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盒子”手槍怎麼樣?

自食其果

有網友問二戰日軍的王八盒子手槍怎麼樣?日本陸軍生產現代手槍最早裝備的是日本版史密斯左輪手槍。當時明治維新時代,日本生產了59000把左輪手槍。

隨後,因為手槍不受重視,日本軍隊其實一種都沒有真正的制式手槍。因此,日本陸軍第一把制式手槍一直到1926年才出現,也就是南部十四年式手槍。這種手槍早期版是不適合在寒冷地區使用的。

主要的毛病是擊針問題,後來,改進版14年式手槍開始改進了擊針和槍擊設計,也擴大了扳機護圈,方便戴著手套使用手槍。這種手槍的皮製槍盒可以同時裝手槍和備用子彈,因此,看起來是圓形凸鼓造型。

為此,我國也稱這種手槍為王八盒子手槍。南部14年式手槍如果全算上,一共有至少6種改進型,這種手槍的人機工程不好,造型怪異,不好看。優點也比較突出,就是精度非常好。

但是,8乘22毫米子彈的威力實在是太小了,只能當軍官配槍,無法當做戰鬥兵使用手槍。比如,我國主力手槍駁殼槍,槍口動能達到514焦耳,而14年式手槍槍口動能只有338焦耳。

所以,我國軍民很少使用這種手槍,首先是造型不喜歡,其次是數量太少,最後是日本這種手槍的子彈非常特殊,很難找到合適的子彈。最重要的是手槍在我國游擊戰是當做戰鬥武器使用的,而14年手槍的定位只是一個充數的自衛手槍。

其實,日本還有一種手槍94式手槍,是在1934年開始生產的,但是性能更差,只有6發子彈,體型很小,唯一的優點就是長度只有十幾釐米,非常小巧,只配備給飛行員和少量軍官使用。


深度軍事

首先,更正一下,“王八盒子”指的是二戰日軍裝備的“十四年”式手槍,而題目中的圖片是德國的毛瑟C96自動手槍,俗稱“駁殼槍”或者“盒子炮”,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手槍。

這才是“王八盒子”---二戰日軍的“十四年”式手槍

這是德國的毛瑟C96自動手槍,在中國被叫做“駁殼槍”或者“盒子炮”

其次,“王八盒子”手槍怎麼樣?答案其實是不怎麼樣。。。

二戰日軍的“王八盒子”手槍,是於大正天皇十四年(日本一直使用天皇紀年),也就是公元1925年,由日本研發並裝備部隊,型號名稱為“十四年”式手槍。“十四年”式手槍口徑8mm,裝彈8發,只能半自動發射,有效射程60m,重900g。

因為“十四年”式手槍的槍套有個外觀圓潤的蓋子,扣上蓋子後整個槍套看起來真的很像甲魚,加上當時中國老百姓對日軍的痛恨蔑視,就把這種槍起了個綽號“王八盒子”。

看,“十四年”手槍的槍套看起來像不像甲魚?

日軍的“王八盒子"因為設計和工藝並不是太好,導致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經常出現卡殼等故障。因為“王八盒子”故障率太高,日軍拿它用來自殺都不放心,你說這槍能有多好?

而題目圖片中的毛瑟C96自動手槍,口徑7.63mm,彈匣容彈量為10-20發,可單發射擊,也可連發掃射,射程遠,威力大,在200米的距離上正常殺人。可以說是頂著手槍的名,幹著衝鋒槍的活,深受當時的中國軍隊喜愛,被中國軍隊大量裝備,為打擊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貢獻。

手持“駁殼槍”作戰的二戰中國士兵



士兵的軍情之翼

首先得說清楚,我並不認為王八盒子是一支多麼優秀的手槍,只是看不慣許多人憤青一般地起鬨叫罵。不信您看吧,網絡上、雜誌上、電視裡,只要說到這支槍,全是貶詞,什麼“最垃圾的手槍”呀,什麼“最醜陋的手槍”呀,什麼“連自殺都打不死人的手槍”呀,等等等等。在本論壇一二戰史版塊裡,網友“一個支點”發了篇“二戰時日本南部十四手槍”的帖子,這個南部十四,就是俗稱的王八盒子,裡面跟帖的網友依然千篇一律的大罵此槍,什麼“連中國民兵都不用”,“SB槍”,“游擊隊都看不上”,“鬼子軍官自己都不願意用”等等,真鬧不明白,這些大罵此槍的人,真的瞭解此槍嗎,再說細一點,這些人真的懂槍嗎?

