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见识,原来古代教科书在最高级的石头上!

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只刊刻了七部儒家石经,分别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孟蜀石经、嘉祐石经、御书石经、乾隆石经。后蜀石经是这些石经中字数最多、刊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

后蜀石经,刊刻历时近200年,碑石上千数,融儒家经典之大成,被后世学子奉为圭臬,传诵千年。一部石经,一个学堂,一代代的传承者.

长见识,原来古代教科书在最高级的石头上!

长见识,原来古代教科书在最高级的石头上!

这是几块经历过战火的“劫后余碑”,碎石残片上的秀美正楷,诞生于五代离乱之际,直至宋代,历经近200年才刻成。由于这些石经是在孟蜀广政年间由毋昭裔主持刊刻,因此又称“广政石经”,是中国著名的儒家石经。它的内容为儒家经典,包括《孝经》、《论语》、《尔雅》、《周易》、《尚书》、《周礼》、《左传》、《仪礼》、《礼记》、《毛诗》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将经文与注文合刻在石经之上

蜀学兴盛的见证者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石经”,对于统一文字、推广教育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石经要在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国家经济条件相对富庶的环境下,才能会被刊刻。五代是唐宋之交的“大乱斗”时期,后蜀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国家,以成都为国都。身处战火纷飞的五代,为什么偏偏后蜀能刊刻石经呢?

在冷兵器时代,为后蜀提供了防御属性加成,让后蜀有了可以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四川盆地水土丰饶,为发展生产和耕作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当时的后蜀,境内很少发生战争,也没有大的动荡。所以,天时地利之下,让四川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发达地区。

在古代,刊刻石经是帝王文治的一种手段,客观上它有规范汉字字体、字形的功能,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载体,它是汉、魏、唐、蜀、宋、清钦定的官方文本,起着标准教科书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