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除了桂王、唐王、魯王、福王還出現了哪些政權?都是怎麼滅亡的?

外賣小哥金小欠


南明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對於南明的概念,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

狹義上的南明指的是從朱由檢在北京殉國後,由一些殘餘的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權。主要的有福王建立的弘光政權,唐王建立的隆武政權,桂王建立的永曆政權,以及由魯王建立的“魯監國”政權。當然這些政權都是南明當中比較大,存在的時間相對比較長的政權。這些政權除了魯王朱以海稱監國外,其他的三個政權的最高統治者都稱皇帝,而且都有自己的廟號和諡號。在錢海嶽先生的紀傳體《南明史》當中,這幾個政權的統治者的事蹟都以本紀的體例書寫。

當然,在明朝滅亡的那個時期,各方勢力混戰,因此在這幾個主流政權外,還有一些非主流的南明政權:


一、紹武政權

紹武政權的建立要追溯到隆武政權覆滅。因為鄭芝龍的出賣,清軍進入福建,隆武政權滅亡。南明的廣西巡撫瞿式耜與兩廣總督丁魁楚擁立在廣東避難的桂王朱由榔擔任南明的監國。但清軍的鐵蹄並未停止進攻。在攻滅隆武政權後,清軍一路南下,攻破了贛州,準備向廣東發起進攻。懦弱膽小的朱由榔見狀撒腿就跑,拋下擁立他的廣東軍民逃到了廣西梧州。

廣東軍民見到朱由榔這幅德行,就對他不抱什麼希望了。但必須得找一個明朝的宗室來組織大家抗清。這個時候原隆武政權的大學士蘇觀生聯合廣東一些官員以兄終弟及的名義,擁立來此避難的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監國。這是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來。朱聿鐭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是接受了蘇觀生等人的擁立。而且朱聿鐭在當監國三天後,就急急忙忙地稱帝,改元紹武。紹武政權正式建立。

紹武政權建立的第一件事並不是抵抗滿清的進攻,而是與南明的另一個政權永曆政權內戰。紹武政權建立的消息傳到梧州後,朱由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率領他的支持者來到廣東肇慶,在此即皇帝位,改元永曆。這下在廣東就有了兩個皇帝。

先稱帝的朱聿鐭和蘇觀生等人自然不能容忍這種事情。於是蘇觀生讓手下大將率軍隊進攻肇慶。面對紹武政權的進攻,永曆政權的人也不甘示弱,同樣組織起了一支一萬多人的軍隊迎擊。雙方在廣東三水縣城附近交戰,紹武政權的軍隊大敗。永曆政權的軍隊本想趁此一舉消滅紹武政權,但途中中了埋伏,全軍覆沒。永曆帝見狀,又趕忙率領百官逃到了湖南。

就在紹武政權取得大勝之際,清軍的鐵蹄已經進入了廣東。1646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偽裝成南明軍隊,進入廣州。等到紹武帝等人發現是清軍之時,已經為時已晚。廣州很快就被清軍攻陷,維持了一個多月的紹武政權滅亡。紹武帝朱聿鐭被清軍俘虜,自縊身亡。


二、潞王監國政權

在弘光政權覆滅之時,弘光朝的大學士馬士英帶著弘光皇帝的母親鄒太后逃到了杭州。馬士英本想等著弘光帝朱由崧成功突圍,但沒想到卻等來朱由崧以及諸多明朝藩王被清軍俘虜的消息。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馬士英就讓太后下懿旨,讓前來杭州的潞王朱常淓任監國。

朱常淓這監國的位置還沒坐多久,清軍就就殺到了浙江。貪生怕死的朱常淓決定向清軍投降。1645年6月14日,清軍兵不血刃地進入杭州,潞王監國政權滅亡。朱常淓與其他被俘虜的明朝藩王一起被清軍帶到了北京。第二年,清朝政府以在京的明朝藩王企圖擁立朱常淓造反為名,將朱常淓等諸多明朝藩王處斬。


三、靖江王監國政權

在潞王監國政權覆滅後,明朝的一些支系藩王開始躍躍欲試,準備過一把皇帝的癮,靖江王朱亨嘉就是這樣一位藩王。從名字上來看,朱亨嘉和其他的一些明朝藩王不同,他的名字裡並沒有金木水火土這樣的元素在裡面。因為他並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而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後裔。按照皇位的繼承順序來說,除非太祖的子孫都死光了,否則絕不可能輪到朱亨嘉繼承大統。偏偏朱亨嘉又是一個極具野心的人。弘光政權覆滅後,朱亨嘉認為自己當皇帝的機會來了。