這些使勁叫罵王八盒子的人,都是挑了該槍的哪些毛病呢?大概有以下這麼一些:

1、威力弱。比不上毛瑟手槍彈,比不上柯爾特手槍彈,比不上派拉貝魯姆手槍彈,比不上步槍彈,用那喜歡用編評書的手法創作歷史的薩蘇的說法,“在任何距離都無法擊穿哪怕最簡易的工事”;

2、可靠性差。撞針經常無法擊發,或經常斷裂;

3、有效射程低,只有50米;

4、容彈量低,只能容納8發子彈;

5、後坐力小,感覺不給力;

6、拋殼窗正上方設計,容易傷到射手;

7、早期型板機護圈太小,戴上棉或皮手套食指無法伸入完成射擊動作;

8、東模西仿,全沒自己獨創特色;

9、外型差。醜陋無比;

等等等等,當然還有許多,就不在這更多的羅列了。

按說任何一款兵器,包括手槍,總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很正常。毛瑟手槍也好,魯格手槍也好,柯爾特手槍也好,境遇都是如此。但令人費解的是,不論網絡上、地灘上還是電視裡,只要說到王八盒子卻全是貶詞,而極少有人說到它的優點,就有點不正常了。

為什麼會這樣?會不會是因為該槍在二戰中作惡太多,於是招人憎恨?但此說說不通,因為若是這樣說來,納粹德軍裝備的魯格,難道只做善事了?同是日本鬼子裝備使用的30刺刀和95戰刀,對於中國百姓就沒做惡事嗎?可為什麼魯格、30刺刀等一直在戰後的刀槍愛好者中受到極高青睞呢?

因為這份不解,多年來一直關注並收集了眾多有關王八盒子的文章,卻發現了這樣幾個現象:一是,八十年代之前,有關王八盒子的文字極少微詞,而自從1979年香港人黎彼德著《世界流行手槍》一書中對其進行了不良的評價後,這種對王八盒子的貶詞先是在國內的幾位知名專家口中得到繼承和發揚,之後便是不知名或小知名的專家依樣畫葫蘆,再之後便是眾口一詞從而一發而不可收拾了。二是,在七十年代以前對王八盒子持讚賞態度的,都是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老戰士,而八十年代後所有這些對王八盒子持不良評價的,全是和平年代出生,而且多是文人。三是,所有這些對之持貶意的文章,多則多矣,但細細看來,卻如出一轍。

我不認為黎對王八盒子的評價有什麼不正常的,相反,我對於他對王八盒子的抨擊是認可的。但後來這麼一窩蜂似地、打落水狗似地對其惡貶,甚至象薩蘇那樣的不懂裝懂又添枝加葉誇大其詞地愚弄大眾,就讓人看不慣了。

對於如此現象,我不認為是這些人曾經親手使用過或試驗過該槍從而得出的結論,也不認為是他們調查走訪了多少當年的抗日軍民和調閱過多少原始的文獻而產生的見解,也不認為是他們對槍械構造有多麼深入的研究而具有的獨到認識,也不認為是因為他們懷著對侵略者的極度仇恨才將這仇恨轉嫁到槍上,是什麼呢?說穿了,就是跟風,就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有些人連最基本的槍械常識都不懂,就也跟著起鬨。就如前邊所列舉的對王八盒子的許多詬病,有的就是不實之詞,有的是多款手槍共有的缺陷,有的是對作為手槍的過份刁難,有的是將優點也說成缺點,有的根本就是張冠李戴。

下面我就上述羅列的所謂王八盒子的種種不良之說,說說我之所以這麼認為的理由。

先說威力的問題。南部8毫米手槍彈,彈頭重6.6克,裝藥0.32克,使用十四年式手槍的121毫米槍管射擊,初速335米/秒,槍口動能353焦爾,確實比11.43毫米M1911手槍、7.63毫米毛瑟手槍和9毫米魯格P08手槍等同時代的著名手槍的威力都低一些(三槍的槍口動能分別是502焦爾、576焦爾和457焦爾),這個不可否認。但問題是,是不是威力低就一定是缺點呢?未必了。我看只要滿足其戰術要求,低一些也未嘗不可。王八盒子8 毫米的鈍型彈頭,335米/秒的初速,353焦爾的槍口動能,在其50米的有效射程內,至人於死是足夠了,而既然足夠了,也就可以了。有一句話叫作牛刀殺雞,我看若從節約的角度看,既然雞刀可以殺雞,幹嗎非要用牛刀呢。因為如果非要比威力,用12.7毫米的手槍豈不更好。當然威力大停止作用會強些,但既然足可以把人擊倒,節約一點彈藥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這又有什麼不好嗎?至於那位評書歷史藝人所說的“在任何距離都無法擊穿哪怕最簡易的工事”的微詞,我到想問問他,二戰時的哪一款手槍可以擊穿防禦工事呢?別說二戰了,即使到了今天,哪一款手槍的設計用途是用來擊穿防禦工事的呢?

