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是南明的救命稻草?為何南明不到南洋臥薪嚐膽東山再起?

靜夜史


時代發展到明朝末年,南明朝廷已經沒有那樣的能力和實力去南洋再建根據地了。中國對於南洋的經營,在明朝前期達到了史上之最。當時全球有148多個國家和地區來到明朝朝貢,自願成為明朝的附屬國。所以,康熙皇帝說明朝“”遠邁漢唐”這句話並不是恭維之語。

明朝下西洋船隊所體現出來的國力強大,以及在永樂年間朱棣舉行的一次盛大閱兵,讓世界各國為明朝強大的國力所折服,南洋各國也紛紛派遣使者前往明朝朝貢。永樂年間,已經分裂400多年的安南出現了叛亂,明朝趁機派遣大軍,重新將越南地區郡縣化,收為華夏一統。

(南洋原本可以成為明朝戰略大後方)

明朝收復越南,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在海權還沒有完全有能力影響到陸權的時候,明朝通過對越南的控制,可以實現對中國南海乃至於南洋的絕對掌控。可是明朝的統治政策並沒有成功,越南地區的反抗起義此起彼伏,讓明朝駐軍有增無減。在明宣宗時期,明朝朝廷決定撤兵,同意恢復安南的朝貢之治。

這一決定,雖然省去了不少的軍費開支,可是造成的連帶後果卻是讓明朝君臣始料不及的。明朝的戰略收縮,使得南洋各國都看到了明朝的衰弱。在明宣宗之後,就已經有一些南洋國家漸漸不把明使放在眼裡。土木堡事變之後,明朝的國力更是衰微。成化年間,明朝的使節,甚至被南洋小國所截留,而明朝卻沒有能力對這些國家跨海遠征,小懲大誡。這種形勢的發展,使得明朝完全失去了對南洋的掌控。

與此同時,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分別來到南洋,他們佔領了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島嶼,並且對中南半島進行滲透,建立了很多殖民據點。他們通過商業組織化的行為,把這些地區形成了商業利益共同體。


(明朝前期對南洋的經營)

明朝的官方勢力已經控制不到南洋,僅有一些海盜與這些西洋勢力進行著針鋒相對的鬥爭。可是時代和技術的發展,使得明朝水師和海盜的戰力與這些遠道而來的客軍有著代差。明朝無力阻止這些歐洲殖民者在南洋擴張勢力,南洋已經不是明朝的自留地,甚至連緬甸吞併了很多明朝的土司和宣慰司管轄的土地。

所以明朝末年君臣考慮敗退的方向,從來沒有選擇南洋,而是選擇了對明朝一直忠心耿耿的雲南沐國公府。明朝在雲南的恢復努力一度非常成功,使得清朝產生了放棄西南七省的想法。如果不是孫可望等人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引狼入室,南明與清朝劃江而治也並不是不可能。然而,大勢已去,大廈將傾,南明朝廷最終無力迴天。

(咒水之難中的永曆帝)

在咒水之難後,明朝已經失去了最後的棲息之地,永曆皇帝被緬甸國王出賣,吳三桂為向清朝盡忠,將永曆皇帝殺死在昆明逼死坡,南明朝廷遂亡。但是明朝殘餘勢力的反抗並沒有終止,鄭成功拿下了臺灣作為根據地,堅持抗清,被稱為明鄭政權,尊明朝正朔,直到1683年被清朝收復。


而知而行的歷史


南明為何不去南洋臥薪嚐膽然後屯兵復國呢?