1645年八月初三,朱亨嘉自稱監國,將桂林改成西京,至此朱亨嘉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在朱亨嘉建立政權的時候,唐王朱聿鍵和魯王朱以海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相比於朱亨嘉,唐王與魯王更有資格繼承皇位。因此許多的南明大臣都不把朱亨嘉這個監國放在眼裡。於是朱亨嘉決定搞一個大新聞。當時的廣西經濟較為落後,不適合作為抗清的基地。於是朱亨嘉決定要進入廣東發展。

就在朱亨嘉剛剛進入廣東沒多久,隆武帝就命兩廣總督丁魁楚從梧州發兵,打敗了朱亨嘉的軍隊。朱亨嘉見狀逃回桂林。這時廣西的一些官員見此,紛紛發兵進攻桂林。很快桂林城破,朱亨嘉被俘,靖江王監國政權滅亡。之後朱亨嘉被隆武帝軟禁於連江,不久被隆武帝派錦衣衛所殺。

(現存的廣西靖江王府)


四、益陽王監國政權

在弘光政權覆滅之時,駐守撫州的明朝的益陽王朱慈炲在手下的擁護下,稱監國,並且還任命了一批中央官職和地方官。但益陽王本人並沒有什麼治國治軍的經驗,軍隊基本上由保寧王所掌控。但偏偏這個保寧王暗地裡已經投降了清朝。在李成棟率清軍進攻江西之時,保寧王作為內應出賣了監國益陽王,致使益陽王監國政權覆滅。益陽王本人被趙懷民救走,之後為避風頭,益陽王出家為僧。為避免被當地人認出,益陽王又逃到了尚處南明控制下的廣州。廣州被清軍攻破之時,益陽王也被清軍所殺。



廣義上的南明還指的是朱由檢在北京殉國後,一些繼續打著明朝旗號,與清朝作戰的政權。這些政權就不限於是明朝宗室建立的了。

一、明鄭政權

在隆武政權崩潰後,不肯隨父親投降清朝的鄭成功繼續在廈門、金門等地繼續堅持抗清。雖然鄭成功在1649年就奉永曆政權為正朔,但實際上鄭成功並不聽從永曆政權的命令,很多時候鄭成功都是自己獨立作戰。鄭成功的軍隊作戰能力也非常強大,最輝煌的時候,鄭成功的勢力範圍遍及整個中國東南沿海。但因為鄭成功與其他的抗清力量沒有配合好,最後無奈被清軍擊敗。


(鄭成功雕像)

既然在大陸地區一時無法戰勝清軍,鄭成功決定把目光放到更遠的地方。正好這個時候,曾經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做通事的何斌前來投靠鄭成功。何斌就向鄭成功建議,收復被荷蘭人佔領的臺灣,以此作為抗清的後方。鄭成功聽後採納了何斌的建議。1661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出發前往臺灣。經過幾次激戰,駐守臺灣的荷蘭軍隊向鄭成功投降,至此臺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在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鄭成功去世。鄭成功之子鄭經承襲了鄭成功延平王的爵位。在永曆皇帝被殺後,鄭經將臺灣改稱東寧,自稱為"東寧國王"。雖然鄭經仍然保留永曆的年號,但已經徹底與原來的南明政權脫離了關係,儼然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

鄭經去世後,臺灣的鄭氏家族又陷入了內戰。此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平定了內部叛亂後,決定出兵臺灣。1684年,清軍佔領澎湖,直逼臺灣本島。明鄭最後一任君主鄭克塽自知無力與清軍對抗,向清軍投降,明鄭政權滅亡。


二、陝西農民軍政權

陝西的農民政權源於李自成農民軍的殘部。李自成在被清軍擊敗後,退回了自己的根據地陝西。但清軍在投降明軍的配合下,很快就殺入陝西。李自成主力被迫撤離陝西南下。當然有部分李自成的軍隊沒有撤出,就留在了陝西,投降了清朝。1645年,清軍調集主力南下與弘光政權作戰,陝西的兵力空虛。原大順軍餘部的賀珍等人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擁立原來明朝的秦王作為名義上的“君主”。但不到一年,這個政權就被清軍剿滅。