再說可靠性的問題。自從黎彼德1979年對王八盒子的撞針抨擊開始後,今天所有說到王八盒子可靠性差的,也全都是如此這般說法。那麼這個說法對還是不對呢?對,沒錯。但是,這並不是王八盒子所獨有的缺點,而是所有采用擊針平移式手槍的共同缺點。稍有槍械常識的人都知道,手槍的擊發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擊錘迴轉式。比如毛瑟手槍、M1911手槍、M1935手槍、中國的五四式手槍等。另一種就是擊針平移式。比如魯格P08手槍、拉蒂L35手槍、勃郎寧1910手槍等,也包括王八盒子。採用這兩種擊發方式的手槍各有優點與缺點。採用擊錘迴轉式擊發方式的手槍,其優點是撞針不存在屈服節點,故而對其材質與加工工藝要求不高;撞針彈簧不用長期受力,因而壽命較長;擊發動作可靠等。缺點則是因有暴露的擊錘,槍是否處於待擊狀態容易被對方察覺;近戰肉搏時一旦被對方用手指卡住擊錘便無法擊發;撥槍時擊錘容易勾掛衣物等。採用擊針平移式擊發方式的手槍,其優點是外表簡潔平滑,不至於勾掛衣物;手槍是否呈待擊狀態別人不易知曉。缺點則是撞針存在屈服節點,故而對其材質與加工要求高,稍有不良便容易導致擊發故障;子彈上膛後,撞針簧始終處於受力狀態,因而容易老化並進而影響其壽命。總的來說,我認為擊針平移式手槍的缺點更突出,因為撞針的問題是致命的。但話又說回到前邊,有這樣致命缺點的,是所有采用此一擊發方式的手槍,包括王八盒子,也包括魯格P08手槍和勃郎寧1910手槍等世界名槍。可不知為什麼,這一擊針平移式手槍共有的缺點卻在我們大大小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專家們眼中,成為王八盒子所獨有的缺點了,公平嗎?

王八盒子早期型隨槍配備了備用撞針,以防撞針損壞時替換。但就因此反證其撞針一定問題很大,這就有問題了。那豈不是隨車攜帶了備胎的,就一定認定是它的輪胎有問題,隨身帶了感冒藥的,就一定認定是他的身體有問題,我看這個邏輯未必正確。當然,早期型王八盒子的撞針材質與加工,的確存在著較嚴重的問題,這絲毫用不著迴避。只是,是否象有些人所說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打完一個彈匣而不卡殼的,我看也太玄了點。

至於說它的有效射程低,只有50米,說它的彈匣容彈量低,只有8發,呵呵!請說這話的人摸著自己的肚子想一下,迄今為止,包括二戰時期,除了毛瑟手槍外,有哪一款手槍的有效射程是超過了50米的;再請看看同時代的著名手槍,魯格手槍的彈匣容彈量是多少,M1911手槍的彈匣容彈量又是多少,它們都超過8發了嗎?還有說王八盒子的拋殼窗正上方設計不合理的,說這話的人怎麼就不看看魯格手槍、拉蒂手槍,還有倍受國人青睞的毛瑟手槍的拋殼窗也同樣是正上方設計呢。王八盒子後期型因考慮到戴著棉皮手套射擊的需要,因而加大了護圈,這也成了前期型遭受抨擊的把柄,說前期型板機護圈太小,戴上棉皮手套食指無法伸入射擊,強行伸入還會造成走火。呵呵!把當時所有的手槍排列在一起比一比就知道,魯格也好,毛瑟也好,拉蒂也好,大小不同型號的勃郎寧也好,有哪一款手槍的板機護圈比王八盒子前期型的更大呢?有哪一款手槍是可以戴著棉皮手套伸入進行射擊的呢?至於王八盒子後坐力低的特點,這一直以來是人們想求而不得的,在某些人的眼中也反到成了問題,真真的令人無語。感覺王八盒子就象是遭遇了刁鑽刻薄的後媽似的,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別的身上就不是問題,發生在它的身上就成了問題。即便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發生在它的身上,也便成了問題。怎麼會是這樣呢!至少應該有點最起碼的公平吧。

