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龍
第一,沒有一個正統的皇帝。中國曆朝歷代都非常重視統治者的合法性。明朝因為崇禎吊死在煤山,三個皇子沒有到南京。福王朱由崧是崇禎皇帝的堂兄,是可以做合法的繼承人。但政敵編造出了“南京太子案”,動搖南明皇帝的合法性,內戰不斷,直接導致江北防線的空虛,清軍趁虛而入,俘虜弘光帝。其後的“魯監國”、“隆武帝”都不具有合法性,又為了爭奪皇位,於是爆發了“魯監國”和“隆武帝”的內戰。
第二,皇帝的個人能力也不相同。弘光帝據史書記載就會大修土木,沉迷女色。隆武帝雖然有“撫賊抗虜”的決心,但奈何帝位不正,受制於鄭芝龍的挾持和清軍的迅速南下,一年就旋即滅亡,沒有什麼作為。魯監國急於和隆武帝爭奪皇帝位子而內鬥,永曆帝作為崇禎皇帝的堂弟,即位名正言順,但是,第一,他即位比較晚,他在即位的時候,南明已經失去了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第二,永曆帝即位後也開展了與“隆武帝”弟弟“紹武帝”的內戰,消耗了實力。第三,永曆帝本身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抗清政策和政治手腕,先是依靠明朝在湖廣、雲貴、兩廣的地方政權,後是依靠大西軍的歸順,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隊伍,始終沒有自己的班底。
趣史妙文
南明成立後,無法與滿清實現南北對峙,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內鬥。先說一下南明成立時候的情況吧,當時的南明依然佔據著全國大部分的領土,並且南京和北京一樣有全套的行政系統,可以有效的傳達政令,而且南明佔據的長江之南已經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了,有足夠的賦稅能保證政府運轉,但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加持下,南明連20年都沒堅持到,真可以說是自己作死,誰也救不了。東晉和南宋成立的時候,條件遠不如南明,但是堅持的都比南明久遠,只能說朱元璋的子孫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南明迅速滅亡的原因吧。
第一條是最高領導人沒有號召力也沒有能力來力挽狂瀾。明朝的合法領導人崇禎皇帝死得太突然,沒有指定繼承人,崇禎皇帝的兒子們也沒有逃出北京城,這就導致南明成立的時候沒有合法的最高領導人。沒有合法的繼承人,那麼南明就只能在眾多散佈在南方的朱家王爺們中選一個當皇帝。恰恰就是這一點是 南明滅亡的直接原因,因為首先有資格當皇帝的王爺有好幾個,這就導致誰也不服誰,而且這些王爺每一個都蠢的和豬一樣,全憑下面的人在鬥,自己沒有能力領導大家。南明從成立後,最高領導人就只知道吃喝玩樂,明朝長期把藩王當豬養的後果就在這個時候顯現出來了。
第二條是當時南明朝廷也是內鬥不止,大臣們各懷鬼胎,每個人分屬不同的勢力,支持不同的王爺,希望讓自己有擁戴之功。讓南明的大臣們每天奔忙的不是如何抵禦滿清,而是互相扣帽子整治對方。東林黨們為了獨霸朝政,不斷指責和他們意見不和的人是閹黨,連史可法這樣後來被譽為第一忠臣的人都受不了誣陷和圍攻,只能遠離朝堂去揚州戍邊,可見當時朝廷內鬥有多麼厲害。南明的朝堂上下全力內鬥,而北方的滿清卻是萬眾一心,誰能贏得天下,結果就很明顯了。
第三條是南明的軍隊也有問題,人數很多,卻是烏合之眾。明朝的精銳部隊在滿清入關的時候已經拼光了,南明的軍隊主體多是起義軍的降兵和強徵的農民,這些人根本沒什麼戰鬥力。更壞的是,南明朝廷在危亡的狀態下,依然不信任武將,實行以文制武的制度,而且文官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在武將中間挑撥離間,讓武將們不能合作,以至於武將們被滿清各個擊破。
第四條原因是滿清的政策順應人心,因為當時的滿清心裡知道自己實力弱小,所以爭取各地的實力派支持是自己能否佔領天下的關鍵。當時只要願意和滿清合作的漢人,滿清都給予高官厚祿,所以北面降清的明朝武將積極南侵。而且南明的文臣武將也知道滿清的政策,知道南明失敗了,還可以投降滿清繼續自己的榮華富貴,所以大臣也沒有危機感,不出死力。
