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擁有最好的軍事裝備,為何還是打不過遼朝與金國?

姚善之


武器再好,也要看用的人是誰,武器的優良程度只是左右戰爭勝敗的因素之一,真正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

我先舉一個例子,在宋代以前的戰國時代,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以武器精良冠絕於七雄,史書《戰國策》上記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百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韓卒之劍裁,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盾、繼、鍪、鐵幕、革抉、繽芮,無不畢具。”韓國士兵的武器裝備在當時七雄中是最強的,按理說韓國軍隊有了這麼好的裝備,完全可以橫掃天下,百戰百勝。而在歷史上,韓國是七雄中屢戰屢敗的一個國家,僅比燕國好一點。

韓國軍隊單獨對外作戰只打贏過宋國和周國這樣的小國,趁著魏國和楚國之間的矛盾,滅亡了鄭國。在韓國單獨面對秦國、魏國和楚國這樣同等級的國家時,韓國逢戰必敗,基本上就沒有勝過。依靠和強國聯盟,韓國才勉強打贏了幾場對強國的戰爭。

宋國幾乎和韓國是同樣的情況。遼和西夏佔據的都是貧瘠的地區,物資匱乏,經濟落後,軍事以外的大多數方面,大宋完全可以吊打這兩個異族國家。但是在軍事上,大宋卻羸弱不堪,富裕的國力養不出一支善戰的部隊,每年幾百萬貫銅錢養出的軍隊到了戰場上不堪一擊,把各種軍事物資拱手讓給西夏和遼人。大宋的軍事裝備再好,用的還是戰場上的那些士兵,士兵不行,裝備就不行。大宋得的士兵為什麼不能雄起,拿著好武器給遼和西夏做運輸大隊長呢?

第一,北宋的皇帝們吸取唐代的經驗教訓在朝廷中抑制武人,武人社會地位低下,老百姓只願讀書,不願習武,更不願加入大宋的軍隊。大宋需要軍隊來保衛國家,出身良家的百姓不願從軍,國家只好抓一些流氓和罪犯來當兵,比如在《水滸傳》裡,武松、宋江和林沖犯了罪,都是判了充軍的刑罰,北宋名將也是犯了罪以後才加入了軍隊。士兵來源導致了士兵素質低下,發揮不出武器的威力。

第二,遼和西夏不是匈奴那樣結構簡單的部落聯盟,遼和西夏是國家機構發展完善的國家。遼和西夏都是軍國主義國家,軍隊高於一切,採取全民皆兵的制度。遼和西夏的國力雖然遠遠差於大宋,卻能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軍事上,把最好的東西供給軍隊,遼和西夏的軍隊裡也有神臂弓這樣的高端裝備。遼和西夏軍隊裝備不如宋軍,但差距並不大。

第三,宋軍武器雖好,卻沒有像樣的騎兵部隊。原來歷代王朝養馬的北部草原基本上都已經被遼和西夏佔據,北宋只能硬著頭皮以步兵對抗遼和西夏的騎兵。北宋竭盡全力武裝步兵,用武器裝備彌補步兵和騎兵之間的差距,北宋出現了歷史上最重的步兵盔甲,規定步兵鎧甲以58宋斤為限,約為35公斤。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公斤;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 28-33公斤;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公斤。這些盔甲都是用鐵製的,鐵是古代的珍貴物資,當時恐怕大宋能夠大量裝備軍隊。

北宋步兵的裝備能夠提高宋軍的防護力,卻也限制了宋軍的機動性。幾十公斤盔甲再加上武器、糧食和其他作戰物資,每個宋軍士兵身上都是如山的重量,根本無法快速運動。宋軍佔上風時候,遼和西夏的騎兵快速撤退,宋軍無法追擊。宋軍佔了下風的時候,無法逃脫,很容易被遼和西夏的騎兵全殲。在歷史上,宋軍的勝率很高,對外戰爭大大小小上數千次,勝率超過70%,打勝的仗都是殲敵很少的擊潰戰,打敗的仗都是全軍死傷慘重的潰敗。

說一百道一萬,真正決定勝敗的還是參加戰爭的人啊。


刀筆讀史


為何北宋裝備那麼好還是打不過遼金,有很多方面原因:(一)不重視火器發展

北宋擁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火炮,還有什麼神臂弩之類的遠距離利器。在當時北宋,火炮已經可以作為一個大殺器,它的出現震驚了世人。在於遼國交戰的時候,火炮展現了它驚人的威力。但是北宋的統治者沒有認識到這個利器的重要性。


(二)戰略縱深

北宋的戰略縱深也不大,我們長城被後晉皇帝石敬瑭送給了遼國。所以我們賴以保護的屏障已經沒有了,長城後有很大的平原,北宋沒了古時抵禦草原民族的屏障。遼國騎兵可以通過燕雲地區肆無忌憚的來宋國打草谷,而宋軍卻要在邊界佈置大量的部隊來防備。

(三)軍隊實力

北宋初期是有很大實力的,北宋第一次北征時遼國已經打算放棄燕雲地區了,但是宋太宗這個一點戰爭經驗都沒有的皇二代表現太讓人失望,兩軍廝殺竟然逃了留下一屁股箭傷。經過三次北征後宋軍已經被嚇破膽,無人再敢與遼國鐵騎廝殺。


(四)重文輕武政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文抑武的政策,這項政策貫穿宋朝始終,文官集團壓制武將,武將權限實在有限,在戰場上將領總是束手束腳放不開。還有監軍這個存在,如果懂點軍事還好,最怕那種什麼都不懂還瞎指揮的。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宋朝還堅持了300多年。也得說宋朝還是很強的。


古劍又輕吟


也並非如此吧!

