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英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再與大清發生戰爭?

銫媒體


改正一點,英國並非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就停止了對我國的侵略,之後的八國聯軍侵華也有英國的參與。

如果問為什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幾十年內停止了對中國的戰爭,那麼就不得不提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了。《南京條約》中規定了“片面最惠國”待遇使得英國即便不對中國發動戰爭,也能享受到其他對中國發動戰爭且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所規定的一樣的待遇。比如中日戰爭戰敗後,中國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中。中國能夠給予日本的各項權利,英國憑藉者片面最惠國待遇,能獲得同樣的待遇。而其他國家對英國的優惠待遇,中方卻不能享受,這就是所謂的“片面”最惠國待遇。

之所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清華之間幾十年內,英國沒有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原因還有,開始的洋務運動等與西方各國之間有較多交流與合作,可以互相有利,且英國實際上已經對中國造成了很大傷害,掠奪了很多東西,而因果的經歷還要在世界其他地區保持殖民侵略活動,所以並不能只把目光盯緊一箇中國。


劍指蓬萊


第一次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的開啟。英國對當時的中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使得當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之後,又有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等,清政府作為當時的中國的統治政權,在這一場場戰爭之後,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使得當時中國的主權、領土、人權受到嚴重侵害。

而關於提出的這個問題,英國政府並非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沒有與清朝發生戰爭,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依然有英國的參與。但是,英國確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沒有單獨對當時的中國發動過戰爭,哪怕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是英國與法國一同對中國發動的戰爭。

而英國沒有再單獨與清朝或者說不再對清朝發動戰爭,原因也很好推測。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英國與中國之間距離太遠,跨度太大。再有,就是如果當時的世界上英國的實力是“一家獨大”那種,那還是可以對當時的中國發動戰爭的,但可惜,英國雖然實力雄厚,還是不能視其他列強於無物,畢竟其他國家也都對當時的中國有覬覦之心,英國已經不能再像第一次鴉片戰爭那樣“吃獨食”了。

還有就是,如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之後雖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最大的受益者,卻不是發動戰爭的英法兩國,而是以“調停有功”自居的沙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沙俄脅迫清政府割讓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反而成為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所以,對於英國而言,主動再對清朝發動戰爭,不符合英國的利益,而且,英國更不會去做“為他人做嫁衣”的事。


說與山鬼聽


首先並非不再與清朝發生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英國還是非常積極的參與的。

準確的說法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與清朝發生戰爭,這其中可能有一下原因:

1860年不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束,也是英國政治的分水嶺。


英國王室結構發生重大變故

186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母親、丈夫相繼離世,導致維多利亞女王開始減少在公共活動中的影響,她避免與公眾見面,在接下來的好多年裡很少涉足倫敦,她的隱居為她贏得“溫莎遺孀”之名。

與此同由於女王的隱退消弱了公眾對君主制的嚮往,鼓勵了共和運動的興起。導致了英國國內政治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甚至一度出現要求女王退位,而且激進分子公開反對女王的情況。

印度的地位變化,導致英國在遠東的戰略意圖發生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值英國印度民族起義到印度併入英國的階段,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從通過東印度公司轉變為直接設置總督管轄。很快英國女王便兼任印度女皇。英國完成了對印度的全面殖民。

印度也在工業品市場、原材料供應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英國的需要,因此英國對於遠東殖民地的訴求開始慢慢轉變,殖民統治中心日益圍繞印度而加強。

德、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趕超,英國開始漸漸喪失獨霸地位

第二次工業革命,讓德國、美國後來居上,加上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歐洲政治版圖的巨大變化,德國、意大利完成統一,俄國也開始重新崛起,英國在技術、軍事上的優勢變得越發不明顯,一家獨大的形式遭到了嚴峻挑戰。

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崛起與一系列的擴張,以及英屬北美帶來的殖民地壓力,也引發了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擔憂,由此也間接促成了加拿大自治領的成立。