看完上述四條原因就會發現,南明堅持不到20年是有原因的,內鬥真是太可怕。同樣的亡於內鬥的還有後來的太平天國,都是還沒打下江山就開始互相爭鬥。有個故事講兄弟兩個商量打下野鴨後怎麼煮比較好吃,因為爭論這個還打了一架,豈不知野鴨早就飛走了。用這個故事形容南明真是太貼切了。
西山濁酒
南明是1644年大明崇禎皇帝自殺殉國後到1683年臺灣鄭克塽投降為止,長達三十多年間南方各地為反抗滿清而迎立明朝散落在各地的藩王為旗號,公認的有弘光、隆武、紹武、永曆及魯王監國。
南明之所以沒有像南宋一樣保有半壁江山主要原因有:
1.吏治腐敗,明朝官員俸祿極底,從朱元璋時代開始越到後期無官不貪,屍餐素位,像錢謙益等偽君子。
2.政令不統一,南方各地藩王眾多,誰都想當首義功臣,各自為政,甚至互相攻擊,導致被滿請各個擊破。
3.軍閥割據,南明自弘光朝開始的江北四鎮,到最後的李定國大軍,一直沒有自己直屬軍隊,而是依靠各地軍閥或者收編的流寇。
4.內鬥,明朝後期官員之間結黨營私,南明更甚,相互傾軋。
南明明面上擁有百萬大軍和龐大的經濟基礎,實際上這些都不受朝廷控制,再加上像錢謙益等偽君子、鄭芝龍等軍閥縱然有史可法、李定國忠貞之士也是無力迴天。
最後的騎兵90
南明這段歷史現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為什麼?因為很多穿越小說都描寫的是這段歷史,小說中主人公都是穿越到這是階段開始蓄積力量,實現反清復漢的。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南明從成立之初就已經確定了他的悲催的結果,最終在歷經三十九年以後,被滿清所滅。南明佔據著當時中國最富饒的的江浙地區,又有湖廣,江西,雲貴能戰之病兵,為什麼卻打不過滿清部隊呢?
南明成立之初就一直存在著,皇權之爭,權利之爭。當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之後,其三個兒子都沒有及時跑到南京,而此時滿清軍隊又忙著對付李自成的大順國軍隊,一時顧不上長江以南之地,這就給了南明創立建國的時機,到在選擇誰來當皇帝,個懷鬼胎的大臣們,武將們分分鬥法,全部心思都集中在皇權和個人權利之上,無心顧及對清作戰,從幾次爭論不休,虎頭蛇尾的北伐就能看出來。此外,南明繼承了明朝文貴武賤的傳統,文官集團既想利用武將保護南明政權,又時時刻刻提防武將掌權,並在各個武將中挑撥離間,使南明劉澤清,高傑,劉良佐,黃得功之間矛盾不斷擴大,最終在面對滿清入寇之時,不能協同作戰,被各個擊破。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南明的軍隊一部分是起義軍之降軍,如高傑所部,還有就是鎮壓起義軍的部隊,以及在當地強徵的農民,軍隊缺乏訓練。反之,滿清軍隊正是最鼎盛時期,而且還有大量參加過對清作戰的北方降卒,尋找經驗豐富。正是這各種原因造成了南明的短命。從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到永厲三十七年即公元1683年,僅僅歷經三帝三十九年就被滿清滅國。
懂知識的小胖子
最近看顧誠老先生寫的《南明史》,邊看邊嘆息,歷史上給了南明太多機會,可是南明抓不住啊。從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到最後永立帝逃往緬甸,南明政權內部就沒有停止過內鬥。我就奇了怪了,你說人多心雜還說的過去,畢竟各有各的利益。可是到了緬甸才剩下幾百人,永立帝帶過去的那些大臣還在內鬥,我就不明白是不是我們這個民族出了問題。
你看同時期的滿清,人口才多少?三十萬,六七萬滿洲兵,他們不是人心齊能滅人口達到一億的漢人江山?你可以說當時滿人少,所以人心齊,可是到了他們入主中原,各方勢力加入,滿族政權依舊可以團結各方勢力,為什麼會這樣?難道真是我們漢民族的劣根性?
看南明歷史,我覺得南明之所以沒有像南宋和東晉那樣維持半壁江山,很大的原因就是內部不團結,各方勢力相互不配合。你不配合就算了,你看看南明歷史,南明各方勢力相互攻伐的記載就不在少數,大敵當前他們考慮的不是國家大義,考慮的只是個人得失,所以南明焉有不亡?
