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導讀:《國家寶藏2》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那些鑲嵌在古人生活中的文物們,傳遞的情感其實和我們並無二致。

文 | 一文

2018年5月20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行的漢錦複製項目中期彙報會上,該館研究館員手持梭子,腳踩踏板,把10470根經線一一穿入84片花綜和2片地綜中。

只見梭子不斷穿過,漢代織機有序工作,一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漢錦慢慢出現在眼前。在《國家寶藏》第二季的舞臺上,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館長趙豐拿著這塊做工精細、色彩亮麗的錦護膊,成了傳統文化的“守護人”。

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從生活資料到儀式器具,不停地有新的文物來到現場,但它不僅僅是呈現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是成為聯結當下與過去、今人使命與古人智慧的重要工具。

古代生活的“講解器”

最新一期節目中,林心如再次與食物結緣,化身古代美廚娘,一套62件的戰國銅餐具登場也在前世今生的傳奇故事中閃亮登場。

由耳杯、小碟、盤、碗、盒等組成的一套文物悉數來到《國家寶藏》的舞臺上。作為同時期出土器物中的一套孤品,它體型雖小,卻暗藏乾坤,生活用具設計精巧,不僅表現出戰國時期發達的手工業,也能瞥見齊國地區的繁盛,文獻中記載的“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宏大場面也呼之欲出。

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除了銅餐具,一日三餐需要的鹽也能成為探訪古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線索。

“漢代開始,四川就利用天然氣作為煮鹽的燃料了。”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總工程師的李中作為“製鹽畫像磚”的守護人,正在驕傲地介紹兩千年前的中國製鹽史。

四川地區鹽業發達,廟宇、商會十分繁盛,形成了豐富的民間信仰,這些都一一浮現在“畫像磚”上。益都盛景、甚至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都成為可被窺見的歷史證據。另一位工程師的羅鳴則說,“當代中國人的鑽井技術雖說早已超越了古人的技藝,但我們從古至今繼承下來的,是從不淺嘗輒止的鑽研精神。”

禮藏於器,當更多深厚文化及特殊價值能夠透過文物解讀時,我們能通過不同的食具講到餐桌禮儀,再講到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更能從歷史常識講到人類文化通理。

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長信宮燈——作為河北博物院拿出的三件國寶之一,也成為見證古人生活方式的重要“情書”。

長信宮燈為青銅製造,通體鎏金,造型是一位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雙手執燈,神態恬靜優雅,高48釐米,重15.85公斤。一方面它出土於竇綰墓後室,相當於主人生前的臥室,能看出它受珍視的程度;另一方面燈上的細緻紋路,包括冕冠、衣裳、鞋履、佩綬等也能成為透露官階大小和品級高低的關鍵信號。

“任何文物的背後,都有發生的歷史事件和文化關懷”。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的外展專家楊陽說。在我國公立單位收藏的4200萬件文物中,長信宮燈是唯一入選“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的燈具,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燈”。

從鹽到燈,我們在博物館中視作寶藏的文物,在古代大部分不是生活用品就是生產用品。鼎是煮肉的,簋是盛飯的,尊是盛酒的,它們都是日用品。縱使有的成為祭祀的禮器,地位陡然提升,也大多從日用品演變來的。《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說:“每一件文物,它們歷經歲月的洗禮輾轉到我們面前,其實就像一個個歷經風雨的生命,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受想和我們訴說。一檔好的節目,就是一個好的講解器。”

穿越而來的精神世界

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以物來觀自己。

某種程度上,《國家寶藏》成了人們“格物致知”的一個萬花筒。人們通過玉器瞭解中國史前文明的“滿天星斗”,也可以通過壁畫解開不同民族崛起衰落的秘密,還可以從漢代的紡織機與唐代的瓷器中發現“五千年文明”真實存在的蹤跡……如果仔細看,博物館裡的每件文物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一個個粉墨登場的鮮活故事。

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兩千年前,古滇人在雲南這片充滿靈性的土地上祭祀、舞蹈、狩獵、農耕……並將這一切通過一種精妙的方法保存下來:刻在青銅貯貝器上。而這一切被楊麗萍巧妙地學到了舞蹈中。

