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軍進攻朝鮮和漠南蒙古的時候明軍完全沒有反應?

江南1699


先說兩句題外話:滿人清朝的興起,從歷史進程來說,是文明的倒退。滿人以野蠻手段對蒙古和朝鮮的戰爭,正是為了以原始方式積蓄力量,為對付明朝這個龐然大物作準備的。清朝入關後對漢人的統治,讓中國更加陷入了空前的黑暗統治之中並最終淪為了西方列強瓜分的對象以及後來日本人侵略的首選地。

這個問題應該分開來說。

首先是清朝統一漠南蒙古之戰應該早得多,在明朝天啟年間就開始了,到崇禎初年已經基本上統一了蒙古。蒙古人在明朝初期被不斷的征伐之下,從此一蹶不振。各部落之間又不斷髮生內戰,為清朝崛起之時的後金提供了統一的條件。明朝一向視蒙古為心腹之患,自然不太關心蒙古人的死活,對後金的崛起警惕性不高,沒有采取聯合蒙古人對付後金的策略,致使蒙古被納入後金的版圖。後金得到了蒙古人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又為後來的對朝鮮作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著才是對朝鮮的戰爭。大清(這時已改國號清)對朝鮮的戰爭完全以掠奪為目的。在大清鐵騎的攻擊下,朝鮮王朝不堪一擊,無條件地接受了一切苛刻的條件。清朝擄掠了大量的朝鮮人口,肆意加以屠殺或沒為奴隸或充入八旗軍中,其餘的人口還責令朝鮮王朝以財物贖還,可以說為原始積累實力而無所不用其極。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因為政治上的內鬥和腐敗以及農民起義等原因導致軍事力量的弱化,完全喪失了對朝鮮的保護,眼睜睜地看著朝鮮王朝成為了大清的附庸和資源的輸送地。

清朝在完成了國家實力的原始積累後,終於開始了對大明的戰爭,使漢人再一次淪為了野蠻異族統治的悲慘時代。


亦喻之


一句話:被清軍打痛了,也打傷了,看到清兵就心悸,即使清兵打到內地來也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哪能敢救朝鮮和漠南蒙古?且不說別人,就說唯一戰勝過清兵的明將袁崇煥吧,對與清兵野戰也是顧慮重重:皇太極攻錦州時,他命趙率教憑炮守城,也不敢馬上出去援救,當然,他也沒錯,否則援軍會被清軍殲滅的。

還有一個原因:袁崇煥守遼東的戰略是"守堅城,憑大炮“,但修城是需要時間的,往往城才修到一半,後金騎兵就來了…現在敵人攻蒙古、朝鮮,一時顧不上遼東,正好抓緊時間修城,自然顧不上救援朝鮮和蒙古了。

後來,袁崇煥死了,其他將領都不是敵人的對手,就更別提救援朝鮮和蒙古了。


阿斌270202161


明朝是中原王朝,蒙古與清軍、朝鮮與清軍的戰鬥都是外夷之間的紛爭,有能力而且能宣揚國威才會居中調解,沒能力就坐山觀虎鬥,坐收漁人之利。

明末,中央朝堂紛爭,黨爭互相傾軋,地方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已經是自顧不暇,沒有餘力參與外邦的紛爭,而且明朝君臣短視,沒有輸送錢糧鐵騎支援林丹汗抵禦滿清,最後坐視漠南蒙古成為滿清的羽翼,成為劫掠入侵中原的幫兇。


月亮之上有愛


明朝不敢和滿清野戰,孫承宗提出“堡壘政策”,就是以鏈式堡壘步步為營,收復失地。但是這個提議很消耗錢,明朝連官員工資都發不出來,哪裡有錢修堡壘群。


靜夜思160519196


明庭忙著內鬥呢!


一片葉兒飛


從萬曆到崇幀不到十年的時間換了四位皇帝。沒精力管。任何王朝皇帝短命換的勤都是亡國的第一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