如果鄭成功,孫可望,何騰蛟,瞿式耜…這些人拋開私心,團結各方反清勢力,比如大順軍餘部和大西軍餘部,我估計南明非但不會滅亡,說不定還能收復失地,可是沒辦法,歷史就是歷史,後人再牽強附會都沒意義了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其一,缺乏權威。南明一直就沒有唯一的權威,而在集權社會,沒有權威比有再差的權威都可怕。位置空著,誰都想去坐坐,攘外先安內的思想古已有之。
其二,黨爭內鬥。東林黨和閹黨的內鬥,從天啟朝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不問對錯,只認是非,實在是明亡第一原因。
其三,軍閥割據。江北四鎮除了高傑稍好,其餘全是軍閥,左良玉也是。軍閥是有獨立意識的,他們自己的利益高於國家利益。
其四,實力太差。明朝精銳軍隊已經在和李自成、張獻忠、皇太極的戰爭中消耗殆盡,剩下的雖不是老弱殘兵,但已不是清軍的對手。
Mr機械馮
明末明朝軍中已經出現了官兵私有化的情形,有些有似於唐末的藩鎮割據,南明政權剛建立的初期,面對北方的滿清弘光朝廷部署了著名的江淮四鎮。
江淮四鎮即:高傑、黃得功、劉澤青、劉良佐四將的防區。弘光朝廷為了解輕自己的負擔,著令四位將領在自己的防區自主籌募軍餉。江淮四鎮成型後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小集團,南明政權又把人事任免、賦稅徵收之權下放給了四鎮,這些將領的情形同中晚唐時的藩鎮也相差無幾了。以至尾大不調,同弘光朝廷離心離德,至清軍南下之際,四鎮為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先後投降清軍;這樣一來,江南門戶洞開;弘光朝廷的軍力又是以四鎮為主,四鎮降清,弘光朝廷已無兵抵禦清軍兵鋒,督師史可法守揚州,手裡也只有數千兵勇,揚州失守,清軍長驅直入,直接促使南明弘光政權的覆亡。
再有南明內部始終處於多核心的局面。
南明先後經歷了福王、魯王、桂王、唐王等好幾個政權。與北宋亡時諸皇子被俘,只有康王趙構倖免,因此趙構是唯一的合法繼續人。同南宋一比較南明的局勢就太複雜了。崇禎死後,三個皇子下落不明,一大群王爺們就開始爭奪皇位。
弘光朝建立前就出現了福王與潞王爭位的情況。待福王敗死,潞王降清以後,唐王和魯王又開始爭奪皇位。到了最後只剩下桂王朱由榔,而此時的南明也只剩下西南二三個省份的地盤;已無力同強大的清廷抗衡。即便是最初的弘光政權也僅能控治江南地區,嶺南和西南地區根本不理睬弘光朝廷。
正是這種多核心、數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導使南明無法將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被清軍逐一擊破。東晉、南宋都是單核心政權,能夠統一調配各方資源,人心又易凝聚;因此也守住了南方半壁江山。
由於自身內部太多的矛盾不能調和,內訌不已的南明政權無法與清廷形成劃江而治的態勢;歷史也沒有再一次重現南北朝的輪迴。
賀皞
1、明朝滅亡地比較倉促,崇禎皇帝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就導致了北京被攻克後,沒有統一的領導。南明政出多門,先後有幾個王存在,互不統屬,極大地分散了力量和降低了行政效率。
2、內訌嚴重。南明開始帳面上實力強大,軍隊有一百多萬。實際上好多軍隊戰鬥力很弱,加上內部矛盾重重,各地將領傭兵自重,南明、大西、大順之前互相消耗,減輕了清軍的壓力。
3、防守力量分散、薄弱。當時明朝的精銳幾乎已經在與清軍、農民軍作戰中消耗完了。清軍下南方之際,長江防線由東到西分別由江北四鎮、左良玉、張獻忠控制,大都對清軍畏敵如虎,一觸即潰。長江防線都守不住,長江防線漏洞太多,怎麼劃江而治呢?
像一陣風吹
南明也算朝廷?開什麼玩笑,一群朱家不肖子孫被一群各懷鬼胎的文武勢力把持著,為了一個不存在的未來,博弈眼下的正統性。如果真是這樣,即使是朱元璋在世,也挽不回來大明江山。
朱元璋的時代,施行的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啥意思就是管他什麼正不正統,槍桿子攥在手裡,有錢有糧,打架才帶勁,才有話語權。
南明那些政權小勢力,面對強敵不思進取而是互相踩踏掣肘,非要弄個正統才肯罷休。可是誰是正統呢?都說自己是,誰也不服誰。正好滿清在進攻過程中也時常受阻,倒不如讓南明各方勢力先打個你死我活,再坐收漁人之利!
沒用的貓
南明政權根本不存在,因為從皇帝、國都、軍隊、管轄範圍、基層政權,都沒有統一政權的特徵。說南明,是對朱明朝殘餘勢力的統稱,僅是為研究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