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不要换工作?看看艾森豪威尔和粟裕的故事

又一年过去了,对过去的一年你还满意吗?对未来的一年有何规划呢?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工作遇到瓶颈,需要调整呢?

你要不要换工作?看看艾森豪威尔和粟裕的故事

明年,该怎么走?

我们来看看几个将领的故事,看看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1,你天生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一个人的的工作方式分为”倾听者“和“阅读者”,这是天生的,很难后天改变。很多人一直的职业生涯事倍功半,就是在于自己没有按照自己天生的工作方式进行工作。

你会不会感觉有时候,工作起来很费劲。明明一件事情,你在之前的环境中做得很不错,到了现在这里,就是发挥不出来呢?明明你的意见很有道理,领导就是理解不了呢?

别急,强如美国总统、美军上将,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美国二战时欧洲战区的指挥官,战后当先了美国总统。

你要不要换工作?看看艾森豪威尔和粟裕的故事

艾森豪威尔在新闻发布上的表现反差极大,值得借鉴

可是,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件事情让所有人都感到困惑。

在二战时,艾森豪威尔在记者面前非常自信,面对记者提问,总是侃侃而谈,深入浅出,让美国人民对战事的进展清清楚楚,对美国的胜利充满信心。

可是,做了美国总统之后,他在面对记者招待会的时候,却往往词不达意,答非所问,让人摸不清头脑。

为什么呢?在仔细了解后,大家发现,因为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二战时,他的参谋们总能在记者招待会以前,把问题准备得总能够预先让参谋们把准备的问题准备得非常妥当,因此回答时自然能有条有理,深入浅出。而当总统之后,由于他的前任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的工作方式,记者招待会是开放式的,总统先生大约认为他必须继承这样的方式,但是,事实是,他往往在记者提问后,根本搞不清记者到底在问什么,回答起来常常摸不着头脑。

故事说到这里,你一定觉得我谈的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吧?不,不是的。我们来看看10年后,另外一位美国总统约翰逊,他是议员出身。议员出身的人,自然口才没得说吧。可是,做了总统之后,他在与自己的智囊团讨论问题时,尽管让大家都做了充分的笔记准备,依然表现得很晕,常常听了半天,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人,天然的分为倾听者和阅读者。很少有人能够兼而有之,也很少有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转变。而一个人要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方式,就是要先明白自己是倾听者还是阅读者。

艾森豪威尔,是一位优秀的阅读者,他最适合的工作方式,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发现战场的问题和机会,从而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因此,他才能在指挥官的位置上游刃有余。但他和罗斯福、杜鲁门不同,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因此,按照前任的工作方式展开工作,自然就很挣扎了。对约翰逊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天然的倾听者,他并不擅长通过对资料的研读来探讨复杂的问题。

我本人也是一个阅读者。我以前大学实习的时候就很郁闷,别人和我说工作的要领,稍微多几个步骤,我就晕菜了,常常表现木讷,反复确认去问,问得老员工也晕菜了:)后来,没有办法,我只有记笔记,现场懂不懂都把要领记录下来,然后自己再去看一遍。

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多时候,问题也是出在工作方式的不同上。

有一些人,他们天然就是倾听者,什么东西你一说他就会了,但是你给个资料给他去学习,他常常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掌握;也有一些人,他们天然是阅读者,你跟他说半天,他脑子是晕的,但是你给他一个指南,他能很熟练地掌握。

有一些领导,天然就是倾听者,他们喜欢把问你,让你把问题说清楚,你给他写一个深入的报告,他不大爱看。有一些领导,天然就是阅读者,有问题喜欢你把报告呈上来,把数据写清楚,他自己有了判断再和你探讨。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领导的理解,除了自身工作表现等因素引起的彼此信任问题和不可理喻的权力斗争因素外,更多时候,可能就是你和领导的工作方式不同,你,或者领导需要稍微调整一下。

当然,德鲁克这里说的倾听者和阅读者的优势和局限,指的是在做有挑战的事情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阅读者,别人问一些基本、简单的问题,你都理解不了;或者你是一个倾听者,别人让你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和报告,你做不出来;那就是专业水平的问题了,是确实需要自己强化的。

2、你天生的工作方式适合什么样的团队?

