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土耳其戰敗,歐美讓各古國復國,為何單單不讓拜占庭復國?

倪翠坪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帝國早在十五世紀中葉就被奧斯曼帝國所取代,而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也是奧斯曼帝國並非拜占庭帝國。

1453年,剛剛二十出頭的穆罕默德二世御駕親征一舉覆滅了拜占庭帝國,並將首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自此以後,奧斯曼帝國不僅穩固了自己在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地位,同時也開始了一系列的勢力擴張……

進入十六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版圖達到巔峰:紅海、中亞、巴爾幹半島、東南亞以及歐洲等地都留下了奧斯曼鐵蹄的印記;隨後,奧斯曼帝國甚至與法國、荷蘭以及英格蘭組成軍事同盟,一起對抗西班牙、意大利和奧地利。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對於伊斯蘭國家的侵略也極為徹底:除阿曼和摩洛哥以外,其他的伊斯蘭國家都曾被奧斯曼帝國所征服,而前兩個國家的獨立還是以藩屬國的形式存在!在長達三四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些伊斯蘭國家都承受著來自土耳其人的軍事壓迫……

十七世紀末,雖然因為統治者的管理不當導致奧斯曼帝國內部亂象叢生,但其仍是歐洲所要面對的主要威脅勢力。不過,在1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後,奧斯曼帝國對歐洲擴張的步伐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同時也保證了哈布斯堡王朝對中歐的統治地位。

此時,隨著歐洲科技的不斷髮展,奧斯曼帝國在海上的統治力已不復存在,但土耳其人依然控制著大量的陸上貿易通道,而這也是歐洲彼時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也是自奧斯曼帝國圍困維也納失敗的這一年開始,土耳其人遭遇了接踵而至的內外交困:奧地利人、威尼斯人、波蘭人紛紛趁熱打鐵進攻土耳其人,而奧斯曼帝國內部也因為政局動盪、經濟混亂引發了起義、譁變等;1697年,奧斯曼在桑塔戰役中被奧地利徹底擊敗,基本失去了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

在十七世紀的最後一年裡(1699年),日暮西山的奧斯曼帝國與俄、奧、荷、波等國達成協議並簽署了《卡洛維茨條約》,該條約割走了土耳其人大部分的土地,而這也拉開了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序幕!

進入十九世紀後,在英法俄等國的強勢干預下,奧斯曼帝國的勢力和領土被進一步壓縮,希臘、塞爾維亞、黑山、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紛紛跳出帝國的統治宣佈獨立。一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陣營,但最終戰敗。

協約國隨後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塞夫勒條約》,該條約的目的就是極盡所能的削弱土耳其人的勢力,同時也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從歷史發展不難看出:曾經盛極一時且長期直接威脅歐洲的奧斯曼帝國儼然讓西方國家心有餘悸,唯有將其瓜分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一戰後,拜占庭真的沒復國嗎?答案並非單一。如果從拜占庭早期濃濃的羅馬風來看,拜占庭真的沒有再現,但從拜占庭後期的希臘風來看,希臘的復國相當於拜占庭的復國。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部分後,東羅馬帝國也叫做“拜占庭帝國”。公元7世紀上半葉,拜占庭逐漸完成希臘化,希臘語成為帝國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居民信仰的東正教與西歐的天主教差異明顯。

與此同時,隨著拜占庭的衰弱,帝國的領土不斷減少,後期基本就龜縮在希臘半島一帶,於是很多時候“希臘”就指代拜占庭、“希臘人”就指代拜占庭人。

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跳下戰馬,持劍一頭衝向穆斯林近衛軍……歷經千年的拜占庭亡國……

這一天具有重大歷史象徵意義,被視為歐洲中世紀和近代的交界點,也意味著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儘管名義上的羅馬衣缽還在繼續,比如沙皇俄國自認承繼拜占庭,只因為沙皇娶了拜占庭的皇女;奧斯曼帝國也自認是接班人,被征服的拜占庭在新的名號下重生。

外人看來,作妖的繼續作,反正拜占庭已經毀滅。而拜占庭的毀滅,讓歐洲失去阻擋奧斯曼帝國的前哨堡壘,從而正式開啟雙方愛恨情仇……

進入19世紀初,希臘民族主義運動以一種文藝復興的模糊面目出現,一些希臘人在民族情感的激烈下開始採取軍事手段謀求獨立。

1821年,希臘人在帕特拉斯城發動起義,當時奧斯曼軍隊正在對付阿爾巴尼亞的叛軍。這樣一來,希臘起義軍便有機可乘,逐個擊潰奧斯曼帝國在當地的軍事要塞。

6年後,反撲來的奧斯曼軍隊於1827年6月攻下雅典,眼看希臘獨立戰爭即告失敗。關鍵時刻,歐洲國家終於決定援助希臘基督徒,俄國、英國、法國相繼出手。

“西亞病夫”終究不是列強的對手,奧斯曼蘇丹承認希臘獨立,穆斯林軍隊完全撤走。1830年,希臘王國建立,版圖包括希臘的大部分陸地地區,以及除克里特島之外的諸多島嶼。