接著說它的模仿。王八盒子借鑑了比它更早誕生的多款手槍的構造與原理,這個一點沒說錯,但因此而抨擊之,則又是混蛋邏輯了。就象今天的汽車製造一樣,就象今天我們生活中房屋的內裝修一樣,借鑑別人的成功做法,博採各家之長,這又有什麼不好呢?看看當今世界裝備的各款手槍,有哪一支不是反覆借鑑了以前各種手槍的成功之處而打造的呢?看看今天裝備的衝鋒槍,有哪一支擺脫了MP18的影響呢?怎麼到了王八盒子這,又成為缺點了呢?

王八盒子到底仿製於哪一款手槍?好多人說是仿自魯格。有一處博物館,在王八盒子手槍的文字介紹中,就赫然寫著“仿魯格手槍”的名字,這就真是胡說八道了,因為除了那暴露的槍管和握把的傾斜角度從外觀上略象,二者八杆子也打不著。要說它更象哪一款,我到覺得它更象是直接仿製於45口徑的西爾弗曼-馬克沁自動手槍,不論是從原理上,還是從外觀上————特別是從外觀上,那暴露的槍管,那後置的槍機拉柄,那凸出的圓型板機護圈,二者都特別地相象。只是西爾弗曼-馬克沁手槍只是一款試驗手槍,並未被採用,只有幾支樣槍存世,沒能批量生產,不太為今人所知罷了。

說到它的外觀的醜陋,這個不能強求,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審美,再美的東西也有看著醜的,再醜的東西也有看著美的。不過千人一詞地抨擊它的醜陋,同樣有一種破鼓亂人錘的感覺。我個人到是認為,它的外觀極具雄性之酷。相比與它的造型相近的魯格手槍,王八盒子更顯得簡潔大方。握把與槍身120度的夾角,粗大機匣前部伸出的細長的槍管,無不給人一種向前的衝力;後部稍長的槍尾與全無套筒而暴露的槍管,恰到好處地把握了全槍的平衡,使之不僅握持有平衡感,看著也有平衡之美;見稜見角的握把、壓制了三道滾花的拉機柄,挺直而又平滑的機匣,都無不彰顯著男性的魅力。只是,後期那異型的板機護圈,實在顯得不和諧,一看就不是一氣呵成而是後來嫁接的,怎麼看怎麼彆扭。但即使如此,全槍依然顯得粗獷而奔放。

九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說王八盒子不招人喜歡,而且說當年的八路也對之鄙夷和不屑,並用電影電視劇中很少見到此槍來舉證,更有那位評書歷史藝人說“敵後的游擊隊員,就是沒槍用也不用它。”

果真如此嗎?未必。因為這些說法,文革前的記載找不到,戰爭年代的文獻找不到,老同志的回憶錄中找不到,能夠找到的,全是八九十年代後才有,而且也全找不到出處,依然是某一個專家說了,於是被一些文人和網絡寫手一遍又一遍地鸚鵡學舌般的複製而已。本人不才,但最看不起盲目跟風,於是便向前追尋,想找到原始的或1979年黎彼德之前的說法,怎奈在那個年代,輕兵器的文章與雜誌都還沒有,檔案上又不記載這些。倒是從幾部誕生於五十年代,全由一些經歷過戰火的老戰士們創作的著名文學作品和歷史圖片中,窺得一些痕記,下面簡要列之。

文學作品中,摘錄以下幾段描寫:

小嘎子揚揚王八盒子,“瞧,長苗兒,厚梭兒,口徑嫩,繃簧緊,裡裡外外,滿掛燒藍,一扣機啊,嘎!嘎!連扣連響,不坐不擺,又穩當,又脆聲,這才真是新出爐的東洋造啦!”(摘自小說《小兵張嘎》。作者徐光耀,12歲入伍的小八路)

武小龍從卷著的破夾襖裡,拿出一支嶄新的藍晶晶發光的日本安都式駁殼槍。人們爭著你摸摸我看看,都羨慕的不得了。(摘自小說《戰鬥的青春》。作者雪克,冀中獻縣抗日政府秘書)

劉文彬從文件包裡拿出一張紙,“這不是,二十四團在田各莊村北,共繳獲四挺歪把子,一挺重機槍,四個擲彈筒, 還有三十六支三八大蓋和三個王八盒子。”“嗬!人家這大網,就是逮大魚,敵情有什麼變化?”魏強稱讚地說。(摘自小說《敵後武工隊》。作者馮志,冀中九分區武工隊小隊長)

