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到底有沒有陰謀造反?

劉邦建立大漢政權,打敗勁敵項羽,其中有兩個人立下絕世功勳。那就是韓信和蕭何。然而,劉邦建立西漢後不久,便以“謀反”的罪名,殺掉了韓信,並且滅掉了韓信的父、母、妻三族。而劉邦也被說成“狡兔死,走狗烹;禽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人們一直在猜測韓信之死的真正原因,那麼,韓信之死,是因為“謀反”嗎?還是因為 “功高蓋主”,而“謀反”只是一個藉口呢?

韓信到底有沒有陰謀造反?

被告造反,呂后斬殺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說:“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也就是說劉邦得天下,主要得助於韓信。蕭何與韓信,兩人一文一武,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

公元前197年,陽夏侯陳豨,起兵造反,並且自立為王。於是,劉邦便親率大軍,前去討逆陳豨。而韓信呢,自稱身體有病,沒有隨同前往平亂。而韓信此次沒有前往平亂,便為自己埋下了禍患。

韓信走後沒多久,韓信手下人便向呂后密信,說韓信沒隨劉邦去征討叛軍,是因為陳豨謀反便是韓信的主意,並且兩人還約定裡應外合奪政權,到時候韓信會趁著劉邦在外打仗的機會,假傳聖旨,釋放奴隸和犯人,衝進皇宮殺掉呂后及太子。

得到如此緊要的消息後,呂后趕緊找來蕭何商量,決定搶在韓信之前先下手。因蕭何和韓信二人是好友,呂后便讓蕭何將韓信誘騙至宮中,斬殺了韓信。作為朋友,蕭何在斬殺韓信這件事中,充當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韓信到底有沒有陰謀造反?

《史記》記載,韓信謀反

有人認為蕭何助呂后殺韓信,與劉邦滅除異姓王的政治策略一致。但是這個時候的韓信,已經被降為淮陰侯,不是王了。那麼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之意呢?或者是“謀反”只是一個用來除掉韓信的理由呢?

《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中,認為韓信謀反。《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韓信在楚漢戰爭最緊要之時,上書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看到書信後勃然大怒。這個時期的韓信,野心漸露,但是劉邦還在用人之際,為了最終的勝利,無奈之下,只能答應韓信的做代理齊王要求。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立刻收了韓信兵權,並將其分封到遙遠的楚國。這樣一來,韓信對劉邦漸生不滿,並且埋怨劉邦對待他不公平,於是就勾結手握重兵的邊將陳豨共同謀反。司馬遷更是在《史記》中,詳細地記述了韓信與陳稀密談勾結謀反的談話內容,看起來韓信謀反之事似乎不容置疑。

韓信到底有沒有陰謀造反?

謀反之事,存在疑點

但是,仔細琢磨韓信謀反之事,會發現此事有很多疑點。

首先,從告密者的身份分析。寫信告密的是韓信準備處死的一個罪犯的弟弟,這種身份的人告密,很有可能是報復。謀反在封建社會可是一件天大的事,假如韓信真的想謀反,那他怎麼會輕易讓別人知道呢!

其次,《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還記載:韓信手握重兵,在做齊王時,項羽的楚軍先後派了兩了個人,勸說韓信叛漢投楚,韓信拒絕並說道:“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給我坐,他的衣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便要為人家分擔禍患;穿人家的便為人家分憂;吃人家的便要為人家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而且,韓信在被告謀反的時候,已經被收掉兵權並降為淮陰侯,閒居在長安。假如韓信真有謀反之心,那麼他在擔任齊王的時候,謀反的時機更佳,何苦要等到後來無兵無權了才想起了謀反?

還有,呂后和蕭何抓住韓信後,並沒有對其進行審訊,而是在長樂宮鍾室立刻斬殺。這更像暗殺。假如韓信謀反屬實,那麼這麼好的活例,應當要詔告群臣,殺一儆百。就沒有必要殺於鍾室了。

韓信到底有沒有陰謀造反?

劉邦審問,並無反意

漢高祖十一年十月至十二月,劉邦平定陳稀叛亂。第二年正月,韓信被告謀反。劉邦平叛歸來後,“見信死,亦喜且憐之”。劉邦的這種心情,一方面是為心腹之患被去除暗喜,一方面對這個跟隨自己南征北討這麼多年、為自己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人,落得如此下場而憐惜。從這種複雜的心情可以看出,劉邦本人不認為韓信會謀反。

劉邦問呂后:“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呂后回答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於是,劉邦捉來蒯通審問,說:“是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蒯通回答說:“是。我是這樣教過他,但他沒理採我的計策,所以落了個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他要是聽取我的意思,陛下未必就能殺掉他!”

蒯通的回答,點到了劉邦的痛處,假如韓信真的謀反,那劉邦的皇位還能不能坐穩就是另一回事了。這或許也就是劉邦一直擔心的問題,所以便有了殺韓信的想法。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講陳豨和韓信密謀謀反這段記載,也並不可靠。既然是密謀,談話的具體內容又怎麼能如此洩密,並讓數年後的司馬遷知道如此仔細記下呢?

韓信到底有沒有陰謀造反?

性格缺陷,導致被殺

當然,韓信自身的修為,的確也有些問題。他好大喜功,自恃自己功勞大,而放縱自己言行,不加檢點。在楚漢之爭中,他就脅迫劉邦封他為齊王,當時的劉邦,心中已經對他不滿。後來,韓信被降封為淮陰侯,不僅收斂自己的行為,反而怨恨劉邦,更誇張的是,他長期稱病不上朝。韓信這些人性弱點,也是導致被劉邦滅三族的重要因素。

司馬遷對韓信的評論是:“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意思就是:假如韓信能夠懂得謙恭退讓,不炫耀功勞,不以才能自恃,則可多活幾年。他在漢朝的功勳,可比擬於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他的後世子孫對他的功勳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卻沒有這樣做,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不軌叛亂,落下了個誅滅宗族,這太不合適了!

從司馬遷的評語裡,我們能不能猜測一下,司馬遷本人對韓信謀反的事情,也是持懷疑態度的,司馬遷說出大堆韓信的性格弱點,似乎在告訴我們真正的死因。為什麼司馬遷不能明著告訴死因呢?司馬遷被處宮刑後,為了生存,要處處小心翼翼,不可能替韓信反案。所以,他對韓信,最後只能留下這些很有深意的評語。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上方,關注我!

您的支持,是我努力創作的動力!

點擊“寫評論”對本篇文章拍磚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