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签“君子协议”:葛丽萍“温度”教育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建立一个班集体重要的不是看它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看它的温度有多少。”这是文一街小学秀水校区葛丽萍老师心中对优秀班集体的定义。从教18年,她把班级管理当作一门艺术,用一颗玲珑匠心,张弛有度地刻画着每一个细节,坚持做“有温度”的教育。

主动弯腰捡垃圾

让孩子明白责任的重要性

第一次见到葛丽萍,她身着一件素净的连衣裙,长长的披肩发,明亮的眼睛充满了智慧。“大气、风趣、温情”是校长潘国根对她的评价。从踏上工作岗位至今,葛丽萍一直工作在西湖区教育上,18年来,她一直担任着语文学科教育和班主任工作。

细看她的履历,也是分量很足。她是西湖区优秀学科带头人,连续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区优秀辅导员”和“区师德示范教师”,还被评为“区家庭事业兼顾型先进个人”“区优秀教师”,去年还被评定为“区二星级教师”。


和孩子签“君子协议”:葛丽萍“温度”教育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能“拿住”学生,葛丽萍自然有不少“秘诀”的。

推卸责任,缺乏担当,在小学阶段孩子中普遍存在。那么如何纠正孩子的这一行为,葛丽萍有妙招。

刚结束的一学年,葛丽萍所带的班级是一年级。在她的班级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包干区,这也包括葛丽萍,教室的前后两块区域由她负责。而她有个习惯,平日里看到地上有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

一次午餐过后,孩子们结束各自包干区保洁工作,便进入了午间休息。葛丽萍则照例巡视教室检查卫生工作情况。在小孙桌底,葛丽萍发现了有几颗餐后水果冬枣核,按照惯例,应该是小孙负责捡起扔进垃圾桶。没想到小孙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这不是我扔的,不知道是谁扔的。所以我没有捡起来。”

那么,这几颗冬枣核该谁捡呢?犹豫片刻,葛丽萍蹲下捡起了冬枣核,还把教室里看到的垃圾一并捡起。

随后,葛丽萍问孩子:“这些教室里的垃圾如果找不到失主怎么办?”

和孩子签“君子协议”:葛丽萍“温度”教育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谁看到谁捡起。”“班级保洁人人有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道。听到同学们的回答,坐在位子上的小孙悄悄地低下了头。同时,还有更多的孩子低下了头,他们开始去捡周围细小的垃圾了。

葛丽萍告诉记者,“这不是我扔的”,其实这样的话,这样的情景,她不止一次听到、看到。走廊上躺着的垃圾,鲜少看到有孩子路过弯腰捡起;卫生工具凌乱地摆放,更多的孩子是绕过而不是花一两分钟整理一下;粉笔倒翻在地上,孩子们立马会告诉老师是谁碰倒的,而不是蹲下捡起来,因为这些都不是他们导致的。“老师捡起地上的垃圾,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的孩子,只要我是集体一分子,就该为集体的建设负责。”葛丽萍说道。

让值日生谈工作感受,让卫生习惯差的孩子参与班级的保洁工作,是葛丽萍班里的日常活动。通过角色的转换体验,让孩子们明白,自己不当的言行不仅会给别人带去负担和困扰,而且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和孩子签订“君子协议”

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葛丽萍有个习惯,遇到问题不轻易请家长进学校,一个学期最多1~2次,能短信沟通绝不打电话,能电话交流绝不请家长进校园。

在葛丽萍的班上,有几个“小捣蛋”,小罗就是其中一个。他上课随意插嘴讲话,下课奔跑打闹,不是打人说脏话,就是投诉不断。每次遇到他犯错,葛丽萍坦言,内心会涌起一股“洪荒之力”,可是面对疾风骤雨的批评,小罗总是能承认错误作出承诺。可是还没有等你转身,他立马现原形,着实让人抓狂。于是,葛丽萍想到了一招,和孩子签订“君子协议”。没想到,两个月下来,效果不错。

和孩子签“君子协议”:葛丽萍“温度”教育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在签订协议前,我用糖衣炮弹先和他改善关系。也谈了我对他行为的困惑。没想到孩子竟然跟我说,他和同学玩,同学总是误会拒绝他。”葛丽萍发现,原来症结在这,孩子有向好的愿望,只是他的方式欠妥。于是,葛丽萍答应帮他赢得同学的认可,并签订了一份协议。

协议的内容很简单,分成三大块:首先是她对孩子一周闪光点进行反馈,并提出下一周的目标;第二块是孩子说说自己的改变,以及下一周希望达成的目标;最后让家长写孩子的进步以及对孩子的期待。一周一次。几周下来,效果明显。一张小小的协议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葛丽萍认为,很多时候面对孩子问题无力,是因为只看到了外在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对命令式口吻比较抗拒,最后的结果就是表面应承内心抗拒。”葛丽萍表示,陪伴孩子渡过难关最好的办法就是陪伴探讨。

“和孩子签订协议,让家长参与其中,这就是一个三方探讨的一种形式。”葛丽萍分析,在探讨沟通中,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相信孩子的能力,而作为教师和家长,所要做的就是默默地关注,以及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当他出现懈怠情绪的时候,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舒缓他的情绪,帮助探讨他的问题,不断调整方法或方向。被尊重能产生的动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和孩子签“君子协议”:葛丽萍“温度”教育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此外,葛丽萍认为,被人欣赏是一种肯定,是一种幸福。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跟小鸵鸟似的,选择逃避,或者指责他人。其实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很大的原因是孩子怕受到指责。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动机有合理性。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多一些欣赏和肯定,多一些诚恳与帮助,能帮助孩子坚定信心,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求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少了指责,多了自律