李金魁又說:“日本鬼子怎麼樣?我這‘楠督式’你知道怎麼來的?是拿打兔子的槍換得日本鬼子的。”(摘自小說《烈火金鋼》。作者劉流,早年參加東北義勇軍,曾是八路軍五支隊偵察科長)

老電影中的幾個鏡頭:

五十年代電影《平原游擊隊》(導演蘇里,抗戰時的武工隊員)中,游擊隊員郭小北繳獲了一支王八盒子,高興的合不籠嘴。

五十年代老電影《南島風雲》(編劇李英敏,抗戰時粵桂邊區敵後游擊隊指導員、政委)中,孫道臨扮演的指導員,使用的便是一支王八盒子,後來,看護長便是用這支槍,處死了一名企圖叛逃的游擊隊員。

除此之外,老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編劇李英儒,抗戰時的河北遊擊軍步兵團長、保定情報站負責人)、《三進山城》(編劇賽時禮,抗戰時的膠東軍區排長、連長、作戰參謀、武工隊長)等中,也多次出現王八盒子。

歷史圖片中,其中有一幅四十年代中共泰安行署公安偵察隊的合影,照片中共有十四人,十二名隊員,每人一支盒子炮,其中六人,盒子炮外還有一支大槍,中間坐著的隊長、指導員二人,腰間別著的便是日本造的王八盒子。

老兵回憶錄中,據劉子威回憶,解放太原時,作為帶領突擊隊首先突入太原南城的副指導員,當年他使用的,就是一支日本造的王八盒子。

老武工隊員賈正喜在回憶奇襲保定南關火車站時,說道:“火車站內敵偽一共10個人,有8條三八槍,一把王八盒子。儘管人數不多,武器裝備很強。”

冀中九分區武工隊長周繼發在回憶錄中,曾寫道:“李樹潭把那把繳獲的王八盒子交給潘政委……潘政委熱情地問這問那……樹潭耳朵聽著,可眼睛總是圍著自己得來的那支槍轉,眼巴眼望地等著政委發話把那支槍再發給他。”

賀晉年將軍在回憶東北剿匪追殺李華堂時,有這樣的文字:“多年的土匪生涯,使李華堂掌握了一手好槍法,他一手提王八櫓子,一手提把盒子槍,對著我們兩個騎兵通訊員左右點射,兩個通訊員應聲跌下馬來。”

從這些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老兵們創作的老電影、老小說中,從發黃的歷史圖片中,從飽蘸了血水的回憶文字中,給人的感覺,是象有些人所說的,“就是沒有槍用也不用王八盒子”嗎?是象好多人所說的,即使艱苦備償的敵後軍民,說起王八盒子也是一臉的鄙夷和不屑嗎?中國戰爭題材的影視中,王八盒子總的來說出鏡率的確不高,不過,在駁殼槍一枝獨秀的舊中國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魯格、M1911、M1935等這些當時的歷史名槍的出鏡率,又高過王八盒子了嗎?


戲謔

題圖中不是日軍的“王八盒子”,而是德國產,或者仿製C96, 大名鼎鼎的“盒子炮”,“駁殼槍”。而日本的“王八盒子”,是二戰中公認的性能最差,口碑最差的手槍,沒有之一。


我們先來區分一下C96,P08和大正十四——


的國產C96,中國人給了他很多愛稱——“盒子炮”、“二十響”、“鏡面匣子”、“駁殼槍”。

德國產毛瑟P08,“魯格”

日本產大正十四式,“王八盒子”、“王八蓋子”。

“王八盒子”的原名為大正十四年式手槍,是二戰中日軍抄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手槍,德制P08,魯格,研發生產的制式軍用手槍。從1925年到1945年,服役時間約20年,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東南亞、印緬、太平洋的幫兇。

在舊中國,軍民通常把體重小、重量輕,用軟薄皮質槍套可以直接別在腰間的手槍,叫做“擼子”,比如說槍牌擼子(即FN M1900 7.65mm自動手槍)、馬牌擼子(即勃朗寧M19037.65mm/9mm手槍)、花口擼子(即勃朗寧FN M1910 7.65mm自動手槍)。

