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非遺項目代表的是特定群體的文化精神,包含著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是連接人們過去和現在的情感紐帶,其社會功能遠遠高於它本身產出的價值。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什麼是非遺?

非遺是我們曾經的生活。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來源於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非遺文化,只有迴歸生活,迴歸大眾,處於變化、發展、昇華的動態之中,才是傳承非遺的終極目的。

非遺的核心其實是實踐過程中的技藝和它所體現的文化價值,不僅僅限於製作精美的工藝品,它蘊含了世間太多的真善美。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把某項非遺像魚一樣從河流裡撈了出來,放在魚缸裡養著用於觀賞。這種保護不是真的保護,因為非遺脫離了原來的環境”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非遺傳承需要活的環境。沒有“觀眾”的文化,更需要我們的文化自覺。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重新發現和理解非遺文化,走進傳承人的生活,瞭解傳承人的經歷,理解非遺所處的自然和歷史環境、生長和發展邏輯。同時,將這些和其它地方的同類非遺橫向對比,才能真正感悟每一項非遺的歷史和現實的真相。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每一風土人情都是多年時光的寶藏。當我們可以從一個人身上看到烙在這個人身上有關時代、行業、群體等的印記,才會慢慢找回對文化的尊重與虔誠。


文明之始——陝西·關中,出發!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關中是一幅長達5000年的壯麗文明歷史畫卷,刻錄著辛勞勇敢的華夏兒女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國,五千年曆史帝都之首

關中,最早始於戰國時期,因氣候溫和,水草豐美,成為原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的地形優勢,成為十三朝帝王建都所選,可謂“龍起之地”。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涇渭文化

關中地區,以渭河由西向東流入黃河的“幾”字型右道形成,又因境內有涇、渭兩條河流,也稱為“涇渭文化”區,是周秦漢唐以來的典型封建文化地區。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關中——黃河文化的搖籃,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周秦民族的發祥地。古代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開創華夏文明。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關中民俗文化:

關中古戲:

戲曲利用環境把人文精粹融進藝術,在聲色和演繹抒情敘事。南國多梅雨,關中乍驚雷。南戲低婉淺吟,北戲縱情高歌。

關中古戲是這片土地上人們世代生活的映照,蘊含了太多關中人的文化智慧和生活態度。

古音古意,大秦之聲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於秦,精進與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你知道的角色都有哪些呢?作為古老的戲劇,它是如何流傳至今的呢?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這些道具都是哪些角色使用的呢?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好奇心太強了,我們也要畫上妝,學一學!

這優美的身段,可有幾分樣子?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秦腔和京劇好相似,他們有什麼關係嗎?

這些你都會親自找出答案的!


高亢磅礴,華陰老腔

既無京戲華麗繁複的行頭,也無崑曲雅緻絕美的唱詞。幾條木凳,腿一翹,弦一撥,胡一拉,凳一砸,用盡全力一聲吼,一出好戲就此開場。震耳欲聾,蒼茫大氣,讓人熱血沸騰,深深震動。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老腔從生活中來,紮根於生活,出自平民百姓原汁原味的聲音。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然而這樣的滿懷激情,用生命演繹的特殊的“搖滾樂”卻處於行將消亡的瀕危狀態。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走進那些堅守的老藝人的生活,一探究竟!

中華一絕,電影之父


"三尺生絹做戲臺,全屏十指逞詼諧",華縣皮影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藝術。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在燈光照射下這些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都鮮活了起來,有了感情,有了溫度!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精美的造型、細膩的雕刻和豔麗色彩背後是複雜的工藝。一件傳統的“雪花紋”影人至少需要雕鑿3000多刀才能得到!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看看這些工具,我們可以腦補一下畫面,自己親自體驗一定很有成就感!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最後,要讓著些人物活起來還需要高超靈巧的手藝,這些竹竿就像一個個開關一樣,控制著皮影任務的每個動作,到底是怎樣做到的呢?幕後團隊是什麼樣子的呢?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梁枋磚石與地窖穴居:

建築是地域文化中最顯著的標籤,是人與自然、地理、生態、資源的融合,蘊含地域的著人文風俗與生活習慣。

關中民居以"合院"為原型,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理念,既體現了長幼有序,又彰顯出天倫之樂。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為什麼說關中的建築融合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這青磚灰瓦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學到好多關中人的大智慧!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你見過最獨特的地表建築是什麼?這個可不是一般的窯洞哦!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打一建築形制!你猜得到嗎?

鳳翔泥塑:

鳳翔泥塑是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一件又一件的泥塑堅守的民間工匠大師的立心之道。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泥娃娃變形記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泥娃娃變成金娃娃前需要進行勾線。勾線講究一筆成型,不容有錯和塗改,非常考驗功力。泥塑其實是在塑心,將一件事情堅持下去,不浮躁,不放棄,大概這就是匠人精神吧!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應時、取宜、守則、和諧:

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最原始的部分,農人也是匠人,運作著自然規律,幫助了生命成長。農耕文化蘊含著對自然,對生命,對付出和收穫的生活和教育哲學。人們依時序安排農事,有播種,有收穫,尊重生命規律。和諧共生,樂天知命,合作包容。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工具進化史

這些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造化這當地的人群。從農具中感知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內涵。體驗人類智慧與技能、思維與感情。你認識幾個呢?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舌尖上的關中:

民以食為天,全民吃貨的今天,美食從未被辜負,關中美食也是譽滿天下,其中也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最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陝西文明之源

守護非遺

非遺是位需要年輕人照顧的"耄耄老人",離我們好像很近,但其實也很遠。它讓我們變得寬容,理解不同的價值觀;讓我們眼睛裡裝滿思想,堅實有力量;讓沿著炎黃子孫的根脈與精神生生不息!加入我們,守護非遺,傳承文化的隊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