,那么利益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陆逊会退兵。

当时的背景是蜀国大伤元气,吴国什么都没得到,魏国休养生息。那么这个环境下,陆逊在不能拿下蜀国的前提下,退兵是最正确的选择。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陆逊退兵是对于吴国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