三、夔東十三家農民政權

夔東十三家源於李自成農民軍殘部。李自成被殺後,其大順軍餘部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原先李自成手下的李來亨和郝搖旗等人決定聯合南明政權,共同抗清。但因為李來亨等人在南明政權內部被排擠,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單幹。經過多年的征戰,李來亨等人在四川和湖北交界的茅麓山,以此為基地進行抗清運動。

在基本剿滅了永曆政權後,清軍決定對夔東十三家農民政權發起總攻。康熙元年,清廷下詔四川、湖廣和陝西三省長官,令他們組織軍隊,包圍了茅麓山地區,準備對夔東十三家發起總攻。李來亨等夔東十三家的將領面對來勢洶洶的清軍,並沒有膽怯,而是組織軍隊從容作戰。但無奈敵眾我寡,加上彈盡糧絕,茅麓山在康熙三年被清軍攻佔。李來亨父子及其他一些義軍將領壯烈犧牲,餘下的部分將士被迫投降清朝。至此,夔東十三家農民政權覆滅。夔東十三家農民政權的覆滅,標誌著中國大陸地區公開以恢復明朝統治為旗號的抗清運動結束。因此,南明史研究專家顧誠將夔東十三家的滅亡,作為南明覆滅的標誌。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政權,南明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政權,這裡就不一一敘述。從南明內部有非常多的政權,但這些政權之間並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聯合作戰機制,導致了被清軍各個擊破。回望這段歷史,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卜客思


南明政權自1644年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稱帝開始,到1681年清軍攻取臺灣而告終。普遍認為,南明政權歷經“四帝一王”,即除了問題中提到的福王弘光帝魯王監國唐王隆武帝桂王永曆帝之外,還有唐王之弟紹武帝,以及在臺灣監國被奉為明朝正統象徵的寧靖王朱術桂。下面簡要講一下。

第一個政權是崇禎十七年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馬世英和東南四鎮擁戴下在南京建立的政權,年號弘光,史稱“弘光政權”或“福王政權”。這個政權為東閣大學士馬士英和閹黨、兵部尚書阮大鋮所壟斷,內部矛盾重重。民族英雄史可法受排斥,以督師之名駐守江北揚州。弘光政權僅堅持了八個月,就在1645年4月,清軍豫親王多鐸兵臨南京城下,史可法殉國,福王被俘,被送往北京處死,弘光政權滅亡。

南明第二個政權是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戴下於順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建立的,年號隆武,史稱“隆武政權”或“唐王政權”。次年,清軍入福建,他向南逃亡,在汀州(今福建龍巖市長汀縣)被俘不屈絕食殉國。

南明第三個政權是桂王朱由榔於順治三年(1646年)在廣東肇慶建立的,年號永曆,史稱“永曆政權”。這個政權後來退守雲、貴一帶,後與張獻忠和李自成餘部孫可望李定國合作,曾一度形勢大好,特別是晉王李定國先後擊斃漢奸平南王孔有德和滿清親王尼堪。但隨著孫可望背叛永曆政權投靠清軍,形勢開始惡化,被迫退入緬甸,後在“咒水之難”被俘送至吳三桂處,於1662年在昆明被殺。

南明第四個政權是唐王朱聿鍵之弟朱聿澳在廣州建立的,年號紹武,在位僅40天,史稱“紹武政權”,後被清軍俘獲自縊身亡。

此外,魯王朱以海曾在浙江紹興監國,後去除監國投奔鄭成功,最後在金門病逝。

最後,說一下鄭成功退守臺灣後的寧靖王朱術桂,其在隆武帝時期,受封寧靖王,南明時期先後在方國安、鄭鴻逵、鄭成功軍中任監軍。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朱術桂前往臺灣,鄭經禮遇其為南明永曆正統的象徵,以其為監國。公元1681年,施琅攻取臺灣,鄭克塽降清時,朱術桂自殺殉國,後人建廟祀之。

寧靖王朱術桂


滄海拾遺錄


先簡單介紹一下題主所說的幾個政權:

福王政權是指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權,大概在1644年五月到1645年五月之間;

唐王政權是指唐王朱聿鍵建立的隆武政權,大致在1645年閏六月到1646年八月;

桂王政權是指桂王朱由榔的永曆政權,大致在1646年到1662年;

