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个人的言行事迹让你感叹这真是一个人精?

远古大熊猫


听说过“最美不过西施,最精不过贾诩”吗?此人不显山不漏水,却实在是三国第一聪明人。

他眼光深远,很有谋略,但所献之计往往损人利己,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他 的事迹。

自从董卓被诛杀之后,他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感到大势已去,便向皇帝上书 请求赦免。可是王允认为这几人(包括贾诩)是董卓的帮凶,拒绝赦免他们。

李郭二人很害怕,准备抛下军队,从此亡命天涯。这时,贾诩站出来阻止了他 们。他说:“反正你们也不要军队了,不如先打一下长安,打输了再跑也来得 及。”李郭二人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结果攻进了长安,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血腥 统治,牵连而死的百姓数以万计,几个人很是逍遥了一段日子。

不久贾诩母亲去世,他借机离开长安,回到家中,一待就是两三年,避开了李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启了他的“洗白之旅”。

随后在张绣麾下,他看出曹操志向远大,劝张绣归附曹操,随后的官渡之战也 证明了这点。当曹操欲立太子,贾诩暗示曹操,废长立幼,会造成混乱,支持曹丕,后来曹丕即位,为答谢贾诩,封其为太尉。

因而有人评价他: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活得时间最长,还保全了家人,是真正 的大智慧。


从前1那些事儿


中国历史从来不缺人精,有些人甚至精似妖,比如春秋的易牙把亲生儿子煮熟送给齐桓公吃。但是,人精往往下场不好,一朝得势一朝失势,清朝和珅就很典型。

能够做到“顶级人精”的人并不多,但是还是有的,比如著名的“十朝元老”——冯道。冯道出名到死后,女儿都要被封神,这怎么讲呢?

话说,陕西有座澄城县,县里山上有座九龙庙,庙里供奉9个龙神1个龙妃。这个龙妃就是冯道的女儿,因为她父亲“生计事十主”,所以人们就调侃他女儿“女亦飞九龙”。

冯道,字可道,河北沧州人,公元882年生于晚唐乱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活足72岁。

他无愧于政坛“超级不倒翁”,早年跟着燕王刘守光,后来又深得后唐庄公、后晋高祖、后汉隐帝、周世宗的信任,出使辽太宗耶律德光也给人家留下好印象。

无论朝代怎么更替,冯道始终受到当局的重用,死后还没有被诽谤,追封为“瀛王”、谥号文懿。这样的政客水准,让历史上大多数的人汗颜,大奸臣自愧不如、大忠臣没这待遇。

“虎狼从里求生存”,冯道对旧主子没什么恩义,只会巴结新主子,支持者认为他心里没有把这些人当皇帝看。论其他方面,冯道还是挺出彩,在国内屡次谏言君主要爱护百姓,会凭才能选拔下层人士,出使契丹则出钱赎买中原难民……

但是,冯道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非常极端?

王安石给他很高的评价: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据说,冯道出殡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悲伤撒值钱,以至于把道路两旁的树枝都变成白色。

欧阳修说他“不知廉耻”,司马光骂他“奸臣之尤”,明清时分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批判更激烈,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称之为“奴才中的奴才”。

那么,冯道对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呢?他在《长乐老自叙》结尾处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冯道的一生,真如他所言“乱世不快乐”吗?还是他为后世名声而编造的谎言?你觉得这个“超级人精”怎么样?


子屠龙


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为人处世必然滴水不漏,但太聪明也不好,容易居高自傲,小细节上得罪人可能会不自知,要说历史上哪个人最精明,我脑海里第一印象冒出来的,就是唐睿宗李旦。

作为一个傀儡皇帝,能在武则天的眼皮子底下不动声色,任由武则天把持朝政,这份气度与隐忍对于帝王来说,无疑是出类拔萃者。

总而言之一句话,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这里面的事儿很多,十分跌宕起伏,李旦的每一步棋,都堪称步步惊险,且容我娓娓道来。

李旦,于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生于长安,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自幼性格温和,谦逊好学,自青年时期便受到唐高宗的重视,一路封王,到嗣圣元年,即684年,登临帝位,称唐睿宗。