這個問題吧,我覺得李定國等人肯定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做不到啊。

因為今天所謂的南明就是南明永曆政權,其他的什麼魯王唐王都不值一提。而永曆皇帝有個先天不足的地方,他佔據的是西南,而不是東南沿海,所以沒法去南洋。

不過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想過去海外找幫助。

1649年,清軍大規模進攻西南時,南明永曆皇帝決定派使節到教皇那裡尋求幫助。西方來華傳教士傑米·布格被任命為全權使節。為了讓歐洲更直觀地瞭解南明,太監龐武壽指派一位年輕的官員陳安德隨身攜帶永曆皇帝的親筆信,隨後陳安德成為第一位到歐洲的“中國外交官”。

他們於1652年12月來到威尼斯。起初,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弗朗西斯科·莫林拒絕會見“南明使節”。他想在中國明清時期的交戰雙方之間保持中立。布梅格設法向法國大使求助,最後終於見面了。布梅格和切南德把信交給弗朗西斯科·莫林。然而,法國的干預使教皇英諾森十世憤憤不平,而新當選的耶穌會主席格斯·維斯尼科爾認為,接受“南明使節”將危及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活動,這使得布呂格和切南德在意大曆舉行了為期三年的頭等會議。在此期間,羅馬教廷舉行了三次會議,討論如何處理“南明使節”。

1655年12月,對傑米和切南德持消極態度的英諾森十世死了。新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終於會見了傑米和切南德。雖然亞歷山大七世同情南明朝廷和永曆皇帝的困境,但他無法提供實際幫助,而是回信讓“南明使節”帶回中國,在信中他祈禱南明能夠生存下來。教皇的答覆使布米格和切南德有可能移居歐洲。他們來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會見了承諾向南明政府提供軍事援助的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1656年3月,布梅格和切南德踏上了他們的歸途。當他們到達印度果阿時,他們知道南明永曆政權處於危險之中。

儘管約翰四世再三命令“南明使節”不要難堪,葡萄牙殖民當局還是不允許他們去澳門。葡萄牙殖民者這樣做是為了確保他們與清政府的貿易不受影響。再一次,儘管葡萄牙殖民者發出了禁令,傑米和切南德還是通過陸路抵達了暹羅首都(現為泰國)。1658年初,他們從海盜那裡租了一艘船去現在的越南北部。他們遊蕩在中國邊境,布米格死於1659年。陳安德埋葬了他,獨自帶著幾封重要的外交書信回到雲南,回到永曆皇帝身邊。

1662年,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抓獲處死。1659年後,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外交官”陳安德失蹤。從此之後南明的借兵計劃就成為了歷史永遠的謎團。


冷兵器研究所


南洋什麼時候成了明朝的救命稻草?南明還想佔領南洋東山再起?就南明那點實力,在東南亞打得過誰?實際上,明朝火器不要說與歐洲和西亞相比,就是和東南亞相比,都沒有絲毫優勢。

南明軍隊去了東南亞,也是打不過對手的。在1526年,在馬六甲的1個土邦過,叫淡目王國,就連12000斤級超級重炮都有,馬六甲擁有3000門各種火炮。這種防禦火力,不是南明軍隊打得下來的。

緬甸軍隊在隆慶時期,就有8萬支火繩槍,火繩槍數量恐怕比明朝都多。明軍就是到了1620年以後,在遼東戰場,主要還是火門槍,三眼銃,真正的火繩槍很少。

在明朝末年,在印度尼西亞的亞齊王國,擁有2000門大炮,而且,在望加錫城擁有145門佛郎機,還有83管後裝火炮,127管聯裝火槍這種連續或者密集火力極強的武器。在17世紀,就連,日本都從泰國進口優質的火繩槍和火藥。

東南亞那一代因為氣候因素盔甲一直沒怎麼發展。在這種地方穿成罐頭簡直是不要命了。但是,也有少量胸甲,畢竟,泰國有葡萄牙,西班牙的僱傭軍 日本武士也受僱傭於暹羅。

就南明那些殘兵敗將,已經被打成了驚弓之鳥,還想靠他們,在沒有後勤,缺乏補給,又沒有像樣的火炮和火繩槍。到陌生的亞熱帶山區和亞熱帶海洋,去進攻龐大的火炮要塞,去擊敗當地軍隊?恐怕在路上就已經散了。17世紀東南亞軍隊,可不是,光著身子,只有木棍的原始人。


深度軍事


所以說,南明之時,南洋並非無主之地。由於明朝長期執行海禁政策,對那些在海外通商 明人,視為非法的盜賊。這使得海外華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雖然,在當時的南洋有部分華人駐留,但是政治地位極為低下。

