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三代,沒聽說過小三代:《史記》慢慢讀033

武王果然有直覺,整日裡,先天下之憂而憂,憂天下之困而困,這憂困交加,放在今天,或許就是個抑鬱症(注意“或許”者,作者不負責求證)。總之是身體健康不行了。這是一種歷史的直覺,但武王可能萬萬沒有想到,他死後,兄弟和敵人走到了一起,兄弟和兄弟相互殘殺。

周公旦與侄兒周成王一派,管叔、蔡叔聯合故殷武庚一派。權力是王族分裂的根本原因。說起來,真是可悲。

在王法之下,殺人償命。百姓之間,兄弟相殘,還可能有王法約束。可是,唯獨制定、管理王法的那個王家,不受約束。我們所說的成王敗寇,與王相爭的兄弟,最終,死的要麼是王,要麼是王的兄弟。當然,殉葬的是戰亂中死去的百姓。在中國歷史上,生在王家、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家、秦漢及以後的皇家,有一個亡的宿命,它養成了世界上最殘忍的一種動物:人科、權屬,亡種。亡種又分為:帝種、王種和君種,亡還延伸出兩個含義:死亡,出奔。總之,就是不在了(absence ,not here, never again, non-presence)。

在周成王的“授權”之下,周公三年平了管蔡武庚之亂。期間,為了表示叔侄友好,成王送瑞禾,周公遙祝拜謝恩賜。之後成王與周公之間,你來我往,和睦相處,這些,有《大誥》、《微子之命》、《召誥》、《洛誥》等一系列文獻佐證。史遷在寫下這些的時候,描繪出一派“文治”與“禮治”的盛世景象。最後周公北面就群臣之位,結束攝政,成王長大了。

成王死後,召公、畢公作為顧命大臣,把年輕的太子釗帶到太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注意,這句裡,沒有成王。也就是說,主要的榜樣還是老革命,中間的可以忽略一下。之所以忽略,是因為,史遷把成王與康王,視為同一個歷史時期,沒有質的差別,也就不用進行歷史分期。康王,要勤儉治家國,剋制慾望,講誠信。康王看來都做到了,像父親一樣棒!這才成就了“成康之治”,即“成康之際,天下安寧”。說實話,不論王者、百姓,誰不喜歡這“天下安寧”四個字呢?

說個閒話,這要在後來孔夫子那兒,三代之治指的是堯舜禹,後來人們指夏殷周,這個詞象徵太平盛世,那一點不真,欺負那些不學歷史的人。堯舜禹文獻匱乏,不足徵信;夏啟之後就亂了,後面還有一堆爛人,史遷都不忍寫;商湯以後,史遷寫了好多次“中興”。其實,聰明人都能夠看到,每次“中興”,都迅速滑下低谷。可見,有中興就有敗落。在孔子之時,西周已經敗了,東周更亂。這個三代,哪一點好?

要我說,只有史遷這兒描繪的周武王、成王、康王三代才更合適稱為三代之治,如果大家不樂意接受,那我退一步,不如稱它小三代。

聽說過三代,沒聽說過小三代:《史記》慢慢讀033

聽說過三代,沒聽說過小三代:《史記》慢慢讀033

聽說過三代,沒聽說過小三代:《史記》慢慢讀0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