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說說豬的那些事

豬在古代有很多別稱,僅《方言》所載就有豭(jiā)、彘(zhì)、豕(shǐ)、豨(xī)、豚(tún)、貕(xī)、豬子等。小豬又叫“豬牙子”“豬仔”“豬娃(子)”“豬秧”,母豬又叫“豬婆”“豬婆子”“豬娘”。此外,豬還有一些特殊的名稱,如剛鬣(liè)、亥日神君、黑麵郎、烏金、烏鬼、長喙參軍、糟糠氏等。


豬年,說說豬的那些事


樓澤穎繪(安陽師範學院漢字文化體驗館供圖)

豕,象形字,甲骨文中,字形像豎畫著的豬,長嘴短腿,肚肥腹圓,尾巴下垂。橫過來看的話,就像一隻胖胖的小豬。


豬年,說說豬的那些事


甲骨文“ 豕”字

金文字形已經線條化,但仍可看出豬的大嘴、大耳。而小篆則已整齊化,很難看出豬的樣子。隸變後,楷書寫作“豕”。在秦以前,就已經出現形聲字的“豬”,如今簡化作“豬”。

文獻所見最早含“豕”的詩句,見於《詩·小雅·漸漸白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此詩描寫了將士在從軍路上的辛勞。此句指天象,俗信豬能預兆雨水。《楚辭·大招》:“豕首縱目,被髮鬤只。”描繪的是豬首、豎目、披髮的神人形象。北宋·梅堯臣《豕》:“司原豢俗豨,日見容陰暱。喜比為白麟,惟憂不豐溢。烈飈澤雨作,真聲向人出。司原悔何由,肝膽空駭慄。”明·尹嘉賓《平原道中見牧豕者》:“天門室宿鬱如虹,海上蕭條牧豕翁。會得平津開閣意,一竿寒日野田中。”


史前文化中的“豬”

距今8500 年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家豬遺骸

。 此後,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河北武安磁山遺址(距今約8000 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距今約7000 年)、桐鄉羅家角遺址(距今約7000年)、河南仰韶文化半坡遺址(距今約6000 年)中也發現了大量的家豬遺骸。

引人注意的是,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一件小陶豬和一件豬紋陶缽。這件小陶豬雖造型粗糙,但大腹便便,與家豬的形態十分相似。陶缽上的豬紋,還是野豬的形象。在距今約6000 年的浙江吳興邱城遺址也發現過兩件小陶豬,四肢短小,前軀小,後軀大,說明當時的家豬馴化和改良有了很大進步。


豬年,說說豬的那些事


2013 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在文物普查複查工作中整理出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一件就是紅陶豬形臉。據專家介紹,此紅陶豬形臉乃是一件紅陶鼎,因底部有豬形紋飾,所以初步命名為“紅陶豬形臉”,距今約7000年。此陶器可能與古人的宗教儀式、祭祀有關。

在史前文化的精美玉器中,有一件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特別引人注目。此器1971 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距今6500—5000 年,被考古界譽為象徵紅山文化的“中華第一龍”。此後,遼寧凌源市牛河梁與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也出土了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當然,現在學界對於玉豬龍是定名為豬還是龍或是熊的爭議頗多,但毫無疑問的是,它的形象是抽象和神化的,是宗教生活的需要。

2. 豕尊

1981 年出土於湖南湘潭九華船形山。通高40釐米,長72 釐米,為野公豬形象。雙眼直視,獠牙外露,兩耳豎立,四肢粗壯,尾下垂。有蓋,蓋上捉手殘缺,現已復原為鳳鳥形。肘部前後各有一圓形管孔,經過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應是供人搬運而設計的。豬尊器身大面積用鱗甲紋,前後肘部飾夔龍紋。值得注意的是,該器在當年使用過程中曾多次修復,使用之繁可窺一斑。此外,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商代的豕卣,山西晉侯墓地出土了一件西周時期的豕尊,這些器物以豬為造型,可能是以豬充當人與神之間的媒介,祈求神靈降福之意。


豬年,說說豬的那些事


豕尊(樓澤穎繪,安陽師範學院漢字文化體驗館供圖)

民俗文化中的“豬”