尤其是在西班牙統治下的菲律賓。馬尼拉有一個時期,西班牙的殖民者只有一千多人,而旅居的華商卻高達三萬多人。這使得西班牙殖民者心存畏懼。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多次對華商進行血腥的大屠殺。幾次大屠殺死亡的華商從幾千乃至三萬。

但是,為了和中國大陸通商,西班牙殖民者又不得不招徠華商。這就使得菲律賓的華商始終保持著一定的程度。但是,這些華商是西班牙殖民者嚴密監視的對象。可以說,在南洋,由於明朝主動放棄了海外權益,在南洋沒有明朝的勢力範圍。

因此,南明覆滅的時候,到南洋東山再起無異於痴人說夢。沒有強大的海軍,沒有順從的臣民,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而唯一可能實施這件事的只有鄭成功。在明朝末年,鄭成功家本身就是以海軍見長。在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收集舊部,恢復了自己的海軍,並控制了福建沿海地區。


在陸地與滿清征戰多年後,抗清的形勢漸漸不利。他經過審時度勢,決定收復臺灣,作為以後抗清的基地。但是,當時他的部下和抗清人士都認為臺灣是化外之地,對收復臺灣持否定態度。

但是,在鄭成功的堅持下,公元1661年2月,鄭成功親自率領主力出兵臺灣。經過激烈的戰鬥和長期圍困,終於在12月迫使荷蘭殖民者投降,收復了寶島臺灣。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並沒有滿足。為了壯大抗清的力量,他又將目光放到了南洋,尤其是菲律賓。當時菲律賓殖民者對當地華人肆意屠殺,鄭成功決定下一步收取菲律賓。

但是,在這個時候,鄭成功留在福建的部下對鄭成功的方略表示反對。他們不但對鄭成功的命令陽奉陰違,不派一船一兵到臺灣,還借鄭成功和兒子鄭經發生矛盾之機,擁立鄭經對抗臺灣。使得鄭成功壯志難酬。

而菲律賓的華人得到鄭成功的指示,積極準備起義。得到消息的西班牙殖民者對當地華人進行了大屠殺,鎮壓了華人的起義。就這樣,鄭成功收取菲律賓的計劃功虧一簣。最後,以鄭成功英年病逝而告終。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鄭成功收取了菲律賓。那麼,在將來,滿清就必須跟著鄭成功的足跡,去佔領菲律賓。這樣,滿清就不得不佔領大塊的南洋海域。這樣一來,滿清就不得不放棄閉關鎖國,早日進入海洋時代,那麼,近代中國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只可惜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這也是中國的命運。可悲,可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南洋的菲律賓被西班牙統治,馬來亞印尼被荷蘭、葡萄牙爭奪,這些都不是可以輕易搞定的對手。南明的鄭成功有徵服菲律賓的計劃,但沒有實施就去世了。鄭經繼位時鄭家大亂,僅僅是作戰力量就一次投靠清朝五萬多人,無力南下了。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南洋並非南明的救命稻草,充其量也許會成為南明苟延殘喘的落腳地而已。但是常言道,虎落平陽被犬欺,何況是到了海上孤島,遠離中原故土之地,面對曾經大明統治階級並不待見的遠洋鄰居,其後果真的是好不到哪裡去。

有史以來,成就臥薪嚐膽傳奇的不過是勾踐一人罷了,成功復國也是在仇人的眼皮底下,積蓄能量,翻雲覆雨。而南明政權遠赴南洋,在一個相對不發達的陌生國度裡枉談復國大計,不是紙上談兵,也是痴人說夢罷了。

人們之所以能夠有所奇想,不過是對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明水師的一種期待吧。

一、收復臺灣帶來的底氣?

南明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南明抗清名將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後直取臺灣。南明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荷蘭在臺灣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籤了字。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這次勝利,讓南明政權似乎找到了一個穩固的後方,然而,歷史已經證明了,這個後方在清朝和西方列強的覬覦之下,是多麼的脆弱不堪。

二、大明海軍的實力?

