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孟子講學圖

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300多年前,亞聖孟子的這句名言被他的弟子載入了與《論語》齊名的《孟子》一書中。

孟子,名軻,字子輿,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72至公元前289年之間,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也是會儒家集大成者。他與孔子齊名,因此儒家學說也被奉為孔孟之道。正是因為了他們的開創和後人的弘揚,使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幾乎一直居主導地位2000多年,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重要的歷史影響。

如果說作為“至聖”的孔子最大的成就是提出“仁”的思想,那麼作“亞聖”的孟子的最大貢獻就是完整地論述了“義”的概念。到底什麼是“義”?“義”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培養“義”?如何來看待“義”?等重大問題在《孟子》中均精彩論述。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義是怎麼來的?孟子認為:義的形成“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他巧妙地運用一個寓言來說明義的培養:宋國有人,擔心自己家的禾苗長勢太慢,就急不可耐地冒著烈日、不辭勞苦,將田地的禾苗一一拔高許多……當他疲憊不堪地回家,並且把自己的功勞告訴全家後,兒子跑到田地裡一看,滿地禾苗全然枯死殆盡……這個生動的寓言被載入《孟子·公孫丑上》,孟子以此就如何培養義,進行了精妙絕倫地闡述。他認為像這種不顧自然規律,只想主觀冒進的做法,不僅對培養義“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的兼,捨生取義著也。”孟子從生死的極致來嚴肅地看待“義”,以簡明而莊嚴的語言,闡明瞭這個重大命題。特別強調,當我們在“義”和生命二者作出唯一選擇時,應該“捨生取義”。這就後世所謂“捨生取義”。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上》。

雖然,孟子將“義”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並與孔子提出核心思想“仁”並列,但“義”是孔子首先提出,這一事實毋庸置疑。

在孟子之前的一兩百年前,孔子在《論證》中多次提到了“義”:“見得思義,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仕無義”……他在《禮記》裡說:“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

也是把義作為“仁”之下的二級命題來看待。這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直到宋代的程朱諸子對此都有更深入地論述。

從孔子到“仁”到孟子的“義”,還有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淵源,更有思想文化的傳承。

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大義滅親圖

早年,春秋時的衛莊公有個公子州籲,因是莊公寵妾的兒子,受到莊公格外寵愛,喜歡舞槍弄棒,惹是生非。衛國大夫石碏多次勸諫莊公說:“應當對公子州籲嚴加管教,別讓他走上邪路。不料,到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公子州籲竟然弒父莊公而自立。用正道去教導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大夫石碏得知兒子石厚正是州籲的幫兇,就痛下決心設計派人赴陳國,於當年九月,殺死兒子石厚和元兇州籲,並擁立莊公弟弟公子晉繼位是為桓公。這就是著名的典故“大義滅親”。

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董狐直筆圖

春秋時期,晉靈公十分殘暴,正卿(國相)趙盾苦苦勸諫仍無濟於事。晉靈公竟想殺趙盾,他倉皇出逃。周匡王六年(公元前607年),趙盾的弟弟趙穿在桃園行宮弒殺了昏君晉靈公。趙盾回到都城。晉國太史董狐在史書記錄:“趙盾弒其君”。趙盾連忙解釋:太史大人,您搞錯了吧,不是我殺的國君。董狐說:“你身為上卿,國君被弒,你逃出國都,沒有離開國境,回到都城,你卻不追查兇手,你不是主謀還會是誰!趙盾啞口無言。孔子稱讚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齊太史劇照

史官前仆後繼,以生命來捍衛歷史的尊嚴。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齊國的權臣崔杼弒殺了齊莊公,立莊公弟弟杵臼,是為齊景公。齊太史在史冊上記載:“崔杼弒其君。”崔杼殺了這位太史。因為太史之職是家傳世襲,被殺的太史的兩個弟弟先後繼任太史還是這樣寫,都被殺了。繼任的第四任太史仍然這樣寫,崔杼終於折服,而沒有再殺他。有個名叫南史的史官聽說太史兄弟相繼因直書被崔抒全部殺害,自己就決心用生命捍衛史冊的真實。他緊握著寫著“崔杼弒其君”的木簡前往朝堂,途中得知第四任太史的真實記錄已經得到朝廷公認,才中途返回。齊史官“身膏斧鉞”的事蹟,南史和太史們的不畏強暴,秉筆直書的壯舉,被譽為後世史官的典範。

