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徐則臣推出長篇力作《北上》:大水湯湯,溯流北上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書香君:

《北上》是咱們書香江蘇形象大使、著名作家徐則臣潛心四年創作完成的長篇新作。這是一本有關京杭大運河的書。它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

本書概覽

公元1901年,歲次辛丑。這一年,時局動盪,整個中國大地風雨飄搖。為了尋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失蹤的弟弟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險家保羅·迪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義來到了中國。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輩馬可·波羅,並對中國及運河有著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羅”。

本書的主人公之一謝平遙作為翻譯陪同小波羅走訪,並先後召集起挑夫邵常來、船老大夏氏師徒、義和拳民孫氏兄弟等中國社會的各種底層人士一路相隨。他們從杭州、無錫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這一路,既是他們的學術考察之旅,也是他們對於知識分子身份和命運的反思之旅,同時,更是他們的尋根之旅。當他們最終抵達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時,小波羅因意外離世。同時,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運河的實質性衰落由此開始……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一百年後的2014年左右,中國各界重新展開了對於運河功能與價值的文化討論。當謝平遙的後人謝望和與當年先輩們的後代陰差陽錯重新相聚時,各個運河人之間原來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終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敘事長卷。這一年,大運河申遺成功。

大水湯湯,溯流北上,本書力圖跨越運河的歷史時空,探究普通國人與中國的關係、知識分子與中國的關係、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探討大運河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書寫出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

在這個意義上,大運河是中國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地理南北貫通的大動脈,大運河千百年來如何營養著一個古老的國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獨特的中國人,在作品中亦有深刻的文化思索與藝術表達。

本書的氣象,格局,“北上”兩字適足以當之。譬諸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地隔中原勞北望,每依北斗望京華,“北”是地理之北,也是文脈、精神之北。小說一個重要主題恰是借一條大河寫舊邦新命。兩層意義,兩字見之。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197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文學碩士,現任《人民文學》編輯,上海作協專業作家。在《人民文學》《當代》《山花》《鐘山》等刊物發表作品100餘萬字。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耶路撒冷》《午夜之門》《夜火車》,中篇小說代表作有《跑步穿過中關村》《蒼聲》《啊,北京》《西夏》《人間煙火》等,短篇小說代表作有《花街》《最後一個獵人》《傘兵與賣油郎》《紙馬》《如果大雪封門》等。其中,《耶路撒冷》獲得老舍文學獎長篇小說獎,《如果大雪封門》榮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摩洛哥王子》榮獲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書香君:

我們來看看徐則臣自己對這本書是怎麼說的。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

文 | 徐則臣

因為寫作長篇小說《北上》,這幾年有意識地把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斷斷續續走了一遍,這一路曠日持久的田野調查改變了我對運河的很多想法。確是“絕知此事要躬行”。之前對運河也不可謂不熟悉。從小生活在河邊,初中時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來水管凍住,我們就端著牙缸、臉盆往校門口跑。校門前是江蘇最大的一條人工運河,石安運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氳,河水暖人。後來在淮安生活過幾年,每天在穿城而過的大運河兩岸穿梭,一天看一點,一天聽一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對運河也知道了不少。在1797公里的大運河上,淮安素有“運河之都”的美譽。不惟自隋以降,一千多年裡漕運的衙門陸續設置此處,即是南北、東西水路交匯的樞紐,也足以讓淮安成為京杭運河的咽喉要地。因為對運河淮安段的見識與理解,成就了我的運河之緣,二十年來,綿延千里的大運河成了我小說寫作不可或缺的背景。二十年來,我一點點地把運河放進了小說裡。我也因此培養出了對運河的專門興趣,但凡涉及運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聽途說,都要認真地收集和揣摩。也正是基於多年的專注,在泛泛地以運河為故事背景的寫作之後,決意這一次傾囊而出,把大運河作為主角推到小說的前臺來,就有了耗時四年的《北上》的寫作。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寫運河,不僅要寫它的歷史,更要寫它的當下。小說起至漕運廢止的1901年,結尾在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這於大運河是極有意味的兩個時間節點。辛丑年的七月初二日,光緒帝下旨廢止漕運,意味著運河作為國家層面上的運輸功能到此結束。國家層面既已告終止,民間意義上南北貫通的水路運輸自然也無力為繼,因為河道的疏浚工程浩大,所耗甚巨,非傾一國之力莫辦;高層放棄了,民間是無論如何撿不起來的。大運河最重要的現實功能就此逐漸喪失。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的大運河申遺成功,貌似只是一個偏文化的事件,於大運河而言,卻意義別具,它意味著漕運廢止一百年後,我們該如何重新看待大運河。申遺成功是一個不容再回避的契機:是“喚醒”大運河的時候了。

