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一年明月打头圆”,元夜良宵,月光如水。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民俗生活中有着不寻常的意义。现今的元宵节南北各地人们大多逛灯会、猜灯谜、吃汤圆(元宵),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感受着它独特的文化品味。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俗。早在明清时期,正月十五吃元宵就成为一种时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就开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江南称为“汤团”,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称为“上灯圆子”。

街头流行一种“摇元宵”的习俗,将做好的馅心,放在大箩中的干粉上摇晃,粘上粉,洒水,再摇,越滚越大,最后成形。摇元宵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俗展示的过程,为元宵节增添节日气氛。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闹元宵

除夕夜,关门团年;元宵夜则正好相反,锣鼓阵阵,灯火辉煌,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闹”一为声音,二为色彩。

锣鼓喧嚣、歌舞杂戏是元宵节俗的主要“声”源。

锣鼓是庆祝节日必备的道具,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更响。没有锣鼓或锣鼓不够用时,人们将能发声的器皿也敲起来,湖北孝感就有“正月半,敲铁罐”的谚语。

元宵节还是民间歌舞的盛大演出日,除了一般通行的舞龙、舞狮等节目外,北方的秧歌戏,南方的花鼓戏、采茶戏都是元宵常备剧目。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灯彩则让人们在元宵节时一饱眼福。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许许多多象征团圆美好意义的灯笼,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喜庆的象征。

在全国各地的灯会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北京密云的九曲黄河阵灯会和南京城的秦淮灯彩,它们都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月夜中的女性

元宵节的热闹吸引着所有人,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

“男妇嬉游”是元宵节特别的人文景观。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

唐宋以来,妇女是城市元宵节夜的一道风景。平时限制在各自的封闭时空中的女性,难得有聚会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她们在这一天打破日常秩序的约束,或登楼赏月看灯,或走出家门走桥玩耍。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明代妇女身着白绫衫,结伴夜游,名为“走桥”,也称“走百病”,说的是元宵夜走一走就没有腰腿病。人们到各城门偷摸门钉,以祈子嗣,名为“摸门钉儿”。富人家的妇女乘轿出行,穷人家的步行,从数桥上经过,则叫做“转三桥”。难怪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看来似乎有几分道理。

到了现代,很多地方依旧保留着类似的习俗。比如在贵州黄平,部分苗族正月十五过偷菜节,姑娘公开“偷”菜,做白菜宴,谁吃得多,谁就能早日找到如意郎君,同时她养的蚕也最壮,收获的蚕茧也最多最好。在台南,人们也有“偷”的习俗,没有出嫁的女子以偷得他人的葱为好兆头。俗语说“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

元宵庆团圆,举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节:吃元宵还是吃汤圆?这在古代都不是重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