俄國在遠東的崛起引發了英國的警惕,英國需要清朝政府制約俄國在遠東的擴張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獲益最大的並非英法兩國,而是居中調停的俄國。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憑藉調停的功勞,脅迫清朝政府承認《璦琿條約》並簽署《中俄北京條約》,獲得了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回報。

除此之外,俄國在中亞地區的勢力範圍滲透,讓英國也開始意識到俄國在中亞、遠東的擴張威脅到了其利益,尤其是可能直接影響到印度。加上俄國多次插手歐洲事務,無論與後起之秀德國合作,還是與傳統強國法國合作都可能挑戰英國的霸權,英國開始減少對清朝的軍事打擊,改為支持清朝政府以制約俄國在遠東的膨脹。

這與後來英國支持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從而制衡俄國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

清朝的外交政策變化,讓英國可以不用通過戰爭實現自己的意圖

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就是所謂的總理衙門,開始代表清朝政府處理對外事務。而英國也意識到,單獨吃下中國,英國的實力還打不到,又不想與俄美等國分享。英國、法國等國可以通過總理衙門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經濟意圖,而不用通過外科手術式的戰爭,相對而言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總結來說:所謂大英帝國的擴張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極限,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軍隊像撒豆子一樣鋪在了世界各地,基本達到了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極限,英國已經無力繼續大規模擴張,只能開始維持帝國的現有狀態,即便如此依然捉襟見肘。殖民霸權也在後起之秀的競爭中逐漸處於維持狀態。這也預示著英國開始走下坡路。


史秀


要回來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英國為什麼對清朝發動戰爭。

十九世紀資本原材料市場日趨飽和,但當時地球已經沒有可以開拓的無主之地了。所以英國盯上了清朝。要求清朝打開國門開放市場。想想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飽和後,就跑到印度賣了!這是資本天然的擴張性。但清朝拒絕了,清朝最怕的就是漢人和洋人暗地溝連,這次還要公開溝連,可謂動搖國本了!於是乎英國藉口虎門銷煙發動了戰爭。這場戰爭目的非常明確地寫在《南京條約》的第一條。

其實早在乾隆時代英國人就已經這麼要求了,並且也遭到了拒絕。那為什麼隔了這麼久才來打清朝,有興趣可以查查這段時間英國都在幹什麼就明白了。但英國人這趟沒有白來,他們在大運河的旅行中看到清朝貧窮和虛弱。為未來的戰爭提供了底氣。

戰爭結束後清朝的統治者又回到安寧窩中,並且認為城下之盟不必遵守。洋人幾次來廣州要求開門都被拒絕。並且用天朝特有的踢皮球大法來忽悠洋人。一會去兩江,一會去兩廣,一會民情兇兇,一會兒又要請示皇帝。就這樣過了近代史第一個所謂的“渾渾噩噩二十年”。英國再次發動戰爭。至於為什麼又等這麼久,大家可以查查這段時間英國在忙什麼。

這次清朝被打服了,皇帝客死它鄉!英國人目的也達到了!為什麼沒有下次戰爭,大家可以查查英國在此後忙什麼!


布衣149151421


此問者,應該補下你的歷史課再問吧。

英國對晚清政府攻打,方式變化是:單獨打,找伴打,合群揍。等多種方式,進行侵略中國。

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又在1860年左右聯合法國進行第二次鴉片戰爭。在二次鴉片戰爭至1900年間,不斷向西藏、雲南等邊境侵略,在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英國不再單獨進攻中國。在1900年,聯合多個列強以八國聯軍方式侵略。

可見,提主認為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不再侵略中國,實為“腦殘”,英國以不同方式,進行侵略中國。


憤怒野虎


打不打滴沒鳥意思了唄!戰爭不是目的呀!讓清政府通商才是目的嘛!等發現是中國的小農經濟的問題時也就“不再難為清政府了”嘛!



散聊吧627


八國聯軍沒有英國的份呀


北漂叔叔


因為英國看了中國太可憐了、動情了唄!


朕是罪人


不是英國,是東印度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