經典電影《小兵張嘎》中,嘎子繳獲的就是一把“擼子”。

而把體重較大、使用木質或皮質槍套並用肩揹帶斜挎在肩上攜帶的手槍,叫做“盒子”,最著名的,就是德國C96。

由於大正十四式帶有一個烏龜殼一樣的硬殼厚皮套,看上去非常彆扭,日本人將他跨在腰間,遠遠看去,鼓起來像個烏龜殼,因而得名“王八蓋子”,或者“王八盒子”。變相也就是罵鬼子是王八。

抗戰時期,國共抗日武裝經常繳獲日軍的“王八盒子”,但是卻不怎麼積極使用,第一,是因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國民黨直接參加對日作戰的正規部隊中,毛瑟C96,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駁殼槍,盒子炮已經大量裝配,效果極好,無論是威力,精度,可靠性,國產化,還是操作順手程度,都可以碾壓“王八盒子”,其次,那就是“王八盒子”本身太奇葩。

雖然說“王八盒子”抄襲的是世界名槍P08,然而,由於抄襲不認真,再加上後發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和老牌工業國德國的工業基礎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這個東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東施效顰的產物,問題很多——

因為金屬質量不過關,再加上擊針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所以在日常使用中經常發生擊發無力和擊針折斷等致命問題,特別是在東北那樣高寒氣候中,由於擊針上塗抹的潤滑油粘稠度增加,問題更為嚴重。那時,每支手槍都隨槍多配一根擊針,放在槍套下面的備份彈盒中,以備更換。試想一下軍官本身就沒有配備太多自動武器,關鍵時刻拿起手槍保命的時候,扣動扳機沒反應,是多麼令人蛋疼的事。

扳機護圈設計得過小,正常情況下手指頭可以伸進去,然而到了寒冷的北方地區,關東軍戴上厚厚的棉手套,就尷尬了......

由於抄襲不到位,掉彈夾……

我軍中,少量大正十四式只是小規模地供偵察人員在便衣偵察中使用。


HannibalLecter

王八盒子其實是日軍研製裝備的主力手槍,而在問題配圖中,出現的其實是毛瑟手槍,兩者並無任何關係。

王八盒子手槍可謂是二戰中被詬病最多的手槍了,但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其使用的是很特殊的8毫米手槍彈,迄今為止僅有日本使用過,而該槍的動能為350焦耳,要比M1911、毛瑟手槍、魯格P08等手槍要低一些,而這在手槍的通常作戰距離(50米左右)是足夠的,完全能夠將一個沒有防護的人擊倒。而王八盒子手槍其實是仿製的德國魯格P08手槍,但是其槍套設計過於醜陋,簡直就是一個龜殼,因此被稱為了王八盒子。

而且日本人之所以這麼設計的殺傷力稍差也是很有原因的,類似三八式步槍,日本意圖儘可能用較少的資源,達到足夠的效果,而王八盒子手槍就是如此,其殺傷力對於其作戰目標而言是足夠使用的了,而且由此帶來了較低的後座力,也更容易精確射擊,達到更好的效果。

至於很多人說的可靠性差的問題,但其實王八盒子手槍的質量遠沒有差到像一些媒體說的自殺都沒法自殺的地步,其使用的是擊針平移式設計,帶來的問題就是彈簧可靠性不足,因為使用磨損太大,所以這也是導致其故障率較高的原因所在,但該槍並不是因此就一無是處了,只要有妥善的保養和維護工作,其依然能夠發揮不錯。

而實際上當時我軍繳獲王八盒子手槍後,我軍之所以不太喜歡它的原因就是它的彈藥很難補充,8毫米手槍彈只有日軍使用,而且這種彈藥主要給日軍軍官使用,因此其彈藥很難補充到,打死幾個普通的日本兵只能繳獲到6.5毫米步槍彈,只有在稍大點的戰鬥中,打死日軍軍官等,才能獲得其隨身攜帶的少量8毫米手槍彈。而一旦沒有了子彈,王八盒子手槍就淪為廢鐵了,在這一點上,還不如當時中國自產的一些劣質手槍。


戰爭之王

圖裡並不是王八盒子,圖裡的手槍俗稱“鏡面匣子”,學名叫毛瑟手槍,德國產,可連發可單點,裝上槍托抵肩射擊可以當衝鋒槍用,彈容量為20發,是彈容量比較大的手槍之一,因此也被稱為“德國二十響”,不過毛瑟手槍的設計導致開完槍後的後坐力導致槍口向斜上方跳躍,從而使精度大打折扣,所以在歐洲毛瑟手槍並不是受歡迎的手槍,但是到了中國,萬能的中國人民發明了獨特的斜手持槍,所以毛瑟手槍的威力以及精度被充分的發揮,所以我們在影視作品裡看到的士兵用毛瑟手槍進行射擊的時候都是斜著手或者直接把槍橫過來的。毛瑟手槍在抗日戰場上功勳卓越,是能夠代表抗日戰爭的一把槍。



