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有南陽明清地方誌的承認,臥龍崗有嗎?

飄逸的歷史


這個問題爭近兩千年,卻沒有答案,原因是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史籍記載混亂。

其實最初是蜀國老百姓懷念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墳墓不好找,於是老百姓就隨便到處祭祀。有習隆(估計是習鑿齒的祖宗)等上書後主劉禪,說與其讓老百姓野祭,不如政府正式修廟來祭祀。於是官家豪族開始修廟拜諸葛亮。

習隆習氏一族終於漢蜀,因為光武帝劉秀與襄陽習家有舊恩,所以習家在襄陽為諸葛亮製造故事也是正常的。到習鑿齒治史,襄陽鄧州歸晉,其渴望政府如諸葛亮一樣北伐,敬仰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樣蜀國舊臣黃權歸降魏國,為南陽地方官,建廟祭祀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底是習家所稱諸葛亮耕作之地是真,還是黃權所稱諸葛亮耕作之地是真,正史沒有記載,估計已經不好考證。不過自從習鑿齒認準襄陽隆中為諸葛亮躬耕地之後,歷代沿襲,再不做考證。比如《水經注》沔水記載,也是依靠習鑿齒等說曾經見過諸葛亮家舊宅而說,沔水東流經諸葛亮舊宅南。稱其山為隆中。

首先《三國志》記載諸葛玄與劉表有舊,居家投奔劉表,這個說法不可靠。諸葛玄先投靠袁術,袁術大本營在今天南陽市宛。袁術與劉表貌合神離不是一家人,後來袁術落敗,更不可能收留諸葛玄一家。所以諸葛玄如果有落腳地,一定在今天的南陽市,不可能在襄陽。但是隨著曹操南征,諸葛亮在襄陽呆一段時間是有可能的。

其次,雖然習鑿齒堅持諸葛亮舊宅在隆中,何故今日襄陽隆中古籍不多,多靠文獻支撐呢?




野也史記夫


首先漢代南陽是南陽郡,下轄37縣,宛縣(今南陽市)是其中之一,宛縣≠南陽郡

正史《三國志》記錄諸葛亮叔叔與劉表素有舊,往依之,劉表在襄陽,所以諸葛亮隨叔叔去了襄陽,“玄死諸葛亮躬耕於野",與《三國志》有同等史學價值《三國志、裴松之注》,指明諸葛亮在襄陽西躬耕,到此諸葛亮隱居地大白於天下

《隆中對》是諸葛亮的語言記錄,諸葛亮親口告訴人們宛(南陽市)已經被曹操佔領。

後面晉朝,王銓、王隱的《蜀書》,習鑿齒《漢晉春秋》,劉宋《荊州記》,宋司馬光的《資政通鑑》等歷史著作都講明在襄陽

諸葛亮的親朋,老師,同學、妻子都落戶襄陽說明諸葛亮生活圈在襄陽

學術界一致認為諸葛亮生活在襄陽合情合理,同時河南官方也認可諸葛亮躬耕在襄陽








提醒辣語


這裡的隆中,可以理解為隆起之地,按我的理解,隆起之地很多,未必就是現在的襄陽隆中。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他對諸葛亮在南陽的哪個地方,也是拿不準的,於是採取了諸葛亮的《出師表》的說法,躬耕於南陽。而沒有說襄陽隆中或者南陽臥龍崗。至於提問者說的問題,我覺得可笑,明清南陽地方誌說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隆中,猶之於今天的所謂專家學者認定的諸葛亮躬耕地就在現在的襄陽隆中,所謂認定而不是勘定,是不足為憑的。

問題又回到了原點,諸葛亮躬耕地具體在南陽哪個地方,要拿出足夠的證據來說話。

還是那句話,問題可以討論,但不能武斷。魯迅說,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鬥。換一句話說,我們要有科學的態度,嚴謹的學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希望兩地學者共同來揭開歷史的面紗,讓諸葛亮早日回家。

謝謝大家的閱讀!


淡定秋菊


在明清時期大量出現的地方誌上,南、襄兩地躬耕地之爭日趨明朗化。而由國家統一編寫的《一統志》和《地理志》則多采取“兩說兼收”的方式,並將“躬耕”和“隱居”做了適當的區分。如《大元一統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蹟》記載:“臥龍岡在南陽縣境內,諸葛孔明躬耕之地。”同時又說襄陽西北的隆中是諸葛亮的隱居地;《大明一統志》卷三十南陽府《山川》條亦載:“臥龍岡在府城西南七里。起至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住,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時人以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岡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而在襄陽府《山川》條又說:“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於此。”又《古蹟》條雲:“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臺。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一《南陽府·南陽縣》下載言:“臥龍岡在城西南七里……相傳孔明草廬在其中。”而在《襄陽府·襄陽縣》下雲:“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諸葛武侯隱此。”《大清一統志》南陽府《古蹟》條:“諸葛草廬,在南陽縣西南七里臥龍岡。”而在襄陽府《古蹟》條:“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劉備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南陽府志》載:“臥龍岡在南陽府西七里……草廬在其內,前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青石為床,有汲綆渠百十道,數不能竭。其下平如掌,即(武)侯躬耕處。舊為祠以奉之。”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立於山東臨沂坊塢村的《諸葛氏祖碑文》載:“我葛氏家於琅琊,遷於南陽,食祿為諸,以官為姓。”