《旧唐书·睿宗本纪》: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迁洛牧。

然而时值武则天垂帘听政,李旦名为皇帝,却无实际皇权,身为傀儡,大事小事皆听从武则天的旨意,乃至于皇权分裂。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到690年,武则天不再甘居幕后,而是走到台前,废黜唐睿宗帝位,降为皇嗣,软禁于皇宫之中,武则天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称武周,年号天授。

《旧唐书》: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

这段历史,相信很多朋友都清楚,但最能体现李旦隐忍的,却是天授元年,即武则天称帝前的那段岁月,从684年李旦登基,一直到690年被废,整整6年时间,图谋大权的武则天不惜杀了一干皇亲国戚,却唯独放过这个儿子,期间经历过皇权动荡,乃至各地频发叛乱,这时的李旦经历了第一次生死抉择:


武则天让权。


何谓让权呢?

因为早在嗣圣元年,即684年,英国公徐敬业眼见武则天图谋李唐皇位,便在扬州起兵反抗,之后随着各路人马的纷纷响应,大有烈火燎原之势。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敬业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元年,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旬日间得胜兵十馀万,移檄州县。

而当时的李旦在做什么呢?

他被软禁于宫中,名义上还是皇帝,但权力却一直被武后所掌握,而武则天正因为英国公徐敬业的举兵焦头烂额,武则天便找来宰相裴炎,问他该怎么办?

结果宰相裴炎趁此机会,上书武后,请求武则天还政于李旦,毕竟唐睿宗李旦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而徐敬业等人全都是为了唐皇李旦才起兵反抗,然而裴炎的请求太过“实在”了,监察御史崔詧(chá)听说以后,便在武则天面前煽风点火,说“裴炎受到您的重用,又身为朝中宰相,已经拥有了很大的权力,如果没有异心,为什么还要让太后把皇权还给睿宗?”

果不其然,听完崔詧的话后,武则天勃然大怒,当天便将上奏还政的裴炎打入大狱,扣上的帽子自然也是谋反之罪,未过多久,便将其斩首示众。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太后问计于炎,对曰:“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监察御史蓝田崔詧闻之,上言:“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太后命左肃政大夫金城骞味道、侍御史栎阳鱼承晔鞫之,收炎下狱。丙申,斩裴炎于都亭。

李旦听说以后,立马采取了措施:

首先,他对宰相裴炎的死,并未表态。

可能有人会问,不表态也算措施?

当然,因为像宰相这种朝廷重臣,可不是说杀就能杀的,杀之前也必须得过问皇帝,但武则天直接越权把裴炎给办了,而李旦得知以后,却并未有任何言语,因为他知道这时候不论说什么,都有很大可能会忤逆到武则天,因此保持沉默,便是一种策略。

其次,又过了将近两年时间,各地叛乱如火如荼,武则天依旧忙的焦头烂额,但在垂拱二年的正月,武则天突然下诏,说要还政于李旦。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

这一招打的李旦猝不及防,于是他果断进行了第二项措施:

拒绝。

可能又有人要问了,之前武则天是紧撰着皇权不给你,想要都要不来,而今她主动说要给你,你为何又不要了呢?

这是因为李旦通过问题表面,看清了事情的本质。

他心知肚明,武则天权欲熏心,根本不可能会如此轻易的将皇权放还给自己,一方面当时的叛乱基本都是打着反抗武则天的旗号而为之,如果接过皇权,那起兵反抗的这些李唐宗亲,也就偃旗息鼓,可是武则天却仍旧毫发无伤,并且她还可以再度退居幕后,等天下打着复兴李唐正统的人们都消停了,继续垂帘听政,早已被架空,在朝中几乎没有亲信的李旦,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另一方面,李旦心知这是武则天在刻意试探自己,试探自己是否心怀复位,如果他接受了武则天的还政,基本活不到第二天的早上,当天便会被武则天用手段给谋害,但凡是有一丝能威胁到武则天权力的存在,她立马就会斩草除根,比如在垂拱二年,武则天下令,连杀南安王李颖等十二名宗室成员,几乎杀干净了李唐皇室内部能够威胁到她权力的皇亲国戚,就连刚刚被勒令自缢的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她也没放过,为的就是防止自己的权力受到一丝一毫的威胁。

说到李贤,在他被武则天治罪后,李贤的二儿子李守礼,便和唐睿宗李旦一起被软禁在宫中,然而和李旦不同的是,李守礼因为其父有罪,三天两头便会挨一顿杖责,试想如下一副场景,李旦每天睁开眼,巧不巧就看见自己的亲侄子,被吏官拉出去,说着你父亲如何如何,然后三下五除二的打一顿,这心里怎么能好受?