真正的“王八盒子”學名叫做南部十四式手槍,屬於軍官的配槍,日本在設計南部十四式手槍的時候外形仿製了德國的魯格手槍的外形,顯得更加小巧精緻,但是並沒有學到其精髓,反而有點匆匆趕工粗製濫造的意思。南部十四式手槍故障率極高,卡殼,炸膛是常事,所有配備南部十四式手槍的軍官在戰鬥中都被這把槍或多或少的坑過,有的被坑的直接見了天皇,所以在日本軍隊裡南部十四式手槍並沒有受到歡迎,反而被很多日本軍官稱為“用來自殺都會卡殼的手槍”。軍官很少會直接參與作戰,大部分都是舉著軍刀指揮軍隊,再加上本身的故障率,南部十四式手槍在戰場上並沒有多大用處,最大的用處就是等著被繳獲,所以南部十四式手槍大部分都是在屠殺無辜的百姓。因此,這把槍也是罪痕累累的一把手槍。


甍毀她城404not

王八盒子槍是日本人生產製造的叫南部十四式手槍,缺點很多專家都分析的很到位了,我呢就想說說這支槍的優點,它的戰場存在,歷史存在也說明了還是有優點的,不然侵略者用它幹嘛,裝酷?不可能吧。


王八盒子的優點:

自動方式是槍管短後座,它的閉鎖方式非常牢固,說明可靠性是不錯的。

基本就不會出現“走火”,因為採用的是空槍保險機構,如果槍內有子彈,沒定保險也不會走火,彈匣不到位是,扣扳機不會擊發的,安全性能也是不錯的。

結構簡單而且很緊湊,全槍重量也很輕,生產工藝不復雜,便於大量生產。

改進了以往日本手槍復進機左置帶來的弊端,更好的保證了持槍射擊時的平衡性和穩定性,這就是王八盒子槍射擊精度高的一個重要改進設計。

機動性能好,可在緊急情況下突然拔槍射擊,準確度很高,而且指向性特別好,設計比較人性化。

在中國的戰場上經過了實戰的檢驗,很多缺陷得到了及時改進。讓侵略者們更加的得心應手。

國際上很多人都收藏了“王八盒子槍”不光是因為它的中國名字好聽,還是有一點歷史價值的,據說它的射擊精度不輸世界名槍。



在日本侵略中國時期,“王八盒子手槍”在中國就是名槍。天南地北,男女老少,人盡皆知,直到現在。在國內甚至國際的影視作品中,都有這支槍的身影,日本軍官的標配。



“王八盒子槍”後來還有一個名字叫“北支十九式手槍”。1945年太平洋戰爭,小日本為了實現帝國主義夢,還在我國的天津,北京生成過,計劃開始不久日本就戰敗了。看來“王八盒子手槍”並不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沒用。

歡迎大家評論 關注 大中說事兒


大中說事兒

我們在觀看現在無數興起的抗日劇中,或多或少,總有一個名詞出現“王八盒子”。

其實,中國正規軍以外武裝,如八路軍早期,相比中央軍,國民黨的部隊的德國,美國裝備,大部分都還在用“漢陽造”“土炮”。

什麼是漢陽造呢?漢陽造是晚清名臣張之洞浩浩蕩蕩開創的洋務運動新興產業之一漢陽兵工廠的產物,屬於中國本土槍械,也是祖宗級別的古董,擺博物館OK,打仗?NO!所以在繳獲了“王八盒子”後,不誇張的說,我們的革命先烈心理活動是“高科技啊,鬼子的東西不一般啊”。

而對於王八盒子的威力,在地方縣誌裡,有這樣一個記載。一群第八集團軍地方分支武裝攻打鬼子的碉堡,一名隊員擊中了一個鬼子,鬼子倒下被同伴抬走,第二天又看見那個鬼子纏著繃帶出來了,又擊中被抬走,第三天又一瘸一拐的出來了!尼瑪!打不死啊。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槍射程短,有穿透力但殺傷力小,沒事還容易卡殼。