“我根本就沒有學過編舞,但是因為在家鄉,就是看著異龍湖的水草,然後就有了那種,拐來拐去的調調。看蜻蜓怎麼點水,我們就學到了這個動作,還有云怎麼飄,向日葵怎麼旋轉,這些東西生活裡就能看見。”楊麗萍說。

《國家寶藏》把佶屈聱牙的歷史研究資料翻譯成最通俗、最接地氣的舞臺表演形態。更重要的是,它帶來的是古人與現代人都能共同解讀和感受的重要精神空間。

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的器蓋曾被譽為“無聲的史書”,展現的是古滇人的重要生活場景與信仰圖騰,也通過這一方小文物,雲南的生活氣息被定格在舞臺上。“做了這麼多年雲南原生態的舞蹈記錄,沒想到在貯貝器上能看到很多如出一轍的場景。”

《國家寶藏》像是建立了一種奇妙的聯結,讓古老的圖騰變成了今天的舞蹈,讓靜止的文物變成了鮮活的文化。

“最開始的初衷便希望不只是喜歡博物館的人走進博物館,而是希望我們的普羅大眾、我們綜藝頻道的主體受眾群,他們都能意識到――博物館裡的文物跟你是血脈相連的。”於蕾和整個主創團隊在深耕內容的過程中,越來越明晰了節目的內核和表達方向,他們希望這些文物會告訴我們是從哪一方水土而來,為什麼我們要以這樣的生活方式存在,我們這個民族為什麼會具有現在這樣的性格……每一件文物背後真正的價值,不是它值多少錢,而是它背後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我們整個民族的歷史進程。

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能夠看到,《國家寶藏》試圖去聯結起真正的、古今貫通的精神世界。它不是靠對文物天花亂墜式的吹捧堆砌而成的,更不是人們因為對新鮮的電視表達方式好奇所塑造的,而是依靠公眾對於文物瞭解之上,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所表現的,這才是創作者最不怕被搶走的財富。

既是守護,又是流傳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承與創新,繁榮與發展,讓我們在不斷地追根溯源中逐漸尋找到自我的認知。這檔節目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在西方的工業革命以前,中國在生產、生活很多領域都是領先世界的。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鑽井技術研討會上,俄國人和美國人還在為二三百年的鑽井史爭得臉紅脖子粗的時候,中國代表卻能從容地說“我們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經能使用鑽頭挖到幾百米深了”。

《國家寶藏》更像是豎起了一面我們能正視自己的鏡子。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應該是中國人的驕傲,而這種信念應該促使今天的我們有信心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從“後蜀石經”到今天的石室中學,這些跨越千年的教材集結了儒家十三經,蜀石經不僅刊刻經文,最為珍貴的一點是還刻有註釋,成為研究四川文化教育史的重要“寶藏”,《國家寶藏》節目組希望通過贈予儀式,讓“蜀石經”重回石室,也讓文翁重視教育、傳承文化的精神通過石室中學,再傳遞出來。

能夠看到,這檔節目沒有沉湎於對過去的追憶中,現代人的智慧也成為其著墨的重點。

趙豐帶領團隊蒐集了幾千份古代絲綢文物,把圖案提取出來,提供給文創人員創新設計。與此同時,他們還招募學生,開設傳統手工藝課程,主動舉辦漢服節,邀請世界各地的時裝設計師設計旗袍、漢服,讓單純的織布“復原”之外,是一種審美的流傳。

你看到的《國家寶藏2》,實際是從古至今巨大的“精神花園”

更多現代人堅守與創新的故事被《國家寶藏》真實記錄,創作者把祖先智慧凝結在一段段動人的講述和表演當中,在勾勒、還原這些文物背後的人和事同時,也建構出了現代中國人守護與流傳的整體面貌。

作為指揮中國國歌次數最多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原團長、指揮家於海不僅從音樂專業的角度,介紹了國歌旋律的精到之處,其分享十年推動《國歌法》立法的努力更是感人至深。在守護國寶“聶耳小提琴”的環節中,於海把它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正如他所說,能將一把德國製造的小提琴視為我們中國的國寶,這背後是一種“絕對的民族文化自信”。從古至今,不僅有生活方式的延續,更有精神境界的傳遞。

如果“國家寶藏”有年輪,那麼它的最裡層是歷史的風塵,最外層便是今日的回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