所以见多了武则天的手段以后,李旦更心知肚明,如果不像自己的六哥,也就是太子李贤那般惨遭毒手,只能在武则天假意提出让权后,回以拒绝。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

且李旦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多次上书拒绝,变着法的说还是武后您老人家执政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总之不停的说好话,最后武则天一看李旦果然识相,便没有再动除掉他的心思。

可见《资治通鉴》里说的也很明确:“睿宗知太后非诚心”,着实为李旦捏一把汗,为了延续李唐宗室,而费尽心思的思考,怎么才能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活下去,堂堂一国之皇,却忍辱到这种程度,不可谓心不大。

这是李旦第一次明确的让权,既甘愿被软禁于宫中,紧接着又拒绝了武则天还政给自己,两次选择都处在武则天的威胁之下,然而李旦与其他执意要反抗武则天的皇子不同,他的选择都为自己争取到了生机,可谓明哲保身,聪明至极。

第二次选择,足以可见李旦的政治智慧,实非常人能比。

公元698年,即圣历元年,由于狄仁杰等忠臣的劝诫,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武则天,终于决定将皇权归还于李唐,并将之前被她废黜的唐中宗李显召回。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狄仁杰)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三月,己巳,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戊子,庐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

当时的李显人在房州,属于被半软禁,半流放的状态,不到一年,武则天便复立李显为皇太子,皇权内部的矛盾相对缓和,聪明的李旦此刻做出了明智的决定:

对外称病。

不等武则天过问,他便上书说自己“久病不可过问朝政”,而顺水推舟把皇位让给李显,即唐中宗。

我估计武则天当时听到李旦的决定,很大概率会勾起嘴角,缓缓点头,心里可能还得念叨一句“算你小子识相啊~”

虽然当时的李旦名义上是皇嗣,而且还是刚刚退下来的皇帝,李显则比李旦早登皇位,按照这个顺序来说,理应由李旦复位,但李旦心知肚明,武则天一直重视李显,所以他没有提出任何意见,直接了当的“称病”,再不问朝政。

(图:唐中宗·李显)

这第二次主动让位,更说明了李旦的智慧,当得起聪明至极四个字。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三月,己巳,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戊子,庐陵王至神都。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

原因除了上述一部分外,还有另一部分:

在李显回朝之前,发生了一档子大事儿,有多大呢?

大概就是朝廷重臣甘愿用刀将自己的五脏剖出,以此表明李旦绝无谋反之意。

很多人都知道,武则天在称帝后,任用了像索元礼等一大批生性残忍的酷吏,命他们掌管制狱,并放权给这帮人,要求他们在整个朝中挖出心怀异见者,且当时告密成风,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即使被告密者本身清白,但只要告密者揭发其私藏祸心,便会被抓入制狱,而索元礼等人就会对被告密者严刑拷打,经过他们一番审讯,几乎就没有能活着走出制狱的,如此在武则天称帝早期,朝廷中的告密之风尤甚,而制狱那种地方,也成为了人人谈及色变的活地狱,不少皇室宗亲便是被“告密者”揭发,就算没异心的,最后也被屈打成招,而惨遭屠戮。

李旦当时遇到的,便是这种状况,虽然已经是皇权稳定的阶段,但武则天曾经对告密者大加封赏,不少人整天就想着通过告密来升官发财,尤其是李旦这种敏感人物。

果不其然,武则天收到告密说李旦想要谋反以后,当即下令调查李旦,此时李旦命悬一线,是非曲直,全都由制狱那一帮人说了算,如索元礼,如果他一心想让李旦死,绝对有各种手段能达成目的。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太后命来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