如果希臘獨立可視為拜占庭復國的話,那麼早在一戰之前就已經復國。反之,不視為復國,那麼拜占庭就再也沒有復國。


子屠龍


土耳其參與一戰時是同盟國成員,戰敗領土慘遭瓜分,但是再怎麼說也是有西方血統的國家。拜占庭是東羅馬帝國的政權中心,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但是早在公元1453就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其次“拜占庭”這個地名被“伊斯坦布爾”取代,併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國都。

土耳其之父凱末爾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土耳其雖是落後的專制主義國家,封建性質很高,但卻不是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像印度,埃及等這樣的國家才是帝國主義國家主要扶持封建勢力的對象。殖民統治在一戰後不同程度的削弱,而民族獨立運動,和共產主義是首要敵人,而不是同類的資本主義興起國家。

從凱末爾革命開始西方大國是干涉過土耳其進現代化資本主義改革事業的。但是其程度不及干涉蘇聯那樣強烈。西方雖有想扶植土耳其封建勢力但是並不是“拜占庭”。有必要指出土耳其實際上是阿拉伯人和西方人各佔一半的國家,拜占庭也就是伊斯坦布爾是當時唯一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城市。在1923年才遷都安卡拉,直到現在伊斯坦布爾仍然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而不是首都安卡拉。

法國曾支持希臘干涉土耳其,但最終被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國民軍隊挫敗,此後法國不得不停止對土耳其過分的壓迫掠奪。並在希臘軍被打敗后土耳其與協約國在1922年簽訂了停戰協定,1923年簽訂了史稱《洛桑公約》的協定,其確定了當今土耳其的領土範圍。

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資本主義革命是在廢黜封建素丹,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前提的,早在一戰開戰前,英國人許諾受奧斯曼土耳其壓迫的阿拉伯人參戰可以在戰後獲得獨立。這使得土耳其與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差距大到不可想象。倘若說西方國家沒有支持“拜占庭”那麼也間接支持了歐洲部分人移民的後裔。即便99%的國民信仰伊斯蘭教。

中東地區石油資源豐富,土耳其又居歐亞之間難免會被西方國家覬覦,所以西方國家不一定非要支持土耳其多方勢力,拉攏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才是最明智的選擇。西方國家都有各自的打算,而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也沒有報復性的開展掠奪戰爭,所以直到今天土耳其還成為了北約集團的成員國之一。

土耳其是少數幾個非發達國家擁有完整工業的國家,土耳其國產坦克“阿勒泰”

多方的對外干涉和一戰的影響使得這種行動不得不減少起來,畢竟支持某方需要提供一定的物資援助,但是一戰剛結束國內都還沒解決怎麼可能既要對付蘇聯,又要在其他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施加更強的影響力呢!


客觀評論的愛國者7


首先沒有拜占庭帝國,也沒有東羅馬帝國。這些都是後世對羅馬帝國東部皇帝治下部分的稱呼。如同並沒有自稱西漢和東漢的中原王朝,只有漢朝,東西都是後人對前朝的不同時期的稱呼。在當時人來說還是稱呼為羅馬帝國或漢朝。嚴格的講,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應該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其次拜占庭帝國所謂希臘人的國家從不為帝國自己承認,實際也不是當時其他國家的共識。拜占庭是多民族國家,後期只能控制君士坦丁堡周邊和希臘的部分地區,君士坦丁堡就不在希臘地區。而一戰後肢解奧斯曼帝國是用的所謂民族自決原則,恢復歷史上被奧斯曼帝國吞併的民族國家。沒有拜占庭民族,也沒有羅馬民族,同理也沒有拜占庭民族國家和羅馬民族國家,所以讓誰去復國。


用戶5658917586617


因為凱末爾在緊隨一戰的土希戰爭中把希臘打敗了


舜92502327


拜占庭其實是個矛盾的存在。舉個栗子,當年的十字軍,說是要抵禦異教徒,但到了拜占庭,壞事兒沒少幹。說白了,只是要個戰略緩衝而已,只是說出來好聽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