婚俗中,民間認為,亥豬與寅虎六合,俗言:“虎配豬。”屬豬的最宜找個屬虎的對象。

陝西一帶有送豬蹄的婚俗。結婚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送四斤豬肉、一對豬蹄,稱“禮吊”,女方須退回豬前蹄。婚後第二天,夫妻帶兩份掛麵及一隻豬後蹄回孃家,後蹄退回,俗稱“蹄蹄來,蹄蹄去”,表示兩親家以後要常來常往。

民間有“豬入門,百福臻”“豬進門,百福到”的諺語,豬是富貴、吉祥和福氣的象徵。古代金榜題名時,通常用朱(紅)筆來題寫名字,而“朱”與“豬”的發音正好相同,故豬又代表著“步步高昇”和“金榜題名”。因此,民間工藝品中常有豬的身影。

陝西隴縣有姥姥給外孫送豬枕頭的風俗,認為小孩枕著上有豬圖案的枕頭睡得香,吃得香,不易生病招災。一般枕頭上的豬選用的是野豬形象。山東梁山縣有為孩子製作豬頭鞋的傳統,希望孩子能吃能睡,福氣不斷,茁壯成長。陝西寶雞一帶製作的豬形布枕、布玩,製作精細,在豐滿的“身軀”上繡花朵圖案、綴著綵線穗子。貴州黃平和河南浚縣的泥哨(泥咕咕)中有豬哨

。陝西咸陽在春節用麵糰捏塑的花饃中也有豬的形象,用於獻貢、祭神。門上也要貼豬形窗花。常見的剪紙圖案是肥豬背元寶或懷抱元寶。豬是“烏金”,所以存錢罐也做成豬的樣子。家居飾品中也常有銅豬擺件,以求財源廣進。

文學作品中的“豬”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而莎翁被稱作是西方的吳承恩,他們是同時代人在地球的不同經緯通過文學作品呼喚著同一個主題即解放人性。莎士比亞在名著《哈姆雷特》中通過人與神的對話來表現人性的喜怒哀樂;吳承恩在他寫的《西遊記》中是通過神與神的對話把人性中的食慾和色慾揮灑得淋漓盡致。高老莊情節前後的描述充分體現了人的食慾的天性,豬八戒將高老莊一桌佳餚饕餮而盡沒有剩下一湯一飯,是精彩的光盤行動典範,這個以豬為例的誇張寫法是文學高手的獨具匠心。此外,作者用喜劇的形勢細緻生動地描寫了豬八戒背媳婦的心理狀態,把一個通俗的人性表達成高雅的蒙太奇。我們初讀《西遊記》可能認為作者是在歌頌孫悟空。如果我們同時再讀一下莎士比亞的著作,回過頭來再讀《西遊記》就會悟出吳承恩的真正用心是在褒獎豬八戒,從而達到宣揚人性解放的目的。坊間流傳著一副對聯: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人活世上愛八戒可笑悟空,橫批:解放天性。從作者給上述兩位角色取得法號可以看出大師的用心,孫行者勤勤懇懇是一個工作狂,不計報酬不要享受,所以忙了半天是空忙,所以叫悟空。而豬八戒體現了人的本性,既忙於工作給老闆幹活又顧及生活與享受,所以叫悟能悟出了正能量。如今《西遊記》的小說與影視劇已風靡全世界,西方的觀眾一看就對豬八戒讚賞不已,這就是吳承恩通過豬來表現人性的最大成功。

豬年,說說豬的那些事

在國外的文學作品當中也對也豬有描寫和塑造,最成功的要算《小豬佩奇》,又名《粉紅豬小妹》,英文名為《Peppa Pig》,是由英國人阿斯特利(Astley )、貝克(Baker )、戴維斯(Davis)創作、導演和製作的一部英國學前電視動畫片,也是歷年來最具潛力的學前兒童品牌。故事圍繞小豬佩奇與家人的愉快經歷,幽默而有趣,藉此宣揚傳統家庭觀念與友情,鼓勵小朋友們體驗生活。

由英國E1 Kids於2004年5月31日發行首播後,其動畫片已於全球180個地區播放,現已播出6季;中國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也在熱播之中,極簡的動畫風格,幽默的對話語調,深具教育意義的故事情節,不僅能讓學齡前兒童學習知識,更能讓小朋友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體驗生活,深受全球各地小朋友們以及其家長們的喜愛。

豬年,說說豬的那些事

豬年,說說豬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