幸亏李旦的亲信,也就是当时的乐工,即负责宫廷祭祀乐舞的乐工——安金藏,当场抽刀破腹,并当众大喊:“吾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则天闻之震惊,且大受感动,便立即命人救助安金藏,同时也放过了追查李旦,李旦则因此逃过一劫。

所以结合这一点,再结合前文所说,李旦跟李显有一点不同,是他每天都处在武则天的严密监控之下,可以说分分钟就性命攸关,而李显虽然也是被软禁被监视,但好在他身在房州,不在武则天的眼皮子底下,总归安全一些,而李旦既然能在如此复杂敏感的环境中,连续两次做出规避之举,不得不说他的隐忍与机敏,实属难得。

非我夸张,因为有不少李唐皇子,最初也只是被囚禁,武则天在杀还是不杀的问题上,也曾陷入纠结,但正因为是前赴后继的反抗与起兵,导致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来他个斩草除根,为了皇权,即使李旦是她的儿子,也可以不惜一切的铲除。

毕竟算算武则天杀过的自己的孩子,简直令人发指,她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安定思公主,又毒死了自己的大儿子李弘,就是后来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又逼自己的二儿子李贤自杀,还是勒令自缢。。

(图:章怀太子李贤影视剧照)

接着又命人活活鞭死了孙子李重润,连她孙女李仙蕙、外加侄孙武延基也没放过,到最后整个李唐皇室的正统,只剩下李旦和李显两个子嗣。

甚至可以说一句,为了当这个女皇帝,她不惜大义灭亲,但凡有一丝能威胁权力的角色,一概不留。

所以李旦能在这种恐怖的环境中,存活到最后,和他个人的智慧以及策略是分不开的,外加一丝运气,比如遇到了金安藏这种“切腹佐证”的死忠臣子,再比如有狄仁杰这些老臣为了李唐的国运而不断谏言,否则李旦但凡露出一丁点异心,也早在天授元年就被秘密处决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zz这一套,讲究的其实就是看谁活的久,所以李旦在神龙元年,在隐忍了将近整整二十年以后,才有东山再起的实力,最终联合太子李显,一起发动神龙政变,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至此武周垮台,唐朝复辟。

《旧唐书·桓彦范传》:“太子(李显,之前被武则天复立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时则天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昌宗于廊下。”

后来又通过一系列事件,先后经历了韦后之乱,即韦皇后把持朝政,想要复辟武则天那一套成为第二个女帝,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杀死韦皇后之后,由李隆基提议,李旦最终接过大统,再次登临帝位,距离他首次继位,已经过了整整21年。

(图:韦皇后)

这21年,李旦始终寄人篱下,作为一个傀儡,他每日所做的,就是不断念及兄弟姐妹们的惨死,还有他那些忘不掉的酬志,可以说,如果不是能忍,或许他会早李显一步发动神龙兵变,从而夺权。

但当时的大权皆在武则天一人手中,就算李旦起兵反抗,也跟琅琊王李冲一样,战到第七天就兵败身死,甚至以李旦当时并无实权的势力来看,他根本就没有起兵造反的机会,尤其是整日被软禁在宫中,能不能活着看到第二天的太阳都是问题。

所以如果说历史上哪一个人最聪明,能说他一句人精,我觉得数次抉择正确,数次明哲保身,最终还能再次称帝,并且在退位后仍旧能作为太上皇垂帘听政的李旦,绝对算一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难揣度的,仍旧是帝王心呐~

——————

声明:本文只讨论李旦如何精明,对武则天的政绩并未予以否定,武则天在位时的确有功,推出的各项举措也使整个国家大为发展,本文只讨论唐睿宗李旦如何精明,对武则天的政绩并未予以否定,武则天在位时的确有功,推出的各项举措也使整个国家大为发展,对武则天未予否定!未予否定!未予否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strong>

——————

参考文献:

·《旧唐书·睿宗本纪》: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乾封元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迁洛牧。

——————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敬业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元年,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旬日间得胜兵十馀万,移檄州县。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

——————

·《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

——————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太后命来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太后命来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