這些史官大義,都被如實地載入《春秋左氏傳》,孔子在整理《春秋》時,既運用了“一字之間,足見褒貶”的春秋筆法,又加了畫龍點睛的評語,從實踐上,對“義”進行深刻總結。此後,《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管子·小匡》(後人的託名之作):“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等大量經典都運用視死如歸的典故,來形容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生命的大義壯舉。

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田橫五百壯士圖》(油畫局部,徐悲鴻作)

漢高祖統一天下,齊王田橫帶領五百壯士逃入東海一個小島。高祖就派使者召他入朝,田橫卻堅辭不受。使者回奏高祖。劉邦為了消除他的顧慮,下詔給衛尉酈商(其兄酈食其被田橫所殺)說:“有敢動齊王田橫及部從者,立刻誅滅九族!”派使者告知田橫,並且傳旨:“田橫進京,大可封王,小則封侯;若不來,即行剿滅。”田橫只好帶兩個隨從,前往行在洛陽。當他到離洛陽三十里的屍鄉(今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驛站,就對漢使說:“我為人臣朝見天子,應沐浴為敬禮。”就停下來。他對隨從說出心裡話:“當初,我田橫和劉邦都是南面稱孤的王,如今他做了天子,我卻淪為階下囚。何況我烹殺了酈食其,卻要與他的弟弟酈商同朝為官,縱然因皇帝的詔命,沒人殺我,我也羞愧難當?天子召我來朝,無非想見一下我的容貌。我割下自己的頭,你們快馬飛奔三十里,容貌還不會改變……”遂引頸自刎。高祖淚如雨下,感嘆:“不起呀!田橫是平民百姓出身,兄弟三人相繼為王!”以王禮安葬田橫。已拜都尉的兩個隨從,當場自殺為田橫殉葬。劉邦又派使者召其餘五百部下進京,這五百人聽到田橫已死,就紛紛自殺。從田橫到五百壯士,莫不是為了他們心中的義而壯烈犧牲……正是孟子所謂“捨生而取義者也!”

西漢太史令司馬遷當讀到《孟子》,頗為感慨地說: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司馬遷正是從孟子而立“義利觀”,這正成為古代知識分子堅守“義”,保持一種孟子“浩然之氣”的傳統。

“義”在中世紀的中國,並不是僅僅停留在哲學經典,而是深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人層面,乃至於人們骨髓和血液之中,就連決獄斷案也得嚴格按照“義”的精神,來裁決。兩漢之世,盛行“春秋折獄”(按照春秋大義來判決案件)之制蔚然成風。

漢武帝時代,發生一起案件,某甲的父親與人爭執,竟然相互毆鬥起來。只見,對方揮劍直刺甲父。某甲見狀,急忙抄起一根木前來幫助父親,以棍直擊對方,不料卻正好重重地將自己父親擊打成重傷。地方官員擬以忤逆之罪,傷父之實立案定罪,但又吃不準。博士董仲舒則經查問判定:從事形式上看是某甲傷父,應判忤逆;實則為救父,系誤傷。以春秋大義來判決,則無罪。原被告雙方和地方官皆心悅誠服。其成功的奧妙正是在於義。

