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銀幣都是以兩、錢、分、釐、毫來標註,為什麼宣統三年的大清銀幣的面值是一元呢?

孤獨的人56918單聚偉


因為銀元使用起來方便,廢兩改元是大勢所趨。

在中國古代白銀使用時是以重量單位兩、錢、分、釐、毫來計量,因此白銀的形狀各異,有銀元寶、銀條、銀塊等多種形式,而且可以分割使用,在使用時根據實際需要隨意剪下所需重量來予以支付,當時很多人都會帶著剪子和用來稱量的戥子,就是這個用途。這一方法看似方便,但是實際使用上確有著兩個很大的不便。

一是白銀的成色各異,導致使用時需要查驗,非常不便。既然白銀使用時只是按照重量來計算價值,那麼任意一家銀鋪都可以熔鑄銀錠,甚至需要時個人也可以熔鑄銀錠,然後拿出去使用。而各家銀鋪由於工藝水平不通,所鑄的銀錠白銀成色自然也有不同。以清朝順天府一地常見的幾種官方標準為例,康熙標準庫平白銀的成色是93.5374%,而三六庫平是98.8540%,北京庫平是98.7000%,三四庫平是90.9000%。也就是說僅順天府一地,官方標準就有8%左右的來去,再加上銀鋪工藝上的波動,實際上每個銀錠在使用時都需要先檢驗成色。

雖然銀鋪大多會在熔鑄銀錠時會打上銘記,標明銀鋪名號、銀錠成色,以方便使用。但是由於實際使用時按重量計算價值,經常會將銀錠分割使用,銘記自然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消失,而商家收款時極可能是一堆被切割過的散碎銀子,來自不同銀鋪的不同銀錠,所以檢驗過程可能會很複雜。

二是當時所用的兩也是規格不一。還是用上面順天府為例,康熙標準庫平一兩是35.292克,三六庫平一兩是37.3克,北京庫平一兩是37.24克,三四庫平一兩是34.3克。彼此之間一兩可能相差4克,差距很大,這在使用當中也會造成很大的混亂。

所以以重量來標註白銀在實際使用中非常不便,明末以後西洋的銀元逐步流入中國,因為其款式、重量、成色一致,使用時非常方便,所以很受民間歡迎。到清末和西方的往來更是增加,大量外國銀元湧入中國,出於統一幣制和使用方便的需要,清政府決定廢兩改元,仿造西洋銀元款式鑄造銀元,當然開始按照習慣標註了重量,不過大家還是慢慢習慣叫成一元,後來就全部改成元了。

早期銀元標註的是“庫平七錢二分”,並無元的字樣。

之後才逐步出現標註“壹圓”字樣

有些地方鑄造過重量減半的半元銀元


不沉的經遠


清朝廢棄銀兩制而開鑄銀元,就是參照在華流通的外國銀元規格。比如鷹洋,明治龍洋,本洋,站洋,坐洋等,它們的單位都是“元”。

因中國習慣了計重製,雖然開鑄了一元型龍洋發行,但還是標註了“七錢二分”計重字樣,一直受到批評。直到清朝末期,才決定去除計重標註,以計值“圓”為唯一單位。






逍遙子12345678


改兩為元是國際貨幣制度的趨勢。


王愛山上


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老安1461


改兩為元,統一貨幣


980930975421


跟國際同步!算是一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