在班级建立初期,葛丽萍会根据班级在行为常规方面出现反复,以及同学之间不断的小纠纷,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开展一次讨论,主题是如何建设我们共同的家。

讨论很热烈,没多久班规出炉了。但是问题出来了,制订的班规都是针对别人的,以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居多,如上课捣乱就要背诵班规等,却很少有人指向自己的。

和孩子签“君子协议”:葛丽萍“温度”教育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这时,葛丽萍则反问:“如果这些问题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应该怎么做?谁愿意心甘情愿接受别人如此多的要求?”这个时候,小王站起来提出一个观点:“要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优秀的班级,首先就要每个成员做最好的自己。”

葛丽萍说:“对呀,如果每个人都做最好的自己,班级还有不和谐的声音和行为吗?还需要互相监督吗?”王同学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全班同学对班规进行了修改,内容则是“我要怎么做最好的自己”。看似只是表述方式的改变,其实背后凸显的是孩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班级建设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把不足指向别人,而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由此引发的矛盾不少,把“最好的自己”作为班级共同的信念和方向,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关注外在转向了关注自我,反思自我。”葛丽萍说。

到了中段,葛丽萍不鼓励孩子“打小报告”。她认为,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报告老师,让犯错的同学受到批评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打小报告”的行为,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弱势,有被孤立的风险。所以“最好的自己”,作为班级共同的信念,目的就是引导孩子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要学会宽于待人,要善于将心比心,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帮助同伴解决问题。

“独善其身原指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对于孩子,尤其是中段的孩子来说,不仅要教育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更要教会孩子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葛丽萍坚持,一个班集体中,每个孩子都把“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共同的追求,就自然而然少了指责,多了自律,少了埋怨, 多了理解,这样的班级一定是个和谐温暖的集体。

请孩子当老师开设科学课堂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著名雕塑家罗丹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只有真诚和富有感情的人才能发现它。”作为一名教师,不光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还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促使他们不断进步,这也是葛丽萍一直在追求的。

葛丽萍曾带的班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小王,他学习习惯极差,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和同学相处,时常被任课老师批评被同学以及其他家长投诉。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葛丽萍发现小王对科学类书籍特别感兴趣,他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让同学很是佩服。于是,葛丽萍紧紧抓住孩子这一“闪光点”,请他当小老师开设专门的科学课堂,让他带着同学遨游科学的殿堂。渐渐地,小王的身边时常围满了同学。

对于他在行为上的点滴进步,葛丽萍都会在班级中进行放大表扬,小王则在同学的惊叹声中,重新找回了自信,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慢慢地,小王能静下心来上课了。葛丽萍趁热打铁,还和家长沟通,为小王夯实基础,进行特长发展的培养目标。

“我还聘请孩子当我的技术顾问,帮忙解决我在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方面遇到的困难。”几个月下来,小王身上那些令人头痛的坏习惯也渐渐消失了。

正是凭着一腔热情,葛丽萍认定“朽木可雕”,“顽石可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葛丽萍记得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小李,由于家境困难,父母离异,他们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养成了自由散漫、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气。为了帮助他改正缺点,葛丽萍经常与小李促膝谈心,每天不仅陪他在学校里做完回家作业,还给孩子准备点心。当孩子家里没人的时候,细心的葛丽萍都会为孩子备好食物。元旦和儿童节的时候,葛丽萍会为孩子准备礼物。

有一次,小王拿了家里的钱,妈妈发现后痛打了他一顿。第二天放学,小王怎么也不愿意回家。得知这个情况后,葛丽萍特地和孩子一起留下来,倾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再和家长沟通,不仅化解了母子之间的矛盾,还让小王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每年的12月16日,是葛丽萍的生日,也是她最开心的日子。每到这一天,葛丽萍的微信、QQ上就特别热闹,不少毕业的孩子,都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祝福,还有从全国各地读大学的孩子寄来的贺卡。“有时走在路上,碰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喊我‘老师’,那一刻真的很幸福,同时也真正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葛丽萍说。 

校长眼中的她

评价人:文一街小学校长 潘国根

葛丽萍老师是我们文一教育集团优秀教师的代表,她不仅具备优秀班主任所必不可少的亲切、耐心、专注等品格,而且拥有大气、风趣、温情的独特育人风格。

说她“大气”,指的是育人的格局,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她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坚持“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她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习惯的养成,带的班级不仅学业成绩好,而且学生身体素质好,思想品德好,班级里每时每刻都充满着正能量。

说她“风趣”,体现在育人的方式上,她从不使用满堂灌说教的方法,而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方法。平时她用心收集孩子们身边发生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将这些事编成一个个故事。讲故事开始了,孩子们立马竖起耳朵,听葛老师娓娓道来,故事讲完后让大家畅所欲言,在交流和碰撞中,孩子学会了包容、谅解、友爱、互助,学会了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说她“温情”,指的是她极富同理心,总是从妈妈的角度去对待孩子的成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孩子的言行初衷,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师生对话,让孩子在明白事理的同时更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她亦师亦友,下雪天带着孩子一起打雪仗、堆雪人。“三跳”比赛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跳长绳、踢毽子。孩子进步的时候,她会偷偷地给孩子塞上零食等小礼物。在孩子们眼里,她还自嘲自己是个丢三落四的“马大哈”,在这样的对话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孩子们学会主动帮助老师分担班级工作,参与班级管理,学会自我管理。

和孩子一起成长,正是许许多多像葛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在陪伴中不断学习、反思、改进,我们在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成长了自己。

来 源:浙青网-青年时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