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蘇武牧羊圖

漢代蘇武出使匈奴被囚北海牧羊十九年不屈節的故事家喻戶曉。500年後的十六國、北魏時代有一位使臣——於什門,不辱使命21年(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考證),而《魏書》中記載是24年),其感天動地的事蹟卻鮮為人知。於什門出生在五胡亂華的十六國、北朝時代。他本身應該是漢人,卻在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北魏(建國初期尚未統一北方時)當小官,有趣的是他竟出使一個鮮卑化的漢族地方割據政權——北燕,被出使國囚禁了長達二十一年,於什門的可貴之處就是他雖然不具備蘇武那麼多優勢,僅就其被囚時間竟然比蘇武還長兩年或者五年,就其所遭受的迫害比蘇武更嚴重,但卻表現出了與蘇武一樣高尚的氣節。蘇武的事蹟不僅以洋洋二千七百四十八字的大篇幅載入《漢書》,而且二千多年來被世人廣為傳頌。於什門的事蹟僅以二百五十二字,簡短地見錄於《魏書·節義列傳》。這組列傳還是整個《魏書》的第七十五部分。於什門傳則被排列在所有二十位節義之首。史冊對他好價,天子對他有表彰。在節義列傳之前有引言(序言),傳後有讚語,均給予於什門極高的評價。引言曰:“大義重於至聞自日人。慕之者蓋希,行之者實寡。至於輕生蹈節,臨難如歸,殺身成仁,死而無悔,自非耿介苦心之人,鬱怏激氣之士,亦何能若斯。僉列之傳,名《節義》雲。”;而讚語見諸於《魏書·於什門等傳論》 曰:“於什門等或臨危不撓,視死如歸;或赴險如夷,惟義所在。”於什門和蘇武樣堅守節操大義,為千秋傳頌。

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韓愈像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皇帝派使者去鳳翔法門寺迎請佛骨,從扶風法門寺到長安綿延400裡“經天燭地”,王公大百姓,為之貢獻傾家,甚至為敬大體上佛骨而自殘。“有竭產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養者。”此時,深知“朝斥一人,夕貶萬里”嚴酷現實的當朝刑部侍郎的韓愈,卻不顧高官厚祿和家性命,毅然上書——《論佛骨表》極力勸諫不要迎請佛骨,憲宗“大怒,將加極刑”,好在經宰相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盛怒未消憲宗終將韓愈遠貶為潮州刺史。

時值初春(春節期間),韓愈被迫上路,貶謫途經風雪瀰漫、雲橫雪湧的秦嶺時,車馬難行。他愴然寫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詩篇,表達了詩人為民請命,以江山社社稷為念的凜然大義。

南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首都安,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被俘。元朝許以高官厚祿,他仍堅貞不屈,英雄就義於大都(今北京)。他的《正氣歌》浩然正氣貫日月,為天地綱常之命,為人倫道義之根。他身處牢獄之中,仍然一身正氣,民族大義,感人至深。就連元朝君臣都油然而生敬意……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成功篡位後,請“讀書種子”、第一大儒——方孝孺為他起草登基詔書。明成祖降榻,好言相勸:“方先生不要再折磨自已,我是想效法周公輔成王。”方孝孺在朝堂之上,公然痛斥明成祖不該謀逆篡位……自已被凌遲磔殺,並且被處以中國歷史上最為殘酷的夷滅十族,株連坐死847人(一作873人)。方孝儒化為義薄雲天的浩然正氣……

王丹譽:浩然正氣滿乾坤

譚嗣同絕命詩《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維新義士譚嗣同絕命詩——《獄中題壁》。詩中充滿了維新志士“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悲壯,更散發出豪情義氣。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廢除新法,緝拿維新黨。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設法營救光緒帝。當徹底失敗後,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用自己熱血來喚醒民眾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的抗爭。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

1948年8月12日,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因拒食美國救援麵粉而患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歲。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重病,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最終,堅守了一箇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大義。

1927年4月28日,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李大釗慷慨高呼:“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西交民巷北洋軍閥的京師看守所內,時僅38歲。大釗先生正是在獄中受盡敵人的酷刑,但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用自己生命承諾了“鐵肩擔道義”誓言。為了紀念他的人們把正義精神,人們把他就義地改名為“正義路”……

(王丹譽傳統文化隨筆:仁、義、禮、智、信系列之二《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