——————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狄仁杰)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三月,己巳,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戊子,庐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三月,己巳,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戊子,庐陵王至神都。

——————

·《旧唐书·桓彦范传》:“太子(李显,之前被武则天复立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时则天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昌宗于廊下。”


钱品聚


果断三国毒士贾诩,出的计策奇狠诡谲,乱了三国诸侯、害了无数人性命却能位处高位、独善其身、落个善终。

年轻时候的贾诩就很擅长随机应变,年轻的时候做了孝廉,后因病辞官,然后回乡途中被羌族人抓了,他为了脱身,诈称自己是在羌族人心中威望很高的段颖的外孙。羌族人不敢惹,也就放了他,他走之后,除他之外的一行人都死了。有人也许说这个很简单,但是你要想想,一堆人里面就他自己能骗成功这一群羌族人,而且安全的逃脱了,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

之后的他投奔了董卓,董卓死了之后,他手下的西凉兵群龙无首,都想解散,贾诩一寻思,这要都跑了,后来朝廷追查下来可没自己好果子吃,为了保命,也为了以后能有富贵功名,于是他劝说李傕、郭汜,聚集残兵打长安,最终使得东汉又乱了好几年,死了好多的百姓。

后来贾诩可能觉得自己惹祸惹大了,于是便离开了他俩,去投靠了段煨,谁知道他却一直忌惮贾诩的能力,后来,贾诩决定留下老小,不辞而别,去投靠张绣。临走的时候,朋友说你不带走老小不怕段煨杀了他们吗?贾诩说:“段煨是忌惮我的能力,所以容不下我,这下我不辞而别,他肯定很开心,再加上他想靠我在张绣面前熟几句好话,拉拢一下关系,更会好好待我的家人”,事实证明,贾诩说的都对。

哎呀,这个人把人心都算的这么透彻,难道不可怕吗?

后来在张绣手下,有一次曹操来打,张绣投降了,但是由于曹操行为不检点,玩了人家嫂子,结果张绣不乐意,于是贾诩出谋划策,突然反叛,杀得曹操措手不及,损了大将典韦和侄子曹安民和亲子曹昂。

就在曹操大败的时候,张绣要率军追赶,贾诩极力劝阻,赵绣不听,追了过去被杀的大败;刚回来,贾诩有劝他去追,张绣半信半疑的去了,结果杀得曹兵大败。回来之后张绣问贾诩为什么,贾诩说:“曹操用兵如神,刚败的时候怕人追击,一定会用精兵殿后;主公你被打败之后,曹操放心了,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全身心后撤。”张绣这一次是真的服了,日后都对贾诩言听计从。

后来,袁绍和曹操对峙于官渡,袁绍和曹操同时排使者来劝降张绣,张绣请教贾诩,贾诩建议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投降强大的袁绍而且就算投降曹操,张绣也很担心之前和曹操的过节会被曹操记恨。贾诩说:“袁绍强大,咱们这点儿势力投降了他也不会在意,不会被重用,而且袁绍名声大,能力差,不足以成大事;曹操虽弱小,但是兵精将广,必能成大事,咱们现在去投靠他,无异于雪中送炭,他肯定会不计前嫌的重用你。”于是张绣听了贾诩的话,事后的事儿也正如贾诩所料。

加入曹操的贾诩成为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也是奇计百出,一手抹书间韩遂,轻易地瓦解了马超和韩遂联盟,把他们打回了西凉。

有一次曹操问贾诩对于自己改选谁为继承人的问题。贾诩沉吟半晌,曹操疑惑的问他在想什么?贾诩答到: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故事。曹操听后哈哈大笑。

这一手,真高啊,不动声色的说出自古立长不立贤,乱了规矩太容易出事儿了。和聪明人说话根本不用把话说透。

同时,贾诩在朝中从来不结党站队,对于家人也一直不让他们乱结交朝中大臣,对于子女后代都是好好教育,从来不与权贵、忠臣婚嫁。这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和做法,他才一直身居高位,备受两代君主信赖,多年以来,恩宠不减。


暮雨夜行归何处


有人问阿桂,哪个历史人物最“精”呢?那我会回答:当数女帝武则天的儿子唐睿宗李旦。用时下最时髦的话形容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精明”的人,他三次上位,又主动让位三次,死后美名扬。