魯王政權則是指魯王朱以海在浙東地區建立的魯王監國政權,朱以海並未稱帝,而且他的魯王監國政權和隆武政權是並列存在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個比較正式的政權外,南明還有幾個值得一提的政權,不管他們有沒有得到過歷史的承認,但是他們都真實存在過。


第一個是潞王朱常淓建立的潞王監國政權。

朱常淓是第二代潞王,他的父親第一代潞王朱翊鏐是明穆宗朱載垕的兒子,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弟弟,封地在河南衛輝。老潞王於1618年去世,朱常淓當年襲封潞王。1644年二月份,闖軍逼近衛輝,朱常淓決定棄城逃跑,逃到了淮安。


原本,1644年五月,南京政府第一次擁立皇帝的時候就考慮過潞王,當時皇位繼承人在潞王和福王朱由崧之間二選一,但是最終福王取得了軍閥的支持,得以繼位稱帝。僅僅一年之後,1645年五月南京城破,弘光皇帝出逃,最終在安徽被叛徒獻給清軍。明朝又一次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於是大臣們又想擁立逃到杭州的潞王監國。

此時的形勢更加惡化,潞王不傻,他不想幹,但是沒辦法,大臣們勸進,還有朱由崧的嫡母鄒太后的懿旨,朱常淓不得不“勉為其難地”於1645年六月初八日監國,但是朱常淓一點抵抗的意思都沒有,監國之後即派人與清軍商議投降之事,六天之後,潞王朱常淓即宣佈投降,杭州城失,城內和杭州附近一眾明朝藩王均被俘,潞王監國僅僅七天,也沒有正式登上皇位。


第二個是隆武帝的弟弟建立的紹武政權。


1646年八月,在福州登基的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俘,隨後絕食自盡,大明朝又一次陷入了無主的境地,但是卻不缺乏繼承人,這次一下子又出了兩個,一個是隆武帝的弟弟唐王朱聿鐭,另一個則是神宗萬曆皇帝的嫡孫、崇禎皇帝的堂弟桂王朱由榔。


雖然從法理上來說,桂王朱由榔更具備登基的合法性,但是朱聿鐭卻不願意,他認為隆武帝已經登上了皇位,自己可以引用“兄終弟及”的原則登上大明的皇位,過一把皇帝癮。

昔日福建內閣大學士蘇觀生曾經與擁立永曆帝的朝臣丁魁楚聯繫,希望自己也能夠參與到永曆帝的擁立序列中,但是丁魁楚向來與蘇觀生不和,不出意外蘇觀生被拒絕了。

蘇觀生返回廣州,恰好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經海路來到了廣州,於是蘇觀生聯合布政使顧元鏡、總兵林察等在廣州擁立朱聿鐭為帝,史稱紹武帝,與肇慶的永曆帝唱起了對臺戲,兩個政權之間互相爭鬥,都認為自己是正統,雙方只顧著內鬥,反而置從福建尾追而來的清軍於不顧。

紹武軍仗著軍勢強大,對永曆朝發起了進攻,雙方在廣東三水相遇,最終永曆軍先勝後敗,最終全軍覆沒,身在肇慶的永曆帝聞訊大驚,生怕自己被紹武帝的軍隊一鼓作氣的消滅掉,收拾行李準備逃跑。

不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在紹武軍在前線內戰中奏捷之時,紹武朝的大後方廣州就被佟養甲、李成棟率領的清軍攻破了,正在廣州的紹武帝化妝逃跑卻被清軍抓獲,不過紹武帝和他哥哥一樣有骨氣,被俘之後並沒有苟且偷生,而是選擇了自縊,算是保持了最後的尊嚴。


除了這兩個可以被歷史承認的政權外,還有一些諸如朱元璋侄子的後代、靖江王朱亨嘉建立的監國政權、慶藩宗室朱帥(釒炊)假託“濟王”之名建立的山東地方政權,這些都不太被歷史所承認。


天涯看點歷史號


崇禎十七年,皇帝吊死煤山,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位,不到一年,被清軍逮往北京殺死,年號弘光。

其後潞王常汸監國於杭州不數日出降。魯王以海於紹興監國,凡八年去監國號,奉表漢中,又八年薨於金門。

順治二年,唐王以聿鍵立於福州,改元隆武,只一年,被俘,絕食死,生前曾有言,桂王可以繼位。

順治三年,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繼位,凡十六年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其間尚有一紹武皇帝,未及一月敗死。

以海死於海,以鍵死於建,桂王死於吳三桂之手,亦一奇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