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與吳京的符號效應:中國人太空意識覺醒與新的太空時代

今年賀歲檔《流浪地球》後來居上,上映以來每日排片都在加場,目前票房已經超過20億,票房佔比達到37.1%,成為現象級電影。也在網絡上成為討論的焦點。《流浪地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將開啟中國科幻片元年,意義遠超電影本身。

《流浪地球》故事契合中國近年來在太空探索中的努力,影片上映恰逢中國在太空實現里程碑式的跨越,上個月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成為第一造訪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流浪地球》的成功無疑與吳京的投資與參演密不可分。吳京現在已是中國電影的票房保證和國內觀眾愛國情懷的符號代表。無論是《戰狼》還是《流浪地球》,都因為吳京而在票房上大獲成功。《流浪地球》即使上映前沒有其他電影那樣鋪天蓋地的宣傳和院線的排片優勢,也輕鬆碾壓其他賀歲大片,票房超過五十億已經沒有懸念,都很有可能超越《戰狼2》的票房紀錄。

流浪地球與吳京的符號效應:中國人太空意識覺醒與新的太空時代

一、中國國際空間站將開啟中國的太空時代

2018年中國GDP突破90萬億,即13.35萬億美元。美國GDP預測為20.51萬億美元。中國GDP接近美國三分之二。上一次這麼接近美國GDP的是日本,日本在1995年GDP達到了美國的69.6%,1975年,蘇聯GDP與美國之比達到最高點40.60%。

流浪地球與吳京的符號效應:中國人太空意識覺醒與新的太空時代

按現有經濟總量,中國將於十年內超越美國GDP基本已經成為共識,但成為經濟總量上的第一大國與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不是一回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美兩國近年來都已經意識到科技在經濟發展與國家實力上的重要地位,而通過進軍太空來加速科技革命已經重新成為共識。

由於現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將於2024年報廢(國際空間站由16國參與,但中國一直被美國排斥在外),屆時中國將成為唯一一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將於2022年左右建成的空間站,會成為中國空間科學和新技術研究實驗的重要基地,在軌運營10年以上。

流浪地球與吳京的符號效應:中國人太空意識覺醒與新的太空時代

特朗普最新的國情諮文講話中也提到,美國將於2019年重返太空。特朗普的“1號太空政策指令”,要求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送美國宇航員返回月球,並最終登陸火星,引領創新的太空探索計劃”。特朗普稱,美國的太空計劃將“再次引領並激勵全人類”。

當年的美蘇太空競賽使得航空航天工程和電子通信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太空競賽會推動航天產業及其前後向關聯產業諸如金屬冶煉及製品業、電子電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 設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機械工業和建築業等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基礎科學的跨越。“太空技術”延伸到不同的領域,將改變世界的方方面面。

現代新的科技革命即將醞釀,太空技術革命勢必將深刻改變未來人類世界的生存方式。無論中國、美國,還是俄羅斯都需要重新回到太空,促成人類科技的再次騰飛。中國和美國的國力競爭在現有格局下很難改變,只有太空科技革命有可能帶來質的飛躍。

流浪地球與吳京的符號效應:中國人太空意識覺醒與新的太空時代

二、美國天命論時期與二戰後的美國精英“世界警察”觀

國家崛起都需要理論支撐,美國也不外如是。

在美國曆史書中,有一章“天命論時期”(Manifest Destiny)。天命論又叫“命定擴張論”,是19世紀美國人的一種信條,認為對外擴張是美國的天命。最初由1840年代紐約市記者約翰·歐蘇利文提出:“上帝應許我們新大陸,通過聯邦自治實現個人的自由權利,這是昭昭天命”,用以宣傳兼併今天的美西地區(俄勒岡、德克薩斯、加州和新墨西哥等地)。

1890年代復由共和黨支持者用以在理論上作為美國介入北美洲以外事務的理由。美國在成為全球意義的帝國的過程中,“天命論”觀念是美國持續擴張的原動力。在國際關係中,美國人相信自己是純潔的、高尚的、利他的,優越的具有拯救性的力量。這在我們看來固然一廂情願,但美國人在全球介入戰爭,基本都是基於其普遍意義上的價值理念,否則也根本沒辦法說服美國的國內民眾支持。

而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人在其中所起的卓越作用和戰後獲得的無與倫比的地位,都更強化了美國人的“天命論”觀念。一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主持了巴黎和會。在他執政期間,美國發展迅速,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威爾遜認為,根據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應當放棄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擔當起領導世界的重任。他於1918年1月8日提出了以建立國際聯盟和維護公海航行自由為基礎的“十四點”爭霸世界綱領。

二戰後,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重建了已經成為廢墟的歐洲大陸,獲得了西方世界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蘇聯解體之後成為唯一的超級強國,使得美國人成了某種意義上的世界警察。美國的精英階層認為自己有使命作為“世界警察”在全球推行其價值理念。

流浪地球與吳京的符號效應:中國人太空意識覺醒與新的太空時代

三、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類似於美國的“天命論”,2013年6月5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文章認為:“中國的“命定擴張”感甚至比美國更強烈(環球時報曾轉載)。中國人的這種觀念更古老,一直存在於5000年的中國歷史中。這種難以平抑的冤屈感與對本國卓越地位的篤信相互交織。”

隨著經濟的大幅進步和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開始更多地考慮自身的大國責任。我們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於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提出。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於2015年9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提出的治國理政方針理論。2012年11月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四、中國電影產業加入太空競賽

以前拯救地球只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裡,還都是美國人扮演拯救地球的英雄。但由於中國的崛起,在《2012》《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等電影中已經開始出現中國元素。《流浪地球》是第一部中國人拯救地球的電影,所以在國際上也引來了較大關注。

《紐約時報》2月4號的文章標題《中國電影終於加入了太空競賽》。將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突破與電影聯繫起來,認為中國科幻電影製作的新時代,與太空探索的新時代,都開始了。文中說,中國是太空探索的後來者,在電影中,也是科幻小說的後來者,但是,這種情況即將改變。《流浪地球》將成為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開始。

隨著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儘管中國太空探索曾經落後美國和俄羅斯幾十年,但現在,正雄心勃勃的計劃加入,甚至領導太空探索的新時代。根據南方科技大學發佈的2018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2017年中國科幻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30億元,但中國電影僅佔13億元,即10%。在2018年上半年,中國科幻電影的總票房為95億元,其中只有8.9億元(9%)來自中國電影。

而今年,光《流浪地球》一部電影就可能達到中國電影總票房的10%。《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的科幻電影也必然會掀起新的熱潮,《上海堡壘》《三體》都將陸續上映。從IP上看,《流浪地球》只是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一部兩萬字的小說改編,中國科幻小說的巔峰神作《三體》至少可以拍出十部《流浪地球》級別的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與吳京的符號效應:中國人太空意識覺醒與新的太空時代

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中國人的太空探索時代和中國電影的太空時代都開始了。隨著2022年中國空間站的投入使用,中國人將站在太空探索的最前沿,傳統的“宮鬥”戲和“橫店戰場”影視劇都不可避免地將被中國觀眾所淘汰,中國人的太空意識覺醒了。

流浪地球與吳京的符號效應:中國人太空意識覺醒與新的太空時代

《人民日報》說,“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以後必然將有更多中國科幻電影上映,中國人拯救地球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

上林院:楊飛,經濟學博士,高校教師 ,關注財經事件與產業經濟發展,一家之言,井底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