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大染坊背后的山东民国实业大佬-桓台县索镇小苗氏家三兄弟

说起大染坊里的大佬,除了上海的林家就得说是济南的苗家了。苗氏的曾祖叫苗启英,桓台县索镇人,祖辈兄弟2人,父辈叔伯兄弟6人。

苗世厚与苗世远共兄弟5人,另3人是苗世忠、苗世传、苗世登,因出自长支,往往叫作“大苗家”。苗氏家族之崛起,首先归功于苗世厚和苗世远。

苗世恭、苗星垣、苗海南3人是亲弟兄,与苗世厚、苗世远(杏村)五兄弟共曾祖父,因出于次支,往往又叫“小苗家”。苗瀚东历史原型为曾担任山东副省长的苗海南,的确是一位和上海荣毅仁一般的著名民族资本家。可是在苗家苗海南也仅是一个小字辈,提起他的父祖兄弟才是真的声震山东。

苗星垣(1891—1958),名世德,字星垣;苗海南,名世循,字海南(1904—1966)。两人均系山东桓台人,且都是著名工商实业家。

“小苗”之起家是由苗星垣完成的。苗星垣10岁入私塾,读了5年书,14岁家贫辍学。苗星垣的父亲早逝,能干而善良的母亲带着兄弟姐妹六人艰难度日。兄弟3人,胞兄苗世恭忙时为人干月工,冬春两闲卖面食。苗星垣从15岁开始就和同龄人一起为人打短工,担负着帮助母亲照顾兄弟妹妹的重任。艰苦的生活经历,使他养成了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性格,为日后成为苗氏资本集团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909年苗星垣18岁,虽然各种农活也都得心应手,但是打短工报酬有限。当年苗星垣打短工近300天,但工钱只能买到30斗红高粱。精明的苗星垣觉得与其给人打短工,不如外出学做生意,于是同父兄商议后,经苗世厚介绍,1910年来到济南泺口公聚祥粮栈当伙计。

在公聚祥当伙计的两年,苗星垣干的是买菜做饭、斟茶倒水、搬运粮包、打扫卫生,给经理打洗脚水、倒夜壶之类的杂活,过的是睡柜台看大门、受经理气的日子。苗星垣不仅能吃苦,而且喜欢学习,夜里别人睡觉了,他自学珠算,养成一天只睡4个小时的习惯。1912年,苗世厚介绍苗星垣到利成粮栈当练习生,跟账房先生学习会计。一年后苗星垣当上了经理的助手,在外跑生意。

在跑生意过程之中,苗星垣结识了泰华粮栈经理王冠东、张仲磬,1915年两人聘请苗星垣任泰华粮栈副理。由于本身精明强干,加之在利成粮栈那几年的锻炼,苗星垣已经深谙粮食买卖之道,即无外乎注重信息、广交朋友、贱买贵卖,并且自己屡试不爽。例如,1915年春鲁南大旱,秋粮歉收,而鲁北豆类大丰收,泰华粮栈在平原、禹城一带大量采购,运至鲁南销售,获利万元以上。又如,苗星垣结交了一批东北粮商,扩大了粮栈的经营范围。1919年,泰华粮栈发生股东私吞利润事件,矛盾纠纷导致分伙。苗星垣任副理4年,分得红利2000元。

苗星垣不仅在生意上积极发展,而且还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五四”时期,他是商界代表,创办《大民主报》,并以此为阶梯,进入了上层社会,结识东莱银行经理于耀西。凡此,都是他日后发展事业的依傍。

1920年,张仲磬出资8000元,王冠东、苗星垣各出资6000元,共2万银元,在经三路纬二路开设了同聚长粮栈。同聚长采取边营业边基建的办法,除将红利变成资本外,又从茂恒银号贷款,花4万元建起一座营业大楼。同聚长为苗星垣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利用在泰华的老关系,将东北粮商统统拉了过去,独揽每年几十万包大豆、高粱买卖的生意,加之同聚长粮栈的经营者诚实守信,不欺不诈,得到了客商的信任。由于苗星垣曾任济南各界评议会理事,参加创办《大民主报》,与山东督军田中玉有交往,被委任为山东赈务会车务处长,能够调车为己所用,来自东北、天津的大豆、玉米从粮栈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两三年就获利数万元。同聚长生意越做越大,在津浦、胶济沿线设立分庄30余处,职员发展到40余人,一跃而成济南五大粮栈之一,与恒聚成并驾齐驱,到1932年资本已经达到30万银元 。

同聚长粮栈为苗星垣步入面粉业和纺织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1921年创办成丰面粉厂,1932年创办成通纱厂,同聚长都是强有力的支柱。例如,成丰面粉厂创办时,同聚长提供了3.66万元的资金。