另外,元明清三代是中國戲劇發展最為興盛的時代,其中,有關諸葛亮的劇目十分豐富。元代劇本中,有《黃鶴樓》、《西蜀樓》、《博望燒屯》等,明代有《草廬記》等,清代有《西川圖》等。在此基礎上,後代改編和創作的還有《群英會》、《借東風》、《蘆花蕩》、《空城計》等數十種。其中《空城計》裡諸葛亮唱道:“我本是臥龍崗散淡之人,學天書知陰陽易掌乾坤……”在民間曲藝作品裡,有關諸葛亮的內容更為豐富,如《全相三國志平話》有:“徐庶曰:‘……臥龍者,諸葛亮也。現在南陽臥龍岡,蓋一茅廬……不數日,弟兄三人前往南陽臥龍岡去請諸葛。”當時民間還有一個很著名的謎語:“南陽諸葛亮,坐在中軍帳,擺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文藝作品中的這些內容,使人們一聽到諸葛亮便想到了南陽、臥龍岡,三者形成了一種不可分割的關係。

這個時期的詩文、碑刻較隋唐時期更為豐富,如《臥龍崗志》收錄的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因金人入汴,曾任參知政事的陳與義避亂襄漢間作《次南陽》詩,有“臥龍今何在,有冢已半摧”之句。《隆中志》也收錄有曾鞏、王安石、蘇軾、王柏、茹敦和等許多名人到隆中對諸葛亮的讚頌和所見所聞的詩詞。不過,兩志所收詩詞有一部分並無明確地點,內容亦無隆中、南陽之字眼,不能作為時人認知諸葛遺蹟的證據。例如《隆中志》收錄有王安石的《諸葛武侯》詩:“漢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黃。群盜伺昏黑,聯翩各飛揚。武侯當此時,龍臥獨摧藏。掉頭《梁父吟》,羞與眾爭光。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強。暉暉若長庚,孤出照一方。勢欲起六龍,東回出扶桑。惜哉淪中路,怨者為悲傷。豎子祖餘策,猶能走強梁。”這裡邊“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無論如何也不能解釋成隆中,除非按“襄陽說”一貫的思維,即“諸葛亮的南陽意指隆中”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謂“證據”。另外,此時期各地武侯祠的楹聯、匾額中關於南陽諸葛亮的內容也很多,僅陝西勉縣武侯祠中就有“山光猶擬南陽臥”、“不負南陽三顧”、“高臥南陽”、“南陽高躅在”、“南陽臥龍”、“出陽都,耕南陽”6處。

客觀地講,宋代詩人詠吟襄陽隆中的詩要多於南陽臥龍崗,其中原因,大概和有宋一代一半的時間是偏安江南所致。而其後的元明清三代則大不一樣,《臥龍崗志》收錄有三代171人的詠吟南陽臥龍崗的詩作,《隆中志》則僅收錄有29首詩作。可見,凡國家統一之時,文人和官員對兩地諸葛亮紀念地的認知總是南陽重於襄陽。不過,這個時期追思、歌頌諸葛亮的詩文雖數量較多,但多為“發思古之幽情”,“觸景生情”而已,其在旅遊宣傳上,可以使遊客興趣盎然,但於躬耕地之學術研究上,並無太大的史料價值。不過,這種狀況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逐步提高,以及當時人們對兩地諸葛遺蹟的認可,雖有分歧,但基本上是各說各話,沒有出現針鋒相對的論證和解讀,也沒有所謂社科院歷史所認為的“歷史史籍文獻記載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隆中是始終一致的;元代以前,今南陽市區沒有任何有關諸葛亮隱居的文獻記載和文物古蹟。元代以後,今南陽臥龍崗才出現了武侯祠紀念性建築;諸葛亮躬耕地望問題,在古今中外史學界,是一個沒有任何疑義的問題”的現象。


奔流到海不停留


國學大師有全國的縣誌,我也找到我們汝州明正德的縣誌,有各朝代歷史地圖,好多古書,下載免費,祝福感恩!











古城衛都


隆中有元、明、清國史和襄陽地方誌承認嗎?當然沒有。

國史高於方誌,野史服膺正史。有元、明、清國史認定南陽臥龍崗躬耕地,方誌肯定與否關係不大。按照襄陽說網友“此南陽非彼南陽”高論,現代中國也不等於古代中國,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歸零。難怪棒子要搶孔子、屈原!

看來這屆襄陽說網友真的不行,呵呵。





中華釣魚島


今天南陽站不住腳



O天神下凡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無愧於天1


哈哈哈,自己選擇性失明就以為別人也會選擇性失明?跟掩耳盜鈴有什麼區別?

大家看看截圖,看看提問者的嘴臉就明白了,禁止跟自己聲音不一致的人的評論,這樣就看不到跟自己聲音不一致的言論,這跟掩耳盜鈴有什麼區別?

真相從來不怕被懷疑,只有謊言才害怕被揭穿。



觀海聽濤365


有諸葛亮承認,有教科書承認,有歷朝歷代官方認定,其它南陽不稀罕,要不南陽,張衡,張仲景,范蠡,姜子牙都給你,你也改名南陽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