李旦继位时武则天依旧专政,第一次的李旦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李旦深知武则天权欲熏心,自己无法施政。就因为武则天权欲熏心,导致皇权问题引得各地叛乱,这时武则天假意还政于李旦,李旦深知武则天阴谋,于是极力推辞,并劝阻武则天继续临朝。不久武则天称帝,李旦降为皇嗣,这是李旦的第一次主动让位,也是明哲保身的一举。武则天时刻想除死李旦,还好李旦自身人格魅力强大,不但没被害死,反而在很多人的保护下好安稳度日。

第二次上位,在公元698年。武则天将李显召回,聪明的李旦对外称病,以久病不能过问朝政为由,把皇位让给李显(唐中宗)。按照长幼的次序,应该李旦做皇位,聪明的李旦深知武则天重视李显。李旦的第二次主动让位,我是聪明至极。

十年后,昏弱无能的李显被自己的皇后和女儿毒杀,李旦第三次上位。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间,立儿子李隆基为太子。因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太深。李旦决定退位让贤做太上皇,自己手握兵权,让儿子(唐玄宗)处理所有政务。这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次主动让位。

唐睿宗李旦三让天下的大举动,次次明哲保身,死后还美名扬。我说自古最“精”的就是李旦,一点不过分。





阿桂趣史


三国时的刘备,真是一个人精啊。

本人出身草根,卖草鞋草席的,愣是不屈不挠,以平黄巾为名先纳关羽张飞起家,先后跟随公孙瓒,当过平原县令;投过袁绍打过袁绍,投过吕布打过吕布,投过陶谦占据徐州,投过曹操又同曹操反目结果被曹操从徐州赶到荆州,又投刘表。

凡正刘备前半生投谁谁倒霉。要不是曹操痛打落水狗,曹操也不能幸免。

刘备刘玄德被对手曹操称为英雄,“天下能称为英雄的,唯吾与使君耳"!刘备还被民国时期”黑厚学家”李宗吾大加推崇,称其脸皮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以能”哭“著称于世。动不动就能垂泪,该大哭时还能大哭,甚至能捶胸顿足痛哭流涕。

就这样,刘备就象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三顾茅草屋,请出了诸葛亮,拿下荆州益州,临死还给诸葛亮戴上精神枷锁:刘禅”能辅则辅,不能辅则取而代之”。

真是一个人精啊!


神舟六


李勣。

不管跟着谁,都会受到重用,不仅受重用,还很受尊重。

(1)向翟让献计:抢东西别抢老乡。

李勣,就是《隋唐演义》里的徐茂公,观其一生,真是神人。

他出身富豪,看见天下大乱,就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当时瓦岗军还在做着打家劫舍的勾当,李勣就跟翟让说,附近(河南滑县)这里跟您和我都是乡里乡亲的,都互相认识,不应该抢他们的东西,不如去荥阳,梁郡,那里的商旅多。翟让听他的话,果然很快就发展到万余人。

兔子不吃窝边草,抢东西不抢家乡人,要抢就抢外乡人。。。。。。

离狐徐世勣家于卫南,年十七,有勇略,说让曰:“东郡于公与勣皆为乡里,人多相识,不宜侵掠。荥阳、梁郡,汴水所经,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资。”让然之,引众入二郡界,掠公私船,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聚徒至万馀人。(《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纪七》)

(2)向李密献计:抢粮仓放粮。

李勣眼光十分的毒,看问题入木三分,当时天下大乱,盗贼纷起,李勣向李密进言,如今天下大乱,只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我们要是能抢到黎阳粮仓,大事可成。

李密听从李勣之言,抢到粮仓,发给老百姓,随便吃,十几天里,招募到二十万兵。

历史上每次乱世,大多数人只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而已,但是一般谁能想到这些?李勣说话一针见血,直接招到二十万兵。

勣言于密曰:“天下大乱,本是为饥,今若得黎阳一仓,大事济矣。”密乃遣勣领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掩袭,即日克之,开仓恣食,一旬之间,胜兵二十万余。(《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3)曲线投降,李渊大悦,赐姓李。

李勣,本名徐世勣,瓦岗寨头领李密投降李渊之后,徐世勣接手瓦岗,准备向李渊投降,可是他没有直接下投降书,而是写了一封文书给李密。

文书是什么内容呢?

