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李斌:要讓工人有奔頭

2019年2月21日8時58分,全國勞模、上海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液壓泵廠數控工段長李斌,因病在上海市徐彙區中心醫院去世。

去年11月,《新民週刊》刊登了李斌的一則專訪,在他回答的字裡行間,我們能看到他對一份工作的孜孜不倦,在平凡崗位創造偉大、雕琢不朽的職業精神,還有對工人群體發展的關心與鼓勵。

58載太短,惟願志同道合永懷念。


記者|姜浩峰

李斌,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總工藝師、液壓泵廠數控工段工段長。2014年,他當選為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

回首走過的路,技校畢業後,1980年進廠的李斌心裡有一個單純的夢想——“學一手好技術,當一個好工人”。於是學習知識、鑽研技術成了他的“生活習慣”——自學高中課程、考電大、進修專業課程……這麼多年來,李斌的“學業”幾乎從未間斷。如今,李斌擁有工程師和高級技師的雙職稱,“當個好工人”的夢想早已實現。

近年來,李斌團隊完成新品開發20多項,其中1項達到國際尖端水平,8項為國家級重點項目。這些新產品開發項目,使企業累計增加銷售收入1800萬元。李斌說,“中國工人的形象已經不再是那種五大三粗的體力勞動者了,而是有知識、有技能、有智慧的產業工人。通過知識、技能和智慧,產業工人能夠實現中國製造技術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夢想。”

李斌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並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榮獲全國十大傑出工人、中華技能大獎、全國知識型職工標兵、全國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和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在上海市總工會正在施行的“上海工匠”培養選樹千人計劃之際,李斌接受了《新民週刊》採訪。他回首自己的成長之路,寄語來者,希望未來的上海,誕生更多的大國工匠,亦希望上海有更好的培育優秀工匠的土壤。

追憶李斌:要讓工人有奔頭


優秀工人首先要定定心心

《新民週刊》:您技校畢業進廠時是幾級工?當年的技術工人評判標準與現在有何不同?

李斌:我技校畢業,1980年進廠工作時是初級工。工作後通過多次評級考試,於1998年成為高級技師。當初的技術評定,主要是工人通過努力工作與學習,在取得工作經驗後達到某一級工人的技術水平,再由有關部門來組織評判。這與學歷教育不同。學歷教育,主要是這樣一種形式——我希望得到某一級學歷,就去報考,通過努力,考試通過就獲得學歷。

從前技術評定是——工人先取得工作經驗,有了相應能力,由有關部門認可。比如從前考技師,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報考,要單位推送。一般是單位領導從技術出眾的工人中提名,群眾認可,才可報送出去進行技師評判。現在和從前的差別是——社會化考試,大家都可以報名。

《新民週刊》:通過您的親身經歷,您認為一個年輕人成長為優秀技術工人,必須經歷哪些考驗?

李斌:我覺得要想成為優秀技工,還是必須在崗位上成才。一個能力好的、優秀的技術工人,首先不能把一份工作當做餬口的差事來做,不能三心二意,而是要有職業精神,當它是一份正正經經的職業去做。我們講工匠精神,就是要講一個人對一份工作的孜孜不倦。其實每個人的聰明程度,差異並不是天壤之別。只要常年態度認真,定定心心去做,就會有成績。當然也有真正不適合崗位的人,那是少數。未來,製造業要發展,工業4.0也好,智能製造也好,還是需要一支技術工人隊伍的。希望有人能定定心心去幹。

《新民週刊》:必須有技術革新、創造發明才能是優秀技工嗎?

李斌:不能這麼說。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發明家。能成為發明家、大工匠的畢竟是少數人。但就每一個個體來說,有前進目標,去奮鬥,才可能有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任何發明創造都是有基礎的,奠定基礎的東西其實就是在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其實這就是在弘揚工匠精神。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還是要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係,不能太注重個人得失。

有的人內心沒有成為高技能人才的奮鬥目標,表面上幹活也挺賣力的,但他想的是:賣力做幾年,薪水是不是應該漲些?是不是能獲得個“小幹部”的職位?甚至是不是有機會成為廠長?當然,這並非說一定是非分之想,關鍵是幾百人的工廠,廠長能有幾人?你能通過奮鬥獲得廠長職位,當然不是壞事,但不能把眼光全都瞄在這上頭。否則的話,根本成不了高技能人才。

所謂高技能人才也好,大國工匠也罷,那是一種長期的堅持。就技術水平來說,不是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多少,不能這麼比。個人技術水平的進步,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回頭看看五年前、六年前甚至十年前的自己,水平是否上了個臺階,這才是重要的。總之,想成為優秀工匠,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

我覺得,就算沒有發明創造,就算沒有技術革新,只要保質保量完成產品,達到企業的要求,完美地做好,就是優秀員工。當然,水到渠成,伴隨著這一切,技術革新之類也就會發生在優秀員工身上。


追憶李斌:要讓工人有奔頭


選樹千人計劃是個好開端


《新民週刊》:回首往昔,上海曾經有許多行業誕生優秀技工,但一段時間以來,好像技校式微,願意做工人的年輕人少了。您有什麼期望?

李斌:我覺得技校式微主要是生源少了。直接的原因是社會價值取向有了變化,都認為讀大學有出息,而找工作的話,大專、本科的學歷是敲門磚。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一種“共識”——技校畢業的只能去做普通勞動者。大多數年輕人於是主攻考大學。

現在,比如我們廠,“新鮮血液”多是外來勞務工。他們連技校都沒上過,進廠還得從頭培訓。總的說來,在企業發展的大方向上,勞務工的總體素質是有欠缺的。我當然希望有合格的、優秀的新工人加入工廠。

《新民週刊》:如今,上海在全國首次提出“上海工匠”概念,準備用10年時間培養選樹1000名“上海工匠”,打造一支與加快建設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和實施“中國製造2025”要求相適應的高技能領軍人才。目前上海也有比較好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您怎麼看技工特別是技師和工程師之間的配合?

李斌:實際上,在一些生產實踐中,好的技術工人,他反過來對工程師的技術工藝改進、技術優化有促進作用。一個長期從事操作的工人,對生產中產生的問題所在,很可能是很清楚的。如果這樣的技術工人同時有不錯的文化水平,那對技術工藝的促進作用將會更大。

《新民週刊》:國內技術工人可以成為工程師嗎?

李斌:目前在職稱上還是兩條線走,符合條件都可以評。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一般來說,工廠的工人,獲得技師職稱就應該獲得相當於工程師的待遇。但許多企業並不是這樣做的。我覺得要講工匠精神,要講大國工匠,首先要讓全社會對工人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使得更多人從心底裡願意當工人,覺得工人是有奔頭的。畢竟,即使是大國大工匠,也是從初級工一步步做起來的。如果能改善薪酬體系,國家有指導性的政策,情況會好很多。否則的話,對企業發展也未必有利——新工人剛剛工作滿三年成為熟手,就辭職改行了,重新招人的話,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產品質量。

我覺得,上海市總工會打造“上海工匠”, 培養選樹千人計劃,是個好開端,是從源頭上做事,能讓社會氛圍有利於從新認識工人的價值。

追憶李斌:要讓工人有奔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