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一年明月打頭圓”,元夜良宵,月光如水。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在民俗生活中有著不尋常的意義。現今的元宵節南北各地人們大多逛燈會、猜燈謎、吃湯圓(元宵),在喜慶歡樂的氣氛中感受著它獨特的文化品味。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節俗。早在明清時期,正月十五吃元宵就成為一種時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後,就開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細粉製成,圓形,內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為餡。江南稱為“湯糰”,蘇州人稱為“圓子”,杭州人稱為“上燈圓子”。

街頭流行一種“搖元宵”的習俗,將做好的餡心,放在大籮中的乾粉上搖晃,粘上粉,灑水,再搖,越滾越大,最後成形。搖元宵的過程也是一個民俗展示的過程,為元宵節增添節日氣氛。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鬧元宵

除夕夜,關門團年;元宵夜則正好相反,鑼鼓陣陣,燈火輝煌,構成了中國傳統節俗的獨特景觀。“鬧”一為聲音,二為色彩。

鑼鼓喧囂、歌舞雜戲是元宵節俗的主要“聲”源。

鑼鼓是慶祝節日必備的道具,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鑼鼓敲得更響。沒有鑼鼓或鑼鼓不夠用時,人們將能發聲的器皿也敲起來,湖北孝感就有“正月半,敲鐵罐”的諺語。

元宵節還是民間歌舞的盛大演出日,除了一般通行的舞龍、舞獅等節目外,北方的秧歌戲,南方的花鼓戲、採茶戲都是元宵常備劇目。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燈綵則讓人們在元宵節時一飽眼福。

每年正月十五前後,人們都會掛起許許多多象徵團圓美好意義的燈籠,營造喜慶的節日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喜慶的象徵。

在全國各地的燈會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北京密雲的九曲黃河陣燈會和南京城的秦淮燈綵,它們都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月夜中的女性

元宵節的熱鬧吸引著所有人,連平日隱藏深閨的女子這時也有了難得的出遊機會。

“男婦嬉遊”是元宵節特別的人文景觀。司馬光是有名的禮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著準備出門看燈,司馬光說:“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說:“兼欲看遊人。”

唐宋以來,婦女是城市元宵節夜的一道風景。平時限制在各自的封閉時空中的女性,難得有聚會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歡”節,她們在這一天打破日常秩序的約束,或登樓賞月看燈,或走出家門走橋玩耍。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明代婦女身著白綾衫,結伴夜遊,名為“走橋”,也稱“走百病”,說的是元宵夜走一走就沒有腰腿病。人們到各城門偷摸門釘,以祈子嗣,名為“摸門釘兒”。富人家的婦女乘轎出行,窮人家的步行,從數橋上經過,則叫做“轉三橋”。難怪有人說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看來似乎有幾分道理。

到了現代,很多地方依舊保留著類似的習俗。比如在貴州黃平,部分苗族正月十五過偷菜節,姑娘公開“偷”菜,做白菜宴,誰吃得多,誰就能早日找到如意郎君,同時她養的蠶也最壯,收穫的蠶繭也最多最好。在臺南,人們也有“偷”的習俗,沒有出嫁的女子以偷得他人的蔥為好兆頭。俗語說“偷得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如果說春節是一臺由家庭向鄉里街坊逐次展開的社會大戲的話,那麼元宵節就是這臺大戲的壓軸節目。

元宵慶團圓,舉家幸福又一年

元宵節:吃元宵還是吃湯圓?這在古代都不是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