徐世勣认为,这里(瓦岗寨)本是李密的,现在李密投降了,他不能带着这里的土地人民向李渊投降,这是拿他人的财富去邀功,这样做是羞耻的。于是徐世勣把本地的军民户口等详细资料整理出来,送给李密。

李渊听说之后,说徐世勣感念主人的恩德,实在是纯臣,下诏赐他姓李,改名李世勣。从此以后的到李渊的重用。

未有所属,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今宜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4)向李治: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李治想立武则天当皇后,群臣反对,特别是几个高级官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不支持。李治问李勣,李勣说,这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呢!

李治听了大悦,此后武则天为皇后,二人都非常信任李勣。

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纵观李勣的一生,堪称完美,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人精,洞察人性,他本人也是一个仁义重感情的人,先后跟随翟让,李密,窦建德,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竟然每个人都对他评价极高,信任重用,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浩瀚史海中仅觅得一人者为代表,其难度无异于上天揽月下海捉鳖,恩虑许久顿悟,能在言行事迹上流传千年不朽者唯大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6~90年生,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朝伟大史学家,文学家,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因李陵降匈奴事件为其辩护而激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极刑,但仍坚忍不拔非凡毅力写成了恢宏巨著《史记》,全书五十二万字,记录了从轩辕时代到西汉武帝时历史事件,历时13年呕心沥血,忍受难以想像艰辛,弱冠时即出游华夏名山大川,足迹远至大江南北,为了一手详实的历史资料传于后世,不顾个人安危,历尽沧桑终成就了《史记》华丽诗篇!司马迁刚直不阿,不惧权贵,坚持以史实记录,不以当权者意志为移,不因当权者好恶而改笔,实是求是书写历史。公平公正评论历史人物,在忍受了宫刑成为废人之后,仍以大无畏历史责任感坚持著书写完巨著,即使受汉武帝凌辱,在史记中也详实记录了汉武生平丰功伟绩,可见太史公无与伦比的广阔胸襟,令人叹为观止!《史记》详尽记载了中华五千年中前三千年历史风云。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坚韧不拔身残志坚意志几千年来传为最励志的真实故事代代相传!短暂的生平,伟大的创举,在史学界文学界谁与之比肩?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生平跌宕起伏,忍受常人难以忍受苦难,以无比坚强的意志,不惧压力,视个人生命荣辱于微卑不齿也,最为豪迈留传几千年一句:人固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言激励着后人保家卫国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经久不衰!伟大的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史家绝唱,时时警醒着后世以史为鉴以史为镜。知兴衰荣辱有章可循……。太史公終其一生忍受奇耻大辱于不顾,以天下事为己任,书写出了浩瀚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无以伦比精彩一笔!


用户375234117768小草


哈哈,首推五代时期的冯道啊。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瞅瞅这位,绝对的政治常青树啊有木有,虽然后世的人们(主要是欧阳修,司马光他们)在儒家传统的忠君思想下,认为冯道是“不知廉耻之徒”“奸臣之尤”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在五代那样一个混乱的时期,北方政权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民族矛盾是很尖锐的,冯道在服务少数民族君主时,也是在极力的维护汉族百姓的利益(说白了就是推进少数民族汉化)。在我个人看来这位绝对的人精,伴君如伴虎的年代下经历了十位皇帝,还能有善终(病死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追封瀛王,谥号文懿。)是真的不容易。


归庄祚明


能青史留名的,都是当时代的天之骄子。当然,有以正直闻达,也有奸诈成名,能让人感叹一次圆滑或圆通,不难,一生都让人为之拍案叫绝的,类似《鹿鼎记》里韦小宝。

另一个能被世人称道的是李鸿章,在内外交困,倍受慈禧猜疑,广受国内批抨的行情下,仍能立身立世,同时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感叹,若与李鸿章位置交换,李比他一定做得好,他不如李鸿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