1921年,苗杏村、苗星垣兄弟联合他人合资在津浦铁路站北购买地皮,建造厂房,开始筹建成丰面粉厂。为了建厂的需要,苗星垣曾到齐鲁大学旁听数理化知识。在建厂施工中,他与工人一起劳动,取得了实践经验。1922年8月,成丰面粉厂正式投产,苗杏村任成丰面粉厂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苗星垣任董事兼经理,王冠东任监察人。在今天的济南,位于火车站北邻的一条马路叫成丰街,街名就来源于苗家创办的成丰面粉厂。工厂开工后日产面粉2000包,当年结算即获得纯利7.5万元。苗氏集团深知小规模的企业在竞争危机中是难以立足的,于是将利润的大部分转作投资,扩大再生产,增添机器,次年日产能力便增至5200包。此后,工厂业务进展顺利,利润不断增加。1929年,苗杏村脱离成丰面粉厂,承租已宣告倒闭的济南民安面粉厂,成丰面粉厂遂由苗星垣一人掌握。1930年,成丰面粉厂经过不断扩建,共有钢磨25部,工人六百多人,日产能力达到八千余包,成为济南当时设备最多、产量最高的面粉厂 。

苗星垣是个孝子,上对老母亲特别敬重,下对弟妹非常爱护,对弟弟苗海南格外器重和关爱。苗海南先入索镇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第一中学,1923年毕业后在济南一家私营银行当职员,一年后又考入南通纺织学院,于1928年毕业。同年,苗星垣送他到英国留学。1931年,苗海南在英国皇家纺织学院毕业后,到英国各大纺织中心考察纺织业的生产经营情况。1932年,苗海南学成回国。同年,实力渐渐雄厚起来的苗星垣即与苗杏村等人,集资创办成通纱厂。1933年5月建成投产,苗杏村任董事长,苗星垣任常务董事,苗海南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35年,济南鲁丰纱厂倒闭,苗杏村得到韩复榘的支持,在接办鲁丰的基础上,成立了成大纱厂。苗杏村将精力转向成大纱厂,成通纱厂遂为苗星垣完全掌握。苗星垣特别重视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创新,成丰面粉厂都是自做发电机,所有面粉机械皆由自己生产,当时这在全国是第一家。苗星垣还亲自动手率人改造锅炉,使改造后的锅炉一台顶两台用。

1935年,苗星垣与苗海南拟定了“大西北计划”,准备在西安至兰州间的几个重要城市设立成丰面粉厂和成通纱厂的分厂。为付诸实施此计划,他们先集资100万元,在西安设立了成丰面粉厂分厂,苗星垣自兼经理。1937年春,他们又在西安建立成通纱厂分厂。不久,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西安成通纱厂分厂被迫停建,整个“大西北计划”也宣告夭折。

1937年夏天,济南玉符河决口,成丰面粉厂和成通纱厂均被水淹。待水退后进行整修时,日本侵略军已抵达黄河北岸,成丰、成通无法恢复生产,同聚长粮栈也被迫停业。年底,韩复榘率部撤离济南。日军侵占济南后,宣布对成丰、成通实行军管,苗海南等管理人员被日军逐出厂外。1941年至1942年,日本占领当局又宣布两厂实行“中日合办”。苗星垣召集被日军驱逐的成丰职员,办起了成丰粮栈和尚志兴粮栈。后来,又与王冠东等合办复聚长粮栈。1940年,苗星垣、苗海南与表弟孟冠美等在南京创办普丰面粉厂,在济南创办文德铁工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山东省党政接收委员会委派苗海南为监理人,从日商三田省三手中接收成通公司。1946年任成通纱厂经理兼总工程师、济南市纺织业公会理事长、市商会常务理事。苗星垣、苗海南二人虽然收回成丰、成通两厂,但在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两厂未能进行正常生产。1948年9月济南解放前夕,成丰面粉厂被国民党军的铁甲车击毁,成通纱厂也濒于停产。

济南解放时,成通、成丰董事会解散,不少股东携款携眷撤离。苗星垣、苗海南兄弟留在济南,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苗海南仍任成通纱厂经理,逐渐恢复了成丰、成通的生产。苗海南响应新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恢复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1950年1月他曾一次认购“国家胜利折实公债”15万份(每份旧币24867元)。1950年3月,他当选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初,他捐款15亿元(旧币),购买战斗机“成通号”1架,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到公私合营前,成通纱厂已拥有3万纱锭、214台织机、2432名职工。

1954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苗星垣代表资方申请成丰、成通实行公私合营,苗星垣任公私合营济南成丰面粉厂经理。1955年当选济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任济南粮食工业公司副经理。

1958年,苗星垣病逝。

新中国成立后,苗海南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曾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届中央委员、民建山东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山东省副省长,政协山东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山东省工商联主任委员等职。

1966年10月,苗海南在济南病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