所以幸虧我軍實力發展迅猛,不然用榆木綁鋼絲做的“土炮”,用繳獲的“王八盒子”,八年的時間也許也趕不走狗孃養的日本畜生。


土田共戈17

首先需要更正題主的是,你放的圖片並不是王八盒子,而是德國的毛瑟手槍,在我國又被稱為“鏡面匣子”,而真正的王八盒子是下圖這種


看到圖片,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對。這就是影視作品中,鬼子軍官的標配手槍。

“王八盒子”本名“南部十四式手槍”,是當時日軍根據其原來的“南部式手槍”改進而來,在中國被稱為“大正十四式手槍”,當然這個名字沒有“王八盒子”那麼出名。而這款手槍在美軍中又被稱為“東方魯格”,原因是其外形酷似德制魯格手槍。

雖然外形長得像,但是性能真不在一個級別上,雖然德制盧格手槍並不像勃朗寧這些名槍一樣出名,但是其性能還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但是“王八盒子”就比較慘了,曾有美軍士兵嘲笑這款手槍“連自殺都費勁”。

可以這麼說,凡是手槍該有的缺陷它全都有,1、撞針硬度不夠,容易折斷。

2、可笑的是,竟然還有彈夾脫落這一笑柄級的嚴重問題。魯格的特點之一是可以單手退出彈夾。南部手槍自然也有這種功能!遺憾的是,該槍退出彈夾時使用的彈夾扣位置比魯格稍微向下。這就讓射擊時很容易錯誤按到該彈夾扣,造成意外的彈夾脫落。後期雖然他們也使用諸如防止彈夾脫落的彈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現象,但是又使得使用者無法單手退出彈夾。

3、走火問題,走火的原因主要是南部式手槍退出彈夾以後,槍膛裡面仍然有一發子彈。如果此時使用者沒有使用手動保險,錯誤操作或者發生激烈的震動,這發子彈就非常容易走火傷人。

4、殺傷力是硬傷,作為一把槍,據說它在距離稍遠的情況下,連稍硬一點的木板都無法擊穿。

但是這把手槍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在近距離的白刃戰和肉博戰時,它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因為其相對小巧的造型,在戰鬥中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而且該槍雖然遠距離殺傷不行,但是近距離傷害還是可以,因為其使用的是南部式8毫米手槍彈,這種子彈在人體內會造成類似於“達姆彈”的效果,給中彈人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

這款手槍在當時可謂受盡了白眼,不但日本軍方對其抱怨不斷,甚至連繳獲該槍自己使用的國軍,八路軍,新四軍等游擊隊員對其也罵聲不絕。

但是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款手槍在二戰結束時竟然還成為了一種榮譽的象徵。

配槍對於一個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僅是一把殺敵的武器,更是代表著一個軍人的尊嚴和氣節。在本宣佈投降後,大批日軍向同盟國軍隊投降,而很多蘇聯和美國軍人就瞅上了“王八盒子”,當然,這僅僅是因為它獨特的外形,作為戰利品來收藏還是很有收藏價值和意義的。

估計這一點也是日軍玩玩沒有料到的,在戰爭中受盡白眼的“王八盒子”,竟然在戰後被人所追捧,但是,這種追捧確實日本不願提及的恥辱。


老人與酒

“王八盒子”是中國人給日軍南部十四式手槍起的暱稱,至於這款手槍性能怎麼樣,這麼說吧抗日戰爭時期就是缺槍少彈的中國游擊隊、地方民兵武裝都不屑於使用。

日本軍隊在明治維新以後一直在學習歐美各國,看到各國都有統一的制式手槍裝備,因此日本也不能落後。於大正天皇十四年,模仿德國的毛瑟M1896半自動手槍(駁殼槍)和魯格P08式手槍研製出了南部十四式手槍,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在日軍中裝備的面很廣,從將軍到士官,從陸軍一般的步兵部隊到炮兵、工兵、裝甲兵等各個特種兵部隊,以及海軍和空軍的各部隊各階層,普遍裝備。

但日本完全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只是學到了德國手槍的外形,性能非常差。南部十四式手槍需要嚴格保養才能保證可靠性,一旦遇到惡劣天氣就容易卡彈不能自動上膛;手槍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在日常使用中經常發生擊發無力和擊針折斷等致命問題;由於彈匣扣設計上的失誤導致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容易走火,經常傷到自己人;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

因為南部十四式手槍在日本軍隊中大規模裝備,因此和日軍作戰的中國、美國軍隊繳獲了很多,但大家都對這款手槍吐槽頗多,號稱“自殺都嫌棄用南部十四式手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