可是,在工作中,你毕竟是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即使你认清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如果你所在的团队,不能让你按照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或者,按照你最适合的工作方式不能让团队的绩效最大化,那么,你就要想办法调整了。至于调整方式,就要看具体情况了,个人倾向还是尽可能地和团队、领导做好沟通,毕竟,能让你更好地为团队做出贡献,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人会反对的。

我们还是从军事历史上来讲一讲吧,毕竟,军事斗争是最残酷的,需要军队组织的效率最大化,容不得半点含糊。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很多指挥员,在他的军事生涯中,经常找领导要求换搭档、换政委。而我军,也正是通过不断地优化,才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威名远洋、震烁古今的“组合”:林罗刘、刘邓、陈粟等等等等,他们的紧密合作开创了伟大的事业。

其中,陈毅和粟裕的组合,在今天的论坛上,被人议论最多。似乎非要把两个紧密无间的搭档、亲家,比出个高低来。

历史的争论,我们按下不表,我们今天,且看看我们今天,能从他们的组合中,对于我们选择适合的自己的团队,有何借鉴之处。

你要不要换工作?看看艾森豪威尔和粟裕的故事

陈粟合作的成功,是倾听者与阅读者互补合作的成功

粟裕,是我本人最敬仰的将领之一。他和同一批的一些优秀将领林彪、徐向前一样,都是沉默寡言。在红军时期,他的寡言就表现得很充分,在会议上很少发言,做警卫时也很少和领导“交心”。在担任高级指挥官之后,工作方式也是宅男风,经常坐在地图前一言不发。可以说,他的工作方式,是一个典型的“阅读者”。而且,终其一生,都是一个“阅读者”,

陈毅,与粟裕不同。他是一个典型的倾听者,他可以很清晰地通过对话,发现问题所在。正因为这样的才能,在建国后,陈毅成了一个优秀的外交家。

要论军事指挥,粟裕自然没得说。可是,作为一个领导班子,要想更好地开展工作,需要对军队内外,有更好的把控,而这种把控,需要大量琐碎、繁杂的工作。

罗荣桓元帅曾经说,林帅是“重点主义”,粟裕又何尝不是呢?

作为阅读者,就是要依靠自己对战局深刻地阅读,读出破绽、读出战机、读出胜利。因此,就需要心无旁骛地分析、判断、指挥。

倾听者和阅读者各取所长,配合无间,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抗战时期,陈毅发挥自己卓越的判断力和交际能力,为新四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著名的黄桥大战中,稳住了“二李”等中间力量,孤立了韩顽;粟裕发挥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沉着歼敌,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和山东合并。粟裕一度“除了叶飞同志,其他的同志都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可以连战连捷,除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得益于陈毅高明地处理了两军合并后的各种问题。

同样的,在林彪罗荣桓的组合中,也是类似的情况。林彪”重点主义“,发挥阅读者深度阅读局势的能力,而号称”党内圣人“的罗荣桓,则把作战以外所有的工作都扛了起来。甚至,在抗战期间,林彪因伤病离开115师领导岗位后,毛泽东又让陈光负责指挥,依然让罗荣桓专心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遇到好老板,懂得他们适合什么样的团队,是陈毅、粟裕、林彪、罗荣桓的幸运。

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团队,互补性是非常重要的。可这个,我们却常常忽略。因为,每个人在感情上,都更加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好像林彪本人,也是更欣赏粟裕。但是,工作绩效的取得,和感情关系的建立并不完全一致。我们还是需要刻意地留意互补性。

如果,你明确自己天生的工作方式了吗?你现在所在的团队是否适合自己发挥出这个天生的工作方式呢?是要和团队沟通,调整工作方式,还是来年另做打算呢?趁着年底,好好思考一下哦。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故事,不知道对您有没有一点点的启示呢?

你要不要换工作?看看艾森豪威尔和粟裕的故事

谨慎规划自己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