這對小說《北上》的作者很重要,對現實中運河沿線的居民和建設者們更重要。

我們都找到了“文化”這把鑰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馬行空地虛構,沿河的建設者們卻要步步為營地落實與踐行。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毋庸置疑,沿河各地都在兢兢業業地將運河“文化化”。已然斷流的運河段只能用“文化”的方式,把運河製作成可堪掛到展覽櫥窗裡的標本,以緬懷當年帆檣林立、舟楫如梭的繁華盛景,感嘆運河經行家門口的那些歲月裡,給地方和國家作出了多大的貢獻。濟寧以南尚在航運或者流動的河段,經營起來就從容多了,就算“標本”,也是“活態”的標本。在打造運河文化帶時,多半以發展和拉動商業、旅遊為旨歸,讓文化與風光、商旅攜起手來,乃至商旅為上,文化僅作點綴。所以,沿線走過來,看到的運河尤其是運河故道,多半花花綠綠:水中的遊船和各種遊樂設施花花綠綠,岸上櫛次鱗比的仿古商鋪也花花綠綠;在運河上乘船走一段就算體驗了當年的航行,商鋪裡吆喝聲四起就算還原了當年碼頭上的煙火人間。對文化的理解與表達還是過於簡單和直白了。從此地到彼地,所見者大同小異,都是商業旅遊的統一制式,有種庸俗瑣碎的繁華。即使有地方能夠因地制宜地植入一些本地的歷史文化符號,在盛大的商業旅遊的喧囂下,也多半被忽略和淹沒。文化帶讓位給了商業帶。

歷史上,除了核心的運輸功能外,運河還有軍事、水利、興市、巡遊、文化、生態、環境等諸多功能。不同時期,這些功能的作用和影響力有所差異。在一些學者看來,運河的軍事和對外交流的功能在今天基本已經消亡;比較穩定的功能主要有水利、興市、交通運輸等;同時有一些功能正在逐漸增強,比如文化承載功能、休閒旅遊功能、生態環境功能等。其實,相對穩定的交通運輸功能也在逐漸式微。“喚醒”工程,可能要同時實施在比較穩定的和逐漸增強的那部分功能裡,尤其後者,也就是當下各地尤為重視的運河文化帶建設。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淮安大運河夜景

文化帶建設的確是目下運河發展最可行也最可長久的發力點。唯其可行與長久,更須從長計議。在文化帶建設中,既要有對運河整體價值的考量和呈現,又要突出本地特色,科學地把運河對本地歷史和現實的重大影響充分地體現出來,而非千人一面,只借著運河的資源,把具有特殊歷史和文化內涵的一段河道簡單地做成旅遊和商業的基地。

這些年走過的運河沿線,發現當地政府的力氣多半花在硬件建設上,重建和裝修運河古鎮,打造遊樂場和商鋪。那些復古的建築於當地和運河而言,僅有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古”字。你很難在那些“古”中看見與此地相對應的“古”,你看不見它們曾對該地產生過怎樣的作用,尤其文化上的影響。古只是泛泛的舊,千篇一律的舊,而非對當地歷史的有效還原。

經過這些地方,我常遺憾,在他們的文化帶建設中,看不見此地運河史上曾出現的具有符號價值和代入感的人文景觀。而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史蹟,理當作為細節融入到文化帶的建設中,移步換景,總會見到諸多有效的提示: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一路認真走下來,你便理解了這一方運河岸邊的人是如何走到了現在,又為什麼只能走成現在的模樣。運河文化帶應該是一段高度濃縮的、與運河相關的本地史志與生活志。當然,這樣一個“運河與人”的局地史志中,也必要草蛇灰線地暗含一條京杭大運河之於整個中國的影響和意義。風物流轉,人員徙遷,不管你有多鮮明巨大的局地特性,你也只是滔滔大河北上和南下間,一直在相融相合的有機一環。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徐則臣:四年沉潛,《北上》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