明朝的海軍影響力一直從建立持續到滅亡,明朝初年,中國擁有一支3500艘戰艦的海軍,每一年春天和夏天都要進行大規模巡航,1373年和1374年明朝水師兩次追擊倭寇直至琉球群島,1409年在北部灣擊敗越南海盜。

在鄭和的第六次海上遠征中一支中國分艦隊,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另一支分艦隊經所羅門群島進入太平洋,直至澳大利亞東海岸。

 

在馬六甲海峽,斯里蘭卡和蘇門答臘,向中國海上權威的挑戰都被粉碎,三十六個國家的使節嚮明帝國臣服,中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海洋國家。由此,形成了一個由北印度洋諸貿易要塞,馬來半島和南洋群島以及硫球群島所組成的大明海外帝國。

然而,這樣的偉大的霸業在十五世紀中葉開始衰落,到了南明,往日的輝煌,只能出現在皇帝的夢中了。

三、大明爛到骨子裡了

明朝的滅亡或者說南明小朝廷的最終覆滅,不是轉移陣地,另立山頭可以解決的,大明滅亡最主要,最深層次的原因是權力的失衡,導致文臣集團的權力無限增大,在明末就造成了文官集團的集體性腐敗墮落,行政效率低下,盤剝百姓,中飽私囊等等表象問題。已經是從根子上,制度上爛透了,就算換了個地方,制度不變,沒有解決根本原因,那也是一樣的解決。

就算可以這樣,但是明朝的皇帝也不敢這麼做,大明不是南宋,大明朝要是不想地方割據,還想做一個正統王朝,就絕不會像題主那麼說,離開漢地核心區域。如果離開,基本就喪失了再次回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這樣的決心和勇氣也不是懦弱的南明皇帝能夠做到的……


凱哥說史


歷史沒有假如,已經發生的我們只能去總結,去吸取經驗教訓。

南明無法從南洋東山再起的原因有很多,簡單總結就是:

1、南明皇族已經失去打天下的雄心,更無人能有號召力打造自己的實力,只能依靠部分張獻忠的降將支撐。

2、南洋已經是西方殖民者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勢力範圍,如西班牙佔領菲律賓,荷蘭佔領印尼等,因此疲弱的南明很難組織強大的軍事力量去佔領和經營南洋。

3、佔領南洋需要強大的水師,當時具備這一條件的只有鄭成功,但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後不久就去世了,後來的歷史資料顯示鄭成功有佔領菲律賓的打算,但他的趨勢改變了這一進程。

4、南明在中國大陸這地失敗後,越南,泰國等地的華人紛紛組織力量準備抗清,但隨著清朝統治中國已經坐實,這些華人力量逐步淹沒在歷史中。


股玩家


你好。我是小崔說古今,歡迎關注,每天都有文章跟新。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認為是明朝的祖訓和國內形式原因。我來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明朝祖訓。無漢唐之和親,無兩歲之貨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祖訓每個明朝皇帝都在遵守,土木堡沒有妥協,李自成打進北京也沒有妥協。

其次當時國內都在暴亂,南明內部也在發生矛盾,妄想和滿清劃江而治,偏安一隅。只能寄希望於談判來維持半壁江山。

最後南明已經沒有鬥志了,只想著如何保命,南明認為滿清的鐵騎過不了長江。只要守著江南地區就可以反敗為勝。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原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最後祝你生活愉快,健康長壽


小崔說古今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我認為是明朝的祖訓和國內形式原因

首先明朝祖訓。無漢唐之和親,無兩歲之貨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祖訓每個明朝皇帝都在遵守,土木堡沒有妥協,李自成打進北京也沒有妥協。

其次當時國內都在暴亂,南明內部也在發生矛盾,妄想和滿清劃江而治,偏安一隅。只能寄希望於談判來維持半壁江山。

最後南明已經沒有鬥志了,只想著如何保命,南明認為滿清的鐵騎過不了長江。只要守著江南地區就可以反敗為勝。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原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最後祝你生活愉快!


莉莉的有趣日常


打個比喻 南明就像是一個癌症中晚期的病人,縱使有無數名醫良藥,也難以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