北宋軍事裝備好,別個的也不差!如當時的党項人冶鐵工藝就很發達,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冷鍛技術。

西夏以此技術鑄造兵器,打造出赫赫有名的“鐵鷂子”重騎兵部隊,令北宋軍隊聞風喪膽!後,金人模仿“鐵鷂子”而組建起來的“鐵浮屠”,同樣讓宋軍吃了不少虧!


同時,以冷鍛技術打造出的弓弩,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以此裝備出來的弓弩兵,同樣是西夏征伐天下的重要組裝力量!

李元昊便是憑藉手中握有“鐵鷂子”,“弓弩兵”及“步跋子”等實力強悍的兵種,才會在與北宋的交戰中屢屢得勝!

史書記載,李元昊每次用兵,必先用弓弩兵進行遠程射殺,然後鐵鷂子進行重裝衝鋒,最後是步跋子進行戰場收割!

可見,就當時來看,北宋軍隊的軍事裝備,也並非是當時最先進的!

當然了,北宋打不過遼國與金國,個人認為,並非宋軍戰鬥力差了多少,而更多的是統治階級戰鬥意志上的不足!

怯戰,不敢戰!

說的再通俗一點,就是沒有李雲龍的亮劍精神,狹路相逢時,怕的要命,算了,還是求和吧!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更別說是從皇帝就開始熊了,因此,北宋軍隊,早就沒有了那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霸氣!

可想而知,這樣的情況之下,如何能打仗?如何能開疆拓土?

對此,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汶與川


題目本身的毛病很大。請問北宋的軍事裝備比遼、金好在哪裡?

事實上,自唐中期開始,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裝備就已不亞於中原地區。武則天大量任用少數民族將領,證明這些少數民族具有強悍的戰鬥力。唐末時,各少數民族割據勢力的存在使朝廷虛弱不堪。唐亡後,契丹因失去共主而開始自立。歷經五代十國,統一中原的北宋面對強大的遼與西夏,再難恢復漢唐故地。所以,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勢崛起,自唐朝中期就開始了,北宋不過是接手了唐及五代留下來的爛攤子。

漢朝時,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主要是由其武備優勢支撐起來的。當時漢軍不僅馬匹充足,而且全部裝備了鐵製甲冑兵器,而匃奴尚在使用易斷的青銅兵器。武器的代差使一個漢兵足以對抗三個匃奴兵。所以,霍去病才敢於僅率數千騎兵深入大漠,面對幾倍於己的匃奴仍可取勝。

其實,自拓拔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開始,強大的北方少數民族就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只因晉朝內亂不堪,後人以為鮮卑的入主中原是乘虛而入,加上鮮卑人的徹底漢化,後世很少有人關注鮮卑軍隊是否已經超過漢軍。唐代隋後,強大的唐朝更使人們忘記了鮮卑故事。

自唐中期以來,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主要原因一是兵器甲冑與漢軍一樣全部實現了鐵器化,再無代差;二是馬匹充足,擁有強大騎兵;三是北方的嚴寒氣候與兵民一體的生存模式造就了這些少數民族的強健體魄與強大戰鬥力。

當北宋出現在歷史舞臺時,漢唐時代的優良養馬場都已在遼與西夏的掌控之下。北宋軍隊雖然人數眾多,卻主要是步兵,騎兵太少。宋太宗北伐的失敗,使其認識到很難戰勝遼朝,此後與遼朝達成和議。雖然北宋與西夏戰爭不斷,勝多敗少,但主要靠的是勞民傷財的堡壘戰略,野戰的勝數並不高於西夏。自北宋至南宋,面對與西夏、遼、金、蒙的戰爭,被動守城成為主要的戰爭模式。

為此,那些認為北宋的軍事裝備強於遼、金的說法是錯誤的。缺乏馬匹這一重要軍事裝備,使宋軍在野戰時,勝了難以追敵,戰果不大;敗了難以逃脫,損失慘重。缺馬成為宋朝自始至終的軍事痛點。

當然,北宋與南宋的軍事弱勢不僅僅是缺乏馬匹、騎兵不足,根本原因是其重文抑武的立國政策。這個文人當道的政權,只知吟詩作賦,歌舞昇平,無志於將其繁榮的經濟轉化為軍事優勢。


幾無成規


中央集權,軍力分散,邊防戰力不足,養官員幾乎花光了賦稅,簡單說就是沒人沒錢,所以打不贏外敵。


新鮮的土豆絲


1:經濟繁榮,但人們貪生怕死

2:軍隊缺乏備戰,戰士缺少訓練

3:信仰崩塌,缺乏統一的凝聚力

4:統治集團缺少向心力,步調不一致


陽光沐浴大道


1.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

2.重文輕武。

3.聽信讒言。

4.權力慾膨脹。


mL太淡定就蛋疼


重文輕武,光有好的武器,沒有優秀的士兵和將領,怎麼打得過遊牧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